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與簡文《奇正》篇的比較"/>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熊劍平
“奇正”是孫子兵學體系中非常重要的范疇。孫子說:“三軍之眾,可使必受敵而無敗者,奇正是也。”(《孫子·勢篇》)在孫子看來,軍隊在不得不與敵軍交戰時不會敗北,是因為巧妙運用了奇正之法。
十三篇中,《勢篇》重點論述奇正。由于與此相關的內容較多,有學者認為《勢篇》以此為主題。比如,宋代張預指出:“《形篇》言攻守,《勢篇》說奇正?!保?《十一家注孫子·勢篇》)這種說法影響很大。鈕先鐘也將《勢篇》主題定為“奇正”〔1〕。但是,在筆者看來,《形篇》并非只論攻守,《勢篇》也并非只論“奇正”。《勢篇》真正的主題是“任勢”,也即如何運用兵力。其所以要用大量篇幅探討“奇正”,是為探討“造勢”和“任勢”服務?!缎纹肥桥Υ蛟鞂嵙?,《勢篇》論“奇正”則是基于既有條件進行最優化配置,以此來提升部隊戰斗力,創造條件戰勝對手。孫子這一理念符合戰爭之道,因而歷來受到兵家重視。
在《勢篇》中,孫子用一組排比句推出了“奇正”這一范疇:“凡治眾如治寡,分數是也;斗眾如斗寡,形名是也;三軍之眾,可使必受敵而無敗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虛實是也?!睂Ρ取胺謹怠薄靶蚊薄捌嬲焙汀疤搶崱?,可謂一個比一個費解。前兩個范疇作者一筆帶過,“奇正”則占了《勢篇》相當大的篇幅,“虛實”則又辟有專篇予以討論。孫子由“分數”到“虛實”的排序顯然并非隨意安排,而是有所側重。錢基博指出:“起歷數分數、形名、奇正、虛實四者,而側重奇正?!薄?〕其實“虛實”更為孫子所側重,因此才會有專篇對此進行探討,但在這里,顯然孫子重視的是“奇正”?!胺謹怠笔钦摻M織和體制,即兵馬員額確定后,便借助“形名”加以管理,其目的則是形成戰術單元的合理組合以適應戰術變化;“奇正”的關鍵,是要奪取戰場主動權,實現虛實相生。這些范疇逐次排開,最終目的是為探討“造勢”和“任勢”做好鋪墊。“造勢”和“任勢”,其實也是“治眾”和“斗眾”這一指揮藝術的具體體現,也可以用“奇正”來加以概括。
孫子認為,“奇正”如一把取勝的萬能鑰匙,經得起戰爭檢驗。在《勢篇》,孫子首先指出,“奇正”的目標就是確保己方“無敗”:“三軍之眾,可使必受敵而無敗者,奇正是也?!碑斎?,“無敗”似乎是其基本目標,孫子的追求不止于此,追求的是“勝”。出于對“奇”的重視,孫子又強調戰爭獲勝所依靠的也是“奇”:“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保ā秾O子·勢篇》)
在孫子看來,“奇正”是“任勢”的核心環節,因此在《勢篇》集中加以探討,而且指出:“戰勢不過奇正?!保ā秾O子·勢篇》)意思是說,戰術單元的組合和變化無外乎“奇正”。就戰法來說,“正”是指常規戰法,也即“常法”;“奇”是非常規戰法,也即“變法”〔3〕。就兵力的運用而言,則可分為“正兵”和“奇兵”:用于正面防守和相持的為“正兵”,用于機動和突襲的則為“奇兵”。就作戰方法來看,其中也可見出“奇正”:按照常規戰法,循規蹈矩地展開戰斗為“正”;打破常規,出其不意地實施打擊,則為“奇”。而且,“奇正”并非僅僅停留于戰術層面,在戰略層面也可運用。比如,就國家發展戰略而言,“正”就是狠抓經濟建設,以保障國防建設,提升整體軍事實力。走堂堂正正的發展道路,通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來提升實力,可能會被某些戰略家認為是耽誤時間,于是他們便會用“奇”,也就是采用超越常規和出人意料的辦法。
“奇”與“變”須臾不可分離。接下來,孫子對“奇正”具體實施之法進行了深入討論,并且主要基于“變術”而展開:“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終而復始,日月是也。死而復生,四時是也。聲不過五,五聲之變,不可勝聽也。色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味不過五,五味之變,不可勝嘗也。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奇正相生,如循環之無端,孰能窮之?”( 《孫子·勢篇》)從中可以看出,孫子所描述的“奇正”之法并不十分明晰,大段文字所關注的重點為“變”。也許在孫子眼中,要想掌握奇正之法則,就必須要學會種種變化之術,甚至以聲、色、味作比喻,形容“奇正之變”的不可勝窮。
“變”不僅是孫子推行詭詐之法的關鍵,同時也是其奇兵制勝的主要內容。為實現爭利之目標,孫子設計并強調詭詐之術的運用,探討和總結了一套“分合為變”( 《孫子·九變篇》)的戰法。孫子在《勢篇》用大段文字強調“變”,無疑是將其作為“奇”法之靈魂。前人注解也關注“奇”與“變”的關系,如何氏曰:“奇正生而轉相為變,如循歷其環,求首尾之莫窮也?!保ā妒患易O子·勢篇》)對此,錢基博也指出:“‘奇正之變,‘變’字尤需注意?!薄?〕如果不知變術,“則敵有以測吾之奇正,而吾因利制權之術有窮矣”〔5〕。通觀十三篇,“變”也是孫子實現爭利之法的關鍵手段,孫子兵學也由此而顯得氣象萬千。在《九變篇》,孫子集中討論用兵之變法?!熬拧笔恰皹O言其多”,“九變”是說變化很多。在《九地篇》,孫子仍是念念不忘用兵之變法,花費很多筆墨論述“九地之變”。也許在孫子眼中,用兵的最高境界正體現在是否通變,在于是否掌握這些不斷變化的戰法。如果能掌握,就可以臻于化境:“能因敵而變化者,謂之神?!保?《孫子·虛實篇》)
眾所周知,戰爭始終是敵我雙方不斷進行角力的過程。在我方求變的同時,敵方也會想方設法地謀變。既然想擊敗對手,就必須懂得如何破解對方之變術,所以必須掌握“無窮之變”。因此,在筆者看來,孫子雖然只是在《勢篇》使用了“奇正”這一詞語,但他對于“奇”的強調,卻以“變”的方式體現在十三篇之中。從《計篇》的“詭道十二法”,到《用間篇》的“用間之術”,都可視為“奇術”的具體展開。孫子在《勢篇》大量借用“五行”思想來形容變術,無論是“五聲之變”“五色之變”,還是“五味之變”,都是用來強調變術之無窮,同時也是為了強調“奇”是以“變”為核心的這一特征。只有達成變術上的多樣性,才能真正實現出奇制勝,成為戰場的主宰者。孫子對于情報和用間的重視,正是重視“奇”的具體表現。孫子的詭道,與現代情報術中的拒止與欺騙完全一致。〔6〕“詭道”之成為中國古代兵家的傳統,標志著孫子的“奇術”得到了世人的接受和認可。
簡本《孫子》所見異文,可以幫助我們進一步理解“奇正”之內涵。尤其是簡文《奇正》,理應受到更多重視。這是一篇專題論文,雖未被列為《孫子》佚文,但與孫子兵學密切相關。
孫子認為,“奇正”的基本目標是確保己方“無敗”:“三軍之眾,可使必受敵而無敗者,奇正是也?!痹摼涞摹氨厥軘场?,簡本存在殘缺,專家們根據殘存墨跡推斷此句應為“畢受敵”。雖是一字之差,但含義有別?!爱叀睆娬{的是“完全”,“必”的意思是“必定”。整體考察該句,作“必定”解,似與整句不夠協調。古代注家已對此有所關注,比如王皙指出:“‘必’當作‘畢’?!保ā妒患易O子·勢篇》)王皙究竟是基于義理分析得出這一結論,還是另有可據之本,我們已經不得而知,但銀雀山出土文獻多少為王皙注語提供了證明。
在《勢篇》,孫子不只使用聲、色、味來形容變術,還用“奇正相生”來形容變術的難以窮盡。這句話,簡本比傳本多一個“環”字?!妒酚洝ぬ飭瘟袀鳌酚嘘P引文及《三國志·魏書·王昶傳》有關注文都有“環”字,所以專家認為“是《孫子》故書或本如此”〔7〕,而傳本疑為脫誤所致。表面上看,這個“環”字可有可無,沒有此字也可看出孫子本義。當然,“環”字可以幫我們考察后一句“如循環之無端”。聯系上句,懷疑“循”字為衍誤,簡本作“環之毋端”正好證明了這一點。
“奇正相生”指出了“奇”與“正”的相互依存關系:既能相互轉換,而且永無盡頭。對此,前人注語也多有提及,在《十一家注孫子》中就可以看到不少例證。如李筌注曰:“奇正相依而生,如環團圓,不可窮端倪也。”梅堯臣注曰:“變動周旋之不極?!睆堫A注曰:“奇亦為正,正亦為奇,變化相生,若循環之無本末,誰能窮詰?”〔8〕
相比之下,簡文《奇正》更應受到關注。該篇集中“奇正”之作用與內涵及如何達成“奇正”等,都有較為具體的論述,既可以視為《孫子》之注解,也可在某種程度上彌補十三篇之不足。
《奇正》主體內容的內在邏輯與《孫子》十三篇基本保持一致,都是在探討“形勝”之后展開,甚至同樣借用了“五行”理論。作者首先是基于“天地之理”探討了“萬物之勝”,并指出其中起到關鍵作用的是刑(形)勢?!耙孕蝿佟钡乃枷胍才c《孫子·形篇》的理念基本保持一致:“戰者,以刑(形)相勝者也?!庇纱丝芍靶蹋ㄐ危痹凇镀嬲分写碇α康拇嬖?。在作者看來,高明的指揮員,即“善戰者”,“見敵之所長,則智(知)其所短;見敵之所不足,則智(知)其所有余”。也就是說,不僅要知道敵方的長處,更要掌握對方的不足,由此出發則可找到對手的薄弱環節,給予致命一擊,從而實現作者所追求之“形勝”?!镀嬲方酉聛淼恼撌雠c十三篇的“因形措勝”〔9〕也有相似之處:“見勝如見日月,其錯(措)勝也,如以水勝火?!睂O子在《虛實篇》中指出“兵形象水”,《奇正》在此同樣也是以水為喻。
通觀十三篇,孫子論“奇正”更多強調的是“變”。簡文《奇正》則對于“奇”的內涵及運作有著更為具體的論述,不再像《勢篇》那樣單薄。在作者看來,更為高明的指揮員則需懂得力量的組合與變化,懂得針對對手的情況做針對性的改變。至于“奇”,同樣也是通過力量的組合與變化而實現,也即通過“刑(形)”的分合變化而達成:“刑(形)以應形,正也;無刑(形)而制刑(形),奇也。”進一步地說,所謂“奇正”,只是集中于力量的“分”:“奇正無窮,分也。分之以奇數,制之以五行,斗之以[眾寡]。”既然“刑(形)”代表著力量,那么這種“分”,就是“分刑(形)”:“分定則有刑(形)矣,刑(形)定則有名[矣]。”接下來,《奇正》重點探討的是如何達成“奇”。雖說簡文在此有較多脫落,但所總結的“奇術”仍頗為豐富:“……同不足以相勝也,故以異為奇。是以靜為動奇,失(佚)為勞奇,飽為饑奇,治為亂奇,眾為寡奇。發而為正,其未發者奇也。”〔10〕
在十三篇中,孫子提出了“以治待亂”(《孫子·軍爭篇》)等治變之論,《奇正》上述重要名詞幾乎都可以在其中見到,由此不能不懷疑《奇正》作者曾對十三篇有所研究。換言之,《奇正》所論“奇術”,也在無形之中受到孫子的影響,是在十三篇基礎上的深入。當然,《奇正》中也加入了新的內容。比如“以異為奇”及“未發者為奇”等。在探討上述“奇術”之后,作者進一步強調的是有“余奇”:“有余奇者,過勝者也。”“余奇”一詞較為費解,李零在《兵以詐立》一書有過解釋〔11〕,可資參考?!讹L后握奇經》有“余奇為握奇”,《鹖冠子·兵政》有“用兵有過勝”,懷疑與此有關?!?2〕總之,這一概念的提出更能證明《奇正》并未止步于《孫子》,而是就“奇術”竭盡所能進行了深入探討。
《奇正》全篇487字,“奇術”是其中最重要的主題,其余文字則探討軍刑(形)或戰勢,都可以作為十三篇的補充。其中對于“奇術”的探討和總結,更值得重視,不妨視為是對孫子兵學的詮釋和發展。李零也認為,《奇正》“正好可以解《孫子》”〔13〕?!镀嬲菲鸪醣涣腥搿秾O臏兵法》,后來又被剔除,〔14〕這無疑反映了整理小組對該篇簡文的為難態度。所以,只要做了認真考察之后便可發現,《奇正》不僅與《孫臏兵法》關系難定,與十三篇之間的關系認定也需慎重。
孫子的“奇正”及求變思想,得到后世兵家的忠實繼承,不少著作還就如何達成“以奇勝”進行了進一步研究。
戰國時期,聚集在稷下的兵家豐富和發展了孫子的兵學理論,集中體現在《管子》書中。就“奇正”而言,《管子》強調“以奇用兵”的突然性,在選擇進攻時機或決戰地點時都必須做到“發乎不意”(《管子·兵法》),努力達成進攻時的突然性。
《唐太宗李衛公問對》是“武經七書”之一,作者用了大量的筆墨探討“奇正”,幾占全書五分之一。作者借唐太宗和李靖的問答,并大量引用《孫子》有關奇正的論述,對正兵和奇兵的運用法則進行了系統探討。作者認為,奇正的奧秘在于分合變化之術,而且要注意反向思維:“吾之正,使敵視以為奇;吾之奇,使敵視以為正?!鄙朴谟帽娜耍欢〞Υ蚱普推姹g的界限,最終做到“無不正,無不奇,使敵莫測”。這樣達成的效果是:“正亦勝,奇亦勝。三軍之士,止知其勝,莫知其所以勝?!?/p>
(《唐太宗李衛公問對》卷上)作者著力強調的是為將者的變通之術。此外,作者還從詞源學角度考察“奇”與“機”的關系,認為二者“義則一”,而且“握機握奇,本無二法,在學者兼通而已”(《唐太宗李衛公問對》卷上)。
眾所周知,宋儒對孫子有不少批評之聲,但孫子“以奇制勝”的理論得到了他們的認可。比如蘇軾就曾這樣評價孫子:“古之言兵者,無出于孫子矣。利害之相權,奇正之相生,戰守攻圍之法,蓋以百數,雖欲加之而不知所以加之矣。”(《三蘇策論·孫武論》)蘇軾對孫子的態度非常具有代表性,一面批評孫子,一面卻又不惜溢美之詞予以稱贊,這似乎更能說明孫子求變和“奇正”理論具有無可否定之價值。
明清兵家繼續對“奇正”進行研究。何良臣在《陣紀》一書中充分強調了奇正的作用:“奇正生而后變化不竭。惟變化不竭者,乃能致勝于無形?!薄?5〕在他看來,奇正是達成變化的動力,戰爭中只有做到變化莫測,才能奪取戰場主動權,獲得最后的勝利。他認為,奇正是雌雄對應,找出了“奇”,也便找到了“正”:“故靜為躁奇,治為亂奇,飽為饑奇,佚為勞奇。而輕疾悍敢,若滅若沒,無不是奇也。”〔16〕以此類推,又可以找出很多“出奇”之法:“以旁擊為奇,埋伏為奇,后出為奇;選鋒為正,先合為正,老營為正”〔17〕此外,他還認為,知曉奇正相變之術,便可得知敵人虛實之情,然后便可以反其道而行之:“所謂形之者以奇,示敵非吾正也;勝之者以正,擊敵非吾奇也。故善用兵者,必使敵人不識我之孰為正,孰為奇?!薄?8〕他還以人體為喻,說明奇正問題,非常形象而又生動:“正兵如人之身,奇兵如人之手,伏兵如人之足。有身而后有手足也,三者不可缺其一。三者能俱用,而旗鼓秘之,是為神化。故三分其一為奇伏,然伏出于奇者也,奇又出于正者也?!薄?9〕
《草廬經略》對“奇正”也有深入研究,對于包括《孫子》在內的諸多理論有所補充,既總結了奇正的常法,也指出了奇正的變法。作者認為,奇正的真正妙處,就在于實現二者的相互轉化,既有“奇正相生”和“奇歸于正”〔20〕,也要做到“臨陣出奇”和“非奇不戰”〔21〕,認為如此才能真正做到因敵制勝、變化無窮,將奇正之術運用到極致。作者又辟有《奇兵》專門討論如何“臨陣出奇”:“兵,險謀也。其所擊之處,或緩、或速、或分、或合、或怯、或進、或左、或右、或前、或后、或隱、或顯、或圍、或解,或動九天,或藏九淵,因應投機,變故萬端。大都愚弄敵人,伺隙而發,攻其無備,出其不意也。”〔22〕在作者看來,這種時機,也即“兵機”,不容錯過。
在《登壇必究》中,王鳴鶴強調“奇兵”制勝,卻也不廢“正兵”。他以身體為喻,說明正兵、奇兵和伏兵的關系:“奇兵如手,伏兵如足,正陣如身,三者合為一體,迭相救援,戰則互為進退,循環而無已。”〔23〕王鳴鶴并不偏執于“奇兵”,而是將其作為“伏兵”和“正兵”的有機組成,這也是對孫子“以奇勝”的很好補充。
孫承宗對“奇正”也有關注,并結合車戰戰術對其內涵進行探討。在撰寫《車營百八叩》“序言”時,孫承宗高度強調“奇正”,認為所有戰術設計都繞不開奇正,故車戰和舟戰同樣存在奇正之術:“余欲用車為正,用舟為奇,而車自有奇,舟自有正?!辈粌H如此,即便是單獨使用車戰和舟戰,仍然各有奇正存在。故研究車營之法,必須深入研究奇正,藉此豐富戰術手段。在孫承宗看來,用兵作戰存在“奇正之常格”,比如像李靖那樣,奇兵、正兵和助兵的固定搭配,就是一種“常格”。學習并掌握這些“常格”,是將帥的職責。如果能夠不拘“常格”,甚至懂得“易常為變”,“車外之奇兵仍為車也,又有奇外之奇,使其駭如天降”(《車營叩答合編·車營百八說·其六十四》),那就能夠竭盡奇正之妙,達到神乎其神的神妙境界。
茅元儀所撰《武備志》,對古典兵學進行了系統總結,也深入研究了“奇正”。他認為,要做到奇正變化無窮,就必須不守常法,善于權變。他既認同傳統的奇正觀——“先以正兵合戰,而后以奇兵扼要絕之”〔24〕,也積極主張變通之術:“常令,非追逐敗北,襲取城邑之時所用。蓋此時貴出奇制勝,而常令不可拘矣?!薄?5〕并且尤其要注意認真審察敵情,根據戰場的情勢變化而定。比如,“己有二軍而敵止一軍,則以一軍為正兵,一軍為奇兵”〔26〕,這是根據敵我雙方的兵力情況采取靈活變化。再如,“兵當分散之時,則以散為正而合為奇;當合聚之時,則以合為正而散為奇”〔27〕,這是根據戰場情勢變化而靈活變化奇正。甚至,軍中旗幟的變化也可以蘊含奇正之變:“軍中五方之旗,各從其青黃赤白黑一定之色,此為正兵乎!幡麾之用,曲折沖突,無有定向,此為奇兵乎!且旌旗幡麾,各以分合為變化。”〔28〕
清代汪紱將“勢”與“奇正”聯系在一起:“勢即奇正之勢,節如中節之節,正所以用奇正者也。奇正固當妙于無窮,而用奇正者,尤當迅烈以疾,以使人莫測,則發無不中也。‘勢節’二字,不出奇正之外?!薄?9〕孫子論“勢”,給予“奇正”很多篇幅,想必在他眼中,二者之間定有緊密聯系??少F的是,汪紱深入探討,將二者聯系在一起,認為上述論述都不乏新意。他還指出:“勢不外于奇正,勢有奇正,猶陰陽之闔辟,一闔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其勢然也?!薄?0〕在汪紱看來,奇正之勢存在變化,而且奇正既無定形,也無定用:“猶陰陽之不為典要?!薄?1〕孫子《勢篇》的精要,到這里似乎得到了更為完整的闡釋。
【注釋】
〔1〕 鈕先鐘:《孫子三論》,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46頁。
〔2〕 錢基博:《孫子章句訓義》,上海古籍出版2011年版,第175頁。
〔3〕 孫子對“常法”和“變法”的論述散見各篇,在《軍爭篇》《九變篇》又有更為專門討論。
〔4〕 錢基博:《孫子章句訓義》,上海古籍出版2011年版,第175頁。
〔5〕 錢基博:《孫子章句訓義》,上海古籍出版2011年版,第175頁。
〔6〕 高金虎、張佳瑜等:《戰略欺騙》,金城出版社2015年版,第9頁。
〔7〕 吳九龍主編:《孫子校釋》,軍事科學出版社1990年版,第74頁。
〔8〕 以上均見《十一家注孫子·勢篇》。
〔9〕 《孫子·虛實篇》曰:“因形而措勝于眾,眾不能知?!?/p>
〔10〕 以上引文均見《銀雀山漢墓竹簡(二)》,文物出版社2010年版,第155頁。
〔11〕 李零:《兵以詐立》,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183頁。
〔12〕 《銀雀山漢墓竹簡(二)》,文物出版社2010年版,第156頁。
〔13〕 李零:《兵以詐立》,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178頁。
〔14〕 1985年,文物出版社《銀雀山漢墓竹簡(一)》將下編十五篇刪除,再加上《五教法》,目前《孫臏兵法》的篇目為十六篇。
〔15〕 《陣紀》卷二,《奇正》。
〔16〕 《陣紀》卷二,《奇正》。
〔17〕 《陣紀》卷二,《奇正》。
〔18〕 《陣紀》卷二,《奇正》。
〔19〕 《草廬經略》卷五,《正兵》。
〔20〕 《草廬經略》卷五,《奇兵》。
〔21〕 《草廬經略》卷五,《奇兵》。
〔22〕 《登壇必究》卷一八,《奇伏》。
〔23〕 《車營叩答合編·車營百八說·其六十四》。
〔24〕 《武備志》卷九,《兵訣評·尉繚子·兵令上》。
〔25〕 《武備志》卷九,《兵訣評·尉繚子·兵令上》。
〔26〕 《武備志》卷十,《兵訣評·李衛公問對》。
〔27〕 《武備志》卷十,《兵訣評·李衛公問對》。
〔28〕 《武備志》卷十,《兵訣評·李衛公問對》。
〔29〕 《戊笈談兵》卷七,《司馬吳孫·孫子》。
〔30〕 《戊笈談兵》卷七,《司馬吳孫·孫子》。
〔31〕 《戊笈談兵》卷七,《司馬吳孫·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