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元良
江蘇省鎮江市認真落實“雙減”工作,以“綜合治理、全面提升”為總體思路,堅持問題導向,靶向施策,聚焦老百姓“急難愁盼”問題和義務教育內涵提升重難點問題,系統啟動“三項改革”,即治理方式改革、育人方式改革、評價方式改革,著力建設高質量區域教育體系,切實構建良好教育生態,緩解家長焦慮情緒,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全市出臺“雙減”及相關配套文件、工作方案36 項,義務教育學校全覆蓋實施“5+2”課后服務,參加課后服務教師、學生占比分別達92.67%、94.82%,學生、家長對“雙減”滿意度分別達97.84%、97.95%。相關舉措入選教育部落實“雙減”典型案例、全國“雙減”工作優秀案例。
教育生態好比環境生態,教育生態治理好比環境生態治理。好的教育生態孕育的是讓人舒展而自由的教育,如同好的空氣讓人自然而怡悅地呼吸。這個環境包括教育行政部門、學校、社會等方方面面的環境?;诖?,鎮江市著眼于教育治理方式改革,不斷強化辦學行為規范,切實營造“跳出教育看教育”的良好生態氛圍。
鎮江市進一步厘清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學校權責,建立健全督查整改、預警追蹤、考核評議等機制,以共治求善治。市政府人民督導室一年2 次對所轄區域推進落實“雙減”情況進行專項督查,對不作為、慢作為、假作為等情況進行通報、約談,對典型問題進行掛牌督辦,督導結果作為對各市、區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職責督導評價的重要依據。責任督學每周對責任區學校進行“四不兩直”常態化督查,每月進行1 次督查情況通報,每學期召開1 次教育評議會,督導結果作為對學校年度黨政目標管理考核的重要依據。市教育局每年聘請第三方開展1次教育滿意度測評,并將結果反饋給各區域,促進各地不斷提高治理水平,并且聘請了8 名特約教育督導員,經常性組織調查研究和民主監督活動,積極推動依法治教、依法行政和教育行風建設,努力營造服務“雙減”大局的良好環境。
鎮江市建設集課后服務、作業管理、綜合素質評價、招生管理等項目于一體的義務教育綜合服務信息平臺,強化監督、管理與資源供給。學校利用平臺優化內部管理,如利用平臺進行課后服務課程選課編班、規范作業公示等。教師借助平臺中的“作業資源庫”“課時同步微視頻”等資源改進教學方式。學生借助平臺中的“高頻錯題”“錯題再練”“課后學習系列視頻”進行自主學習。市民通過“學區查詢”“政策咨詢”等頻道獲取所需信息,通過“投訴通道”監督學校辦學行為。教育行政部門則通過平臺對全市義務教育學校規范辦學情況實行實時監管,促進學生課業負擔進一步減輕,推動規范、健康教育生態的加速形成。
鎮江“雙減”工作在目標上要實現“兩提”,即提高作業質量、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在空間上要抓好“三育”,即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在時間上要做到“四增”,即增加校內體藝活動時間、增加校外體藝培訓時間、增加家庭教育時間、增加學生自主學習時間。其中,最為關鍵的就是深化育人方式改革,提升學校辦學品位,凸顯學校育人主陣地、課堂育人主渠道功能,切實做到“立足教育辦教育”。
在現行班級管理基礎上,為每一名學生配備成長導師,有針對性地實施學業輔導、心理疏導、志趣引導、成長和生活指導,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教師的關愛。同時,開展系列家校合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培訓,制定星級導師認定標準,并且將導師工作情況與績效考核、職稱評定、崗位晉升和拔尖人才評選深度掛鉤,引導廣大教師既教書更育人,落實全員育人責任,凝聚全員育人合力,提高全員育人水平。目前,句容市教育局已經印發《中小學“1+N”學生成長導師制實施方案(試行)》,先后召開了導師制推進會、專題培訓、經驗交流會等。揚中市教育局出臺《成長導師制實施方案》,將全員導師制工作開展情況納入學??冃Э己恕f偨聟^教育發展中心明確導師“三個一”基本工作任務(即一次學生家訪、一次談心談話、一次書面反饋),并在全區中小學開展試點工作。
基于學科核心素養、學業質量標準和學生學習初始水平,重構教學目標、評價、內容、方式和作業等教學體系的相關要素,構建具有學科特征的“研學課堂”新樣態,并且以“專家治學、行政服務、合作共贏”為工作理念,組建各學段各學科專家團隊,引領、推動學科建設。為此,鎮江市專門制定了研學課堂雙主體教學評價指南,遴選70所研學課堂實驗學校,確定100項研學課堂專項課題,并且舉辦了研學課題實驗學校暨專項課題申報培訓會,以課題研究為引領,推動課堂教學改革走深走實。
依據年齡特點、生活經驗和發展需要,在各學段過渡年級開展有針對性的輔助教育,引導家長確立適切的教育期望,消除家長擔憂焦慮,形成家校育人合力,幫助兒童青少年平穩順利升入高一級學校繼續學習,尤其以科學的幼小銜接為重點開展積極探索。全市確立了丹陽和揚中為試點區域,遴選了20 所園(校)為試點共同體,從區域推進策略、環境建設、課程建設、聯合教研、家長指導手冊研制等方面進行了有益嘗試,即將出臺《深入推進幼小科學銜接實施方案》。
鎮江市從“本真教育”理念出發,主張人生是長跑,看重“加速度”,而不是“初速度”。從評價角度講,就是要把高品質、真內涵和“綠色升學率”作為辦學追求,不斷激發和釋放辦學活力,努力做到“深入教育看教育”。
鎮江市根據教育部等六部門印發的《義務教育質量評價指南》,出臺具有本地特色的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綜合素質發展性評價方案,形成內容具體、學段銜接、注重發展的評價體系,并體現兩個方面的特點:一是全面性,將德智體美勞全部納入評價體系。二是發展性,引導學生與統一標準比照,形成努力方向;與自己的目標比,獲得進步和信心。學生綜合素質發展性評價將學生評價由學業分數評價改為素質發展評價,將學業結果評價改為過程評價,并與高中階段入學掛鉤。評價突出學習過程、常態表現和個性發展,引導學生認識自我、悅納自我、規劃人生,積極主動地發展;引導學校尊重學生個性差異,把握學生成長規律,促進學生健康成長。2021 年12 月,出臺《鎮江市初中學生綜合素質發展性評價實施方案(試行)》,遴選了9 所不同規模、不同區域、不同類別的初中學校進行試點。2022 年1 月,召開了試點啟動培訓會,解讀了實施方案,明確了目標任務、時序進度、推進策略。各試點校圍繞評分細則的研制、評價工具的開發與使用、評價手冊的設計、評價結果的審核認定等實施過程中的具體內容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在充分總結試點成效的基礎上,形成供導師、學生、家長使用的三類評價實施操作指南,2022 年秋季學期在全市初中校全面推行。
結合“雙減”工作要求,出臺教研組發展性評價方案,重點對教師專業素養提升、研學課堂推進、資源建設和使用等方面進行評估。開展市、縣兩級優秀教研組(備課組)評選,將專家引領和同伴互助作為提升教師專業素養的重要抓手,引導學校加強教研組建設,營造“合作共贏”的教研文化氛圍,引導區域合理配置教師資源,發揮骨干引領作用,促進區域教學質量全面提升。優秀教研組(備課組)的評選工作,堅持規范性、發展性、實效性、創新性原則,鼓勵教研組基于課標、基于學情,以促進學生發展為本,深入持久地開展教與學方式的研究,加強教學資源庫建設,科學提升教學質量。凡出現延長教學時長、增加作業負擔、不顧學情隨意拔高教學難度等情況,一律實行“一票否決”。
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結合義務教育學校質量評價指標和“雙減”重點工作內容,出臺《鎮江市高品質學校評選標準》。立足常態,聚焦師生發展現狀,通過材料評審與現場評估相結合、專項檢查和隨機檢查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市、縣(市、區)兩級高品質學校創建,促進師生教學相長,提升精致管理水平,引領學校豐厚內涵品質。高品質學校評審每三年進行一輪,對通過驗收的學校進行公示并掛牌;對已掛牌的學校實行動態管理,加強社會民主監督和隨機督查,發現問題及時預警、限期整改,對整改不及時、不到位的給予摘牌和通報處理。
“三項改革”相互關聯、相互配合、相互促進,推動了鎮江市義務教育高質量發展,取得了“雙減”階段性成果。一是教育服務水平更加優質。各地各校都建立了作業管理與研究機制,量精質優的作業資源庫不斷充實;課后服務水平不斷提高,舉行了課后服務“一校一案”和精品活動案例評選,并且將小學篇、初中篇一等獎案例分別編輯成集。二是教育資源供給更加充足。市教科研中心組織骨干教師研制了各年級、各學科與教材配套的《課時作業設計》,錄制了“課后同步學習系列微課”;各地教育局會同相關部門制定了社會資源進校園的準入條件和管理辦法,公布了一批社會資源進校園的“白名單”。三是教育教學成果更加凸顯。鎮江市在2021 年江蘇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評審中,獲1 項特等獎、9 項一等獎和11 項二等獎;在2021年度全省基礎教育青年教師教學和班主任基本功大賽中,有18 名教師獲一等獎,15 名教師獲二等獎;在2021 年江蘇省基礎教育內涵建設項目評審中,共有20 個項目成功立項,包括基礎教育前瞻性教學改革實驗項目5 項、中小學品格提升工程4 項、中小學課程基地和學校文化建設項目11 項。各類獎項的絕對數和占比均位居全省前列。
“雙減”政策撬動教育體系和社會生態的重構,鎮江市作為江蘇省“雙減”試點城市將持續深入推進“三項改革”,打好“雙減”組合拳,切實扛起“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的光榮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