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富鋮,池長征
(喀什大學 中國語言學院,新疆 喀什 844000)
互聯網時代下,新技術被賦予了特殊的時代使命,尤其是對于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無疑是創新路徑的全新方向,實現“互聯網+”與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結合,擴寬教育途徑,形成教育合力[1]。依托互聯網背景構建起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路徑,有助于提高教育效果,豐富思想教育學科體系,該創新需求已十分迫切。
在網絡化的社會背景下,充分利用現代傳播技術、多媒體技術以及計算機網絡等,構建教育理念、內容、方法、載體及環境,結合大學生特點,創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路徑,促使大學生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社會主義事業培育有紀律、有文化、有道德及有理想的接班人的實踐活動[2]。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主要包括社會主義榮辱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及馬克思主義等,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基礎的教育內容。在互聯網時代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可以從如下五個方面闡述。
第一,網絡政治教育。主要有政治方法、政治方向、政治立場、政治理念以及政治理論等,重點內容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鄧小平理論、愛國主義、社會主義以及黨的基本路線等。因此,高校應結合大學生心理特征展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使其對我國社會制度有正確的態度及方向。
第二,網絡法制教育。主要有社會主義法制教育、網絡道德教育等,首先要傳播法律理論知識,了解法律本質;其次要掌握法律體制框架以及法律規范;最后要了解法制手段,能夠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并可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
第三,網絡倫理教育。主要有技術倫理教育、生態倫理教育、生命倫理教育以及網絡道德教育等,互聯網時代傳統的人際道德屢遭沖擊,如傳播病毒、篡改數據、侵犯隱私及發布虛假信息等,大學生道德人格面臨異化風險,應引用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培育正確的網絡道德觀[3]。
第四,網絡心理教育。主要有教育學、心理學等,幫助大學生化解心理矛盾,加強心理素質,避免負面情緒引起的心理疾病或障礙。
互聯網時代的來臨,讓大學生自主意識更加強烈,教育者不再有絕對主動權,反而容易受到受教育者的影響。這就對大學生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應“以人為本”,創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學生參與度,積極引導大學生。
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具備可操作性才能實現教育目的,教育工作者應創新教育路徑,實現教育效果最優化。首先,教育方式要轉變,利用網絡技術展開教學,摒棄傳統“一張嘴、一塊黑板、一支粉筆”的教育模式。其次,教育主體身份要轉變,學會站在大學生的角度理解學生思維,并獲取大學生的身份認同,更好地溝通交流。最后,應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不斷適應主客體之間的關系變化。
預見性原則主要體現在,不僅要重視更新校園網絡的硬件設施,更要注重網絡文化環境,創造時間先機,建設富有吸引力的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讓教育內容緊跟時代潮流,實現“個性化傳播”模式[4]。
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是改造大學生思想的主要方式。互聯網時代下,為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利途徑,并讓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方法、內容等有了創新發展。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將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視為重要且緊迫的戰略任務,并提出要積極擴展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切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
在互聯網時代下,巨大的誘惑及虛假信息容易浸染大學生的思想,不利于社會和諧。高校作為和諧社會的主要組成,要承擔起營造和諧校園文化的重擔,實現學校、學生的和諧發展。
第一,樹立責任意識理念。互聯網時代為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帶來便利,高校應將網絡教育作為主陣地,創設校園“共青團思政博客”“馬克思主義主頁”及“綠色網站”等思想政治專題網站,力求貼近大學生生活實際,掌握思想動態,通過輔導員信箱、校長信箱等與大學生密切溝通交流。還可以利用網絡陣地,基于優秀傳統文化展開責任意識培育,充分發揮教育的“儒化”作用,培養辯證思維能力,能夠有獨立思考能力正視社會熱點問題。通過采取網上調查、網上討論的方式,對大學生進行責任意識培育,學校也要和家庭建立聯系,家長扮演好負責任的角色,用正面行動感染大學生,學校也要以精神文明建設為核心,營造良好的網絡氛圍,讓大學生自覺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提升責任意識及責任行為[5]。
第二,樹立以人為本、平等尊重理念。為適應互聯網時代的發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與時俱進,利用互聯網為大學生營造一個以人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新環境,摒棄傳統的灌輸式、說教式的教育,師生間可以平等交流,以此提升大學生的自我管理意識和自我教育能力。并且,應樹立平等尊重的主體意識,重塑教育者的角色,不能單純地將學生作為接受知識的客體,而要作為具有想象力的行動者,有著一定的選擇性、自主性、創造性及主體性。教師還要改變自身定位,在互聯網中與大學生平等交流,掌握大學生的具體情況,采取適宜的引導辦法,提升教育實效性。
第一,推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進網絡。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確立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途徑,鑒于網絡的虛擬性,大學生更容易在網絡中表明自己的真實想法,教育者也能借此引導大學生思想,或是展開交流,第一時間發現大學生心理、思想問題[6]。例如,在網絡中進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授課,利用多媒體技術制作課件,根據大學生網上學習習慣,適度動態調整教育內容,讓理論講解更加生動形象,便于將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抽象內容具體化。還可以構建電子教材庫,共享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為己所用。
第二,加強網絡道德教育與法制觀念教育。網絡道德教育是以網絡為主體而展開的具有特色的道德教育,在互聯網不良信息泛濫的背景下,加強網絡道德教育,規范網上行為,已勢在必行。因此,要積極利用網絡技術,開發道德教育的軟硬件,對大學生進行別開生面的道德教育,融入公民道德規范與要求,強化大學生的自律意識、安全意識、政治意識及法制意識[7],凈化網絡教育環境。在大學校園中更要構建校園網絡文化,以教師自身道德修養建設為榜樣,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還要向大學生宣傳法制教育,培養其網絡法制意識,讓大學生了解到法律法規約束的范圍,增強對網絡陷阱的識別能力,避免上當受騙,并具備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法律意識。
第一,移動式教育。移動式教育主要依托于多媒體技術、國際互聯網以及無線移動網絡等,由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共同利用移動教學服務器展開的交互教學活動,不受時間地點的約束。移動式教育方法擺脫了課堂互動交流的局限,問題留言解答、自動回復等,均可以為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提供方便。教育信息化建設已漸趨成熟,網絡、計算機等基礎IT 建設較為完善,但是固定的臺式電腦并不能滿足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8]。校園移動辦公無論是校園安全、校園服務、校園管理以及校園資源等均能實現教育移動化辦公,可穿戴設備、平板電腦、掌上電腦以及手機等移動終端,均可以為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移動選課、移動信息查詢、移動圖書館、移動教務等提供方便。
第二,碎片化教育。鑒于網絡課程的開放性、協作性、共享性的交互性特點,可完全覆蓋網絡思想政治的教育活動全過程。為此,碎片化教育也成了一種創新性的教學方法,除了完整時間進行教學之外,也可以利用聊天、吃飯及休息等時間利用智能終端展開“碎片化”學習,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
第三,自主性學習。大學生思維行動更趨于自我化及獨立化,對說教式、灌輸式的知識保持懷疑態度,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社會實踐活動中來,在實踐過程中提升自我認知。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非常契合大學生的學習特點,不僅可滿足不同層次學生需求,還可構建良好的學習氛圍。在互聯網時代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更新較快,不受時間限制學習,也可以幫助大學生塑造良好的自我學習觀念,實現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學習方式轉變。
第一,BBS。校園BBS 目前已十分普及,可用于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具體如下:學生可以公開性、匿名性地在校園BBS 中發表言論,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與觀點,針對其所表露出的極端思想情緒,教育者可掌握第一手信息,及時預見可能存在的突發性事件,對思想偏激的大學生予以開導;以人為本思想觀念在大學校園中的貫徹落實,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職能中心從“指導”轉變為“服務”,并牽扯到大學生的生活、成長等諸多方面,BBS 內容中包括勤工儉學、助學貸款以及學校政策等信息,是重要的學生互助信息平臺,有助于降低教育者工作壓力;校園BBS 中有很多公開場合無法表達且深入內心的帖子,十分容易博得共情,教育者可從帖子中的評論與回復,掌握大學生普遍的心理傾向,掌握第一手資料,及時排解大學生心理壓力。
第二,微博。新浪微博作為大學生喜愛的互聯網平臺,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注冊微博賬號,在微博中溝通交流。利用微博展開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如下:微博最大的特點在于編輯信息方便,不受時間地點的影響,教育者可利用這種特點,使用官方的校園微博與學生對話,促進師生互動;校園微博可通過簡潔的標題與對應的圖片、視頻,對大學生傳達關鍵信息,實現潛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易于大學生接受;校園微博信息可以及時發布熱點時事,讓大學生及時獲取豐富的信息,擴寬視野,增進大學生對社會的認識,并提升社會責任感。
第一,鼓勵和引導大學生基層就業氛圍。首先,高校應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導向,并幫助大學生展開職業規劃,在校園內塑造“下基層大有可為”的氛圍;其次,建設基層見習基地,相關的教育部門、勞動保障部門等要密切配合高校為大學生提供見習崗位,并提升其職業能力;最后,以社會就業為導向,讓高等教育適應經濟社會的人才需求,同時促進勞動市場、人才市場及就業市場的相互貫通,構建基層就業市場服務信息網絡。
第二,基于疫情創新網絡育人。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無數志愿者“舍小家、顧大家”的精神令人感動,而在后疫情背景下,高校可以利用好疫情這一活教材,對學生進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特別是愛國主義教育。利用微信、微博、網站等,向大學生講述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以及黨員領導人員抗擊疫情的感人故事。高校還可以利用網課、微信公眾號以及校園網等平臺,設立疫情防控專欄,搜集疫情防控的各種正能量故事,并創作一批疫情防控為主題的新媒體視頻、抖音短視頻、藝術作品以及主題漫畫等。教師也可以與學生展開線下互動活動,討論應對類似疫情這種突發事件,身為普通人的我們應該怎么做,并對大學生的問題予以解答。
綜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作為高校教育課程的重要組成,應正確把握好互聯網媒介的利用尺度,跟進網絡技術手段,豐富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論與實踐論,創新多樣化的手段與內容,讓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大學生的腦與心,促進大學生的全面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