陸 恒
(蘇州市吳江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江蘇蘇州 215200)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大城市外來人員的數量也不斷增加,其流動人口成為推動城市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就艾滋病的流行病學和傳播規律而言,全世界大多數從事艾滋病防治的專家普遍認為,流動人口的增加是加速艾滋病傳播的重要因素[1]。由于我國人口眾多,艾滋病對我國人口安全構成了極大威脅,其防控工作自然成為各級政府相關部門的重要工作之一。據有關統計[2],目前我國艾滋病感染者年增長率為41%,流行趨勢居世界第15 位,亞洲第2位。此外,中國的流動人口已經超過2 億,這使得管理更加困難。在此基礎上,加強對流動人口艾滋病流行特征的研究,提出有效的防控策略顯得尤為重要[3]。本文主要對流動人口的多重定義進行闡述,分析出流動人口艾滋病預防控制中存在的相關問題,總結出流動人口艾滋病預防控制工作中的應對措施。
流動人口可以理解為移動人口,主要來源于國際通用釋義。因為這主要是指一些人的特殊流動,即由特殊因素引起的人口流動,如工業因素(交通、商業等)、安全因素等[4]。因此,對于流動人口來說,流動的范圍往往很大,而且這種移動往往會伴有時間性和合法性兩個特征。
目前,我國城市不確定人口大多是指離開戶籍到外地工作、經商、從事社會服務等經濟活動,不改變原戶籍的人。但是需要去除一些“人戶分離”特殊情況,即如旅游、上學、訪友、探親、從軍等。換言之,如果時間過長或空間過大,則定義為人口遷移。因此,農村和其他鄉鎮的人口流動不屬于其管理范疇。
人口流動是流動人口的最后解釋,是指人口從一個地區流向另一個地區,這也是世界上常見的解釋。移民的目標是改變生活區,完成移民過程[5]。這一過程也需要一定的前提,因此前提過程可以包含資源和合法性的特征。對于中國來說,有必要完全區分人口流動的定義和對流動人口的解釋。因為人口遷移通常是指中國公民在特殊條件下(如學習、流動、參軍、康復等)遷移到新的居住地。
目前,艾滋病干預模式相對單一,干預效果未達到預期水平。由于流動人口防控困難,實際管理中的不可控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目前,宣傳教育主要以講座、海報、現場活動、視頻和媒體宣傳等形式進行。這種活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教育效果不佳,教育范圍狹窄,大多數教育是一次性的,不能持續跟進。對于流動人口,我們不能逐步對他們進行持續的艾滋病宣傳和知識講解。在形成一定的艾滋病防治知識后,流動人口很難通過后續學習來識別,最終表現出行為變化。
在流動人口中傳播艾滋病知識方面缺乏多部門協調。特別是跨區域、跨部門合作效率低、責任回避等問題長期存在。部分地區基層組織未充分參與艾滋病宣傳和流動人口防控工作,對自身職責認識不足。許多基層工作者甚至不完全了解國家對流動人口艾滋病防治的具體政策。部門間溝通不足,溝通效率低,溝通水平淺。許多基層人員只是被動參與這一過程,沒有積極開展相關疾病的防治工作。此外,各部門之間的合作與協調也缺乏足夠的資金支持和補充,員工的職業認同降低,職責分工不明確,權責不清,缺乏相應的新的考核機制和保障措施。
流動資金不足是各部門面臨的最大困難,尤其是基層部門(縣及以下)。一些地區缺乏地方財政支持,預防和控制資金主要集中在衛生部門。這也是一些部門認為艾滋病防治工作離不開資金使用權的原因之一。人力資源問題是各級部門反映最為突出的困難之一,員工數量不足,艾滋病防治專業人才短缺。同時,人才隊伍的素質不能滿足企業的需要,影響深人開展工作。
相關工作人員應該在流動人口中開展有針對性的艾滋病宣傳和干預,提高不同群體的知識知曉率,幫助他們減少高危行為,發現艾滋病的高危因素。確定各組在艾滋病預防和感染過程中的階段,降低總體控制成本,提高針對性干預效果。例如,社區衛生預防控制中心的觀察組通過艾滋病意識和干預描述了流動人口的特點。根據數據調查,確定流動過程中同居配偶的位置、時間、原因、當前居住時間、頻率、城市和存在。通過對這些流動人口的一般數據的分析,我們可以確定他們的工作狀態、生活狀態、閑暇時間、生活方式、工作收入、生活壓力和社會保障問題。識別高危人群,了解他們對艾滋病的理解、知識和具體行為。并利用大數據篩選定位流動人口的行為路徑。這包括他們傾向于不同的社會網絡、社會資本、同齡人壓力、社會規則和個人生活態度。根據這一趨勢選擇不同的腳本,并向他們分發定制的知識和行為手冊。
在預防艾滋病工作中,需要加強多部門的協調配合,特別是掌握更多流動人口艾滋病行為知識監測數據。開展相應的行為和合作,有針對性地關心和幫助一些高危人群,形成系統的工作。我們將按照政府組織領導、各部門共同合作、社會共同參與的原則,系統開展艾滋病防治工作。探索以社區為基礎的艾滋病防治策略和宣傳策略,呼吁社區全體居民參與艾滋病知識宣傳教育。盡可能擴大每個人的參與,建設一個人人關注的人性化社會。防控工作不僅僅是衛生部門和醫務人員的工作,迄今為止,艾滋病的預防和控制具有普遍的社會價值。通過多地區聯合防控,建立健全社區艾滋病防控策略,更有利于各方聯動,提高管理效率。政府部門可以組織街道辦事處、居委會和各類社區服務機構與流動人口進行頻繁、密切的接觸,充分發揮這些基層組織的組織、人員、技術和宣傳優勢。全面系統地開展流動人口艾滋病防治教育,探索社區參與模式,提高艾滋病防治宣傳效果。
在防控艾滋病工作中,需要統籌使用艾滋病防治資金,改革資金配置制度,改變現行資金投入模式,提高資金配置效率[6]。只有分解資金使用權限,才能分解業務任務,積極實現多部門與基層單位的被動“合作”,使各部門充分認識到流動人口艾滋病防控是他們的“共享”工作。根據本部門的業務網絡優勢和管理范圍,認真考慮制定和實施相應的策略,完善監督評價體系,真正實現“各部門各司其職的業務機制”。
流動人口中艾滋病監測不足已成為流動人口工作的一大障礙。由于流動人口數量大,流動頻繁,對流動人口進行艾滋病監測需要大量資金,因此對流動人口進行監測非常困難。目前,流動人口艾滋病監測工作仍處于試點階段,尚未大面積開展,工作難度較大。每個省都有自己的監測哨站,但沒有針對流動人口的監測哨站。許多前哨站與流動人口相交。如何根據流動人口的特點、流動過程、不同群體和行業開展監測工作,掌握傳染病和流動的特點,做好勞務輸出和回流人員的報告和監測,特別是按照“窗口期”進行報告和監測,為預防和控制艾滋病奠定基礎,是一項重大挑戰。
由于流動人口流動性高,很難管理艾滋病感染者和確診者,也很難控制和提供穩定的治療措施。針對這種情況,我們應該盡可能對這些人實行統一的暫住管理,以便更好地對他們進行隨訪和CD4 檢測。對他們來說,這種醫療服務是非常必要的。此外,我們要積極向他們宣傳艾滋病相關政策,用相關法律和道德內容正確教育和引導他們,避免惡意傳播。
健康教育在預防和控制艾滋病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健康教育是通過有計劃、有組織的社會教育活動,使人們自覺地采取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預防疾病,促進健康,提高生活質量。通過不斷提高人們的健康意識,人們可以改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減少疾病的危害。目前,世界上還沒有針對艾滋病的特效藥物、特效治療和相應的疫苗控制。多年來,根據國內外艾滋病防治的實踐,只有高質量的“健康教育”才是阻止艾滋病流行的最佳途徑。
艾滋病本身是一種由人體免疫缺陷引起的疾病。一般來說,艾滋病感染的過程是艾滋病病毒進入健康人體,通過感染破壞人體免疫系統,同時快速復制和傳播。艾滋病具有很強的傳播率和感染率,而且沒有有效的治療策略,往往導致高死亡率,對人們的生活、健康和正常生活產生很大影響。這是當前常見的社會問題,需要醫學界和政府部門的重視和解決。對于流動人口來說,它往往是艾滋病的主要不確定因素,需要特別關注和控制。本研究主要提出六種艾滋病防治策略,即加強流動人口艾滋病宣傳工作、加強流動人口艾滋病防治部門之間的合作、協調資金安排,為各部門開展防控工作提供保障條件、加強流動人口監測、加強對已感染者的管理并給予其妥善的治療、落實宣傳教育工作。其中,要特別重視宣傳教育的實施,加強病毒流控制與信息管理的結合。因為這是預防艾滋病的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