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 鑫
海南政法職業學院,海南 海口 571100
伴隨我國全面依法治國的步伐逐步加快和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對于法律人才尤其是基層法律服務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但與此相對應的是,根據麥可思研究院發布的《2020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本科的法學專業和高職的法律事務專業連續三年被列為“紅牌警告專業”[1]。這反映出在現階段我國基層法律服務人才培養中存在著不能和社會需求相匹配的問題,要改變這一情況,必須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修正目前基層法律服務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全面的法律基本技能是學生法律思維的構建和職業能力提升的基礎,也是基層法律服務人才實現自身價值、提升個人自我發展的前提。只有具備了全面的法律基本技能,基層法律服務人才才能適應我國對基層法律服務人才需求呈現出來的多元化趨勢,才能夠滿足依法治國方略對各行各業的要求。
伴隨著網絡化社會的發展,大多數單位都采用了信息化辦公模式,各種信息傳達、工作開展和審批都要通過網絡完成,各種工作材料和文書的制作也都要通過計算機來完成,熟練的計算機操作能力是基層法律服務人才開展日常工作的必備技能。
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使得海量的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產生,數據的收集與分析能力成為信息社會亟需的一種職業能力。就法律人而言,信息檢索是自身工作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法律人的基礎核心能力,當前,最高人民法院推行的類案及關聯案件強制搜索機制將法律檢索及分析能力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3],法律檢索與分析能力對基層法律服務人才尤其重要。
基層法律服務工作,接觸到的是最基層的工作,直接與廣大的人民群眾打交道,面對的是形形色色的當事人,工作事務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多個方面,要想順利開展工作,必須具備優秀的溝通能力,形成與領導、同事之間良好的協調合作關系,建立與當事人之間良好的互動、理解與信任關系。
基層法律事務繁雜,任務多、工作強度大,受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和公務員考試通過率的限制,不少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沒有正式編制、收入低,工作流動性大,如果沒有相對過硬的思想道德素質,容易被不法分子所利用,從事違法犯罪活動。
我國的基層法律服務人才培養必須滿足社會需求多元化的趨勢,注重培養學生多種職業勝任能力和個人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但當前我國的基層法律服務人才培養并未有效回應人才培養目標這一重大改變,存在不少問題。
現有的課程體系普遍存在重專業知識傳授,輕職業素質和職業能力培養的問題。課程設置專而不全,實踐性課程偏少,缺乏回應社會需求的特色創新課程。同時,在人才培養中不注意培養學生的基層法律服務意識,不注意扭轉學生就業觀念與社會需求失衡的問題,以至于學生就業方向大多傾向于行政機關或者國家司法機關,注重“鐵飯碗”,或者是傾向于在大城市工作,這與基層法律服務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存在偏差,也使得基層法律事務專業學生就業率不高,就業穩定性差,社會評價不高。
當前,為解決基層法律服務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之間不匹配的問題,各學校都在對法學課堂教學進行優化,如大力推進“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推動信息化教學手段,這些方法在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升學生自學能力、溝通能力、分析問題能力等方面有很大作用,但僅僅改進課堂教學的方式和手段是不夠的,因為這些方式和手段仍然是為知識傳授服務的,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以理論性知識訓練為目的的傳統教學模式,仍然存在理論教學與能力培養脫節的問題。
為提高基層法律服務人才培養質量,現在各院校都很重視法律教育中的實踐教學,例如在課時中加大實踐教學的課時;通過設立“法律診所”、開展模擬法庭活動、開展法律宣傳咨詢活動等實踐教學活動來提升學生的專業能力;通過崗位見習和頂崗實習幫助學生了解社會需求,培養專業技能和職業能力。但這些方法在基層法律服務人才培養中的效果與社會對基層法律服務人才培養的需求之間還存在著不小的差距。首先,“模擬法庭”“法律診所”等活動的進行,需要學生具有較為過硬的、綜合的法律知識和法律應用能力,但在法律基礎知識學習階段,學生大多并不具備支撐起“模擬法庭”“法律診所”以及法律宣傳咨詢等活動順利進行的專業知識和法律應用能力,在沒有足夠知識和能力支撐的情況下進行的實踐教學活動往往只能流于形式。其次,進行“模擬法庭”“法律診所”活動,每次能夠容納的學生數量有限,頻繁進行此類活動,師資力量、課時方面存在著限制不說,學生也容易產生倦怠。最后,基層法律服務人才就業并非局限在法院、檢察院和律師事務所等專門法律工作機構,相反,大量的基層法律服務人員在中小企業、基層組織等崗位工作,“模擬法庭”活動等實踐教學手段并不能夠滿足這部分學生的學習需要。而在頂崗實習和崗位見習方面,由于受崗位局限性、學生不穩定性以及實習單位參與度差等因素的影響,很多時候效果也并不如人意。
當前,基層法律服務人才培養的考核主要還是通過期末考試和平時課堂考評結合的方式進行,而且通常由學校教務管理部門統一組織進行,但由于受師資規模、教務管理人員水平、經費等方面的局限,目前考評機制仍為試卷考評為主,重點在于考察學生理論知識,對學生的實踐能力缺乏有效的考評機制。平時課程學習情況大多都憑借教師的印象,缺乏量化考核,引導不明顯。再加上國家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內容也大多是理論問題,在這種考評機制的引導下,學生很容易忽視自身能力的提高而將主要精力放在理論知識的學習上。
一方面,受限于國家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公務員招錄通過率的限制,大量的基層法律服務人才主要從事基層涉法輔助崗位工作,這些輔助崗位對法律專業知識的要求門檻并不太高,大多單位也具有適應自身工作需要的培訓機制,學生就業后可以通過內部培訓提升專業知識;另一方面,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與各行各業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與其他領域的知識存在著密切聯系,這些崗位更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
鑒于以上情況,基層法律服務人才培養中的課程設置要避免過于強調專業性,專業課應以必需、夠用為度,課程設置上要注重培養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等綜合素質,構建以培養職業綜合能力為中心的課程體系。首先,在調研的基礎上,梳理基層法律服務人才就業崗位群,充分考慮行業分類和地域特色,針對各個崗位群,有針對性地開發課程體系,構建適應當地社會需求、以提升綜合能力為中心的課程體系。其次,構建豐富、科學的課程體系,以滿足多元化的崗位需求和學生的多元化發展需要。形成必修課、選修課有機結合,公共課與專業課并重發展的多元化創新課程體系。用必修課著力解決學生基礎法律專業技能和各崗位群共性能力要求,注重學生法律專業基本技能、數據收集與分析能力、現代化辦公技能等核心技能的培養。同時,要開發大量創新性的選修課課程體系,有效利用智慧樹、中國大學MOOC等網絡教學資源,滿足學生多元化發展需要。在選修課的開設方式上,要注意創新方式方法,多方式、多維度地幫助學生了解社會、關注社會。最后,在課程體系構建中,要重視價值教育和就業教育,注意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轉變就業觀念中存在的偏差,促進其就業觀念轉變,樹立扎根基層、服務基層的正確就業理念。
課堂教學是在校學生獲取知識、提升能力的主要手段,在人才培養中占據著至關重要的位置。為此,必須加大基層法律事務專業“雙師”素質教師隊伍培養力度,鼓勵專業教師積極參與社會事務,探索有效的專業師資培訓途徑,提升教師自身行業職業能力和教學能力,努力轉變教師教學思路,變知識傳授為法律思維構建和職業能力培養,以教師素質提升促課堂教學提升。
2.2.2.2 藥劑噴霧在發病初期,用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400倍液,或用75%百菌清可濕性600倍液,60%百菌通可濕性粉劑400~500倍液,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用72%杜幫克露可濕性粉劑600倍液,72.2%普力克水劑600倍液。
在提升教師素質的同時,要大力推進課堂教學模式改革,以社會需要的職業能力統領課堂教學,以工作任務為導向,整合課程內容,將每一個理論知識轉換成實際工作的任務點。在教學中,要注意“課程思政”建設,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同時,注意培養學生樹立高尚的道德觀念。
在教學方式方法上,要注意創新教學方式方法,采用“翻轉課堂”等教學模式,運用信息化等多種教學手段,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信息收集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
探索有效的實踐教學模式,是提升人才培養的有效路徑之一。構建“教、學、做”有機聯動的實踐教學模式,設置完整的實踐教學體系,一體推進實踐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革。
1.在充分進行了行業調研、鎖定就業崗位群的基礎上,與行業深度協作,確定不同行業實踐教學大綱和學生實踐學習指導手冊,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實踐教學內容。
2.通過建立靈活有效的人才引進模式,設立實踐教學專項經費,創新實踐教學模式,大力推行實踐教學中的“多導師”制,保障實踐課教師和參與實踐教學的行業人士薪酬待遇,鼓勵校內教師開展實踐教學,盡可能地吸收行業人士參與實踐教學,提高實踐教學的實效。
3.探索多元化的實踐教學方式,在傳統的“模擬法庭”“診所式教學”等實踐教學方式的基礎上,創新實踐教學方式方法。
在基層法律服務人才培養中,必須建立起融個人能力提升與職業勝任力為一體的考核體系。通過科學的考評,以考評促教學,以考評促學習。
1.改變“一刀切”的考評模式,賦予教師考核自主權,探索以能力考核為主要內容的考核模式,加大實踐考核內容,鼓勵教師在試題中就不同行業特點設置選做考題,契合人才培養和學生學習多元化的特點。
2.強化課堂外考核力度。一方面,通過推行實踐教學中的“多導師”制,使教師能夠充分了解學生實踐教學情況,從而做到學生實訓的精細化考核;另一方面,推動學生實習量化考核,以實踐教學軟件等信息化實訓教學手段為依托,推動學生實踐學習的數據化、可視化考核。
3.探索建立校外實習指導教師選聘、考核制度,明確校外實習指導教師評價職責、評價標準和薪酬待遇,調動行業人員參與學生課內實訓和校外頂崗實習考評的積極性。
基層法律服務人才作為一個系統的工程,應該涵蓋課程設置、課堂教學、實踐教學和考核體系等多方面的內容。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課程設置為基礎,結合基層法律服務人才需求的特點,不斷探索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新的方式方法,以此直接驅動法律核心課程開發、教材建設、科研課題、頂崗實習等教學活動。以培養學生的個人能力和職業勝任力為目標,通過人才培養質量考核體系,依托學校、實習單位、政府等平臺有效協作,進一步加強基層法律服務人才專業建設和學科建設,構建基層法律服務人才培養新模式,切實提高基層法律服務人才的培養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