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海蘭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兒科,北京,100078)
痤瘡是指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癥疾病,本病屬中醫學“粉刺”“酒刺”范疇,為青春期人群常見病,男性多發,好發于顏面、胸、背上部等皮脂腺豐富的部位,皮損以毛囊性丘疹、黑頭粉及膿皰為主。現代病因研究認為雄性激素水平的增高,毛囊皮脂腺角質形成細胞的過度增生,皮脂腺導管角化異常,細菌的入侵,引起毛囊周圍炎癥而成,加上心理和遺傳等因素[1]。本病一般在青春期過后都基本可自然痊愈。
中醫學認為素體陽盛,營血偏熱,以致肺經血熱。熏蒸頭面,蘊阻肌膚而生。或因過食辛辣油膩之品,脾胃化濕生熱,濕熱循經上熏,阻于肌膚而成。若脾氣不健,運化失調,水濕內停,日久成痰,化熱凝聚肌膚,則可形成囊腫結節之物。其辯證分型為肺經血熱和脾胃濕熱[2]。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少年的飲食結構、種類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高熱量、高蛋白食物攝入過多,導致脾胃濕熱證痤瘡的發病率日益增高。小兒脾常不足,若飲食不知自節,過食肥甘辛辣油炸之品,超過了脾胃的正常納化功能,脾失健運,水濕內停,泛于周身,出現形體肥胖,身倦肢怠,正如《素問·痹論》記載:“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濕為陰邪,其性重濁黏膩,濕流下焦,阻遏氣機,升降無能,則見小便混濁,大便溏而不爽。濕阻中焦,郁而化熱,濕熱互結,上蒸顏面,發為粉刺。足陽明胃經起于鼻翼旁,挾口兩旁,環繞嘴唇,上行至額,濕熱之邪循經,所過之處粉刺簇生。本文回顧1例接受耳穴貼壓聯合耳尖放血治療的青少年脾胃濕熱型痤瘡患者的臨床資料,總結相關護理檢驗,現報告如下。
患兒男性,15歲,于2021年7月14號于醫院兒科門診就診,主訴:痤瘡半年,額部長滿白頭粉刺,額頭有多個大膿包,疼痛明顯,面頰和口周有多個膿包,有被擠過的痕跡,前胸和后背處也有多個小膿包,觸碰后疼痛明顯。患兒喜食肥甘厚膩辛辣刺激之品,小便黃,大便溏,2~3次/d,舌紅,苔黃膩,脈滑。
本例患者皮疹遍布額、口周,胸背處散在膿包和小結節,疼痛明顯。伴口臭,小便黃,大便溏,2~3次/d,舌紅,胎黃膩,脈滑。辨證為脾胃濕熱型。治療原則以清熱除濕解毒為主。
操作前,先進行耳部望診,觀其雙耳額和面頰區均有脫屑,觸之皮下有結節,較硬,壓之疼痛明顯;胃區皮膚發白,脾區壓痛明顯,肺區皮色發紅。右側耳朵比左側明顯,符合“左耳主升、右耳主降”的原則,因此選擇右耳進行貼壓,左耳放血。療程:貼壓時間為3 d,休息1 d。貼壓和放血兩耳交替進行,4次為1個療程。
2.3.1 取穴原則:①主穴:額、面頰(相應部位)、肺、內分泌、交感、神門。②配穴:脾、胃、三焦[3]。
2.3.2 耳部按摩:貼壓前,操作者搓熱雙手,按摩雙耳。按摩力度適中(患者無痛感),按摩時間為5 min,按摩至患者皮膚發熱,皮溫增高,耳廓皮色發紅,俗稱“得氣”,以增強耳穴治療的療效。根據耳穴分布與人體的對應規律:①前后來回推拉耳郭20次,可調理人體陰陽,促進陰陽平衡。②搓揉耳垂,著重以面頰部和額區,時間1 min,也可下拉耳垂20次。③按摩對耳屏,對耳屏相當于人體大腦,按摩1 min。④從下向上按摩按揉耳輪、耳舟和對耳輪。耳輪相當于人體皮膚和肌鞘,因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因此按摩耳屏可提高自身免疫力,增強體質。耳舟相當于人體上肢,對耳輪相當于人體脊柱和下肢。按摩1 min。⑤從內向外按摩耳三角窩,三角窩是人體盆腔和內生殖器的信息區。⑥按摩耳輪腳周圍,相當于人體消化系統和泌尿系統。⑦按摩耳甲腔,耳甲腔是人體胸腔的信息區,分布有心、肺、氣管、脾、內分泌、三焦、口、食道、賁門9個穴位,按摩可以改善心肺功能。⑧按摩耳屏,耳屏是人體咽喉和內外鼻的信息區。
2.3.3 耳穴貼壓操作:耳部按摩操作完成后,用75%酒精棉簽消毒雙耳,待干。操作者一手固定患者耳郭,另一只手用探棒在右耳額(對耳屏外側面前部)、面頰(在耳垂正面眼區與內耳區之間的中點)、肺(耳甲腔心區和氣管區周圍處)、內分泌(外耳門后下肺與內分泌區之間)、交感(對耳輪下腳前端與耳輪內緣相交處)、神門(耳三角窩后1/3的上部)、脾(耳甲腔的后上部)、胃(耳輪腳消失處)、三焦(在外耳門后下肺與內分泌區之間)部尋找陽性點,用王不留行籽的膠布對準穴位(陽性點)進行貼壓,額、面頰采取對貼。其他穴位,均為正面貼壓。
操作者佩戴無菌手套。常規消毒后,在患者左側耳朵的耳尖(卷耳向前取其最高點)用一次性消毒針頭快速點刺放血1次,額部、面頰部快速點刺放血數次,用手擠壓針刺部位,用75%的酒精棉球擦拭,直至血液顏色由深變淺,由黏稠變稀薄為止,出血量2~3 mL為宜。
左耳放血處皮膚24 h內注意保持清潔。耳穴貼壓在對側耳朵進行,貼壓后每天按壓3~5次,雙耳同時進行(放血側耳朵當日不按壓)。按壓力度以患兒可耐受為宜。探查耳穴敏感點,使患者有熱、麻、脹、痛感覺,即“得氣”。一般在緣上的穴位,按壓方向是朝耳輪成45°,如神門、脾,用點壓法;耳垂部面頰穴,用對壓法。觀察患者耳部皮膚情況,留置期間應防止膠布脫落或污染,對普通膠布過敏者改用脫敏膠布。
囑患者少吃海鮮、辛辣、油炸制品,戒煙、酒,多吃當季新鮮蔬菜、水果,例如能改善微循環的香蕉、山楂、蜂蜜、黑木耳等,能增強皮膚抵抗力的花生、百合、杏仁等,以及能抑制皮脂腺分泌皮脂的葡萄、綠豆、赤小豆等。
告知患者切忌用手指摳捏、擠壓皮疹,以防感染和化膿遺留黑印或疤痕。建議用溫水洗臉,保持皮膚清潔,毛孔通暢,選用合理的皮膚護理劑,每天洗臉不超過3次。
建議患者采取舒適臥位,避免貼壓耳痘的耳郭在睡眠時受壓而導致疼痛,影響睡眠質量。向家屬介紹心理支持技巧,幫助患者減輕壓力,增強信心,保持心情舒暢,保證充足睡眠。此外,告知患者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外出時避免暴曬等。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療效評定標準。①痊愈:皮損全部消退,僅留有色素沉著,無新痤瘡皮疹發生。②顯效:皮損消退70%以上,新起痤瘡皮疹少于5個。③有效:皮損消退30%~70%,新起痤瘡皮疹少于10個。④無效:皮損消退30%以下,或無明顯變化,甚至加重。
本例患者第1次治療完成后,全部痤瘡皮色變淺。第4次治療完成后,痤瘡皮損消退50%,新發皮疹6個,原有大膿包變小變軟。第6次治療完成后,痤瘡皮損消退80%,無新發皮疹,但仍有明顯的色素沉著,原有大膿包基本吸收,疼痛消失。療效判定為顯效。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青少年多飲食不節,喜食肥甘厚膩,辛辣刺激之品,睡眠時間不足,戶外運動減少,清洗面部皮膚不徹底,涂抹護膚霜不當等原因。青少年脾胃濕熱型痤瘡發病率越來越高。中醫學認為素體陽盛,營血偏熱,加之飲食不節,過食辛辣油膩之品,脾胃化濕生熱,濕熱循經上熏,阻于肌膚而成。若脾氣不健,運化失調,水濕內停,日久成痰,化熱凝聚肌膚,則可形成囊腫結節之物。本例患者為喜食肥甘厚味,加之缺乏運動,每日睡眠時間不足,清潔面部皮膚不徹底。便黃,大便溏,2~3次/d,舌紅,苔黃膩,脈滑。辨證為脾胃濕熱型。給予耳穴貼壓聯合耳尖放血,主穴:額、面頰(相應部位)、肺、內分泌、交感、神門。配穴:脾、胃、三焦。方義:額、面頰為相應部位,清熱瀉火,改善局部微循環,加速新陳代謝。肺:宣肺散熱,肺主皮毛。內分泌:能調整內分泌,抗感染。交感:抑制皮脂腺分泌。神門:鎮靜、消炎。脾: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健脾補氣,統血生肌。胃:清除胃內郁熱,和胃健脾。三焦:分上、中、下焦,三焦能通調水道,暢通氣機,能疏散頭面部的火熱病變。本例患者經耳穴貼壓治療6次后,痤瘡皮損消退80%,無新發皮疹,但仍有明顯的色素沉著,原有大膿包基本吸收,疼痛緩解。在治療的基礎上,還應積極糾正患者不良生活習慣,指導患者經常用溫水洗臉,皮脂較多時,可以每日洗3~4次,不用冷水洗臉,以防毛孔收縮,皮脂堵塞,痤瘡加重。告知患者忌食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燒烤;少食油膩、甜食,多吃新鮮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暢。切忌用手擠壓痤瘡,以免炎癥擴散,愈后遺留凹陷性疤痕。
耳穴治療是中醫特色的外治療法,《靈樞經》中指出,“耳者,為宗脈之所聚”,認為耳與人體的臟腑經絡有著密切的聯系,人體產生疾病時,可在耳朵的相應穴區出現反應,通過刺激耳廓相應穴區可以達到治療保健的目的,效果明顯。耳穴治療臨床應用廣泛[4-10],見效快,有助于診斷,療效可靠,綠色環保,無不良反應,易被患者接受,經濟安全,便于推廣。
利益沖突聲明:作者聲明本文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