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仁鵬
責任編輯:吳 濤
【導讀】產業發展模式必須堅持以市場為引領、農民為主體、效益為中心、增收為目的導向,因地制宜建立適合本地實際的發展模式。巫山縣竹林村將農村基層黨組織引領作用和農民群眾的主體作用作為現代特色效益農業發展的關鍵,在破解群眾內生動力不足、產業發展質量不高、利益聯結機制不好等難點問題上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值得借鑒。
重慶市巫山縣竹林村屬官渡鎮11 個貧困村之一,幅員面積近12 km2,戶籍人口921 戶2 701 人,貧困人口166 戶501 人。全村柑桔264 hm2、脆李136.67 hm2、核桃30 hm2,總體規模達430.67 hm2,是官渡鎮產業規模最大的村。2019 年度,該村開展適度規模產業組織化試點,將農村基層黨組織引領作用和農民群眾的主體作用作為現代特色效益農業發展的關鍵,在破解群眾內生動力不足、產業發展質量不高、利益聯結機制不好等難點問題上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產業發展機制待建好。2011 年開始,時任村支兩委組織干部群眾清園放線、標準定植,連續3 年集中連片發展柑桔產業200 hm2,一度時期成為全縣產業發展的典范村。2013 年該村利用縣農委100 元/667 m2管護資金,村支兩委建立統一購買肥料、農藥分發農戶自行管護的發展機制。運行期間由于群眾“自管”缺乏監管與制約手段,一些農戶將分發的農資用在種田上,大多數農戶沒有對果樹實施有效管護,造成發展5年以上的柑桔產業群眾基本沒有獲得收益。
產業資源要素欠薄弱。全村常年在外1 881人,占比全村人口69.6%;實際在村720 人,18~60 歲勞動力270 人,占比全村人口10.1%;大戶種 植 3 個 48 hm2,散戶種植918 戶382.67 hm2,占比全村88.9%;家庭年有存余資金2 萬元以上300 余戶,占比全村33%;產業基礎配套山坪塘41 口、水池14 口2 000 m3余,生產耕作道2 100 m。主要表現在農村當家人在村少,農戶缺失主心骨;村內人員外流量大,青壯年勞動力缺乏;分散種植體量大,產業組織化程度低;產業基礎配套建設投入不足;全村經濟水平不高,多數農戶要掙“現錢”養家。
產業資金撬動缺投入。該村歷經10 年發展柑桔、脆李產業400 hm2余。2015 年以前,縣農委給予種苗、建園及管護補助資金扶持,有效刺激農戶規模化發展柑桔產業200 hm2余。2015年之后,政府投入僅種苗和脆李管護8 萬元扶持。由于缺資金撬動引領發展 “手段”,全村有266.67 hm2余由農戶分散種植,沒有形成集中連片的產業規模化效果;散戶種植沒有建立產業組織化發展機制,農戶“各自為陣”,多數沒有有效管護果樹;村支兩委主要靠“引導”群眾,抓產業發展處于“舉措無力”的被動局面。
試點家庭果園發展模式。產業發展模式的定位,需要從全村整體發展的角度去謀劃。在縣果品產業中心的指導下,確定以家庭為單元,采取農戶自行協商土地“單戶經營” “聯戶經營”(單戶0.53 hm2、貧困戶0.33 hm2)1.33~3.33 hm2家庭果園,不局限土地集中發展,建立適度規模以家庭果園為主的產業發展模式。一是經濟效益分析。農戶發展產業的動力取決于經濟效益。長江三峽獨特的自然氣候條件可以產出優質的果品,農戶果品產值和勞動收益每677 m2凈收入可達萬元以上。家庭果園依靠自身勞動力精細化管護果樹,生產的優質果品在市場競爭力強。單戶經營1.33 hm2、聯戶經營中單戶0.53 hm2果園,年收入分別可達20 萬、8 萬元以上,收入預期可最大化刺激群眾內生動力。二是利益聯結分析。農戶“單戶經營” “聯戶經營”家庭果園,等同在農村創辦小微企業吸納家庭成員“就業”務工增收。若該村發展50 個家庭果園,就可增加100 人以上的就業崗位。產業強戶與貧困戶組合經營,可建立有效地帶貧機制從“根”上治窮。村集體經濟組織領辦產業社會化服務作業,也可創造就業崗位吸納本村人員及貧困戶務工創收。三是機制建設分析。建立考核獎懲機制,村社干部負責培育或自已發展1 個家庭果園,有力促進基層黨組織的引領作用和干部表率帶動作用;建立產業扶持機制,對脆李、柑桔管護按200 元/667 m2補助標準先管后補,撬動農戶和社會資本投入產業發展;建立扶持對象管護績效評估機制,對績效評定優等的補助120%、良好補助100%、一般補助80%,評定差的不予扶持,將政府扶持資金用在“刀刃”上。四是預期效果分析。發揮農民群眾主體作用,家庭果園的示范作用將帶動一批批群眾跟著干。持續3 年用經濟效益刺激農民的內生動力,可以用效益“聚人”全面盤活全村農業特色種植產業。
探索基層黨組織引領發展模式。基層黨組織的引領作用是關系產業發展 “成敗” 的關鍵。2021 年度竹林村支兩委重點在組織發動、干部表率、服務群眾等方面用行政力量引領群眾。2022 年探索村黨支部(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家庭果園+農戶的市場化引領發展模式。一是集體經濟組織職能定位。由村支兩委成立村集體經濟聯合社,由村支部書記擔任聯合社社長,主要承擔培育入社成員、協調生產關系、生產技術服務、社會化作業服務、市場營銷等服務職能。按照市場規則收取服務對象服務費,收益分配按70%用于支付聯合社運行管理及人員工資、20%上繳村集體經濟、10%留存在聯合社發展風險基金。二是集體經濟組織引領模式分析。以散戶種植組建的農民合作社,現階段大多數成為“空殼社”。引領村內農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家庭果園、種植農戶入社,組建實體性集體經濟聯合社,按市場化規則集約資源“激活”全村產業要素。例如:組建社會化服務隊,既幫助服務對象提高生產效率又降低生產成本;抱團采購農資服務,既把控農資質量又降低采購價格;品質品牌建設與市場銷售服務,既增加產品市場競爭力又可增加產品價值。三是預期效果分析。市場化服務收益的獲得,前提條件是入社成員要接受服務。用市場“倒逼”集體經濟組織提供最好服務,用服務收益“刺激” 聯合社管理人員盡職做好服務工作,用好的服務可以助推各類經營主體好的發展。集體經濟組織市場化引領模式,構成產業發展“多羸”格局,有效運行可整體發力推進全村產業發展。
一是村支兩委實干引領發展。成立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村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擔任組長的產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全年召開產業推進會11 次。制定了《竹林村家庭果園試點方案》《2021 年度竹林村脆李、柑桔生產技術規范》《竹林村家庭果園管護扶持驗收細則》等,召開群眾大會和院壩會組織發動群眾,全面推進家庭果園試點工作。干部做表率帶動群眾發展,村社干部12 人,發展家庭果園12 個34.67 hm2余。其中,村支書2.1 hm2、村主任2.6 hm2、綜服專干6.4 hm2、綜治專干3.8 hm2帶頭發展家庭果園。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向緒林凝聚村支兩委以實干引領全村產業發展,堅持每周對全村產業進行一次巡察,經常性到田間地頭指導農戶生產技術,主導建立竹林村產業發展微信群,全村126 名產業發展積極人員自愿加入,在群里交流生產技術,展示產業發展成果圖片,營造出了良好的產業發展氛圍。
二是創造條件真情引領發展。對發展1.33 hm2以上的家庭果園、農民合作社等種植主體,按縣農業農村委試點扶持脆李、柑桔管護按每667 m2給予100、200 元的標準先管后補。動用宅基地復墾集體收入15 萬元,發動群眾投工投勞,對全村產業主要種植區進行了集中清園。會同培訓機構、邀請技術專家,舉辦技術專場培訓13 場次,全村培訓果農場800 余人次。駐村工作隊、村社干部帶頭學技術,人人成為村里技術骨干,落實技術服務包片責任制,經常性到田間地頭指導農戶生產技術。組建了家庭果園發展、技術作業、農資配送、市場銷售等4 個服務組,縣果業中心贈送2 臺壓力打藥機,組織力量為農民集中打藥、指導果樹修剪和服務農資配送等工作。
三是家庭果園模式激活發展。全村柑桔、脆李種植戶組成59 個152.4 hm2家庭果園,占全村產業總比35.3%;帶動全村900 余戶新發展脆李53.33 hm2余、柑桔73.33 hm2余,全村400 hm2余果樹有效管護率達80%以上,其中帶動貧困戶90%以上。今年干旱期間,群眾自發尋找水源、自購水管晝夜進行生產抗旱;一社村民譚勛林發展家庭果園2 hm2余,挖定植穴16 天標準種植柑桔0.33 hm2;二社61 歲老村主任陳振培夫婦今年新栽0.67 hm2,按10 元/株流轉周邊柑桔700 余株,發展家庭果園2.2 hm2。全村失管成年柑桔200 hm2余,縣果業中心派員蹲點32 天,指導群眾對老果園控高矮化、拉枝修剪、病蟲害防治等改造技術作業,果樹全面進行了有效管護,2022 年預計產值可達600 t 余。在創新產業發展模式的驅動下,全村形成了干部給力、群眾努力的產業發展好局面。
產業發展模式必須堅持以市場為引領、農民為主體、效益為中心、增收為目的導向,因地制宜建立適合本地實際的發展模式。大戶流轉土地發展產業,因農戶受益土地租金低不可持續;農戶以土地入股企業發展模式,受農企經濟糾紛和企業抗風險能力弱等因素,易造成企業投資經營失敗和群體性社會矛盾。好的發展模式需要基層黨組織強有力的引領,建立支撐發展模式運行的有效機制,營造干部群眾真抓實干、齊心發展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