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晶,孫錄寶
(1.中共濟南市委黨校 科社與統戰教研部, 山東 濟南 250100;2.山東省創新管理研究院, 山東 濟南 250002)
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處在歷史的十字路口上,世界文明的基本走向日益成為國際社會高度關注的重要問題。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應對共同挑戰、邁向美好未來,既需要經濟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1]928,“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1]931。在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對于深化文明交流這個永恒話題,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彰顯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文明觀,啟迪著人們對于未來的思考。
文明是人類社會的基本標志,交流互鑒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基本要求。歷史的發展,人類的進步從未離開過文明的交流互鑒,文明交流古已有之?!皻v史已經充分證明,正是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文明之間的交互傳播,才為古希臘羅馬文明的發展擴張提供了重要文化基礎;而中世紀阿拉伯文明與歐洲文明的交流,則對歐洲文藝復興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重要推動力量?!盵2]所以,交流是文明的起源,也是文明發展的重要動力。
文明交流一方面植根于文明自身的特點,即文明一旦產生就有向外擴散的內在要求;另一方面來自于不同文明之間外在的差異性。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將整個世界分為21種文明[3],物之不齊是事之常理。在思維方式上,東方文明注重綜合,西方文明側重分析。在道德原則上,東方社會多注重集體主義,而西方文明多傾向于個人主義。恰恰是不同文明之間的異質性引發了文明的交往行為?!爸袊糯洕枷雽Ψ▏剞r學派的影響,老子思想對亞當·斯密經濟學說的影響,《易經》思想對萊布尼茨‘二進制’的影響,中國的科舉制對于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影響?!盵4]西方的科學與文藝同樣是人類文明史上的璀璨明珠。如同著名哲學家羅素所說:“西方文明的顯著長處在于科學的方法;中國文明的長處則在于對人生歸宿的合理理解。”[5]61雖然每一種文明都鐫刻著不同民族對于生產生活的歷史積淀與經驗精華,但因為地域風情、社會制度、宗教信仰的差異而風格各異。各個國家與民族因為文明的不同而相互區別,又因為文明的交流而令這個世界五彩斑斕、生機盎然。在歷史辯證法的視域下,二者相得益彰、取長補短,共同推動著人類文明的車輪滾滾向前,奔騰不息。對此馬克思深刻地寫道:“火藥、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杠桿。”[6]338同樣從我們身邊的西方建筑、西方節日與某些生活方式中也可明顯窺見西學東漸的強大魅力。東西方文化在互學互補中實現融合與創新,新的文化體系得以創建。
世界的發展得益于文明的交流。今天全球化與信息化的飛速發展為人類文明交流的新紀元插上了新時代的翅膀。文明的互學互鑒一方面來源于網絡文明的共時性,另一方面來源于人類發展課題的共融性。伴隨全球化時代的到來,互聯網、大數據大大縮短了世界各國因為空間距離造成的隔閡,為文明交流的可能性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質載體。然而,工業文明在把人類社會帶入一個物質形態極度發達階段的同時,也把資源的過度開發,全球的持續升溫、以及地區的政治沖突等世界難題擺在了全人類的面前。原本發軔于西方世界的資源匱乏、經濟危機、政治沖突等諸多矛盾已經超越了民族國家的界限,越來越成為全球普遍遭遇的難題。馬克思曾深刻地指出:“資產階級由于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物質的生產是如此,精神的生產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產品成了公共的財產。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為不可能,于是由許多種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學形成了一種世界的文學。”[7]35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推動了世界市場的形成與世界歷史的開創,但作為一枚硬幣的兩面,資本的擴張本性在使發達國家享受全球化帶來紅利的同時,也把經濟安全、政治穩定、文化殖民、生態破壞等挑戰一并帶給了發展中國家,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甚至給世界和平與發展帶來了威脅。
當今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與文化的全球化充分證明了馬克思關于世界交往理論的科學性。特別是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現實無可辯駁地詮釋了世界各國已經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責任共同體與命運共同體。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前,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具有世界情懷和全球視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價值理念,超越了國家與民族的羈絆,顯示了駕馭世界歷史的高度自覺與強烈擔當。人類命運共同體以共建共享為原則,以大國關系為關鍵、以周邊國家首要、以發展中國家為基礎,積極推動全球伙伴關系,致力于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為各國人民共同應對全球挑戰指明了方向,成為引領時代潮流的鮮明旗幟。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構想如同孔子所言的大同世界一樣,是一幅滿載和平、團結、包容的美麗畫卷,但在實際運行過程中卻存在著諸多挑戰。因為每個國家與民族來自不同的文化傳統,秉承著不同的評價標準與文化認同。在全球化加速發展的歷史前提下,不同文明的交流與碰撞成為當下值得關注的話題。冷戰結束后,世界宗教問題、種族問題,地區沖突、單邊主義層出不窮,世界的和平與發展意欲走向何方?如何看待文化的趨同性與求異性?對此,亨廷頓的“文明沖突論”給出了歷史悲觀論的視角。亨廷頓在1993年發表了《文明的沖突》一文,并且在之后出版的《文明的沖突》一書中指出:“隨著冷戰的結束,意識形態不再重要,各國開始發展新的對抗和協調模式。為此,人們需要一個新的框架來理解世界政治,而‘文明的沖突’模式似乎滿足了這一需要。”[8]1亨廷頓認為中國的崛起與美國的利益是相悖的,且中國的儒家文明是導致全球文明沖突的潛在根源。
亨廷頓的“文明沖突論”將文明引入國際政治研究的視野,無疑為我們認識國際沖突提供了一個嶄新視角,他讓我們認識到“決定國家對外行為的動力,除了領土、財富等物質因素之外,還有精神因素”[9]。但是從一定意義上講他過于強調文化差異的問題,尤其是諸多的解讀者對于文明沖突問題的認識如同“我注六經”一般給出了各種各樣的版本。正確理解亨廷頓的文明沖突論就要回到歷史的語境。20世紀末期,東歐劇變、蘇聯解體意味著除中國、古巴等少數國家外,社會主義陣營幾乎全員崩潰,美國成為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但海灣戰爭與阿富汗戰爭卻激起了廣大穆斯林強烈的反美情緒。美國在硬實力方面的極度強勢并沒有帶來真正意義上的文化霸權,西方文明所推崇的普世主義未能如愿實現。這不禁讓美國感到恐懼,并擔心其他文明會反過來威脅西方文明的霸主地位,尤其是來自儒家文明與伊斯蘭文明的威脅。
中華文明歷來主張和而不同、協和萬邦,如同習近平總書記在建黨百年的講話中莊嚴宣告:“和平、和睦、和諧是中華民族5 000多年來一直追求和傳承的理念,中華民族的血液中沒有侵略他人、稱王稱霸的基因?!盵10]但是,文明沖突論卻把儒家文明列為主要的競爭對手。對于這種與歷史事實明顯相悖的言論,我們更多地應該從言論者的價值選擇、立場意圖來理解。全面考量文明沖突論,我們無法游離其西方文明的母體。在《文明的沖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中,亨廷頓曾說:“在所有的文明之中,唯獨西方文明對其他文明產生過重大的、有時是壓倒一切的影響?!盵8]161從這種蔑視非西方文明的論調中,我們清晰地看到了西方文明優越性的強盜邏輯。自近代以來,西方國家在工業革命的推動下,走上了一條強調“中心與邊緣”“先進與落后”的對外擴張之路。即使在對待人類文明的問題上,西方某些國家也不可避免地把霍布斯意義上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運用于其中。西方文明被奉為 “上帝的選民”和“文明的燈塔”,而非西方文明則被視為“東亞病夫”“劣等文明”。只有在文明的不平等、文明的對抗與斗爭語境中,“文明沖突論”才是成立的。今天從某些西方大國“貿易霸凌”“孤立主義”“逆全球化”“干涉別國內政”等唯我獨尊的種種行徑中,我們就不難理解“文明沖突論”的根本宗旨。所謂的文明沖突,說到底就是既得利益集團“挾持”著文明的旗號為自己狹隘的民族主義乃至民粹主義行為所作的政治托詞。對此,費孝通先生深刻地指出:“當前世界上某些人,常常有意無意地把不同文明、文化之間的關系,直接與國家或民族利益掛鉤,這是一種加大,甚至是激化不同文明之間誤解和矛盾的做法。這些人在大談‘國家利益’的時候,手里不斷揮舞著文明、文化的大旗,把赤裸裸的為‘一國謀利益’的做法,裝扮成捍衛‘某某文明’的‘義舉’;把具體的國家利益之爭,混淆成不同文明之間的爭斗?!盵11]41費孝通先生的分析充分揭示了文明沖突論的虛偽本質。文明沖突論試圖以文明的幌子為西方霸權政治做遮羞布。這種扭曲文明本質的論調不僅在理論上難以令人信服,在實踐上更是后患無窮。
不同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從唯物辯證法的角度來看,這不過是全球化進程中一般與個別的辯證關系。全球性與民族性的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之間的關系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哲學基礎與不竭動力。多樣性不是文明交往的障礙,而是促進互相借鑒的內在動力。各種文明雖然語言與制度各不相同,但都是人類對于生產生活基本經驗的凝聚與積淀,具有理性認知的共通性。對此,熊十力先生指出:“人類思想大致不甚相遠,所貴察其異而能會其通也。”[12]207從天理與道心的層次上來理解,宇宙萬物都是相通的。在今天這個全球化的時代,面對文化的多樣性,如何在“本民族的文化”與“其他民族的文化”之間架起一座相互溝通的橋梁,如何協調好“民族文化”與“世界文化”的關系是全球化時代深入思考“文化認同”的一個重大議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世界文明交流,深刻洞察人類社會發展趨勢,對人類文明如何發展做出了高屋建瓴的系列論述,為開辟新時代的文明新紀元指明了方向。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第一,文明是多彩的,人類文明因多樣才有交流互鑒的價值……第二,文明是平等的,人類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鑒的前提……第三,文明是包容的,人類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鑒的動力?!盵13]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明交流的精辟論斷內容豐富、意境深遠,凸顯了東方文明大國對不同文明尊重與包容的寬廣胸懷。
文明是多彩的。從人類產生以來,無論按照文明的歷史演進還是不同區域與制度的差異,文明的形態都是多姿多彩?!拔拿鞯膭澐钟卸喾N形式,且隨著歷史演變而更加復雜。從橫向看,全球文明按照不同分類方式,門類眾多。以地域劃分,有古代大河文明與海洋文明、非洲文明、西方文明、拉丁美洲文明等;以具體類別劃分有中華(華夏)文明、基督教文明、瑪雅文明、伊斯蘭教文明、非洲部落文明、印第安文明等?!盵14]和而不同是萬事萬物存在的基本法則?!笆澜缛f物萬事總是千差萬別、異彩紛呈的,如果萬物萬事都清一色了,事物的發展、世界的進步也就停止了。每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扎根于本國本民族的土壤之中,都有自己的本色、長處、優點?!盵15]130不管以何種方式、何種標準劃分文明,文明的存在與發展都鐫刻著人類歷史變遷的痕跡,其中都蘊含著人類創造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人類社會從根本上說就是人類文明的共同體。任何一種文明既是文明共同體中獨特的一分子,又與其他文明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
文明是平等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明是平等的,人類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鑒的前提。各種人類文明在價值上是平等的,都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也不存在一無是處的文明,文明沒有高低、優劣之分?!盵13]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完全立足于一種世界文明觀的視角,排斥了那種狹隘的民族主義文明觀。當前全球化的進程決定了各個民族的文明都是世界文明經緯線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個民族的文明都是世界文明的公共財產。各種文明雖然在文明形態、文明特點上形態各異,但從地位上是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的,因為文明作為人類的存在方式,從一般意義上闡釋了人類所創造的精神財富的總和。鼓吹文明優越論,歧視他國文明的論調仍然沒有超越民族主義的羈絆。
文明是包容的。從世界文明歷史的發展中我們不難發現:沒有文明包容就沒有文明融合,沒有文明融合就沒有文明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任何一種文明,不管它產生于哪個國家、哪個民族的社會土壤之中,都是流動的、開放的。這是文明傳播和發展的一條重要規律。”[15]198人類之所以能走出蒙昧的野蠻時代,靠的就是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而形成的積淀。這種積累不僅是對原有文明的豐富,而且是對整個民族文明品格、文明境界的極大提升與創新。
習近平總書記的文明交流觀站在符合世界人民共同利益的制高點,汲取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理念,深刻回答了當代文明發展的理論與實踐問題,順應了世界文明發展的基本規律,對于構建新型世界文明,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以及世界和平與發展進程貢獻了中國方案。
從歷史發展的長河來看,文明對話與文明沖突是相伴而行的兩種主要方式。究竟采取何種方式并非取決于文明本身的特質,而是取決于看待文明差異性的世界觀與方法論。相比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長期奉行的 “二元對立”思維范式與 “非敵即友”的冷戰思維,中華民族始終站在人類歷史發展的整體利益與長遠利益的立場上堅定地倡導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這其中滲透著一個文明古國的歷史智慧?!疤烊撕弦弧薄疤煜麓笸薄皡f和萬邦”“和而不同”是華夏文明的精髓與靈魂。中華文明為何歷經5 000多年仍然生生不息、經久不衰,其中的魅力之源就在于千百年來我們始終遵循了具有中華民族特色而迥異于西方文化的自然觀、世界觀、歷史觀,以“和”的文化理念廣泛地同各國進行文化交流。2 500年前,中國史學家左丘明在《左傳》中記錄了齊國上大夫晏子關于“和”的一段話:“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薄奥曇嗳缥?,一氣,二體,三類,四物,五聲,六律,七音,八風,九歌,以相成也?!盵16]4毋庸置疑,文明之間的差異性是客觀存在的,然而差異并非必然意味著沖突與斗爭。來自不同文化理念、思維方式、意識形態的文明在對話時難免存在分歧與偏見,但對話的成效往往取決于各個文明對差異的容忍程度。從古老的絲綢之路、茶葉之路到今天的一帶一路、兩廊一圈,中華民族用獨特的文明觀與各種文明多元包容、融通互濟。中華文明這種親仁善鄰、協和萬邦的處世之道,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首屆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上指出的:“親仁善鄰、協和萬邦是中華文明一貫的處世之道,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是中華文明鮮明的價值導向,革故鼎新、與時俱進是中華文明永恒的精神氣質,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華文明內在的生存理念?!盵1]934
只有不忘本來,才能開創未來。中華文明和合共生、善待鄰邦的精神理念在新時代得到了繼承與發揚。黨的十八大以來,從與鄰國“親誠惠容”外交理念的提出,新型外交關系的全方位發展以及世界文明交流大會的舉行等,充分說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守中華文化的根本立場,正在以平等的態度、開放的原則、共生的方式建構新型的世界文明秩序。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論述既是新型的文明觀,也是大國的外交觀,它充分顯示了在世界大變革的關鍵時期,中國共產黨的國際擔當。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共產黨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政黨,也是為人類進步事業而奮斗的政黨。中國共產黨始終把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作為自己的使命?!盵17]受命于危難之際的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披荊斬棘、百折不撓,使中華民族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國是世界的中國。中國好,世界才更好。精準扶貧不僅讓14億中國人過上了好日子,也為世界的減貧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僅走出了中國模式、文化自信,也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全球抗疫斗爭,中國無償向世界人民分享抗疫經驗,向一百多個國家捐贈新冠疫苗。
作為一個百年大黨,中國始終立足全球化視野,致力于與世界人民攜手共建求同存異、開放包容的美好家園。早年毛澤東同志就提出“洋為中用”的重要原則,為推動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奠定了重要基礎。關于如何認識西方文化和如何學習西方文化,毛澤東同志有著精辟的論述:“必須有分析有批判地學,不能盲目地學,不能一切照抄,機械搬用。”[18]18毛澤東同志特別強調學習西方文明要講究原則,有的放矢。改革開放初期,迫切需要西方先進的科技知識,為此鄧小平同志指出:“我們要向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經營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對我們有益的知識和文化,閉關自守、故步自封是愚蠢的。”[19]44在學習西方文明的過程中,對于極為敏感的意識形態問題,鄧小平同志旗幟鮮明地闡明了三個有利于的標準,并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問題。進入21世紀,世界多極化深入發展,江澤民同志指出:“世界是豐富多彩的。如同宇宙間不能只有一種色彩一樣,世界上也不能只有一種文明、一種社會制度、一種發展模式、一種價值觀念。各個國家、各個民族都為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了貢獻。”[20]110為了推動和諧世界的構建,胡錦濤同志堅持世界各國平等對話,倡導開放和兼容并蓄的文明觀,呼吁“應該努力使世界上所有文明、所有民族攜手合作,共同推進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21]445-446。
伴隨中國經濟實力的迅速上升,國際上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大肆宣揚中國“威脅”論。這必然引起某些不知情國家的恐懼與擔心。與此同時,個別西方國家利用新型冠狀病毒問題、新疆問題、南海局勢、香港問題不斷抹黑與妖魔化中國的國際形象。如何化解世界輿論對中國的誤讀,約瑟夫·奈開出了軟實力的藥方:“軟實力不僅是勸服他人、以理服人的能力,從行為角度看,它是一種吸引人的力量,而從資源角度看,它是那些能產生吸引力的資產?!盵22]9-10軟實力是通過吸引而達到預期結果的能力。相比于硬實力,軟實力展現的是一個國家和平的思想吸引力與政治導引力。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始終秉承和平、友好、開放的歷史基因,要讓世界更好地了解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就要增強文化軟實力,綜合運用多種方式展示中華文化的真正魅力。在紛繁復雜的國際形勢面前,要順利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減少世界輿論對中國“威脅”論的誤讀,中國正在習近平文明交流觀的引領下,傳承創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積極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倡議、大力舉辦世界政黨對話,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通過多措并舉,增強我們的文明底氣、文明實力、文明認同,營造與我國綜合國力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為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作出重要貢獻。正如有學者指出:“中國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這就是摒棄叢林法則、不搞強權獨霸、超越零和博弈,開辟一條合作共贏、共建共享的文明發展新道路。這是前無古人的偉大創舉,也是改變世界的偉大創造?!盵23]
在當今世界,經濟的全球化、政治的多極化為文明的對話提供了基本的前提,人類共同的挑戰與難題為文明對話提供了現實的需要,各種文明共同的價值準則、共同的信念使得文化的交流具有了相通的倫理原則。由此看來,文明交往是符合世界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任何秉持狹隘的民族主義或者是任何類型的文化中心主義必然被歷史發展的洪流所拋棄。文化的多元化使得不同文化之間的摩擦與碰撞在所難免,然而這并不能否認文化交流的歷史合法性。在世界文化一體化的大背景下,容許不同文化的多元化與異質化,這在根本上是符合矛盾論的對立統一規律。恰恰是因為我們正視了諸種文化的差異,才以積極交流的方式化解沖突,以包容世界各民族文化多元化發展的姿態掌握文化發展的主動權,為進一步推動文化的全球化奠定科學的方向。
在世界人民共同利益的大局面前,所謂的“文明中心論”和“文化霸權主義”都必然黯然失色。200多年前,馬克思曾對今天的世界作了前瞻性的預測。資本主義生產發展的經濟規律讓馬克思看到了世界普遍聯系的必然邏輯。“交往的任何擴大都會消滅地域性的共產主義?!盵24]538在資本的現代性與世界性的支配下,在“人類文明發展面臨的新機遇新挑戰層出不窮,不確定不穩定因素明顯增多,世界經濟增長乏力,發展鴻溝日益突出,兵戎相見時有發生,冷戰思維和強權政治陰魂不散,恐怖主義等非傳統安全威脅日益成為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25]。共產主義是必然會到來的,而文明交流與文明包容毋庸置疑為人類向共產主義前進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文明沖突論在世界歷史滾滾向前的大勢中只能算作一小撮逆歷史而行的支流,因為它違背了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歷史唯物主義的“合力論”告訴我們,世界文明的新版圖并非來自某些國家某些個人的意愿,而是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取決于世界歷史發展進程的總體規定和世界人民的共同期待。歷史是教科書,封閉與保守、自負與傲慢是文明停滯不前的嚴重桎梏。近代中國,閉關鎖國的落后政策使我們夜郎自大,錯過了工業文明的歷史機遇,一個泱泱大國竟然淪落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馬克思曾深刻地指出:“一個人口幾乎占人類三分之一的大帝國,不顧時勢,安于現狀,人為地隔絕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盡善盡美的幻想自欺。這樣一個帝國注定最后要在一場殊死的決斗中被打垮?!盵7]632今天,所謂的“文明沖突論”“單邊主義”無疑是在重蹈歷史的覆轍。它們在本質上依然堅守落伍排外的思維理念,摒棄文明的共存共榮。這種做法無疑是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邏輯的展現。在多邊主義的世界格局下,某些西方勢力只顧自己不顧別國,動輒強權霸凌、肆意抹黑、關稅施壓,劣跡斑斑的種種行徑只能暴露其在新興國家群體崛起的世界新格局面前的驚慌失措。世界潮流,逆之則亡。這種逆歷史潮流而動的錯誤行為注定要遭到歷史的唾棄。
在全球化高速發展的今天,地緣沖突、單邊主義、霸權主義增加了不同文明之間的陰霾。為了破除不同文明之間的壁壘,習近平總書記給出了中國方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無論從理念層面還是實踐層面,我們都致力于做世界歷史和平發展的推動者。2019年5月15日,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習近平總書記在大會上明確指出:“我們應該秉持平等和尊重,摒棄傲慢和偏見,加深對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異性的認知,推動不同文明交流對話、和諧共生。”[1]931不同文明之間要和而不同,對話交流。在這里,人類命運共同體以一整套思想、理論、理念、倡議,呈現出完全不同于西方“文明沖突論”“西方中心論”的新外交理念。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根本底色就是以中國智慧推動世界文明吐故納新、博采眾長、文明交融、共達共贏,所以,“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是倡導某個國家必須遵循統一的價值標準,不是推進一種或少數文明的單方主張,也不是謀求在全球范圍內建設統一的行為體,更不是一種制度代替另一種制度、一種文明代替另一種文明,而是主張不同社會制度、不同意識形態、不同歷史文明、不同發展水平的國家,在國際活動中目標一致、利益共生、權利共享、責任共擔,從而促進人類社會整體發展”[26]273。只有以公平正義為引領,以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為目的,以建構新型文明為原則,汲取各種文明元素的積極力量,才能最終匯入世界人民合作、發展、共贏的價值旨歸當中。
綜上所述,在文明多極化的當代世界,文明交流與對話不僅是人類文明的應然,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實然。在世紀之交,面對滄桑的歷史和未定的將來,思考文明交流,不僅是思考現在,也是思考歷史,思考未來。回眸歷史,展望未來,各國人民應該從世界歷史的整體發展脈絡中獲得發展的醒悟與反思,把握世界大勢,加強文明交流,讓文明發展的魅力在世界的大變革中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