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茂江
(浙大寧波理工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浙江 寧波 315100)
教學質量的提升是高校教育實踐的生命線,也是高校教育創新的永恒主題。思政教育作為高校重要教育內容,自身具備的教育教學功能,為大學生全面性發展提供支撐。新時代下,高校既要重視思政教育的開展,也需關注思政教育的教學質量提升,以新的教學理念及方法,優化當前思政教育結構模式與體系,發揮思政教育的育人、人文教學特性,從大學生思想、心理、情感層面給予其發展、成長良好的引領,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養,彰顯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學質量提升實踐的價值。因此,新時代下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學質量是必要的,進而增強高校人才培養的成果。
從當前高校思政教育質量提升現狀來看,存在教學育人性不足的問題。因部分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教學觀念陳舊,還是以傳統教育理念為導向開展思政教育活動,未能凸顯育人性在其中的價值,影響到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實施,也阻礙了思政教育質量的提升。新時代下,思政教育的育人性理應得到凸顯,以思政教育為導向,貫徹落實到大學生發展全過程,給予大學生全面性的引領與教育,包含思想教育、情感教育、心理教育、素質教育、美育教育、德育教育等,使大學生從多維度、多視角掌握思政教育的內涵,促進思政教育信息的內化,從而成為大學生全面發展的支撐。
新時代下,高校思政教育進入新的教學格局中,例如翻轉課堂、情境教學等教學方法的運用,優化傳統思政教育的教學結構模式,提升思政教育的教學實施有效性。但從當前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學質量提升現狀看[1],部分教師所運用的教學方法單一,影響到思政教育在高校教育體系中有效性的實施。教學方法固化,思政教育活動開展與傳遞的知識內容固化,使大學生對思政教育信息學習缺乏主動性,被動學習思政內容,影響到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質量的提升。
新時代下,新的教學理念、教學思維的涌現對教師教育教學提出新的要求,教師不僅具有教育教學能力,也應具有人文素養,以此開展育人性的思政教育教學活動,促進大學生對思政學科內容掌握與內化。但從當前思政教師教育教學實踐來看,存在部分教師思政教育綜合能力不足的問題,影響到高校思政教育教學的質量提升。
新時代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學質量提升實踐,可進一步增強思政教育在高校教育體系中的地位。一方面,高校貫徹我黨政策方針,提升思政教育教學的重視度,將思政教育貫徹落實到高校教育、大學生發展的多個層面,構建系統性的思政教育體系,給予大學生發展全方位的引領,增強思政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從而增強思政教育在高校所有課程體系中的地位,也逐漸提升教師與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教學及學習關注度,一同踐行思政教育,以思政教育的教學為基點,提升教師綜合素養及大學生道德品質,彰顯高校教育實踐的育人性,達到高校思政教育的實效性模式。另一方面,針對當前思政教育的教學存在的問題,提升思政教育的地位,需要對當前思政教育進行優化,以此提升思政教育的教學質量。例如,實現思政教育內容、思政教育方法、思政教育模式的優化[2],優化思政教育體系,使思政教育實施滿足大學生發展需要,從而真正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教學實踐的成果。
新時代背景下,社會環境對大學生思想形成一定的沖擊,尤其多元文化視域下,部分大學生存在思想偏移、政治素養不高、理想信念不堅定的問題,亟須思政教育提升教學質量,以思政教育為引領,給予大學生全面性的教育,從而糾正大學生錯誤思想,增強對我國傳統文化的認知,堅定理想信念,培養良好的政治素養。同時,思政教育質量的提升,也彌補專業教育人文性缺失的問題,將思政教育融入大學生專業課程體系中,協同開展育人機制,從而增強大學生專業核心素養及核心競爭力。
新時代下,教育育人思維的提出,凸顯思政教育教學的育人性,使教師既重視思政教育教學的育人性,也在思政教育教學中實施育人教育,以思政教育教學助力于大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達到高校思政教育教學實踐的良好模式。基于此,高校思政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應推助思政教育向育人路徑邁進,發揮思政教育教學的育人功能,加強大學生思想、情感層面的引領,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在思政教育教學的育人性具體實施中,樹立教育教學服務理念,本著一切為大學生著想的原則,不斷地豐富、創新思政教育教學內容與形式,賦予思政教育教學的育人性,以此教育人、引領人,使大學生從中獲取自身發展所需要的內容。例如,針對大學生道德品質不高,教師以思政教育教學為導向,融入道德品質的思政內容,為大學生提供思政教育教學實踐平臺,使大學生通過具體的實踐,既掌握道德品質理論,也進行道德品質實踐,內化成為大學生的個人品質,從而凸顯思政教育教學的育人作用。
新時代下,高校思政教育教學實施,提升其教育教學的覆蓋性,響應我黨思想政策,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滲透到大學生發展全過程,做到不僅思政教育教學平臺中傳遞思政學內容,其他教育載體也傳遞思政教育內容,包含黨建工作、校園文化、教學管理、專業教育、團學活動,實現思政教育教學與多內容融合,在多內容載體中開展獨具一格的思政教育教學活動,從而促進大學生對思政教育內容的理解與掌握。尤其在課程思政及三全育人視域下,為思政教育教學覆蓋性的提升提供支撐,踐行課程思政、三全育人思想,以思政教育學科內容構建全過程、全方位、全員育人機制,從而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學實踐質量。
首先,樹立教育信息化思維,重視把現代化技術運用到思政學科教育教學體系中,使思政教育教學在信息技術的作用下進行創新。例如,思政學與信息技術融合,使知識以微課形式呈現,圖文并茂的微課內容,既吸引大學生視線,也增強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使大學生通過觀看微課快速掌握知識要點。其次,重視網絡思政教育教學平臺的構建,依據思政學科教育教學的特點,構建理論、實踐、實驗的自主學習平臺與空間,大學生融入其中,可進行針對性的學科學習。例如,根據思政學科教育教學特性,打造思政學資源庫,涵蓋思政理論、黨史內容、文化內容、社會新聞等資源,豐富大學生知識體系,使大學生課余時間涉獵更多思政學內容。最后,高校思政教育教學網絡性,需做到網絡教學與線下教學的融合,以網絡教育的特性,打破傳統教育教學的束縛,開展人機交互的思政學科教育教學活動,從而達到思政教育教學實踐的良好模式。
新時代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學質量提升實踐,應從樹立新的教學理念層面出發。通過思政教育的教學觀念轉變,循序漸進地創新及改變其他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從而實現思政教育的教學模式優化目的。首先,高校要進一步提升思政教育的重視度,提升思政教育的教學地位,引領教師與大學生認識到思政教育的教學關鍵性,以此促進師生主動融入思政教育的教學環節中。例如,高校以課程思政理念為導向,立足于教師與大學生專業授課及學習層面,引領大學生認識到思政教育與其專業教學及學習之間的關聯性,以此在專業課程教學中開展實踐思政教育的內容,為思政教育的教學質量提升提供支撐。其次,樹立人本化的思政教育的教學觀念,加強人本化思維理念的分析,明確新課程教學的要素,以大學生為思政教育的主體,教師為思政教育的教學組織者、開展者,從而為大學生開展針對性的思政教育的教學活動,大學生融入其中,獲取相關的思政教育信息及其他學科內容要素,增強思政教育的教學實踐的有效性。最后,明確思政教育的教學目標,以思政教育的育人、人文特性為基點,分別明確思政教育的教學多元目標,包含政治素養目標(對馬克思主義、我黨發展史的理解及內涵情況)、理論目標(對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習近平重要講話內容的掌握情況)、能力目標(創新能力、合作能力、思維能力、自主學習能力、探究能力、實踐能力等)、素養目標(道德品質、美育素養、藝術思維、想象能力、合作能力、交際能力等),以此使大學生有針對性地融入思政教育體系中,通過具體的理論、實踐參與,獲取其中的多元能力、實現理論目標。
新時代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學質量提升實踐,應構建相關的教學實踐機制,以此為基點,為教師、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教學、學習提供保障,使教師與大學生根據教學實踐機制開展有效性的教學、學習、實踐等活動,從而促進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學質量的提升。首先,以一體化教學為導向,設計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學活動,做到理論與教學實踐的融合,在此層面中,構建思政教育理實一體化的教學實踐機制,為教師設計理實一體化的教學實施提供支撐,使教師參照教學實踐機制,根據大學生實際情況,開展良好的思政教育的教學活動。其次,以課程思政為導向,針對思政教育的教學模式融入專業課程體系中,構建相關的課程思政的教學實踐機制,以此機制為導向,引領教師根據專業課程信息融入、挖掘專業中的思政要素,做到思政信息與專業內容一同呈現給大學生,從而使大學生在具體的課程思政學習中對其內涵具有深入的了解。最后,以網絡化的教學思維為導向,構建思政教育與網絡教育融合的教學實踐機制,為網絡思政教育的教學實踐及學習實踐提供支撐,使教師與大學生根據此機制與流程,提升自身信息素養,更好地運用現代化技術,開展網絡思政教育活動、網絡思政教育交流活動等,從而提升新時代下高校思政教育實施的優質性。
新時代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學質量提升,應重視思政教育的教學內容豐富,拓寬大學生思政學視野,使大學生更好學習思政學科內容。首先,在思政教育的教學實施中,內容的教育也重視文化信息的融入,做到依據思政教材內容,傳遞相關的文化內容。例如,依托中國傳統文化,以紅色文化、禮儀文化等內容,重視愛國主義精神、誠實守信內容的滲透,滿足大學生實際發展需要,使大學生具有愛國主義情懷及誠實守信品質,使大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認同,培養大學生文化自信,并進一步探索傳統文化內容,在文化的洗禮下成為新時代的優秀青年。其次,思政教育的教學內容與生活內容融合,依據生活實際、大學生生活需要,促進挖掘生活中的思政素材,結合教材內容傳遞給大學生,讓大學生對思政教育的真諦明晰,從而提升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成果。最后,思政教育的教學內容與社會信息融合,根據大學生專業、就業、創業的實際需要,融入工作崗位信息、社會案例現象、市場信息,開展探究性教學活動,引領大學生從思政視角探究與分析社會內容,幫助大學生認知社會及了解社會,從而增強大學生社會實踐能力。
新時代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學質量提升,應以實施一體化的思政教育教學模式為主導,重視教學方法的創新,為大學生提供自主、開放的思政教育教學平臺,使大學生融入其中,從中獲取多元的思政內容,使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培養大學生政治信仰。例如,運用翻轉課堂教學,以線上教學的優勢,促進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的融合,開展混合式的思政教育教學活動,使大學生在此教學中循序漸進地掌握及實踐思政學內容,做到在線上教學中掌握思政理論,在課堂教學中實踐理論、分析理論、探究理論,增強大學生思政教育實踐能力,在課后教學中鞏固思政學內容與實踐技能,從而培養大學生學科核心素養。
新時代下,思政教師教育教學綜合能力提升,不僅重視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提升,也要重視教師人文素養的培養,使教師更好地為大學生開展思政教育教學活動,同時也促進教師專業化的發展,提升思政教育教學在高校教育體系中的地位。一方面,教師應不斷地提升終身教育教學能力,包含網絡教學能力、線下教學能力、混合式教育教學能力等;另一方面,教師應具有人文素養,在思政教育教學活動中融入與滲透這些內容,增強思政教育教學實施的針對性、育人性。例如,正確的政治信仰、忠實于黨、師德師風、理想信念、交際素養等,以此與大學生構建良好關系,從思政學維度,為大學生全面性發展助力,從而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教學實踐的成果與質量[2]。
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學質量提升的實踐,應以思政教育在高校教育體系中的重要性為導向,立足于當前思政教育的教學實施現狀,重視思政教育的教學質量提升,優化思政教育的教學結構體系,提升思政教育的教學育人、人文特性,培養大學生核心素養,達到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學質量提升目的。因此,在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學質量提升中,可從教學觀念、教學方法、教學載體及師資力量的創新、優化中出發,完善思政教育的教學體系,從而以思政教育為引領,不斷增強大學生專業綜合能力,彰顯高校思政教育教學質量提升的價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