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善者,敵人軍□人眾,能使分離而不相救也,受敵而不相知〔1〕也。故溝深〔2〕壘高不得以為固,車堅兵利不得以為威,士有勇力而不得以為強。故善者制險量阻〔3〕,敦〔4〕三軍,利屈伸〔4〕,敵人眾能使寡,積糧盈軍〔6〕能使饑,安處不動能使勞,得天下能使離,三軍和能使柴〔7〕。
故兵有四路、五動:進,路也;退,路也;左,路也;右,路也。進,動也;退,動也;左,動也;右,動也;默〔8〕然而處,亦動也。善者四路必徹〔9〕,五動必工〔10〕。故進不可迎于前〔11〕,退不可絕于后〔12〕,左右不可陷〔13〕于阻,默[然而處],□□于敵之人〔14〕。故使敵四路必窮,五動必憂。進則傅〔15〕于前,退則絕于后,左右則陷于阻,默然而處,軍不免于患。
善者能使敵卷甲趨遠〔16〕,倍道兼行,倦〔17〕病而不得息,饑渴而不得食。以此薄敵,戰必不勝矣〔18〕。我飽食而待其饑也,安處以待其勞也,正靜以待其動也。故民見進而不見退,蹈白刃而不還踵〔19〕。二百□十□
【釋義】
善戰者,即使敵軍人多勢眾,也能使它分散而互不救援,受到攻擊也無法相互通報。所以,敵人即使深溝高壘也不能鞏固自己的守御,即使裝備精良也不能增強自己的戰斗力,即使士兵勇猛敢戰也不能使部隊強大。因此,善戰者總是借助地形利用險要,激勵三軍將士,進退自如,敵人眾多能使之變少,敵人糧草充足能使之挨餓,敵人安逸靜處能使之疲勞,敵人得到天下幫助能使之離心離德;全軍協調和諧能使之相互怨恨。
一般而言,作戰有“四路”“五動”的說法:前進是一種路子,后退是一種路子,向左是一種路子,向右是一種路子;前進是一種行動,后退是一種行動,向左前進是一種行動,向右前進是一種行動,而按兵不動其實也是一種行動。善戰者,四種路子必須都很通達,五種行動必須都很巧妙。所以,我軍前進時敵人不能阻擋,后退時不能攔截,向左向右都不會陷入困境,即使按兵不動也不會被敵人所牽制。故而善戰者能使敵人“四路”窮盡、“五動”憂懼,前進時受到阻擊,后退時遭到攔截,向左向右都會陷入困境,按兵不動也無法避免災禍。
善戰者,能使敵人卷起鎧甲逃向遠方,而且晝夜不停,即使疲勞患病也得不到休息,饑餓干渴也得不到飲食。敵人在這樣的情況下交戰,必定不能獲勝。我方則以飽食之士迎戰敵方的饑餓之師,以安逸之卒迎戰敵方的疲勞之軍,以嚴整鎮靜的軍隊迎戰敵方四處奔波的將士。所以,交戰時我方士卒就會只有前進而沒有后退,即使上刀山也不會轉身逃走。
【解析】
本篇篇題所說“善者”,也可以稱之為“善戰者”。本篇內容雖不長,但比較完整,也比較系統、集中。
本篇著重論述了善戰者指揮作戰時,無論在什么情況下,比如兵力眾寡、裝備優劣、地形險易、將士勇怯等,都應當千方百計地努力使自己始終處于主動而有利的地位。為此,作者提出了“四路”和“五動”兩個概念。所謂“四路”,指的是前進、后退、向左、向右四種行動路數。所謂“五動”,指的是前進、后退、向左、向右行動和靜止不動。作者認為,善于指揮戰的人,必須四種路子都很通達,五種行動都很巧妙;同時,能使敵人“四路”窮盡、“五動”憂懼。如此,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會戰則必勝。作者所論,其實也就是《孫子兵法·虛實篇》中所說的“善戰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即戰場主動權問題。應當說,這是一個關系軍隊生死存亡的重要問題。因為,在戰場上,軍隊一旦失掉了主動權,也就離失敗甚至覆滅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