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奔牛實驗小學 顏琳
小學數學教學在教學改革環境下逐漸摸索出一條符合自身發展的特色化教學模式,將學生作為學習的主人進行有效的教學實踐,考慮學生的真正需求以及在“雙減”政策背景下給學生帶來學習空間,減少學生的學習負擔以及心理壓力,真正地讓學生脫離繁重的作業,步入自由和自主的探索空間,學生的發展更趨于多元性以及科學性。作業是學生知識鞏固以及學習情感延伸的重要教學內容,“雙減”政策背景下,數學作業的設計需進行有效的優化,遵循相應的作業設計原則讓學生找到正確的學習方向,抓住學習的實踐規律形成健康的身心以及綜合學習能力,主動進行學習實踐以及完成作業。針對傳統作業設計問題,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優化非常緊迫,教師要結合“雙減”政策的實踐環境,落實作業設計的創新理念,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教師在數學教學發展中積極地學習和探索,與現代化教學環境相聯系的同時,積極做好作業與教學的有效銜接,通過作業設計內容檢驗出學生的學習狀態,并能有針對性地找到教學的不足方面,讓學生產生喜愛數學的情感,從而跟著教師共同探索數學深層次的知識與技能、情感與價值觀,形成積極向上的學習風氣。“雙減”政策的提出符合素質教育環境下家長以及教師對教育的期望,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減少學生的補課壓力,讓學生擁有快樂的童年,從而在展現自我的同時真正地融入數學學習空間,提高學生的整體學習效果。“雙減”政策對小學數學作業設計起到了一定的推動運用,從傳統作業設計向創新作業設計轉變,精準作業設計內容,與家長在積極合作中優化數學作業設計的各個環節,培養學生良好的作業完成習慣,讓他們勤于合作、主動探究,提升綜合素質。
小學數學教師是教育的引導者和實踐者,需對作業布置和完成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數學作業的優化和完善,讓學生感受到作業設計內容的趣味性以及多樣性。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需符合學生的學習心理,讓學生在面對作業的過程中逐漸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減少學生全面學習鞏固的過多學習壓力。學生抓住精簡后的作業關鍵點,將數學問題與實際生活相聯系,實現數學學習的有效深化和不斷驗證。教師在落實“雙減”政策的過程中應當明確哪些作業是多余部分,哪些作業是學生需要的部分,在做好作業設計的同時進行作業內容的精準化思考,讓學生積極地進行作業完成實踐,挖掘學生的潛能,完成數學作業,優化數學知識體系。教師在“雙減”政策下作業內容精準化需要與學生的作業相符合,并能在延伸數學教學的同時讓學生感受到探索數學的樂趣,學生在放松的狀態下主動進行學習,作業設計更加合理,填補學習的學習空白,達到良好的作業完成效果。
小學數學作業的設計并不是讓學生脫離數學的整體學習過程,而是在形成良好學習體驗中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以及學習能力,在未來的學習中能靈活地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雙減”政策的有效提出,減輕了學生的學習壓力和作業負擔,讓學生從全面學習轉變為有針對性地學習,學生快速地對知識以及學習內容進行有效銜接,從而獲得學習的成就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繼續對作業內容進行完成和挑戰。有的教師在作業設計中體現出數學與生活相結合的重要教學優勢,讓學生去應用數學知識,感受數學存在的實際意義,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不斷地了解數學,探究數學學習的內涵,促進學生形成不同的作業完成感悟,進而在良好的學習狀態下學生愿意合作、愿意探討、愿意進行數學問題的分析以及解決。教師站在宏觀的角度進行整體作業的有效縮減,多樣化的作業形式深深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實踐性和創造性地完成作業,邊做邊想、邊想邊進行數學學習的延伸,增加學生學習的趣味性,從直觀性到邏輯性,從感性到理性,使數學學習變成學生自身需要的重要組成部分。
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學校教育作為主導,很難進行教學資源的挖掘以及教育的創新。“雙減”政策提出以后,教育的發展從原有的教育局面中脫離出來,形成以合作為基礎的多元教育環境,家庭教育環境以及社會教育環境都是學校教育中可以利用的教育環境,在減輕家長教育的焦慮心理以及教育壓力的同時,“雙減”政策逐漸拉近教師與家長的距離。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與家長的溝通很少,處于淺顯的合作狀態,減輕校外補課壓力需要家長針對校內學生學習情況進行校外學習的針對性實踐,促進教師與家長的合作更加緊密,借助現代化教育手段形成家校共育的多元合作狀態,多溝通、多交流,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新模式。在作業的設計以及實踐中,家長起到重要的教育作用,能提高教育合作效果以及作業完成質量,讓學生主動探索數學的奧秘,增強學生的學習運用和知識遷移能力,真正做到學習的創新發展。
教育創新存在無限的可能性,教師應當抓住教育的發展機遇,樹立“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從而將“雙減”政策下的作業設計內容從傳統作業中的單一向多元轉變,遵循作業設計的趣味性原則,激發學生產生主動學習的欲望,并能在完成作業的同時獲得健康的身心以及持續完成作業的恒心。“雙減”政策背景下,教師的數學作業設計采用理論性作業與實踐性作業相結合的方式,理論性作業是小學數學教學課堂實踐中學生很難學習把握的、需要強化學生的思維訓練的部分,而實踐性作業正是理論性作業的有效補充,也是通過實踐性作業,讓學生不斷地對數學知識加以深化和了解,提高學生的數學認知,真正在生活實踐中進行驗證,提高學生的完成積極性,也讓學生在做作業的不斷反思以及總結中,形成優化的學習過程。理論性作業與實踐性作業的相互融合是教師展現自身教學水平、進行數學作業縮減的重要環節,能激發學生繼續進行學習探究以及對所學內容的有效實踐,主動進行作業的反復思考,培養學生的綜合性學習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學習蘇教版一年級下冊“認識圖形二”時,教師在課堂教學實踐中運用“我來拼一拼”的方式,讓學生結合教材內容進行不同圖形的運用,拼出新的圖形。你的圖形像什么?如何給它加顏色?在教師的積極鼓勵下,學生動手進行圖形的拼接,一邊認識圖形一邊形成空間觀念。在教學互動和教學練習中,教師發現學生對圓形、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的基本特征的學習存在一定的難點,應針對教學中學生出現的學習難點進行作業的布置和設計。在理論作業方面,教師讓學生通過尋找圖形個數進行圖形知識的再次深化。接著在實踐性作業中教師讓學生找到生活中的一件物品,把與圖形相關的物品畫下來,這樣一邊進行生活觀察一邊融入圖形的不同特點,減輕學生學習壓力,在實踐操作中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從理論到實踐的有效作業過渡增強學生的探究能力,通過實踐作業向理論性作業的有效反思培養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最后,教師在作業的評改中積極地表揚學生,有針對性地說出學生的優勢,讓學生將生活作為數學學習的大課堂,認真去觀察、探索,他們完成作業的過程也是感悟生活的過程。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意識到學生的學習基礎不同、學習能力不同,就會造成學生在學習發展中有著不同的學習層次,加上傳統作業設計理念中教師采用統一的思維模式進行作業的設計,不符合學生學習層次,于是學生在完成作業時處于脫離和止步狀態。教師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優化小學數學作業設計,采用分層作業的融合方式,按照學生的學習層次進行作業設計,符合學生的學習需求,也讓學生在作業完成的過程中真正有所收獲。分層作業設計在實施的過程中,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采用分層教學的方式,明確分層的目標,并能針對學生的不同層次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選擇適合的作業內容,遵循針對性的原則,讓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感受到學習的輕松以及舒適感。符合學生學習層次進行作業設計也能改變傳統作業設計中不同作業完成現象混亂的局面,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選擇適合的層次內容進行作業實踐。在教師的積極鼓勵以及有效指導下,學生逐漸步入新的學習層次,增強了學生的學習合作性以及學習競爭力,不斷提升自我的同時提高作業完成效率。教師的分層評價與分層作業設計相聯系,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例如,在學習蘇教版二年級下冊“認識方向時”,教師在教學的開端采用多媒體動畫的形式進行方向的認識以及方向的描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情感。教師結合教材內容進行競猜活動,讓學生描述班級同學相對某名學生的不同的位置關系,在不斷深入實際情境進行方向的探索中,與他人積極合作以及互相交流提問。教師在課后作業設計中聯系學生綜合性的學習層次,科學地進行分層作業預留,讓學生能畫出某動物園的平面圖,標出不同建筑物的方向,采用合作作業完成和“以優帶差”的合作方式,讓學生從認識、感受方向的相對性和空間感,找到相應的參照物體進行方向的辨認,共同完成平面圖。不同層次的學生通過對練習內容的不斷總結和反思,彌補了自身的學習缺陷,積極地進行作業探索,教師在分層中抓住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向,針對掌握較差的學生進行作業輔導,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意識。最后教師在作業總結中進行分層的評價,將學生的優勢進行積極地交流,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生作業完成中的疑問,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讓學生在快速完成作業中實現合作效果的最大化。
在傳統作業設計中,家長處于被動的教育狀態,在作業監督中出現各種不符合學生學習需求的作業問題,有些學生甚至失去了學習數學的信心,如此造成整體教學效率的下降。“雙減”政策提出以后,教師積極地進行教學資源的有效融合,讓家長發揮出教育的職責。在小學數學作業優化中,教師與家長進行線上和線下合作的有效實踐,減輕學生的校外補課壓力,還給學生更多的自由時間,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實現自身全方位的進步。教師在數學作業的有效優化中,針對學生的實際學習難題進行家校合作實踐。“雙減”政策是對學校教育的透明化,也是教育溝通的便捷通道,家長參與學生學習的過程,主動進行教育思想的轉變,理解自己的角色。教師積極地給予肯定,讓家長參與學生學習的整個過程,與家長進行有效的溝通,在“雙減”教育政策優勢中真正找到作業的優化方式,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教育指導和溝通。家長在共同陪伴學習中引導學生產生數學學習興趣,進行課后作業的有效反饋,與教師達成合作效果的最大化,這也能提高家長的教育能力,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作業完成習慣。
例如,在學習蘇教版二年級下冊“認識萬以內的數”時,教師在教學開始與學生積極互動,讓學生通過圖片估出這些數值。教師展示的第一幅圖是售貨員的一天收入,第二幅圖是10名學生的跳繩次數,第三幅圖是山的高度,讓學生積極地猜測。教師提出以下問題:大家都說得對嗎?這些數應當是多大呢?我們通過這節課的學習知道萬以內數有哪些?分別代表什么?學生在質疑、探索以及合作中,學習從幾十、幾百到幾千數值的認識和運用,合理表達數的應用范圍,并能讀和寫下這些數。學生反思教學開端的問題,梳理出正確的答案,在與教師的共同完成中理解數的意義。教師在課后作業設計中讓學生與家長共同聽取一則有關數的新聞并記錄,與家長的積極溝通后,針對學生學習中的難題進行有針對性的作業實踐,讓家長主動了解學生的整體學習狀況,明白學生的學習需求是什么,學生存在的學習短板是什么,哪些良好的習慣是沒有的。家長經常與教師進行線上溝通,形成教育多元合作形式,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通過共同學習以及有效實踐認識萬以內的數。最后家長與學生做游戲,進行大數的讀和寫的比賽,在與學生的積極實踐中線上進行作業內容的反饋,形成正確的教育方向。教師、家長和學生共同感受到學習數學的快樂,在作業的總結中,教師評選出優秀作業,讓學生關心時事,表揚用心的家長。學生點滴的進步都需要教師和家長進行鼓勵教育,三方互相鼓勵、共同成長,在教師與家長的共同合作下,學生養成了良好的作業完成習慣。
綜上所述,教師可結合與家長的多元合作,實現培養學生養成學習習慣、分層作業的有效融合,提升數學素養等策略,基于“雙減”政策優化小學數學的作業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