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兆寶
2021年5月,江蘇省教育廳頒布了《關于加強新時代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見》,針對新時代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任務和要求,意見指出要整合利用社會心理服務資源為學生心理健康服務。社會心理服務資源包括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社會心理服務機構、心理服務公益組織等資源。社會心理資源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學術資源、人才資源、心理輔導經驗與先進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有助于提升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質量。為此,江蘇省鹽城市阜寧縣(以下簡稱“阜寧縣”)對社會心理服務資源介入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進行了實踐探索。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依賴于學校教育,對家庭和社會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重視程度不夠,未能充分發揮社會心理服務資源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仍任重道遠。阜寧縣雖然為學校配備了心理健康教師,但是專職心理健康教師的數量遠不能滿足學生對系統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兼職心理健康教師由于能力的限制也不能為學生提供專業化的服務。而社會心理服務資源涵蓋的領域廣泛、專業化程度高,可以對優質資源進行整合,實現協同育人,讓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深入、全面、立體化。阜寧縣積極引進社會心理服務資源介入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改變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主體平面化的現狀。
社會大眾甚至少數教師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刻板印象,認為心理健康教育的關注點應放在學生心理問題引起的異常行為上。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也常以異常行為和消極情緒的解決為重點。社會上仍對心理問題有污名化的傾向,家長更是將心理問題貼上病恥感的標簽而諱莫如深。學生因為擔心受到歧視等原因,不愿將自己面臨的心理困惑與心理健康教師進行交流,選擇自我排解或獨自承受,長此以往極易發展為心理疾病。社會心理服務資源介入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先進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有助于克服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刻板化弊端,以助人自助為目的,給受助者提供社會支持,發掘受助者自身的潛能,幫助受助者培養積極的心理品質。
阜寧縣部分學校的教育理念相對落后,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未能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僅通過心理咨詢、專題活動、講座等形式對部分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過程碎片化。社會心理服務資源具備的人才優勢與豐富的心理輔導經驗可以使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多樣化,社會心理服務資源介入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計劃、有目的開展系列化、項目化的活動來服務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系。
阜寧縣為解決學校專業水平不足、教師精力不夠、與專業機構溝通反饋渠道不暢等問題,由學校主動鏈接社會心理服務資源,發揮多元主體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由社會心理服務機構在學校設立“心語小屋”“心靈信箱”“網絡樹洞”等,收集學生的心理困惑,由社會心理服務機構的駐校心理輔導師為有需求的學生提供線下心理輔導或線上心理答疑,有效提高了心理輔導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同時,學校鏈接社會心理服務資源實施“紅傘心理援助計劃”,通過系統開展團體心理輔導,幫助學生學習心理健康知識、掌握心理調節方法、提高心理素質。
為充分發揮社會心理服務資源的專業優勢,阜寧縣教師發展中心牽頭邀請高校心理學教授和科研機構專家,擔任學校校本研修項目和全縣骨干教師培育站的導師,為全縣心理健康教師、班主任等進行培訓。同時,有效利用社會心理服務資源開展全體教師心理健康通識培訓、專兼職心理健康教師實務培訓、班主任對學生心理問題識別能力培訓。社會心理服務資源介入校內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提升教師的心理問題防范、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設計、團輔活動組織、個案輔導等能力。
阜寧縣借助社會心理服務資源的人才優勢、物質優勢和經驗優勢,突破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資源限制,創建一批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學校。阜寧縣與鹽城市綠洲心理咨詢技術研究院合作,由綠洲心理咨詢技術研究院組織專家為學校提供心理文化營造、教師心理建設、咨詢實務培訓等技術支持,幫助學校明晰自身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的獨特性、穩定性、先進性等特點。經過一年的實踐,9 所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實驗學校實現了心理文化有氛圍、活動開展有特色、課程開設有體系、硬件建設有品位,達到了心理健康教育合格學校或特色學校的標準。社會心理服務資源介入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學校創建工作有助于營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圍,打造心理健康特色課程。
阜寧縣利用“5·25”心理健康日和世界精神衛生日等契機,同本地心理咨詢師協會、心理學會和心理咨詢機構合作,在學校附近發放資料、展示圖片、提供咨詢、案例宣傳等,普及心理健康的標準、常見心理問題的表現、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的關系、情緒的來源與調節、心理問題求助途徑等心理健康知識,讓學生、教師、家長及社會大眾正確看待心理問題,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阜寧縣依托社工組織等社會資源,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進行調查并形成研究報告,為政府相關部門提供信息資源和決策支持。利用社工的專業優勢整合資源,統籌部門合作和資源配置,協調各方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務。學校的心理健康教師也以志愿者的身份加入社會心理服務機構,在未成年人成長指導中心、青少年活動中心和留守兒童活動中心等場所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服務。學校心理健康教師與社會心理服務機構專業人員在服務過程中通過案例分析和督導,互相取長補短,提高了雙方解決學生心理問題的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建立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學校與社會心理服務資源合作,在社區設立“憩心小屋”“家長驛站”,開展家庭教育指導活動。通過“護童成長營”“愛在延續”等活動,開展個案輔導、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團體心理輔導,培養學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心理品質。此外,學校還與當地共青團、婦女聯合會等組織在鎮村黨群活動中心開展“青年之聲·溫心同行”“智慧媽媽訓練營”等活動,通過家庭教育講座、個案指導、親子活動等方式,提高家長的家庭教育水平,為學生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阜寧縣根據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將社會心理服務相關公益項目鏈接到所在地區,幫助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一是面向留守兒童的項目。如阜寧縣陽光心理健康服務中心執行的“益童前行·守護童心”項目,通過社區活動幫助留守兒童保持心理健康,為他們的健康成長賦能。二是面向困境兒童的項目。如浙江省婦女兒童基金會的“煥新樂園”項目,通過一對一陪伴等方式幫助困境兒童解決居住條件簡陋、家庭教育缺失、陪伴關愛缺失等問題。社會心理服務公益項目具有目標明確、操作性強、經費有保障、效果可評價等特點,可以彌補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人力、物力和精力不足的問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社會心理服務資源介入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彌補學校資源不足的問題,拓展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徑,促進社會協同育人局面的形成。社會心理服務資源能用專業的知識、以人為本的理念、平等互助的原則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建立有利于維護學生心理健康的學校、家庭、社會支持系統。社會心理服務資源介入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要避免出現學校對社會心理服務資源的過度依賴,要鼓勵學校及教師與社會心理服務資源加強合作,取其所長,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不斷強化學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體地位。重點發揮社會心理服務資源在家庭教育、社區教育方面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