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剛
“雙減”政策發布后,南京市科利華中學棠城分校統籌規劃了“雙減”背景下的育人網絡,從多個維度推進政策落實,力求做到“家校社共育”,把“雙減”落到學生的學習生活中。
學校以往的教學模式是固定的,教師上課按照固定的課程目標,設計教學內容、布置作業。“雙減”背景下,學校高度重視作業管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動“雙減”工作前行。
學校立足“一課一得”,從一節到一章再到一個單元,最后到整本書,進行有層次、有體系的教學目標設計,猶如金字塔逐級而上,層層遞進。教師在這樣的金字塔上因地制宜,分層設計適合學情的作業單。作業分為四個層次:一是基礎性作業,教師精選基礎性習題,學生逐題訓練,逐一過關;二是提高性作業,教師精選中高難度習題,要求學生限時訓練,當堂完成;三是能力性作業,教師設計“每日一題”,建立“自選超市”,讓學生自主選擇完成跟蹤訓練;四是思維性作業,教師精選中考創新題、趨勢題,引導學生分析解題思路,訓練關鍵思維。
學校加強教師作業布置的管理和檢查,切實減輕學生作業負擔,提升學生能力。學校以英語、歷史學科為試點進行“校本化作業本”設計,英語學科側重課后作業設計,歷史學科側重課內作業設計,以此探索適合校情的個性化作業本編寫,進而以點帶面在全校推廣。各學科編制的“校本化零負擔作業本”,不但縮短了學生的作業時間,而且讓學生在作業中收獲了自信。
學校打造“1+2+N”作業設計體系,豐富作業的內容與形式。“1”代表常規作業,體現學科本位,落實核心知識。常規作業要求全體學生課課清,當堂反饋。“2”代表作業內容,分“必做”和“選做”,供學生自主選擇。“N”代表作業形式,包括以知識強化、能力提升、綜合探究為主的拓展性作業等,學生根據實情選擇性完成。“一次精彩的演講”“一次手工制作的步驟”等作業可以用視頻、音頻或實物作品等形式呈現。作業變成了作品,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做作業的積極性。
“雙減”后,六合區教育局積極倡導關于“雙減”作業手冊的編寫工作。學校對此作出回應,在適應作業改革要求的基礎上,探索“小先生”自助式作業反饋評價,參與編寫了《青春修煉手冊》。
《青春修煉手冊》的使用,旨在為作業減負、為發展賦能。手冊分為學習自主、生活自理、幸福成長三大板塊。在學習自主板塊中,“公示作業”引導學生把時間有序化,“分層作業”引領學生循序發展;在生活自理板塊中,“公開鍛煉”引導學生把體質健康課程化,“反饋閱讀”指導學生把閱讀常態化;在幸福成長板塊中,設置“共勉”子板塊,引導家長把日常的教育有意化、把有意的教育科學化。
學校創新實行棠城“小先生”自助式反饋評價。每班培養16 名左右“小先生”,“小先生”由班級選舉推薦,學校審定確認,統一培訓合格后獲得學校頒發的證書;各班成立棠城“小先生”學習生活小組,并由該班一名任課教師擔任導師。學校編制《一課一得核心素養手冊》,其中包括教師針對知識點原創設計的分層作業。課堂上,“小先生”組織同伴交流討論,互助解決疑難問題,相互評價學習所得,促進自我反思、自我訂正,強化“一課一得”內容落實,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學校聯合家庭、社區等開展實踐活動,形成學校、家庭、社區三位一體的育人體系。
學校對家長需求進行動態監控分析,以便更好地評估和改進。同時,基于釘釘平臺提供24 小時預約服務,家長遇到任何家庭教育問題、學生遇到任何心理困擾都可以隨時在平臺上申請援助。學校組建“家校共育志愿服務團隊”,為家長提供家庭教育指導。學校有22 名中青年骨干教師參加山東師范大學組織的“家庭指導師”培訓,他們每天參加在線學習,不斷提高服務能力。
線上,學校為家長提供自選菜單式家庭教育策略,通過學校網站、微信公眾號、家長QQ群定期推送家庭教育的相關文獻和專家講座,供家長學習;線下,學校進行家長問卷調查,召開“雙減”座談會、專題家長會,共同尋求解決問題之道。線上、線下結合,形成常態化、專業化、規范化的共育格局。
學校和社區共建的橋西輔導站規模日益壯大,課程建設不斷優化。在開展學業輔導的同時,橋西輔導站還增設心理教育、藝體活動、社會實踐、公益服務等多項課程。“雙減”后,學生的課余時間多了,學校再次整合資源,成立石林網絡站科技輔導中心,通過無人機應用、機器人編程、阿爾法人型機器人操控體驗等課程的教學,在學生心中播下科技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