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天水市張家川縣第三幼兒園 張曉燕
音樂是社會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藝術元素之一,通過不同旋律的音樂律動能對人的心理產生相應的影響。背景音樂廣泛應用于幼兒教育階段,為幼兒營造了輕松、舒適的成長環境。在幼兒園的日常教學和生活中,幼兒教師應正確認識背景音樂的教育作用,激發幼兒在教學活動中探究的興趣,使他們對事物的認知印象更加深刻,從而開展更加有效的幼兒教育活動。教師在選擇背景音樂時,應與教學環境和教學活動相結合,因時制宜地選擇背景音樂,發揮背景音樂對幼兒的情緒表達和認知方面的發展的特定價值,提高幼兒認知能力和情緒表達能力,調動幼兒思維的積極性,促進幼兒健康而全面地發展。
背景音樂是受眾在進行其他活動時播放的,并非特意欣賞音樂時所播放的音樂?!抖Y記》中將音樂產生的本質原因歸為“人心有感于物”,音樂產生于情感,是情感的表達,同時音樂也對人的情感產生著影響。基于喚醒理論的研究,音樂是激發情感的快捷舉措,是情緒喚醒的開關鍵。背景音樂主要起的是輔助性功能,它可以調節和烘托環境氛圍、強化人的情感體驗,間接地對個體的主體意識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影響個體的行為意識。在中外歷史發展過程中,音樂的教化功能逐漸被人發現、重視,音樂在社會的發展過程中起著教化思想,引導情緒的釋放與共鳴的重要作用。荀子在《王制》中指出:“論禮樂,正身行,廣教化,美風俗?!卑乩瓐D認為音樂可使靈魂高尚,行為優美。由于音樂具有隱性的社會教化功能,所以背景音樂在不同的場合中被廣泛地使用,尤其是幼兒園的教學活動中。幼兒教育活動中使用背景音樂主要是作為開展幼兒游戲活動或者輔助教學活動時播放的音樂,旨在為幼兒創建歡悅的教學情境,強化教育效果,輔助幼兒學習教育活動目標的達成。在幼兒教育活動中,背景音樂的合理運用,有利于教育活動順利有序地開展。
1.背景音樂有助于幼兒工作記憶和任務轉換
工作記憶和任務轉換是幼兒學習和生活活動的基礎,基于喚醒理論的研究,背景音樂對幼兒認知發展有重要的影響。背景音樂的旋律在認知活動過程中起著制約性的作用,比如,著名的“莫扎特效應”理論就論證了音樂與大腦機能間存在特定的聯系。莫扎特樂曲類型的曲式結構大多節奏穩定、明亮輕快,與人體的進行生理活動的周期性規律相符,能促進新生神經元的產生,可以喚醒人體內的正向情緒,這種正向情緒又會對人的認知水平再次加工,發揮音樂對認知結構的正向易化作用。
工作記憶是對接收到的信息進行短時的加工和存儲的記憶系統,任務轉換即是認知的靈活性,是社會個體根據外界刺激及時做出轉變的能力,認知靈活性水平影響人解決問題和交際能力。學前時期的幼兒注意力還無法長時間集中,注意范圍小且不穩定,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常常會受到外界事物的干擾而造成注意力的分散,會常常打斷正在進行的“任務”,導致任務轉換頻繁。由于幼兒缺乏社會生活經驗,幼兒進行的一系列的活動都需要工作記憶和任務轉換的參與,因此在學前階段強化幼兒的工作記憶和任務轉換能力就十分必要。背景音樂的合理運用就是促進幼兒工作記憶和任務轉換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徑。結合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沒有背景音樂開展教育活動會使他們產生枯燥乏味的心理情感,背景音樂的加入則會使正在進行的任務變得更具趣味性。其中,節奏感強的背景音樂更能加快幼兒情緒和生理喚醒的反應,進而對幼兒的認知活動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在幼兒進行相關的教育活動時,教師適當地加入背景音樂可以有效促進幼兒執行任務的效率,保持他們注意力的集中,有助于幼兒的工作記憶和任務轉換水平的提高。
2.背景音樂有助于培養幼兒抑制控制能力
抑制控制能力是個體執行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個體追求認知表征目標時,通過抑制無關刺激的反應,完成相應的目標認知活動的心理過程。幼兒教育時期是兒童抑制控制能力培養和發展的關鍵時期,良好的抑制控制能力對幼兒的認知和社會適應能力的提升有重要的作用。結合上文的論述,在幼兒教育活動中加入節奏快的背景音樂,更容易促進個體的情緒喚醒水平和意識覺醒狀態,提升教育活動的完成效率。同樣,在對幼兒進行抑制控制能力的培養時,背景音樂節奏快慢對幼兒產生的作用效果也不同。在進行較繁雜的抑制控制訓練任務時,播放慢節奏的背景音樂,幼兒任務完成的效果會更好,對幼兒抑制控制能力的培養效果也更顯著。但是在簡單的抑制控制訓練任務中,快節奏的背景音樂較慢節奏音樂的效果更好。
背景音樂會促進幼兒抑制控制能力的即時發展和后效發展。結合訓練遷移理論,在抑制控制訓練任務中,背景音樂的律動性一方面可以促進幼兒的個體感知能力,另一方面還會影響幼兒的社會執行能力。背景音樂為幼兒進行教育活動時構建了歡悅、輕松的氛圍,是促進幼兒抑制控制能力發展的載體。背景音樂的律動會拉近幼兒與同學和教師間的聯系,強化幼兒的表達能力和交際能力,完成個體發展的教育內化過程。如在幼兒園小班“我的身體”的教育活動中,活動的目標是幫助幼兒認識、了解身體部位的名稱和功能,進而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和自我保護意識。在此教育活動中,教師通過播放背景音樂,引導幼兒根據背景音樂的內容和節奏的快慢,準確地指出音樂中提到的人體部位。在這一過程中,幼兒需要遵循游戲規則和音樂的指示,有效地控制自身的下意識行為。長期在教育活動中使用背景音樂,漸漸地在幼兒的思維深處,音樂就會成為有特定意義、用來調節和規范自身行為的符號,能培養幼兒的自覺性和遵守規則的意識,促進幼兒抑制控制能力的穩定持續發展。
雖然對幼兒園使用背景音樂并沒有明文規則要求,但是也不可在教育活動中肆意使用背景音樂,要保證背景音樂使用的合理性和科學性,充分發揮背景音樂的輔助價值和教育功能。
1.背景音樂的選擇要與活動主題相符合原則
幼兒園開展的各項教育活動是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的以及相關的教育理論指導下開展的,每一項活動都具有計劃性和針對性,是為了完成幼兒教育目標而設計的教育實踐。因此,教師在進行教育活動時,背景音樂的使用不應喧賓奪主,也不能偏離教育活動的主題,背景音樂需要對教育目標和教育實踐的達成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在選擇背景音樂時,教師要正確認識背景音樂在教育活動中的定位和發揮的作用,背景音樂的內涵和使用節點要與教育活動的節奏保持一致,為教育活動的順利開展提供保障。
2.背景音樂的選擇要與教育環境相契合原則
音樂的教育功能自古皆有,在古代社會,人們就是用通過禮樂的社會教化功能實現對人的思想教化目的。音樂的隱性教育功能具有間接性、滲透性、無意識性以及有效性等特點,合適的背景音樂對情境氛圍的渲染和烘托以及調節情緒都有正向的促進作用,為良好的人際交往提供保障。音樂的教化功能與教育活動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的,雙方為彼此構建了適宜的發展環境。音樂元素是幼兒園整體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幼兒園環境的一部分。環境是開展教育活動的基本,因此在幼兒教育中的背景音樂的選擇必須與整體的教育環境相契合,依靠于教育環境發揮背景音樂的教育價值,而不能將背景音樂作為單獨的教育元素。
3.背景音樂的選擇要有益于幼兒個體發展
幼兒教育活動的教學目標和根本任務是為了促進學前兒童身心健康而全面的發展,這就要求所有的幼兒教育活動必須以幼兒發展為主。幼兒的情緒表達在幼兒的身心發展中有重要的意義,積極的情緒對認知活動效率的提升有正向激勵作用,反之消極的情緒對兒童的身心發展起著反向的約束作用。幼兒的社會化發展還不夠成熟,缺乏情緒控制意識,情緒支配著幼兒大部分的行為意識,使幼兒容易成為情緒的“俘虜”。因此,在幼兒教育活動中,教師想要對幼兒的身心發展起到積極的導向作用,就必須注重幼兒的情緒狀態。所以在背景音樂的選擇上,音樂的內容不僅要起到良好的吸睛效果,還要顧及幼兒的情緒變化,引導幼兒養成積極向上的心態,使背景音樂符合幼兒的身心發展,促進幼兒情緒情感的健康發展。
1.重視對幼兒的工作記憶廣度的培養
幼兒的工作記憶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學前兒童的工作記憶廣度水平正處于不斷發展的過程中,良好的工作記憶廣度水平對幼兒認知結構的構建起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在幼兒教育活動中運用恰當的音樂類型促進兒童工作記憶能力的培養,對幼兒的發展有積極的意義。結合《指南》的要求,教師要在幼兒的一日生活中提高背景音樂的使用頻率,選擇多樣化的音樂形式,篩選適合幼兒成長的樂曲,強化學前兒童對音樂美的體驗,深化學前兒童情感認知。根據調查顯示,古典慢節奏的音樂更有益于幼兒工作記憶的發展。因此,在幼兒的一日生活中,教師應該通過古典慢音樂為學生搭建良好的音樂情感體驗氛圍。在古典慢音樂的選擇上應該突破民族、時間以及空間的限制,擴寬背景音樂的選擇范圍,既有西方優秀的古典音樂,也有中國傳統的古典名曲。最重要的是音樂的選擇必須與教育活動的主體相符合,教師要充分考慮活動需要,根據達成的目標以及活動的主要形式等影響因素確定背景音樂的選擇。而且在將古典音樂引入幼兒教育活動時,要結合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循序漸進,發揮不同曲式結構的背景音樂的交互作用,提升古典慢節奏音樂與幼兒的工作記憶廣度的黏合程度。
如在開展體育活動時,可以發揮古典慢節奏樂曲對學前兒童工作記憶的促進作用,在向幼兒傳達動作的要領時,可以加入適合的背景音樂,強化幼兒的即時記憶。如果進行傳統文化相關的教育主題活動時,可以選取中國古典名曲,如悠閑舒緩的《漁樵問答》、清微淡遠的《平沙落雁》或者舒緩典雅的《漁舟唱晚》等,這樣既為幼兒構建了良好的背景音樂氛圍,又向幼兒傳達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在生活活動中,教師也可以將古典慢節奏音樂引入其中,比如,在幼兒進入幼兒園時播放輕松舒緩的樂曲,可以有效地緩解幼兒與家長分別的不舍,讓幼兒對接下來的幼兒園一日生活充滿期待。在午間休息環節,通過播放慢節奏的古典音樂強化學前兒童的入眠效果,消除幼兒半日活動的疲勞感。在幼兒園的一日活動中,教師要注重對幼兒古典慢節奏音樂的情感培養,靈活地選取背景音樂,激發幼兒興趣,強化對慢節奏古典音樂的敏感度,在多樣化的教學活動中共同促進幼兒工作記憶廣度水平的培養和提升。
2.強化背景音樂在幼兒教育活動過渡環節中的應用
幼兒在幼兒園一日活動中需要參加多種多樣的教育活動,在活動轉場時應用恰當的背景音樂可以有效地緩解幼兒等待的焦急情緒。在教育活動的過渡環節融入音樂元素,深化學前兒童的審美感悟和情感體驗,注重幼兒教育活動的生活化和體驗感。在幼兒喝水、洗手、走圈、講故事、繪畫等一日活動中,加入輕音樂、兒歌、電子音樂等,比如《搖籃曲》《洗手歌》《采茶歌》《綠野仙蹤》等樂曲,結合近期的教育活動內容,選取風格多樣的樂曲類型,培養幼兒對音樂認知的整體性和全面性,豐富幼兒的情感體驗。選擇過渡環節的背景音樂時要注意動態與靜態相結合,使學前兒童感受多樣的情緒體驗,通過背景音樂穩定幼兒的情緒。通過背景音樂在過渡環節的滲透,可以讓幼兒隨時處于音樂的隱性教育功能下,長此以往幼兒會形成相應的思維模式,當音樂響起時,做出相應的動作反應,強化幼兒的規則意識,有助于幼兒自我控制能力的提升。
幼兒園時期的學前兒童正處于身心成長和社會化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幼兒認知結構構建的重要時期。在此時期,幼兒認知情緒化特征明顯,對外界環境充滿了好奇,良好的教學環境對構建幼兒積極健康的心理環境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幼兒教育工作者通過背景音樂在教育活動各環節的應用,重視音樂的隱性教化功能,有助于培養幼兒對美的感知,引導幼兒合理表達情緒,對幼兒的認知結構和執行能力的培養和發展都有積極的正向激勵作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幼兒的工作記憶和任務轉換能力,保持幼兒注意力的集中。同時,教師恰當地運用背景音樂,通過感知體驗法發揮背景音樂的律動性和指令性特點,使幼兒完成自身的心理內化,提高幼兒自我抑制控制能力,使幼兒可以進行有效的自我約束,進而控制自身的情緒和行為意識,為幼兒后期健康而全面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