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白 斌,柯 琴,王田利
特約編輯:艾 華
【導讀】當前我國蘋果產能相對過剩,蘋果豐產不豐收,許多產區甚至常常為銷路發愁。甘肅靈臺蘋果產業規模并不算大,卻獲批成為國家矮砧蘋果種植標準化示范區,蘋果售價逆市上揚,人們或許要問:靈臺蘋果,到底有何獨到之處?
甘肅靈臺地處原農業部規劃的蘋果最佳適生區。2019 年當地果業產值達7.2 億元,有2.18萬名貧困人口依靠果業實現穩定脫貧。2020 年4 月獲批為國家矮砧蘋果種植標準化示范區,蘋果產業后發趕超的勢頭強勁。靈臺縣創新發展機制,通過院企合作、招商引資,大力發展矮化密植有機果園,帶動全縣蘋果產業高質量發展。靈臺蘋果的發展,代表了我國蘋果產業的發展趨勢。
一是經營主休由農戶為主向企業為主轉變。自20 世紀80 年代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我國農村生產經營單位多以戶為主。過小的經營單位導致農業生產分散,標準化程度不高,機械作業難以實施,生產成本高,勞動強度大,已成為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特別是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村勞動力的大量轉移,農村勞動力老齡化日益嚴重,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蘋果,面臨著無人種植的現實問題。對此,早在10 年前靈臺縣就開始探討破解之法,積極利用土地資源豐富、雨量充沛、熱量充足的自然資源優勢,大力倡導土地流轉。通過招商引資,發展企業制規模化果園,引進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高校參與現代果業開發。先后建成了皇甫生態、海升果業、優德隆果業、鈺圣果業、齊農業等規模化企業制果園,率先實現了經營體制向企業為主轉變,企業制果園成為靈臺果業的生力軍。由于企業制果園發展擁有強大的社會資本作保障,有雄厚的技術力量作支撐,有精干的團隊來管理,在發展理念、管理技術、種植品種等方面應用了國內外最先進經驗,帶動了全縣蘋果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比如靈臺縣鈺圣果業實行股分分包經營模式,既實現了規模化經營,又充分調動了參與各方的積極性,有效地保證了產業的良性發展。
二是種植模式喬化大冠向矮化密植轉變。2000 年前,靈臺蘋果種植以喬化大冠為主,從種植到結果時間長,受益遲,群眾積極性不高。也嘗試過矮化種植,但由于在種苗、樹體管理、肥水供給等方面不配套,沒有取得成功。2012 年相鄰的千陽縣率先實施矮化密植栽培,采用大苗建園、格網式立架栽培、紡綞形整形、配套肥水滴灌,實現了當年建園,當年掛果。經考察論證,靈臺縣引進海升集團建成矮化密植示范園,同時制定了一系列寬松的招商引資政策,吸引社會資本投資靈臺蘋果產業,有效地推動了當地矮化密植蘋果產業的發展。目前靈臺縣已成為甘肅矮化密植種植面積最大產區之一,全縣矮化密植蘋果種植面積達0.8 萬hm2。
三是種植品種由富士為主向多樣化、特異化轉變。自20 世紀80 年代以來,在我國蘋果產業中紅富士品種一直占據主導地位。近年來,蘋果品種日益多樣化。以靈臺縣獨店鎮為例,當地瑞雪蘋果出園價達12~16 元/kg,85# 以上精品果售價高達20 元/kg。不光瑞雪賣價高,億妃統貨出園價為14元/kg,75# 以上精品果為28 元/kg,超市6 個裝的售價更是高達139 元;瑞陽出園價10 元/kg,蜜脆出園價6 元/kg 等。億妃、瑞雪、瑞陽等品種,種植面積均在66.67 hm2以上,表明靈臺蘋果種植品種已向多樣化、特異化方向轉變。以往規模化種植的果園,大多經營不善,甚至負債經營,而靈臺當地的規模化經營果園,2021 年生產效益非常好。比如皇甫生態主打品種瑞雪收入幾千萬,就是品種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市場需要多樣化,靈臺蘋果生產順應了這種需求的變化。
四是生產方式由常規栽培向有機轉變。從總體來看,我國蘋果產能過剩現象明顯,市場疲軟,果品賣難現象日益加劇。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消費者選擇果品的余地極大。從2000 年以來,靈臺縣以有機蘋果生產為抓手,大力普及有機蘋果種植技術,為消費者提供好看、好吃、安全、營養的果品,實現了市場突圍,破解了蘋果賣難現象。近年來靈臺蘋果銷售形勢一路看好,當地農貿市場蘋果銷售價格均在6 元/kg 以上,果庫最低出庫價也在5.20 元/kg 以上。
五是無袋化栽培已開始實施。
蘋果套袋始于20 世紀90 年代。該技術對改善蘋果品質,提高蘋果種植效益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套袋費工,生產成本高,據統計全國每年僅蘋果套袋投資在1 000 億元以上。以往由于套袋栽培蘋果售價高,蘋果無袋化難度極大。但靈臺縣眾鑫果庫出售的不套袋蘋果售價為4.80 元/kg、套袋蘋果售價為5.20 元/kg,表明不套袋蘋果正在得到消費者的認可。隨著老齡化加劇,種植業勞動力短缺的問題日益突出,無袋化栽培將成為生產的主要方式,無疑靈臺走在了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