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法典》第542 條為中心的分析"/>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云晉升
《民法典》第538 條至第542 條規定了債權人撤銷權制度,其中第542 條規定了債權人撤銷權行使后的法律效果,“債務人影響債權人的債權實現的行為被撤銷的,自始沒有法律約束力”。與此同時,根據《民法典》第155 條的規定,被撤銷的民事法律行為的法律效果也是“自始沒有法律約束力”。從文義來看,債權人撤銷權的法律效果與被撤銷的民事法律行為完全相同。司法界的觀點與現行法律的觀點相一致。原《合同法司法解釋(一)》第25 條就曾規定,債務人行為“依法撤銷的,該行為自始無效”。但是,文義上的解讀未必真正符合《民法典》中債權人撤銷制度的意涵。債權人撤銷權與普通撤銷權的用詞雖然相同,但制度功能上的不同決定了二者具有不同的法律效果,不能簡單地把債權人撤銷權行使的效果等同于普通撤銷權的效果,進而認為基于債權人撤銷權被撤銷的行為也是無效的。將兩者等同視之將會在債權人撤銷權的適用場景中引發一系列問題。
假設債務人甲將其唯一可供變價的價值100 萬元的房屋贈與了第三人乙,導致甲的債權人丙的70 萬元債權無法得到清償,隨后債權人丙提起債權人撤銷之訴,法院判決撤銷上述贈與行為。這就帶來一個問題,即應如何認定撤銷之后的法律效果。行使效果的理論學說決定了實踐疑難問題的答案,具體是:第一,債權人撤銷權的行使是否應當影響債務人和撤銷權相對人之間的法律關系?這是回答撤銷權相對人能否獲得標的物變價余值的基礎。在示例中對應的問題是,剩下的30 萬元變價款歸第三人乙所有還是歸債務人甲所有?第二,債權人撤銷權是否應當惠及債務人的全部債權人?在示例中對應的問題是,債務人甲的其他債權人能否要求就變價款平均受償?第三,債權人撤銷之訴是否具有執行名義的資格?在債權人丙取得了債權人撤銷之訴勝訴判決后,如果債務人甲和第三人乙不愿配合,債權人丙是否有提起債權人代位之訴的必要?目前實踐中的做法是,債權人必須分別提起債權人撤銷之訴和債權人代位之訴,最后才能申請強制執行。 《民法典合同編(草案)》 (二審稿)第331條第2 款曾試圖對此進行修補,規定“債權人請求人民法院撤銷債務人行為的,可同時依法以自己的名義代位行使債務人在其行為被撤銷后對相對人所享有的權利”。不過,這一訴訟法方案最終沒有被《民法典》所采納。即便債權人成功提起了債權人撤銷之訴和代位之訴,由于歸庫原則的存在,債權人付出了巨大的精力之后,仍然避免不了“為他人做嫁衣”的窘境。債權人撤銷權行使的法律效果不僅是一個重要的理論問題,同時也會對實踐制度運行產生較大的影響,因此本文擬對此展開研究。
絕對無效說認為,在債務人行使債權人撤銷權之后,債務人和第三人之間的法律行為歸于無效。本文認為,絕對無效說作為目前的主流學說存在較大的問題,既在實體法層面引起了混亂,也使實踐的訴訟形態復雜化,背離了債權人撤銷權制度的設立初衷,因此不具有合理性。
絕對無效說在原《合同法》確立債權人撤銷權制度時就已經形成,并延續到了現在。“債務人、第三人的行為被撤銷的,其行為自始無效。”(1)胡康生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釋義》,法律出版社2012 年版,第140 頁。這一觀點被最高院的司法解釋進一步明確。原《合同法司法解釋(一)》第25 條規定: “債權人依照合同法第七十四條的規定提起撤銷權訴訟,請求人民法院撤銷債務人放棄債權或轉讓財產的行為,人民法院應當就債權人主張的部分進行審理,依法撤銷的,該行為自始無效。”學界的主流學說基本尊重了法律規定的文義,認為債權人撤銷權的行使導致相關行為無效。(2)參見王利明:《合同法研究》第2 卷,中國人民出版社2003 年版,第187—189 頁;崔建遠主編:《合同法》,法律出版社2015年版,第127—133 頁;韓世遠:《合同法總論》,法律出版社2011 年版,第347—350 頁。
在此基礎上,司法機關采用了絕對無效說作為債權人撤銷權行使的法律后果。首先,債務人和撤銷權相對人負有相互返還的義務,如果無法返還實物,撤銷權相對人就雙方返還的差額向債務人負有賠償責任。(3)參見最高人民法院(2008)民二終字第23 號民事判決書。其次,撤銷權相對人除了需要返還標的物之外,基于標的物獲得的收益同樣需要向債務人返還。(4)參見最高人民法院(2018)最高法民終675 號民事判決書。最后,財產權自動回復至債務人處,債權人撤銷權的行使產生物權效力。財產權的回復不需要撤銷權相對人和債務人再度達成移轉合意。(5)參見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2015)浙執異終字第17 號民事判決書。
無效說在比較法上也曾經出現過。德國已失效的舊《撤銷權法》 (Gesetz, betreffend die Anfechtung von Rechtshandlungen eines Schuldners au?erhalb des Konkursverfahrens)第1 條規定,“債務人的法律行為可以在破產程序外以債權人受償為目的,依據以下規定被撤銷,從而對債權人無效(unwirksam)”,其中明確采用了“無效” (unwirksam)一詞。德國已失效的舊《破產法》 (Konkursordnung)第29 條同樣規定,“在破產程序前所實施的法律行為,可以依據以下規定被撤銷,從而對破產債權人無效”。后來,德國新《撤銷權法》 (Gesetz über die Anfechtung von Rechtshandlungen eines Schuldners au?erhalb des Insolvenzverfahrens)和《支付不能法》(Insolvenzordnung)都放棄了“無效”的表述。 《撤銷權法》第1 條第1 款規定,“債務人實施的歧視對待其債權人的法律行為,可以依據以下規定在破產程序之外被撤銷”。 《支付不能法》第129 條第1 款規定,“對于在支付不能程序開始之前實施的、并且使支付不能債權人受到不利益的法律行為,支付不能管理人可以依第130 條至146 條撤銷”。即便德國舊《撤銷權法》和舊《破產法》使用了“無效”一詞,絕對無效說的觀點在當時的德國學界也十分罕見,如今基本沒有學者再持這樣的觀點。德國學者曾詳細闡釋了絕對無效說存在的問題,即絕對無效說使得交易標的物的所有權立即回復至債務人處,這將導致標的物變價的余額歸債務人所有,而非撤銷權相對人所有。(6)Vgl. Wolfram Henckel, Grenzen der Verm?genshaftung, JuS 1985, S.841ff.
絕對無效說不僅會在實體法層面引起混亂,也會導致債權人撤銷之訴的復雜化。絕對無效說將引發當事人之間法律關系的劇烈變動,使其超出債權人撤銷權制度功能的范圍。為了獲得最終清償,債權人需要反復提起訴訟。
1.絕對無效說忽視意思自治
對于債權人撤銷權行使的實體效力的界定要首先考察債權人撤銷權制度的規范目的。最高人民法院在一份判決中論述過債權人撤銷權的制度目的: “該項制度的立法目的,在于通過特別允許債權人干涉債務人對其財產的自由處分,使債務人的責任財產維持在適當狀態,以保障債權得以實現。”(7)最高人民法院(2020) 最高法民終261 號民事判決書。債權人撤銷權的制度核心就在于處理債務人意思自治(處分自由)與債權人保護之間的關系。
在絕對無效說的背景下,為了保障債權人撤銷權的行使不過度侵入當事人的意思自治領域,《民法典》第540 條規定撤銷權的行使范圍應以債權人的債權為限。但這一規定的實踐價值非常有限,撤銷的范圍因各種原因很容易就超過了債權范圍。當交易標的物為不可分物時,即使單值較高,也避免不了交易被全部撤銷的結果。如房屋交易,實踐中享有120 萬元債權的債權人依舊可以撤銷市價高達160 萬元的房屋交易。即使標的物可分,但因為真正市場價值難以查清,債務人的交易依然會被整體撤銷。例如,在案件中,債權人的債權僅為21 萬元,而債務人轉讓股份的出資額高達3750 萬元,因債務人無法舉證證明股份市值,法院最終判決撤銷權相對人需向債務人返還全部股份。(8)湖南省永州市中級人民法院(2021) 湘11 民終2038 號民事判決書。實踐中會出現債務人得利的局面,債務人獲得了標的物變價在清償債務后的余值。以問題提出部分的案例為例,在房屋贈與行為被撤銷后,該房屋所有權復歸至債務人甲處,甲因此能夠獲得房屋變價款100 萬元扣除債務70 萬元后的30 萬元余額。由于贈與行為的無效,第三人乙無法再基于贈與合同要求債務人甲承擔合同義務。這是絕對無效說下的當然結果,也是實體法層面最大的弊端,即過度侵入了當事人的意思自治領域。
2.絕對無效說使訴訟形態復雜化
實體法上的法律效力直接決定了對應的訴訟類型。由于絕對無效說成了民法學界的通說,債權人撤銷之訴屬于形成之訴也就成了訴訟法學界的通說。(9)參見李輝:《形成權訴訟與形成之訴關系辨析》,《法學論壇》2016 年第1 期;宋史超:《論債權人撤銷權判決的實現路徑》,《政治與法律》2021 年第1 期。由于形成之訴無法成為執行名義,債權人不能據此從第三人處獲得清償,因而債權人通常會再提起債權人代位之訴。在債權人代位之訴成功提起之后,第三人需要向債權人履行義務,從而使債權人的債權獲得清償。為了方便起見,很多債權人試圖將債權人撤銷之訴和債權人代位之訴一并提起。但是,有些裁判會否定這一做法,要求債權人另行提起債權人代位之訴。(10)最高人民法院(2011) 民提定第25 號民事判決書。與此同時,一些法院出于提高訴訟效率的目的,允許當事人一同提起債權人撤銷之訴和債權人代位之訴。(11)上海市寶山區人民法院(2019)滬0113 民初2315 號民事判決書。正是因為存在合并審理的客觀實踐需求,《民法典合同編(草案)》 (二審稿)第331 條第2 款曾試圖予以規范,規定債權人可同時提起債權人撤銷之訴和債權人代位之訴。不過,《民法典》最終還是沒有采用這一條文。即便規定了這一條文,受制于債權人撤銷之訴和債權人代位之訴有著不同的訴訟規則,債權人有時還是難以同時提起。原《合同法司法解釋(一)》第24 條規定,債權人撤銷之訴由債務人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原《合同法司法解釋(一)》第14 條規定,債權人代位權之訴由次債務人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從上述規定來看,債權人撤銷之訴和債權人代位之訴的被告身份和對應的管轄規則完全不同,在理論和實踐上都無法成立訴的合并。有學者指出,債權人撤銷權和代位權不能同時行使的原因是,兩種制度存在本質的差異。(12)參見王利明:《債權人代位權與撤銷權同時行使之質疑》,《法學評論》2019 年第2 期。因此,根本任務不在于如何在實踐中緩和絕對無效說帶來的問題,而在于如何重新認識債權人撤銷權制度。
絕對無效說下債權人撤銷權的運行機理是,所有權歸屬決定可查封性,債務人對于物享有所有權是債權人申請法院對物進行查封的前提。其目的就是為了恢復債務人的所有權,從而使對該標的物的查封成為可能。但是,所有權歸屬決定可查封性其實是一種誤解,所有權歸屬并不一定決定可查封性。債權人撤銷權旨在刺破決定論的面紗,繞過所有權歸屬,直接認定應當為債務人債務負責的責任財產范圍,從而為法院執行非債務人的財產提供合法性基礎。
執行階段的特殊性決定了法院必須迅速地完成執行任務,貴在迅捷。法院在執行金錢債權裁判時,必須借助特定媒介以便較為準確地識別出債務人的責任財產范圍。媒介一方面要保證執行的迅捷性,另一方面要保證不能經常地侵害到第三人的利益。由此,持有、登記等外觀就被選定為識別媒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民事執行中查封、扣押、凍結財產的規定》第2 條第1 款規定,人民法院可以查封、扣押、凍結被執行人占有的動產、登記在被執行人名下的不動產、特定動產及其他財產權。查封的前提條件并不包括標的物屬于債務人所有。只要債務人具有財產權人的外觀,即便他事實上并非真正的財產權人,也不影響查封的合法性。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外觀主義僅在執行階段具有決定意義。(13)Vgl. Rolf Lachmann, Zwangsvollstreckungsrecht, 11.A, München 2018, S.48.正是由于外觀推定責任財產范圍的機制存在,強制執行才得以進行。
所有權歸屬在執行外觀主義中具有很大的意義。究竟哪些財產應當對債務人的債務負責,法院幾乎難以識別。為了使執行順利進行,執行法采用了推定機制,債務人享有所有權的財產被推定為其責任財產。“也正是由于權利推定效力的存在,我們才得以辨別世上林林總總的有形萬物的權利歸屬。”(14)彭誠信:《占有的重新定性及其實踐應用》,《法律科學》2009 年第2 期。對于動產,由于欠缺登記系統,法院只能依據動產的事實狀態推定其所有權歸屬,然后再推定責任歸屬。只要標的物被債務人持有,那么法院就可以查封該物,除非該標的物明顯不屬于債務人所有。持有強調的是動產與債務人在空間上的關聯,其范圍大致等同于直接占有。(15)Vgl. Brox, Walker, Zwangsvollstreckungsrecht, 11.A, München 2018, S.148f.在實踐中,法院發現了存放于債務人住處或經營場所的動產,即可以查封。如果法院發現了存在登記系統的不動產或無體財產,登記簿上的所有權人通常也是實質所有權人,那么可以直接查封債務人名下的財產。執行可分為三個階段,首先是控制性執行措施(查封),其次是對標的物的拍賣或變賣,最后是變價向申請執行人的交付。(16)參見李浩:《民事訴訟法學》,法律出版社2016 年版,第434 頁。查封屬于控制性手段,會產生處分禁止的效果。在控制階段中,外觀主義中的推定是絕對的,且不可推翻。即便執行債權不存在或執行標的不屬于債務人所有都不影響處分禁止效果的產生。(17)Vgl. Jauernig, Berger, Zwangsvollstreckungsrecht und Insolvenzrecht, 23.A, München 2010, S.59.查封產生的效果還受到《刑法》的保護,《刑法》第314 條規定了非法處置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產罪。執行外觀主義中的推定僅在處分禁止效果上具有絕對性。這種絕對的推定主要是為了確保債權人的受償權能夠得到保護。法院需要先迅速剝奪債務人的處分權,然后再仔細認定標的物真正的責任歸屬,防止債務人隱匿或轉移標的物。但是,查封不意味著標的物最終能夠被變價,中途還面臨著第三人異議之訴的阻攔,以幫助查清標的物的責任歸屬。
受到外觀主義的限制,法院無法就金錢債權至第三人處執行非債務人的財產,即便債務人向第三人無償轉讓了財產。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民事執行中查封、扣押、凍結財產的規定》第2 條第3 款明確禁止了法院至第三人處執行非債務人的財產。未經過審判程序,執行人員不能在沒有推定媒介的幫助下直接認定債務人的責任財產范圍。在此背景下,債權人撤銷權的作用顯得至關重要。
在存在審判程序時,外觀主義下的推定機制就沒那么重要了。事實狀態先推定所有權歸屬,所有權歸屬再推定責任歸屬,該推定過程通常是正確的,但有時則未必。推定機制一方面可能會將第三人的責任財產錯誤認定為債務人的責任財產,另一方面可能會遺漏債務人的一些責任財產。對于責任財產錯誤認定的問題,第三人異議之訴為第三人提供執行救濟手段。對于責任財產遺漏的問題,債權人則需要利用債權人撤銷權制度予以解決。
第三人異議之訴可推翻所有權歸屬和責任歸屬的推定關系,第三人即使不以所有權作為基礎,有時也能夠阻止執行。司法實踐沒有將所有權作為足以排除強制執行民事權益的唯一內容。在錯誤轉賬情形下,最高人民法院一方面認為轉賬人可以對收款人的債權人的執行行為提起執行異議,另一方面認為轉賬人的實體權益是不當得利請求權。(18)最高人民法院(2017)最高法民申322 號民事裁定書。由此可見,第三人是否享有所有權與能否提起第三人異議之訴沒有直接對應的關系。除了無意的錯誤轉賬之外,市場交易中當事人還會有意地通過所有權的轉移實現特定目的,比如擔保和委托。在融資租賃和所有權保留中,所有權被當作了擔保的手段,(19)參見王劍:《融資租賃物范疇厘定及其規制進路的體系化重思》,《交大法學》2021 年第2 期。功能主義背景下更宜賦予所有權人以優先受償地位,而非認可所有權人提起第三人異議之訴。在買入行紀中,因為行紀人始終是以自己的名義進行交易,當然是標的物的所有權人,但行紀人的債權人依然不得執行該物。(20)Vgl. Ludwig H?semeyer, Insolvenzrecht, 4.A, München 2007, S.282.對于第三人異議之訴的實體法基礎,本文不作系統深入探討。但基于上述示例已經可以發現,所有權歸屬并不絕對推定責任歸屬,這種推定可以被第三人異議之訴推翻。
推定機制只是為法院的執行劃定一個大致的債務人責任財產范圍,并不最終決定責任財產范圍。為了使債務人的責任財產范圍逐漸確定,債權人撤銷權制度和第三人異議制度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債權人撤銷權對推定機制遺漏的債務人責任財產進行補充,而第三人異議制度則將推定機制錯誤認定的財產從債務人責任財產范圍內剔除。既然第三人異議之訴不以所有權為基礎,那么同樣的道理,債權人撤銷權制度也不需要與所有權歸屬相關聯。第三人異議之訴和債權人撤銷之訴都是關于實體權益的訴訟,完全能夠直接劃定債務人責任財產的范圍。因此,債權人撤銷權與所有權歸屬無涉,不需要將所有權關系作為媒介再確定責任歸屬。在債權人成功行使了債權人撤銷權之后,執行法院就不用再受制于外觀主義,可以直接至第三人處執行第三人的特定財產。
應將《民法典》第542 條進行限縮解釋。“債務人影響債權人的債權實現的行為被撤銷的,自始沒有法律約束力”,其中的“自始沒有法律約束力”并非指法律行為無效,而是指責任效果無效。
民事主體轉讓所有權時,通常會引起兩方面的效果:一個是標的物所有權的轉移,另一個是標的物責任歸屬的轉移。(21)Vgl. Gaul, Schilken, Becker-Eberhard, Zwangsvollstreckungsrecht, 12.A, München 2010, S.612.這是承認民事主體私法自治的必然要求。責任歸屬的轉變意味著標的物不再為出讓人的債務負責。責任歸屬是法定的,當事人不能對此另行約定,如僅轉移所有權而不改變標的物的責任歸屬。在通常情況下,所有權是提起第三人異議最為典型的實體權利基礎。(22)參見董少謀:《民事強制執行法學》,法律出版社2016 年版,第200 頁。如果第三人已經從債務人處受讓了標的物所有權,那么第三人原則上就可以以所有權為基礎提起第三人異議之訴。但是,債務人不愿支付,且采用無償、低價轉讓財產的形式使法院的強制執行無法進行時,標的物的所有權歸屬與責任歸屬就會發生分離。
所有權歸屬是當事人私法自治的結果,私法自治屬于實體法的內容。私法自治所遵循的是優先原則。民事主體可以依據其意志區別對待每一個相對人,債權人不能以債務人區別對待為由介入債務人的其他法律關系之中。民事主體的處分自由需要得到保護,已被民事主體處分的標的物不能被第三人追索。在債權人爭奪債務人財產時,債務人的意志發揮了決定作用,債務人先向哪一個債權人轉移所有權,哪一個債權人就處于較其他債權人的優先地位。但是,“自我負責屬于意思自治的一部分”。(23)維爾納· 弗盧梅:《法律行為論》,遲穎譯,法律出版社2012 年版,第70 頁。只有當債務人能夠為每一個私法決定負責時,他才能夠真正擁有意思自治下區別對待債權人的能力。當債務人的責任財產不足以為所有私法決定負責時,債務人的意思自治效果就會受到影響。后果就是,債務人的處分行為雖然能夠改變標的物的所有權歸屬,但無法改變標的物的責任歸屬,亦可以稱之為責任效果無效。責任效果無效解釋了為什么債權人在行使債權人撤銷權后,可以通過執行第三人財產的方式使自己的債權獲得清償。
債權人撤銷權的背景是個別執行程序,而非破產法意義下的概括執行程序。為了正確認識債權人撤銷權的法律效果,需要將債權人撤銷權與破產撤銷權相區分。很多情況下,債權人撤銷權和破產撤銷權的制度目的都被理解成為了全體債權人。盡管債權人撤銷權與破產撤銷權具有相似性,但二者具有不同的制度目的。破產撤銷權是破產階段的產物,破產程序的啟動條件是債務人不能支付。債權人撤銷權是強制執行階段的產物,強制執行程序的啟動條件是債務人不愿支付。不同的啟動條件揭示了兩種撤銷權不同的任務。破產撤銷權可以看作是平等對待債權人的工具,但債權人撤銷權則未必。債權人撤銷權適用的基本場景是債務人不愿支付,債務人的責任財產仍然夠支付所有的債務。只要債務人的債權人逐一行使債權人撤銷權,各自的債權就都會得到全部清償,只不過清償的時間不同而已。既然債務人的財產足以支付所有債務,就沒有必要回收債務人的所有責任財產,采用個別執行的方式逐一收回即可。同時,為了獎勵積極查找債務人財產、費力證明撤銷要件的債權人,應當賦予債權人撤銷權實際行使人以優先地位,使其能夠得到較其他債權人更早的清償。因此,債權人撤銷權帶有明顯私益性的特征,具體表現為撤銷權的從屬性。從屬性體現在兩個方面,分別是人的從屬性和債務的從屬性。
第一,債權人撤銷權具有人的從屬性。債權人撤銷權的效果原則上僅對實際行使撤銷權的債權人有效,而不會惠及債務人的全部債權人,這是債權人撤銷權與破產撤銷權的顯著區別。破產法以平等對待債權人為目標,這里的債權人涵蓋了破產債務人的所有債權人。 《破產法》第46 條規定,“未到期的債權,在破產申請受理時視為到期”。破產撤銷權的行使因而會惠及所有破產債權人。與之相對的是,債權人撤銷權原則上僅能惠及撤銷權人。即便在符合參與分配條件時,債權人撤銷權能夠惠及的也不是債務人的所有債權人,而僅是那些具有執行名義的債權人。參與分配程序使債權人撤銷權具有“公益性”色彩。(24)參見陳韻希:《我國債權人撤銷權制度的目標定位和法律效果》,《求索》2020 年第6 期。但是,這一“公益性”色彩不是債權人撤銷權自身的屬性,而是因為我國的個別執行程序中的參與分配制度承擔了破產法的部分功能,由此導致債權人撤銷權的行使可以惠及多個債權人。不過,長遠來看,隨著《深圳經濟特區個人破產條例》等地方性法規對自然人破產能力的承認,參與分配程序的空間將被逐漸壓縮,平等主義色彩將會慢慢從個別執行程序中褪去。因此,債權人撤銷權具有人的從屬性,行使效果一般僅惠及撤銷權行使人。
第二,債權人撤銷權具有債務的從屬性。根據《民法典》第540 條,債權人撤銷權的行使范圍以債權人的債權為限。可撤銷范圍從屬于債權額度是債權人撤銷權人的從屬性的當然結果。撤銷客體的變價只夠清償撤銷權行使人的債權,屬于個別清償。(25)Vgl. Gaul, Schilken, Becker-Eberhard, Zwangsvollstreckungsrecht, 12.A, München 2010, S.603.在實踐中,撤銷客體的價值與債權金額很難一一對應,遺留的問題是,多余的價值究竟該如何處理。一方面,多余的價值不宜留給債務人,而應留于撤銷權相對人處,否則將會出現債務人得利的局面。另一方面,多余的財產也不宜直接供其他債權人受償,其他債權人若想至撤銷權相對人處執行剩余價值,仍需要另行提起自己的債權人撤銷之訴。這種做法有利于執轉破的有效銜接,其他債權人如果想平等參與分配,就必須盡快地向法院申請債務人破產。
債權人撤銷權具有從屬性,責任無效的效果也僅對實際行使人發生,而不面向債務人的所有債權人。債權人撤銷權植根于個別執行程序,不帶有平等對待債權人的目的。
責任效果無效不是債權人撤銷權行使的結果,而是前提。當債務人的行為符合《民法典》第538 條和第539 條規定的情形時,債務人的處分行為不會改變標的物的責任歸屬。此時,債權人撤銷權就是債權人的受償權。(26)Vgl. Walter Gerhardt, Die Systematische Einordnung der Gl?ubigeranfechtung, G?ttingen 1969, S.286.因此,債權人撤銷權的行使嚴格意義上不會產生實體法上的效果,債權人仍然是從債務人的責任財產中獲得受償。法律要求債權人撤銷權必須以訴訟方式行使主要有兩方面的考慮:一是為了查清涉案標的物,二是為了剝奪撤銷權相對人提起執行異議的權利。(27)Vgl. Gaul, Schilken, Becker-Eberhard, Zwangsvollstreckungsrecht, 12.A, München 2010, S.613.債權人撤銷權雖然為債權人創設了至第三人處查封財產執行的機會,但也產生一個潛在的風險,即法院有可能執行了撤銷權相對人的責任財產。但是,撤銷權相對人對于債務人的債務不負有任何責任,也不對債權人負有侵權責任。因此,法院在執行過程中必須準確認定撤銷權客體,避免侵害撤銷權相對人的利益。債權人撤銷權的行使還具有程序法上的重要意義,它會剝奪撤銷權相對人提起執行異議的權利。剝奪該項權利不是為了禁止撤銷權相對人濫用訴訟權利,(28)參見彭誠信:《論禁止權利濫用原則的法律適用》,《中國法學》2018 年第3 期;彭誠信、蘇昊:《論權利沖突的規范本質及化解路徑》,《法制與社會發展》2019 年第2 期。而是債權人撤銷之訴和第三人異議之訴都包含了認定責任財產范圍的任務。一旦債權人撤銷之訴確定了撤銷客體屬于債務人財產,撤銷權相對人自然就無法再提起第三人異議之訴。
債權人撤銷權的實體效力決定了債權人撤銷之訴的構造。實體法中的無效說引發的問題最終會表現在訴訟法中。《民法典合同編(草案)》(二審稿)第331 條第2 款的提出及后來被放棄,表面上看是債權人撤銷權的訴訟模式之爭,背后卻是實體效力認定的問題。雖然民事實體法與民事程序法相互分離,但二者始終存在互動的關系。(29)參見隋璐明:《將來給付之訴的理據研究》,《交大法學》2019 年第1 期。只有在實體法領域中將無效說轉向責任無效說,債權人撤銷之訴才會展現出本來的面貌。
債權人撤銷之訴并非形成之訴,而是給付之訴。當債務人的行為符合《民法典》第538 條和第539 條規定的情形時,就自動產生了標的物責任歸屬變動無效的效果,不需要債權人通過訴訟的方式予以變動或確定。債權人撤銷之訴本質上解決的是執行層面問題,實際的結果是要求撤銷權相對人容忍法院的強制執行。在這個意義上,債權人撤銷之訴的被告應該是撤銷權相對人,而非債務人。原《合同法司法解釋(一)》第24 條的做法不應當被繼續沿用。理論上,我們可以將債權人撤銷之訴的內容界定為強制執行容忍之訴,學說上稱之為責任之訴。責任之訴與給付之訴在實體法層面存在一定的區別。在給付之訴中,原告要求被告履行的是被告負有的債務給付義務,而在責任之訴中,被告對原告并不負有任何債務給付義務,僅是被告的特定財產需要對第三人的債務負責。(30)Vgl. Rosenberg, Schwab, Gottwald, Zivilprozessrecht, 17.A, München 2010, S.486f.將債權人撤銷權理解為取得請求權明顯超出了容忍執行請求權的應有規范內涵。(31)Vgl. Schmidt/Brinkmann, 6. Aufl. 2020, ZPO § 771 Rn.44.但是,這一實體法上的差別在訴訟法上沒有明顯區別,法院都會至被告處執行財產。因此,責任之訴也屬于給付之訴。既然債權人撤銷之訴屬于給付之訴,那么債權人撤銷之訴可以直接作為執行名義。債權人試圖通過債權人撤銷權獲得受償時,不需要先提起債權人撤銷之訴,然后再提起債權人代位之訴,而是僅提起債權人撤銷之訴即可。實踐中法院創新地允許當事人一并提起債權人撤銷權之訴和債權人代位之訴,正是因為法院敏銳地觀察到了,債權人撤銷權之訴的本質只是受制于債權人撤銷權實體效力通說的變通之舉。法院在作出債權人撤銷權判決時,需要載明處于撤銷權相對人處的具體標的物,以及該標的物負責的債務額度,最后判決撤銷權相對人需要容忍法院為清償相應債務額度而執行該標的物。
債權人撤銷權人在獲得債權人撤銷之訴勝訴判決之后,可以將其作為執行名義,請求法院強制執行。之后,法院可以至撤銷權相對人處強制執行判決載明的標的物。在將標的物變價之后,如果仍有剩余變價款,法院需要將剩余變價款留給撤銷權相對人。債權人撤銷之訴判決僅可作為實際撤銷權行使人的執行名義,債務人的其他債權人如果也想至撤銷權相對人處進行強制執行,必須取得自己的執行名義。如果債務人的多個債權人都取得了執行名義,對于標的物的變價分配應按照查封時間確定順序,采取先到先得原則。例外的情形是,在符合參與分配條件時,變價款原則上需要在各普通債權人之間進行平均分配。對于參與分配程序的適用,法院要嚴格審查,避免債權人撤銷權這一個別執行程序承擔了破產程序的功能。嚴格審查參與分配程序的啟動條件可以促使其他債權人盡快向法院申請債務人破產,讓破產管理人的破產撤銷權在平等對待債權人方面發揮作用。
實體法和程序法之間具有緊密的關系,起到了相互配合的作用。實體法效力上認識的不準確必然會導致后續的訴訟程序出現問題,訴訟程序上的缺陷也會使實體法在制度功能上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對于法院在訴訟程序中所施行的創新舉措,學界不應一味地批評,這可能是法院在現有通說下的無奈之舉。對債權人撤銷權而言尤為如此。債權人撤銷權只是為了在強制執行過程中為債權人提供額外的受償機會,這種受償機會是由標的物的責任歸屬決定的,而非由標的物的所有權歸屬決定。所有權歸屬僅推定責任歸屬,而不決定責任歸屬。為此,債權人撤銷之訴實際上是在責任效果無效的前提下為債權人提供一個至第三人處執行特定標的物的執行名義。這種執行仍屬于個別執行,遵循的是優先原則。其他債權人若想得到平等對待,應盡快地向法院申請債務人破產,平等對待債權人的功能應由破產撤銷權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