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麗媛,謝 薇,何燕琳,袁 丹,趙玲玲,向毅明,周藝涵
(1.貴州中醫藥大學,貴州 貴陽,550002;2.貴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護理部,貴州 貴陽,550001)
變應性鼻炎(AR)又稱過敏性鼻炎,是個體暴露于過敏原后由血清特異性免疫球蛋白E(IgE)介導的鼻黏膜非感染性慢性炎性疾病[1],屬于中醫學“鼻鼽”的范疇。全球AR患病人數呈逐年增多趨勢,約10%~40%的人口患有該疾病[2-3]。AR患者通常呈間斷性、季節性或常年性發作,以鼻癢、噴嚏、鼻塞、流鼻涕為主要臨床表現[4],存在復發率高、治愈率低的特點。藥物治療仍是AR的主要治療方式,常規治療藥物包括糖皮質激素、抗組胺藥、抗白三烯藥等[1],藥物成效迅速,但其藥效維持時間短、遠期療效欠佳,部分患者存在藥物相關不良反應[5]。
耳穴療法作是一種中醫適宜技術,治療變應性鼻炎有獨特的優勢,且療效可靠[6]。耳穴“三序”療法即耳部按摩、耳部刮痧、耳穴貼壓。耳部按摩可以促進全身氣血運行,調整臟腑經絡,不僅對運動系統疾病有調整改善功能,而且對腦神經亦有平衡作用;耳部刮痧通過刺激耳穴達到疏通經絡的效果,同時可以有針對性的進行重點穴位的刮試以加強干預效果[7];耳穴貼壓為非侵入式的、安全便捷的、能給以疾病對應穴位持續性刺激的方法。本文總結耳穴“三序”療法治療AR的護理經驗,現報告如下。
患者女性,40歲,于2021年11月3日初診。主訴:反復鼻癢、鼻塞、流清涕、陣發性噴嚏15年余,加重3天。患者對塵螨過敏,常年可見鼻部癥狀。8年前于當地某三甲醫院耳鼻喉科就診,診斷為AR,給予抗組胺藥、皮質類固醇等藥物。患者因為藥物治療后癥狀常反復出現,且對長期使用激素藥物產生擔憂,故至本院耳穴特色治療室就診。癥狀可見陣發性噴嚏、鼻塞、鼻癢、流清涕、眼癢、咽干。舌診:舌質淡,舌苔白膩邊有齒痕,脈沉細。局部檢查示:雙側下鼻甲淡紅水腫。西醫診斷:過敏性鼻炎。中醫診斷:鼻鼽,辨證分型:脾氣虛弱證。該患者經耳穴“三序”療法干預后,二診(2021年11月7日)時患者訴鼻塞、流清涕、鼻癢、打噴嚏好轉。局部檢查示:鼻黏膜水腫稍改善,舌質淡,舌苔白膩邊有齒痕,脈沉細。三診(2021年11月10日)時患者訴鼻塞、流清涕、鼻癢、打噴嚏明顯好轉。局部檢查示:鼻黏膜水腫改善。舌質稍淡,舌苔薄白邊有齒痕,脈沉細。
操作前,告知患者相關注意事項并取得其配合。評估患者耳部皮膚情況,后協助其取安全舒適側臥位。患者一側耳郭用75%的酒精進行常規消毒,待干后,取適量精油涂于耳部,可進行耳部按摩。按摩順序參照《耳穴診治學》[8]:對耳輪-對耳輪上腳-對耳輪下腳-三角窩-耳甲艇-耳甲腔-耳屏-對耳屏-耳舟-耳輪腳-耳輪-耳垂,按摩力度以患者耐受、舒適為宜,按摩時間2~3 min,按摩次數為重復按摩4~5遍以患者耳部輕微發紅發熱為宜。
耳部按摩結束后為患者進行耳部刮痧,刮痧的基本原則是:自下而上、由外向內、基礎刮痧加辨證選穴重點刮痧[7]。刮痧具體順序為:耳垂-耳輪-耳舟-對耳輪-耳甲腔-耳甲艇-耳甲-三角窩-耳前;耳部背面具體刮痧方向依次是:耳垂背面-耳輪尾背面-耳輪背面-對耳輪后溝-對耳屏后溝-耳甲腔后隆起-耳輪腳后溝-耳甲艇后隆起-對耳輪下腳后溝-三角窩后隆起-耳后至胸鎖乳突肌[7]。刮痧力度以患者耐受、舒適為宜,刮痧時間20 min。刮痧完畢后,為患者擦凈耳部精油。
協助患者取坐位或臥位,根據《耳穴診治學》[8]及臨床辨證經驗,參照中國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T13734—2008《耳穴名稱與定位》[9]的相應穴位及經驗用穴為患者選取主穴與配穴。貼壓方法:一手向外上輕拉患者耳郭,一手用探棒尋找耳穴壓痛敏感點并做出相應標記,用鑷子夾取王不留行籽耳貼貼于相應耳穴,再用拇指和食指指腹對按王不留行籽耳貼及耳郭的正反面,使其更服帖,同時局部可能產生脹、痛等感覺。護理人員囑咐患者每天按壓3~5次,每穴每次按壓30~60 s,至局部發熱、發紅為宜[10]。
AR屬于中醫學“鼻鼽”“鼽噴”“鼽嚏”“鼽水”等范疇。古代醫家認為肺為華蓋,在五臟之中位置最高,主氣司呼吸,且鼻為肺之竅。同時根據阮巖教授主編的《中醫耳鼻喉咽喉科學》中AR的診斷標準,將其分為以下幾種證型[11]:肺氣虛寒證、脾氣虛弱證、腎陽不足證、肺經蘊熱證。該患者存在噴嚏、鼻塞、鼻癢、流清涕、眼癢、咽干癥狀;鼻黏膜水腫;舌質淡,舌苔白膩邊有齒痕,脈沉細等癥狀,符合脾氣虛弱證。辯證選穴主穴為內鼻、外鼻、風溪、支氣管、肺;配穴為耳尖、對屏尖、腎上腺、脾、內分泌。
AR病因病機復雜[12],主要為本虛標實[13],本虛責之肺、脾、腎三臟。肺氣虧虛,不能抵御外邪,肺開竅于鼻,虛邪賊風易侵犯于鼻;脾為肺之母,脾氣虛弱,不能運化水谷精微,肺和鼻竅失養,衛外功能薄弱;腎為先天之本,同時也是氣之根,腎精虧虛,納氣失司,使氣不歸元,虛火上炎。腎為生氣之根,脾為生氣之源,肺為生氣之主,而氣血同源,“氣為血帥,血為氣母”。該患者為脾氣虛弱證,故選穴肺、脾、腎極具針對性。同時,所選穴位中,內分泌可調節內分泌系統各器官的功能,調節代謝功能;蕁麻疹區也稱過敏區可提高患者抗過敏能力,增強患者免疫力;腎上腺可興奮呼吸中樞。此外,臨床治療中應根據證型不同選取對應的主穴、配穴,可根據癥狀增加穴位,如患者出現反復噴嚏可加風溪;眼癢可加眼;咽癢、咳嗽可加風溪、咽喉;頭疼、頭昏可加神門,遵循耳穴穴位相宜原則,循序漸進的治療疾病。
耳穴“三序”療法作為中醫外治療法,在治療AR方面尤其獨特的優勢[6],通過按摩、刮痧、貼壓相應穴位,可以促進全身氣血運行、調整臟腑、疏通經絡,改善AR患者癥狀,提高其抗過敏能力,值得臨床參考與應用。
利益沖突聲明:作者聲明本文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