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燕
正值青春期的中學生,不僅面臨內部的“自我同一性危機”,還要面對來自外部的學業發展等現實壓力。在充滿挑戰的年齡,中學生的情緒障礙頻發,這些問題也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帶來巨大的挑戰。青少年情緒障礙指發生在青少年時期,以焦慮、恐怖、抑郁或軀體功能障礙為主要臨床表現的心理疾病。中學生的情緒障礙若得不到及時的治療,將會嚴重影響其學習和生活質量,病情較重者甚至會出現自殺念頭和自殺行為。本文結合一例高中生抑郁癥在校園中被發現、評估與轉介的過程,反思家校合作、“醫教協同”中的做法,提出學校應對中學生情緒障礙的積極干預流程與策略。
“張老師,您能和孩子聊一聊嗎?我們都沒有辦法了,她非要換班,我們好幾個老師都說服不了她。她還威脅父母,若不同意就不來上學了。”這是小高的班主任求助心理健康教師時說的一番話。心理健康教師經過進一步了解得知,小高在高二選科分班后的一個月便提出要換班,希望能到年級最好的班級。
面對孩子“我要換班”的吶喊,家長與孩子溝通失敗后,便開始期待班主任參與說服孩子。小高通過與班主任的溝通表達自己希望換班的強烈愿望。班主任通過與小高的溝通感受到她情緒不穩定,便決定求助心理健康教師。
經過班主任的協調,家長應邀來到學校心理輔導室。經過溝通,心理健康教師了解到小高從小在“夸贊”聲中長大。小學、初中時成績較好,外形氣質出眾,是老師和同學眼中的小“明星”。如今,小高出現了學業適應不良,與同學的關系也不如初中。她在適應期的各種不如意被媽媽理解為不夠努力、叛逆和太矯情,因而常常被批評。
在與父母溝通的過程中,心理健康教師基本了解了小高的成長史及家庭教養方式。小高是一個沒有經歷過挫折、在各種好評聲中長大的“小公主”。進入高中后遭遇了學業、人際等挫折體驗,不過這份挫折體驗帶來的負面情緒和負面認知并未得到真正的理解和解決。當小高建立在“外在評價”中的自我價值不能繼續維系時,她開始用強烈的換班行為來獲取“我很優秀,我應該在最好的班級”這種外在光環。但是,這種換班行為在父母眼中是“青春期叛逆”。父母總以道德評價、行為規范等約束小高。于是,心理健康教師提出想和小高約談一次的想法。父母表示,小高半年前就提出要去見心理醫生,只是他們當時未同意,因此小高會愿意來心理輔導室。
小高如約來到心理輔導室。身材高挑的她,帶著甜甜的笑容、禮貌的問候走進心理輔導室。這個十分討人喜歡的小高與老師、父母口中那個“要死要活”“哭著鬧著”的形象大相徑庭。言談中,小高總會揚起笑臉,哪怕在講述難過的事情。當心理健康教師告訴她“你的笑容很甜美,卻又讓人特別心疼”時,小高開始痛哭流涕。她說,老師、朋友和父母都覺得自己陽光開朗。其實,自己進入高中后內心時常痛苦,但從來都不敢在人前表現出來。小高說自己已經失眠半年了,每天勉強來上學。她說自己非常想提高學習成績,一直都非常努力地聽課、寫作業,有時還會熬夜,但總是無法專注,也不能長期堅持執行學習計劃。現在就想換一個班級,換一種環境,想在新班級里重新開始。小高表示,自己半年前就感覺很痛苦,想要看心理醫生,但是父母不同意。
在小高的描述中,心理健康教師覺察到小高的自我評價低、睡眠差、食欲降低,這種不良狀態持續了半年之久。在情緒方面,她常常心煩、心情壓抑,開始變得敏感多疑,并容易發脾氣,經常無端抱怨父母、指責同學等;在思維方面,出現不自主地發呆、走神、記憶力減退、思維遲緩等問題;在行為方面,出現厭學、減少社交、疏遠父母等情況。通過初步評估,鑒于其自知力較好,愿意主動接受心理治療,心理健康教師建議小高盡快到醫院接受心理診療,并與小高討論如何與父母溝通,獲得父母支持,盡快就診。小高愿意自行溝通,并期待心理健康教師能主動和父母表達這個要求。
心理健康教師主動聯系小高父母,告知其初步評估的情況,并通過心理教育讓父母意識到:小高目前的情緒不佳;小高的挫折經歷未得到理解和支持,她現在最需要的是幫助而不是指責;理解父母“病恥感”的擔心;強調心理診斷的意義是明確孩子的真實狀態,從而更有針對性地幫助孩子渡過難關;告知父母腦科醫院心理門診的就診途徑。
通過心理教育,父母表示愿意帶孩子到醫院就診。不過在后續的溝通中了解到,父母通過私人關系帶小高與心理醫生朋友進行了一次非正式見面。父母告訴心理健康教師,心理醫生認為小高的問題不大,只是有一些抑郁情緒。但是,小高在學校主動求助心理健康教師,表示在這一次“門診”中自己根本沒有辦法說心里話。因為這次門診是在醫生的辦公室,而不是醫院的門診室;醫生是父母朋友介紹的,自己礙著面子沒辦法在醫生面前表達真實的自己。小高再次向心理健康教師表示,希望有一個真正的心理醫生能讓自己呈現內心最真實狀態,知道自己究竟是怎么了。于是,心理健康教師再次約談小高父母,明確告知他們心理診斷的目的以及小高的心理訴求。最后,小高終于正式和心理醫生見面。
“老師,當我得知自己是中度抑郁癥后,我的內心反而坦然和平靜了。”小高帶著自己的診斷結果向心理健康教師反饋情況。她說:“雖然抑郁癥并不是好事,但是我知道我的狀態不好不是因為我矯情,而是我病了。”
心理健康教師進一步了解小高的心理診斷及治療方案:心理醫生建議其按時服藥并定期復診,可以進行心理輔導。小高表示愿意留在現在的班級繼續學習,希望通過心理治療和心理輔導慢慢調整自己的狀態。心理健康教師進一步了解小高在校學習期間的困難與需要,并與其討論在校期間如果出現情緒波動如何求助,向其提供校外心理輔導公益機構與學校心理輔導的途徑。
心理健康教師與班主任、家長開展多方會談,就小高在校期間的心理支持策略進行討論。從班主任角度,就學業要求、小高情緒波動時的求助途徑、班級同學的幫助、任課教師的幫助等方面進行了探討;從父母角度,給予家庭教育策略調整的建議,希望父母加強對小高心理狀態的監測,保持家校溝通,并能及時向學校反饋心理治療的情況。
在校期間,心理健康教師每月都會與班主任、小高進行個別會談,了解小高近期的狀態及治療情況。半年后,小高告訴心理健康教師,自己已經重新調整生涯規劃,根據自身優勢制定了藝考方向,能逐漸在學習與生活中找回自信。
回顧小高的求助歷程,在“醫教協同”工作意識的推動下,在班主任的覺察、心理健康教師的及時轉介、父母的接納以及家校合作的努力下,小高得到了及時有效的治療。其中,“醫教協同”工作中有幾點值得進一步關注。
在學校日常工作中,要將家長、教師、學生的健康宣講工作做到位,提升他們的心理問題覺察意識、“醫教協同”工作意識,形成科學的認知、積極面對的態度,找到適合的治療途徑。
對于遭遇重大負性事件、有身體疾病、有家庭矛盾及人際矛盾的高中生,學校教師特別是班主任要做到重點關注。同時,學校要將學校與家庭間的協同工作、學科教師與心理健康教師間的協同工作、教學與管理間的協同工作提前做到位,針對重點關注人群有意識地實施“個性化”教育策略,減少心理問題的發生率。
學校要轉變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認識,從“要有”心理健康教師到“要會用”心理健康教師的轉變,把發展心理健康教師的專業勝任力、提升心理健康教師的工作規范性作為一項重要工作,讓心理健康教師在“醫教協同”中能真正做到有效預防、發現、評估、轉介及輔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