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龍文區藍田村藍田中心小學 鄭晨霞
英語是一門具有實用價值的語言,教師應當重視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的行為實踐。語言實踐與社會交際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學生聽取語言信息、進行語言表達,是為了滿足一部分的社會交際需求。朗讀能力的訓練需要緊密結合語言實踐,將朗讀的行為與交際需求進行融合,促發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提升課堂的綜合參與度。與此同時,教師也要重視豐富課堂活動的形式,營造出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
從學生的角度來看,朗讀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教師的教學設計以及教學引導,都要圍繞著學生的學習需求進行。在小學中高年級階段,學生逐漸形成了一定的性格與自主行為模式,課堂中的參與過程更多地會受到自身自主意識的影響。因此,教學設計要關注學生的個性狀況,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夠在朗讀學習中獲得獨特的個體體驗,適應于自身的朗讀學習需求。教師要關注學生的英語知識水平、語言表達能力中存在的差異狀況,并給予適當的個性化引導。
從教學模式的角度來看,朗讀教學中的互動具有重要的作用。英語語言能夠滿足日常的語言交際需求,教師要打破學生對英語學習的刻板印象,引導學生深度認識語言的應用作用,以應用為目的進行朗讀訓練。為了強化應用的效果,營造出應用的氛圍,教師要堅持互動性原則。首先是教學課堂中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生之間的英語朗讀能力以及思維認識較為接近,互動溝通的通達性較好,有助于促進學生英語知識水平的提高。其次是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在互動的過程中,教師能夠了解到學生的朗讀水平,找出學生朗讀中存在的問題,進行針對性的引導。
從教學內容的角度來看,朗讀教學并非孤立的,英語學習中“聽說讀寫”四項主要的內容都可以與朗讀教學實現融合。日常教學以及朗讀訓練中,教師對課文的朗讀較為重視,對日常對話的朗讀以及學生進行作文的朗讀,重視有所不足。這就說明教學中未能夠重視聯系性原則,教師要對此進行深度的思考,明確教學中不同內容與朗讀教學之間存在的聯系,擴展學生的朗讀教學內容,提升朗讀教學效果。
對朗讀教學的各項要素進行分析可以發現,朗讀的訓練本身就屬于一種實踐訓練。教師要重視朗讀教學的實踐性原則,在課堂中給予學生充分的實踐參與機會,增加朗讀教學的時間。首先,教師要以學生實踐為中心,進行朗讀教學的課程安排,促進學生英語知識水平以及朗讀能力的提升。其次,教師要在學生基礎訓練之后,提升朗讀教學的難度,要求學生主動參與到實踐中,要求學生自主訓練朗讀的內容,結合自我的語言交際需求以及興趣,選擇朗讀的內容即可。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引導者以及幫助者。對處于初期英語學習階段的小學生來說,英語學習具有一定的被動性,教師的引導與幫助極為關鍵。朗讀教學規劃引導中存在的問題,將會影響到朗讀教學的效果。教學規劃中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兩點:首先,教師未重視朗讀教學的引導連貫性,朗讀教學缺乏長期的教學規劃,僅采取片段引導的方式,難以達成能力鞏固的目的;其次是朗讀教學的全面性不足。朗讀教學僅僅與閱讀教學進行了密切的結合,在學生的作文訓練以及聽力訓練、會話訓練中,教師未重視朗讀教學與課程目標的融合。
首先,許多學生對朗讀訓練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小學階段的英語考核中通常沒有涉及朗讀考核的部分,這就使學生認為朗讀教學的重要程度不高。其次,朗讀教學的模式單調,教師僅要求學生通過組合或者獨立朗讀的方式,將相應的學習材料朗讀出來,并且對朗讀的學生進行糾音,這一過程對于小學生來說不具有吸引力,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熱情。最后,教師在朗讀活動的選擇上,未重視趣味朗讀流程的設計,這也影響到學生的朗讀學習參與興趣。
朗讀的過程需要學生開口放聲,受到英語水平、性格因素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許多學生缺乏朗讀的信心。如一些學生在單獨展示朗讀能力時,存在著焦慮的心理,直接影響到朗讀的效果。從英語水平的角度分析,學生在英語學習能力不足的情況下,會出現缺乏朗讀信心的狀況;從學生性格的角度進行分析,一些學生羞怯、內向的性格影響到交際的行為,這種影響延伸到英語的朗讀訓練中,如學生在朗讀課文時聲音小、不清晰等,就是缺乏信心的表現。
在小學三年級起點的英語教學中,教師要面對學生更為明顯的英語水平差異。一些學生受到家庭教育因素、文化傳播因素的影響,已經具了一定的英語詞匯量,在朗讀訓練中能夠獨立地完成任務,表現較好。更多的學生則缺乏英語基礎,需要教師從最為基礎的部分進行引導。在這種情況下,會出現教師未兼顧全體學生學習需求的狀況。
第一,教師要確定朗讀教學的目標,并且將目標分解為目標鏈,對應于學生的學習階段、知識水平等,規定出具體的能力培養標準。在最初的階段,學生要了解到朗讀能力的重要性,教師可以將學生在朗讀訓練中的表現作為平時成績,記錄到總成績中,以此來提升學生的重視程度;在能力訓練的提升階段,學生要掌握正確的英語發音,某些英語單詞的單獨發音與句中發音是存在差異的,教師要對此進行強調。福建教育出版社的小學英語教材,從三年級階段開始授課,教師需結合中高年級的學生思維融合生活化的內容,對教材內容進行補充。
第二,是具體朗讀能力培養教學方案的制定與調整。在制定方案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參考其他教師的教學方案,并且在教研組就此進行探討。在教學方案應用的過程中,教師要對應用過程進行詳細的記錄,找出方案中存在的問題,對教學方案進行持續性的調整。在學生狀況特殊的情況下,如學生的英語基礎好,教師要進行教學個案總結,進行針對性的朗讀教學研究。
學生的朗讀能力提升并非一蹴而就的過程,教師要堅持引導學生進行日常的朗讀訓練,糾正學生的英語發音,提升學生英語交際能力。
首先,要重視英語早讀中的朗讀訓練。在小學生的早讀中,大聲朗讀是最為主要的學習方式,通過集體的朗讀,學生能夠獲得沉浸式的學習體驗,對學習的內容產生深刻的印象。英語教師要監督學生的朗讀過程,觀察學生的集體朗讀狀態,及時發現學生朗讀中存在的問題。為了提升早讀訓練的效率,英語教師要與課代表、班長等班干部進行合作,確定好早讀的朗讀內容,根據時間安排變化朗讀內容。
其次,是日常教學中的朗讀。小學英語閱讀學習中通常伴隨著朗讀訓練的過程,教師要將朗讀訓練拓展到聽說教學以及寫作教學中,如要求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對應聽說教學中的角色,朗讀課本中的內容。在作文朗讀中,學生要集體朗讀作文范文,在小組中朗讀自己的英語作文。
最后,教師要考慮到不同學生英語學習基礎的差異,為學生制定課堂朗讀練習的任務。例如,可以結合學生課堂朗讀的狀態,區分朗讀練習的強度,要求學生在小組中進行朗讀,水平較好的學生可以幫助其他同學糾正發音,通過合作學習與針對性練習,提升全體學生的朗讀水平。英語朗讀需要日積月累,在寒暑假以及各種長假中,由于缺乏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許多學生會忽視英語朗讀的訓練。信息技術與合作學習模式的應用,可構建起虛擬的語言學習環境,為訓練學生假期中的英語朗讀提供了基礎。課堂中的學習小組可以延伸到學生的假期中,通過視頻聊天等方式,學生可以相互檢查彼此的朗讀訓練狀況,找出朗讀中存在的問題。教師也可以定期組織視頻檢查,隨機了解不同學生的假期朗讀訓練狀況。
為了提升課堂的趣味性,吸引學生更為主動地參與到朗讀能力訓練中,教師要設計不同類型的朗讀活動。
第一,可以通過多媒體教學設備創設教學情境,要求學生在充分體會文章作者的情感與認識后,進行理解性的朗讀。在這種情況下,英語的內容朗讀將會與學生的心靈情感產生連接,使學生產生“心流”的學習體驗,對學習的內容產生深刻印象。例如,教師可以選擇與學生朗讀內容相適應的背景音樂,在學生朗讀時進行播放。朗讀的過程是一個情感抒發的過程,在聲音環境的影響下,學生對于朗讀的內容能夠產生比較強烈的情感體驗,從而達到加深學習印象的目的。
第二,可以開展主題類朗讀活動,在學生掌握了一定數量的英語單詞之后,教師可以選擇一個朗讀主題,要求學生自行寫作朗讀的內容,或者查找與主題相關的課外活動,參與課堂的朗讀比賽。例如,可以選擇英文詩歌作為朗讀比賽的主題,學生自行選擇詩歌的內容,參與英語詩朗誦比賽。這種活動形式能夠打破課堂教學的局限,拓展學生的朗讀內容,關注到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為了在學校中塑造出英語學習氛圍與語言環境,英語教師還可以組織校園英語朗讀大賽,引導不同年級的學生參與比賽。比賽的過程,實際上是各年級學生相互了解英語學習狀況、進行英語交流的過程。
學生的在校時間有限,英語課程教學、英語早讀的時間則更為珍貴,僅僅通過在校期間的英語學習,難以達成朗讀能力訓練的目的。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將英語朗讀的訓練延伸至課外。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家長需要對學生進行監督與幫助。
日常學習中課文內容的朗讀需要學生進行課下練習,學生家長要統計學生的朗讀次數,評價學生的朗讀熟練度,并且寫出家長監督的實際狀況與評價。通過家長反饋,教師可以了解到學生的課下朗讀訓練狀況。
除此之外,教師要重視信息技術以及學習輔助設備在學生課下朗讀中發揮的作用。例如,在四年級下冊“Unit 8 Summer Vacation”一課內容的學習中,教師就可以制作出朗讀教學的課下引導微課,要求家長與學生共同觀看微課,了解課下朗讀的具體要求,并提出朗讀拓展要求,提供與“Vacation”主題相關的拓展學習內容。為保證學生朗讀中發音的準確性,需要根據微課中朗讀的引導進行自主糾音。另外,許多英語學習APP 中,也有著符合小學朗讀學習的功能,教師可以對這些APP 進行試用篩選,并介紹給學生。例如,“可可英語”“滬江小D”等外語學習APP 中,有評估英語發音的功能。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展示這些功能,在學生掌握使用方法之后,建議學生在家長的監督下進行課下應用,結合自己在英語朗讀發音中的問題進行在線糾音。
在學生結束朗讀訓練、朗讀活動后,教師要選擇適當的評價方式,給予學生學習反饋,提出具體的修改意見。
為了保證評價的客觀性,教師要建立起多元的評價體系,如教師評價、家長評價、同學評價以及自我評價,使之成為朗讀評價中的構成部分。為保證評價信息的有效性,教師要制定出基本的評價標準,并說明相應的評價原則。例如,可以將家長評價的標準與原則展示在具體的評價表格中,家長根據表格中的內容對孩子的朗讀狀況進行打分,同學評價也可采取相同的模式。
此外,教師要對評價信息進行整合,根據學生的狀況給出具體的能力提升意見,可以分別圍繞著學生的英語基礎能力、學生的心理狀況等,提出能力提升的意見。朗讀的過程中,學生的語音朗讀正確性、朗讀表達的情感狀態,都是評定其朗讀水平的重要標志。一些學生能夠正確地朗讀單詞,但是對單詞以及語句的含義理解不清,因此情感狀態與朗讀內容不相符,這就不符合朗讀訓練的優秀標準,教師需要注意這種問題。
總之,教師要充分發揮朗讀訓練的優勢,喚起小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提升英語的朗讀能力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教師要有足夠的耐心探尋更多、更好的教學模式,并且真正將其運用到日常授課中,樹立小學生良好的英語朗讀習慣,使學生在學習英語的初級階段就牢固地掌握好英語必備的技能。同時,運用靈活的評價方式,激勵學生學好英語,真正使每一個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道路上都有充足的自信心與成就感。適度的課外拓展與家庭教育引導融合,對于訓練學生的朗讀能力也會產生積極的作用,教師要對此有所重視,要求學生家長參與到朗讀能力訓練以及朗讀評價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