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賓
江蘇省南通市自2021 年秋季學期起,在全市中小學落實并推進“雙減”工作,取得明顯成效。根據南通市教育局有關南通市2021 年度“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家長網絡調查問卷的分析診斷報告,截至2022 年1 月8 日,全市義務教育階段作業總量和時長得到有效控制,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書面作業的學生,小學占97.3%,初中為86.6%。小學93.6%、初中75.1%的學生家長反映,本學期教師沒有再給家長布置作業,或者要求家長批改作業。課后服務實現100%覆蓋,課后服務項目吸引力有效性顯著提升。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全部注銷或轉型,壓減率達100%。家長焦慮有效緩解,對“雙減”工作滿意度達98.5%。南通正在“雙減”中有力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
南通成為全國“雙減”試點城市后,我們在率先貫徹落實黨中央和教育部關于“雙減”工作的一系列決策部署中,深刻地認識到:“雙減”是以“小切口”推動的一場“大改革”,是觀照影響教育內外要素的系統性改革、綜合性改革。在這場改革中,“減負”只是手段,目的在于推進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因此,我們聚焦國家“雙減”政策的價值取向,堅持把“雙減”與黨的教育方針和立德樹人目標聯系起來,奉行“雙減”與教育高質量發展同向而行的思路。
盡管學界對何為教育高質量發展持不同看法,但從“教育質量”到“高質量發展”,其突出之處就在于強調“發展性”。發展意味著“純內在的前進運動”,即指向內部的、流動的、向上生長的積極狀態。[1]最能體現“純內在的”,則是教育對象——人的發展性。所以,我們認為,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必然是服務于人的這種“發展性”。實現人的高質量發展,必須以人的自主發展、全面發展、個性發展為前提。正如北京開放大學校長、北京師范大學教授褚宏啟所說,只有“雙減”,才能“把學生從機械作業、重復作業、強化訓練、題海戰術、紙上功夫、唯分數、唯升學中解放出來,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去實現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2]。“雙減”政策的核心是要避免教育的短視化和功利化取向,為學生的“發展性”構筑新的“時空”。“雙減”政策執行好了,“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強化學校育人主體地位,促進學生核心素養形成”才不是一句空話。
正是在厘清了“雙減”與“教育高質量發展”同向而行關系的基礎上,南通市周密部署、系統謀劃“雙減”工作。市委市政府將“雙減”工作寫入市第十三次黨代會報告,列入市委常委會、市政府常務會議專題研究議題,主要領導先后12次開展現場調研、聽取專題匯報;市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召開會議28 次,制定出臺全市“雙減”實施意見、45 項配套政策和工作方案,完成區域“雙減”工作政策的頂層設計。市委市政府還將“雙減”工作列為重大民生工程,30 個部門協同聯動,10個縣(市、區)同步行動,均在2021年秋季學期開學前召開動員部署會,出臺實施方案。正是這樣系統謀劃、主動作為,南通市才順利實現全國地級市第一個出臺實施意見、第一個成立監管機構、第一個建立“雙減”監管和服務平臺、第一個發放教師補助、第一個學科類培訓機構壓減率達100%的試點城市等“五個第一”目標。到目前為止,南通“雙減”工作社會滿意度高、支持度高、認可度高的良好氛圍基本形成。
當前,“雙減”特別關注學生作業的減量,這必不可少,但若僅此又不夠全面。我們所理解的學生作業,一般是將其視為課堂教學的延續。當課堂教學低效時,教師只能通過布置大量的作業去彌補;如果課堂是高效的,作業自然就能少布置,學生負擔也會相應減輕。在我們看來,減輕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是“治標”,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是“治本”。治標與治本是“雙減”工作的兩翼,只有標本兼治,才能實現“雙減”工作的終極目標。所以,我們在研制《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實施意見》時,把“大力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確保學生在校內學足學好”作為“雙減”工作的首要任務,體現出我們對“雙減”政策“學校主陣地、課堂主戰場”要求的深刻理解。
2021 年,南通市中小學推進的“立學課堂”教學改革項目獲江蘇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特等獎,其核心思想是“以學立人”,即從知識的教育學立場出發,建立起知識學習與學生發展之間的關聯。我們認為,這是學校減負提質的關鍵。教育如果淪為升學、考試的附庸,就偏離了育人初心、違背了教育規律,將導致學生學習負擔過重。“立學課堂”堅持把學生及其學習活動立于課堂的中央,采取“限時講授、合作學習、踴躍展示”等操作策略,堅持“為了學習”課堂評價導向,旨在實現教學的優質高效和學習的低耗輕負,進而以“立學”實現“立人”的目的。因此,我們將“立學課堂”建設列為全市教育“十四五”規劃重點工程,深入開展“立學課堂”學術研究,初步形成“立學課堂”理論架構與操作體系。我們承擔江蘇省基礎教育前瞻性教學改革重大實驗項目“‘雙減’背景下義務教育教學體系重構與育人質量提升研究”,以項目助力“雙減”工作,探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新路徑,通過行政推動、學術引領、專題研討、樣例示范、活動展示、考核評價、專項培訓等舉措,整體優化區域學生學習生態,確保學生在校內課內學足學好。我們開展了“南通市中小學‘立學課堂’先進學校、先進教師”評選活動,即將出臺《南通市中小學“立學課堂”建設標準》,進行全市中小學“立學課堂”建設達標驗收工作,堅持每季度召開一次全市課改現場會,形成完善的“立學課堂”區域推進保障機制,讓課堂成為南通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
如果缺少有效的教學管理,則很難出質量、見成效。為此,南通市教育局出臺了《進一步提高義務教育階段教育教學質量的意見》,推出13 條具體提質舉措。例如:以“四精四必”(“四精”即精選、精練、精批、精講,“四必”即有練必躬、有發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評)強化作業管理,每天各科作業教師面批率為20%左右;加強德育與學科教學有機融合,每個學校建成1個以上學科育人示范項目;推進常態化巡課視導、學科組集體教研、備課組互學評議等機制完善,全面跟蹤課堂教學和作業管理情況;組織開展市域視導評估,對學校“課程開設情況”“立學課堂推進情況”“作業管理機制建設情況”“學校課后服務情況”等進行評估,以評價助推“雙減”政策落地。
課后服務作為一種教育活動已經正式進入我國義務教育體系,成為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重要環節。[3]同時,課后服務也是“雙減”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政府“順民意、暖人心”的民生工程。自2021 年秋季學期開學后,我們全面實施了工作日課后服務制度,服務范圍覆蓋所有義務教育學校,覆蓋所有有服務需求的中小學生。小學開展工作日“5+2”(每周5天、每天不少于2 小時)課后服務,課后服務結束時間不早于17:30;對有特殊需要的學生,由家長或監護人提出申請后,提供延時托管服務。初中提供工作日晚自習服務,服務一般到20:30 左右結束。我們還遴選有條件的義務教育學校,圍繞培養學生興趣特長,開展周末托管服務試點。
為了提高課后服務質量,我們著力于課后服務課程化推進。統整優化既有課程育人體系和學校課后育人體系的關系,重構學校課程供給體系,在提高國家規定的必修基礎課程實施水平的同時,加強學校課后服務課程化建設水平,滿足學生個性化、差別化、實踐性學習需求。我們要求每所學校研制課后服務課程實施方案,課程內容包括學業輔導、藝體訓練、素質拓展、社會實踐等多個方面,以學期為單位,每學期開學前將課后服務安排一覽表向家長公布,供學生選擇;充分用好課后服務時間,強化基礎性學習,加強作業輔導,培養學生興趣特長;對學有余力的學生,適當增加拓展學習空間;對部分學有困難的學生,“點對點”提供輔導;嚴禁利用課后服務時間講新課。同時,全面實施“一校一品”“一生一運動項目”“一生一藝術特長”體育藝術素養提升工程。
挖掘各類教育資源,讓課后服務活動豐富多彩。充分利用少年宮、青少年活動中心、圖書館、體育館、博物館、科技館等社會資源為學生提供教育服務。依托社區教育中心、校外輔導站等平臺,充分發揮關工委、“江海志愿者”等社會力量,提供公益服務。學校聘請退休教師、學生家長、高校優秀學生、體育教練、民間藝人、能工巧匠、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等具備條件的社會專業人員或志愿者參與校內課后服務。我們出臺了《公開招募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參加學校課后服務的實施辦法》,首批40 家審批準入資質齊全、行為規范、信譽度高、無違法違規記錄的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被列入準入校園課程目錄,供學生自主選修。2022 年以來,我們還開展了“雙千銀發助‘雙減’”活動,立足本校本地實際和退休教師身體狀況,組織退休教師重返校園,參加學校課后服務。退休教師根據專業特長,協助學校和在職教師,重點在德育、美育、體育、科普教育等方面發揮作用,當好“編外教員”;參加校外培訓機構的監管工作,當好義務監督員;參加“雙減”政策的宣傳、講解,當好“雙減”宣傳員;參加家庭教育、家長教育的輔導工作,當好家庭教育輔導員。
積極利用“慧學南通”等資源平臺,免費提供覆蓋各年級各學科、與課堂教學相匹配的序時學習資源和高質量專題教育資源。每周末,將與本周教學內容相對應的名師課堂實錄上傳至“慧學南通”平臺,供學生鞏固復習。至2022年4 月,共組織1189 名正高級教師、特級教師、學科帶頭人開發并向學生提供公益性序時教學資源2656 節,在線答疑9 萬余人次。一年來的課后服務實踐,全面提升了學生的課后校園生活質量,得到家長和社會的普遍認可。
根據國家“雙減”政策的要求,校外學科類培訓要大大壓減,壓減之后要轉型,轉為非營利性質。而校外非學科類培訓也明確了范圍,包括科技、藝術、文化、勞動、社會實踐等。[4]南通市對原有學科類培訓機構,采用分片包干制,將教育部門工作人員分成若干組,“一對一”進行政策宣講,引導其注銷或轉型發展。加強區域整體聯動,每兩周召開一次全市“雙減”工作推進會。統籌協調培訓機構租賃國有資產的退租糾紛,及時有效化解矛盾。全市765 家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全部完成注銷或轉型,壓減率為100%。在率先實現學科類培訓機構全面清零的基礎上,我們堅持多元共治、綜合施策,學科、非學科培訓機構治理兩手抓,取得了一定成效。當前,南通市通過四大舉措推進校外培訓行為規范常態化建設。
一是強化隊伍建設。在全省最早設立市、縣兩級校外教育培訓監管處(科),按2 萬名中小學生配置1 名監管人員的比例,累計核增編制40 個。第一時間成立校外培訓機構學科類、非學科類鑒定專家組,組織多輪專家鑒定培訓會,在鑒別學科類別和推動學科類轉型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建立校外培訓機構聯合治理聯席會議機制,教育、司法等部門聯合編制校外培訓機構監管執法應知應會、治理指引和行政執法簡易流程手冊,對全市新上崗的40 名專業執法人員進行全員培訓,組織開展“厚植為民情懷、提高執法水平”主題教育活動,對全市新上崗教育行政執法人員進行全員培訓,提升專業素養和執法能力。
二是強化平臺建設。在全國率先建成地方“雙減”平臺并上線運行。南通市“雙減”監管與服務平臺對所有校外培訓機構的證照信息、場地條件、從業人員、培訓材料、課程管理、資金情況實行全方位綜合監管。建立支付、分賬和消課系統,實現監管服務平臺與20 多家銀行間的互通,實行“一課一消”。平臺融入南通市市域治理現代化指揮系統,統一校外培訓機構監控設備,聯通市場監管、民政、公安、教育等數據庫,實現對機構24小時全覆蓋監管。
三是強化制度建設。明確由體育、文廣旅、科技等部門對相應的非學科類培訓機構進行審批,嚴格非學科類培訓機構準入。市級教育、體育、文廣旅、科技等部門多次研討并出臺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設置標準和管理辦法,在落實部、省非學科類培訓機構管理辦法和設置標準基礎上,進一步提高要求,嚴格設置標準,嚴把準入關,從源頭上加強管控。建立由30 個部門組成的校外培訓機構聯合治理聯席會議機制,全面加強校外培訓治理聯合檢查,重點查處非學科類培訓機構變相開展學科類培訓行為。堅持非學科類培訓的公益屬性,由發改(物價)部門牽頭,探索研究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收費標準,遏制非學科類培訓價格違規上漲,形成新的培訓負擔。2022 年寒假期間,多部門協同開展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惡意漲價專項治理行動。建立由11 個部門組成的校外培訓機構涉穩風險處置工作專班,聚焦治理工作中出現的涉穩問題,發揮涉穩專班作用,強化部門協同,處置化解涉穩問題,維護社會穩定。加強非學科類校外培訓場所的全面監督檢查,壓實各方責任。將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治理納入屬地網格化管理,進一步細化統一的具體化、可操作、易執行的執法、處罰規則,對各類違規、變異學科培訓從嚴處罰。
四是強化環境建設。構建家校社協同共育的全域育人環境,發揮學校主體作用,構筑家校社協同減負新格局。通過減量提質增效給學生發展以“留白時間”,為學生生命成長創造更多的可能性。將人文關懷滲透到家校社協同共育的“雙減”全過程,突出情感導向、氛圍營造、心理干預等因素在育人中的價值和作用。積極探索建立義務教育階段學業課業負擔動態監測機制、完善落實“雙減”政策教育綜合執法監管機制、提升多元化的優質基礎教育資源供給水平。同時,在全市中小學幼兒園組織開展“無師生參與違規培訓示范校(園)”創建工作。
南通市勇當“雙減”工作全國試點的探路者、先行者,主動作為、自我加壓,義務教育“雙減”工作初戰告捷,有力推進了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為“新時代教育之鄉,現代化教育高地”注入新內涵、提供新動力。一幅以“雙減”助力新時代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美麗圖卷正在南通大地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