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曉
山東交通學院,山東 濟南 250357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跨越式發展與新技術的巨大進步,大學生受到社會變革的沖擊與碰撞,心理上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和挑戰,引發了大量的心理問題,高校大學生自殺自傷事件不斷增加,這對于教育行政部門、高等學校、社會都是一種需要特別關注的不良現象。
據有關文獻統計分析,大學生自殺事件目前呈現出一定的規律性現象,即本科院校自殺率高于職業院校,研究生自殺率高于本專科生,男生高于女生。自殺者所占比例排名前五的專業分別是工學、理學、文學、管理學和藝術類。發生自殺事件最多的年級是大四;自殺事件發生高峰在10月和3月;自殺方式處于前三位的是墜樓、自縊和溺水,其中墜樓的學生占比最高。[1]
當然我們要首先承認,引發高校大學生自殺自傷事件的主要原因是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也就是內因。但是根據唯物辯證法的觀點,內因和外因的相互結合才是促成事件發生的原因,因此目前大學生所面臨的諸多外部因素產生的壓力和不安是引發大學生自殺自傷事件的誘因。我們主要從四個方面進行分析。
大學生在進入到高等院校學習期間,因為學習環境的變化、人際關系的復雜、管理制度的不適都可能引發安全事件發生。
首先是學歷壓力問題。目前高校在學習方式、學習管理等方面和中學有巨大的區別,當大學生經過高考進入高校后,特別是在大一會產生巨大的學習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落差和不適應。同時高校目前普遍實行學分制,部分學生因為無法及時適應高校學習節奏面臨很大的學習壓力。
其次是人際關系問題。中小學時期學生因為年齡和心理特點導致人際關系簡單,進入到高校后青年之間的相處關系復雜化,學生之間的直接競爭情況增多,因為生活習慣、家庭背景等不同,也會引發人際關系的不協調。
最后是高校管理制度問題。高校對大學生的管理方式傳統上來看是相對寬松的,因為大學生主要為成年人,因此高校在學生管理中不可能事無巨細,需要充分考慮到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但在目前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情況下,大量學生自我管理能力較低,也是引發學業、就業等壓力的誘因之一。
隨著社會生活方式的多樣化和信息化技術的發展等,當前社會外部環境上對于大學生產生影響的因素越來越多。
1.大學生面臨巨大的就業壓力。就業難是目前高校畢業工作中面臨的現實問題,人才過剩、崗位飽和、職業歧視等因素疊加,使大學生在畢業求職時面臨前所未有的環境壓力。[2]特別是部分大學生在校期間放松對自己的要求,導致學習成績不佳,這一群體就業競爭力相對較弱,更加容易產生心理落差。
2.大學生面對復雜的網絡環境。信息技術的發展導致目前學習生活中對于網絡的依賴度大大增加,但是我國目前在網絡環境治理方面還存在很多漏洞和不足,網絡貸款、網絡詐騙、電信詐騙等侵財事件頻發,網紅帶貨、過度網購等不理性行為在大學生群體中高發,大學生自制力不強的情況下,很容易出現沉湎網絡、受騙損失等現象,從而引發更多的心理壓力。
家庭是大學生生活的原生環境,家庭關系、家庭狀態等對于大學生心理素質的養成起到重大的作用,因此家庭因素也是引發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直接因素。
1.父母感情問題。從目前的實際情況分析,父母感情問題是引發大學生心理問題中影響最大的因素。特別是在中小學時期,父母離婚、感情不和等情況對于未成年人的不利影響是無法回避的,情感得不到滿足,不安全感強,當遇到外部因素誘因時,更容易發生安全事件。
2.家庭經濟問題。高校大學生脫離家庭在學校集體生活,學習生活成本和支出不斷增加,同時大學生之間不可避免存在攀比的情況。因此,家庭經濟條件不好,特別是困難家庭大學生容易滋生自卑心理,不自覺會放大生活中一些小矛盾。
3.家庭變故問題。家庭成員突發疾病、重病、傷亡等變故,也會對于大學生產生極大的心理干擾,這方面因素對于女生的影響尤甚。
首先是情感問題。大學生作為適齡階段成年人,對于感情生活的需求較大,但是因為心理狀態不成熟、就業去向不確定等原因,出現感情糾紛不可避免。年輕人性格沖動之下,也比較容易引發安全事件。
其次是重大疾病,特別是心理疾病問題。大學生罹患重大疾病的概率很低,但是應對重大疾病壓力的承受度也相對很低,當面臨重大疾病時容易產生輕生厭世情緒。同時,因為各種因素疊加所引發的抑郁癥、焦慮癥等心理疾病目前比例也在增加,這些心理疾病直接后果往往是自殺自傷事件。
大學生主要群體是年滿18周歲的成年人,因此大學生與高校之間并不存在直接的法律監護關系,而更多的是一種教育管理法律關系。當發生大學生自殺自傷的安全事件后,高校一般根據過錯原則來確定承擔的法律責任。
高等學校在大學生在校生活學習期間承擔的安全保護方面的義務主要包括:安全維護義務、安全教育義務、安全救助義務和其他隨附性義務。
1.安全維護義務
高校要為大學生在校生活、學習維持一個基本的安全環境、提供有關安全條件,比如教室學習環境的安全、實驗室環境的安全、宿舍食堂的環境安全等等。因此,高校必須重視安全環境的維護和安全設施的配備,同時定期開展校園安全隱患排查,及時對妨礙安全的設施、環境、事件進行整治,確保大學生學習和生活有一個安全的環境。
2.安全教育義務
高校應該積極開展生命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提高大學生安全意識和安全能力,培育良好的安全素質和心理素質,使大學生能夠遠離不安全事件,主動防范個人安全風險,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有健全心理素質和應變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3.安全救助義務
高校應加強安全事件應對機制、隊伍建設,部署校園安全防控點位,加強教職工和學生救助教育,當發現大學生發生自殺、自傷等不安全事件時,要及時有效進行救助、救護。同時,能夠與公安機關、醫療單位建立緊急救助通道機制,以免產生因學生救助不及時而擴大人身傷害后果甚至危害生命。
4.其他隨附性義務
除了以上三個主要的安全保障義務之外,高校還應在大學生安全方面承擔一些隨附性義務。比如,心理排查義務,在大學生新生入學時、入校后特定期間,要定期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測試,以便于摸排心理健康問題,及時發現安全隱患,做好心理健康預警,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干預。再比如,通知義務,當高校掌握或發現學生心理、學業等安全隱患時,應及時將有關事項通知學生家長,以便于學生家長與學校共同做好安全干預。
在確定高校的過錯責任是否存在時,要重點與高校依法承擔的法定職責、對于學生的管理注意義務聯系起來考察。[3]首先高校要嚴格依法履行法律規定的教育職責,參照《民法典·?侵權責任編》《高等教育法》《學生傷亡事故處理辦法》等明確規定,是否依法提供了安全的學習和生活環境,是否達到法律明文要求的最低標準。其次要看高校是否盡到了對學生安全管理的注意義務,比如高校是否有安全管理制度、是否有安全應對預案、是否依規實施相關應對措施等。在司法案例中,高校發現學生有心理疾病、自殺傾向等,未采取有效措施監控、預防的,法院均判決高校承擔相關責任。
同時,還應重點關注大學生群體中的未成年人,對于在高校學習生活的未成年人,依照法律規定學校承擔更多的關注和管理責任,這一部分未成年人群體出現不安全事件時,學校在責任免除上會受到更多嚴格限制。
因為大學生群體和高校地位的特殊性,大學生自殺自傷事件的社會關注度大,不僅對于大學生家庭,對高校、社會都會產生巨大創傷和影響。教育部門和高校應當從政治高度提高對大學生安全管理的重視程度,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以人民為中心”“生命至上”的重要思想,真正以學生為中心,抓好大學生安全管理,特別是自殺自傷事件的預防工作,讓大學生家庭、社會放心。
首先,要加強大學生心理篩查。在新生入學教育階段、畢業就業階段等重要時間段做好學生心理篩查,及時發現和關注重點人群,有針對性地做好預防工作,從源頭上防控自殺自傷事件。[4]同時,在大學生在校期間做好定期心理檢測,對心理問題學生建立檔案,做到一人一檔,重點關照關注,做到全過程篩查和長效篩查機制。
其次,要建設健全心理健康隊伍。按教育部有關要求,在各高校建有專門的大學生心理健康咨詢機構的同時,加強對輔導員、班主任、重要學生干部的心理健康咨詢能力培訓,鼓勵考取心理咨詢職業證書,按比例配齊專兼職心理咨詢人員,形成一支專業化的心理健康咨詢和心理問題疏導工作隊伍。
一是充分發揮思政課程育人主渠道作用,在思政課程教學內容中增加生命教育、安全教育內容,用昂揚向上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和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形成健康的心理環境,培養斗志昂揚、樂觀向上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二是做好大學生安全法治教育,通過主題班會、專題講座、法治實踐等形式,使學生掌握應對社會風險的渠道、方式、程序,遇事講法,凡事守法,依法維權。三是開設安全教育、生命教育類課程,使學生系統性地提升安全意識、生命意識,掌握安全知識、安全技能、維生技能。四是積極開拓勞動教育和美育方式途徑,使學生關注度發散到勞動就業、文化藝術等領域,陶冶高尚情操,提升綜合素質。
大學生安全管理和自殺自傷防范并不是高校某一部門的責任,也不僅僅是高校的責任,在防控措施上一定要加強綜合干預。
首先,在高校內部應確定由安全管理部門牽頭處置的校內聯動,學生管理部門、二級學院、校醫院等部門分工配合,早發現、早預防、早處置,以學生生命為重,把個人極端事件當作責任事故來對待,確保大學生度過人生難關。[5]
其次,高校應加強與駐地公安部門、應急管理部門的聯動機制,通過大數據技術,及時從有關管理部門獲得安全事件信息,做好溝通反饋和協調處置,最大限度地發揮社會主義社會管理的制度優越性,做好大學生安全防控。
高校要科學研究,精準施策,構建大學生安全事件防控的長效機制,構建宿舍、班級、專業、二級學院、學校不同層級的安全管理制度和處置預案,尤其關注有家庭經濟困難、心理問題、學習困難、情感糾紛等隱患的學生,調動舍長、學生干部、班主任、輔導員、專業教師、管理人員等構建全員參與的安全防控體系,加強與學生家庭的溝通,真正形成科學、細致、有效的長效防控機制。
總之,高校應重視大學生安全問題,從法律上認識到相關法律責任的劃分、承擔規則,從制度上健全不安全事件防范機制,履行好安全管理義務,為社會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安全意識和能力全面掌握的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