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出身”內涵之演變與中古社會的變遷*

2022-11-21 23:47:27
社會科學 2022年3期
關鍵詞:墓志

劉 軍

自古以來,“出身”便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常見詞匯,一般用以指代人的某種特定的背景、身份和資歷,比如家庭出身、科班出身等。修訂本《辭源》給出了四種解釋:一是獻身;二是古時認為當官是委身事君,故以出身指做官;三是科舉時代為考中錄選者所規定的身份、資格;四是個人最早的身份或經歷。(1)商務印書館編輯部編:《辭源》(修訂本重排版),商務印書館2012 年版,第366 頁。這些解釋存在兩點不足:首先,沒有講清詞義各自對應的時代,缺少發展過程的動態展示,須知歷代的取舍、側重各有不同;其次,未能揭示中古(東漢末葉至中唐)士族門閥社會賦予的特殊涵義,即缺失與仕宦層面的釋褐起家掛鉤以反映時代風貌的重要環節,內容有欠細致。鑒于此,筆者試結合中古歷史語境,梳理“出身”涵義的演變,分析閥閱流品理念彌漫下的“出身”情結,據此透視中古社會的結構機理與價值取向,呈現中古時代與眾不同的精神氣質。這方面專門性的辨析成果為數不多,主要有黃正建先生的《唐代的“起家”與“釋褐”》(《中國史研究》 2015 年第1 期)和日本學者尾形勇的《中國古代的“家”與國家》(中華書局2010 年譯本)從理論維度進行了探討,宮崎市定的《九品官人法研究:科舉前史》(大象出版社2020 年譯本)從制度史的宏觀視角作了剖析。這些研究給予我們可貴的提示,但也預留了不少發揮的空間。目前,在史料方面,除傳世正史外,新近出土的石刻文獻亦可提供支持,研究展開的條件業已具備。

一、漢代“出身”之涵義與開放對流的社會結構

“出身”一詞最早的用例出現在先秦,有挺身而出、奮不顧身之義。 《呂氏春秋·誠廉》: “伯夷、叔齊,此二士者,皆出身棄生以立其意,輕重先定也。”(2)許維遹撰、梁運華整理:《呂氏春秋集釋》卷十二,中華書局2009 年版,第269 頁。又《史記》卷七八《春申君列傳》載,春申君黃歇營救楚太子離秦歸國,向秦昭王謝罪曰: “歇為人臣,出身以徇其主,太子立,必用歇,故不如無罪而歸之,以親楚。”(3)司馬遷:《史記》卷七八《春申君列傳》,中華書局1959 年版,第2394 頁。《史記》成書于西漢武帝時期,然記述先秦史事必有所本,保留了當時的語言風格。就詞性和語法來看,其“出身”一詞為不帶賓語的不及物動詞,可以獨立作謂語。這種用法延續至三國時期,幾乎沒有變化。《漢書》卷七六《韓延壽傳》: “韓義出身強諫,為王所殺。”同書卷九十《酷吏·郅都傳》: “己背親而出身,固當奉職死節官下,終不顧妻子矣。”同卷《嚴延年傳》: “出身不顧,以是治下無隱情。”(4)班固:《漢書》卷七六《韓延壽傳》、卷九十《酷吏· 郅都傳》與《酷吏· 嚴延年傳》,中華書局1962 年版,第3210、3648、3669 頁。《后漢書》卷十五《王常傳》: “今劉氏復興,即真主也。誠思出身為用,輔成大功。”同書卷十七《岑彭傳》: “今復遭遇,愿出身自效。”卷十九《耿弇傳》: “將軍出身舉宗為國,所向陷敵,功效尤著。”卷六五《皇甫規傳》: “規出身數年,持節為將,擁眾立功。”卷七四《袁紹傳》: “臣出身為國,破家立事,至乃懷忠獲釁。”(5)范曄:《后漢書》卷十五《王常傳》、卷十七《岑彭傳》、卷十九《耿弇傳》、卷六五《皇甫規傳》、卷七四《袁紹傳》,中華書局1965 年版,第579、654、707、2133、2384 頁。《三國志》卷四五《蜀志·楊戲傳》:“關、張赳赳,出身匡世,扶翼攜上,雄壯虎烈。”同書卷四六《吳志·孫堅傳》: “所以出身不顧,上為國家討賊,下慰將軍家門之私仇。”卷四七《吳志·孫權傳》: “忠節在國,孝道立家,出身為臣,焉得兼之?”卷五九《吳志· 孫登傳》: “陸遜忠勤于時,出身憂國,謇謇在公,有匪躬之節。”卷六十《吳志·呂岱傳》: “呂岱出身萬里,為國勤事,家門內困。”卷六四《諸葛恪傳》: “將士憑賴威德,出身用命。”(6)陳壽:《三國志》卷四五《蜀志· 楊戲傳》、卷四六《吳志· 孫堅傳》、卷四七《吳志· 孫權傳》、卷五九《吳志· 孫登傳》、卷六十《吳志· 呂岱傳》、卷六四《吳志· 諸葛恪傳》,中華書局1959 年版,第1080、1097、1141、1366、1386、1437 頁。以上詞例皆表示舍生忘死的行動本身。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用例限定于君臣、家國語境,可順理成章地推導出仕宦、做官的涵義。

兩漢三國時期談“出身”,往往與竭盡忠誠、慷慨赴死的犧牲精神緊密相聯,此乃當時人際關系與社會風貌使然。自兩周宗法制瓦解后,貴族與平民從血親組織中釋放出來,在實力至上的社會場域規劃嶄新的身份秩序,人際結合的模式賴以重置,強、弱勢力基于保護與被保護關系締結新的人際契約,弱者投靠強者補償效忠,強者庇佑弱者換取擁戴,雙方各取所需、互盡責任義務,出于人類的道義本能維系交往紐帶,即日本學者增淵龍夫所謂“任俠習俗”。(7)增淵龍夫:《中國古代的社會與國家》,呂靜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年版,第67 頁。日本學者川勝義雄把任俠習俗等同于封建依附關系,視作社會發展形態和歷史階段性的標志性事物。參見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二卷,中華書局1993 年版,第372 頁。于是,從整體上來看,“士為知己者死”的樸素理念成為全社會共同遵守的倫理信條。特別是,當專制王朝建立,植根民間任俠習俗而產生的統治集團父家長支配權威開始向公權轉化,君臣間私屬附庸的關系隨之完成體制升華。在此背景下,標志政治生命起始的“出身”,便開始強調與君主、統帥的人際結合,凸顯對絕對權威的效忠行為,至于以何種方式、擔任什么官職、獲取利益多寡,往往不在考慮之列。

“出身”的涵義偏重習俗倫理,忽視功利主義,還與這一時期開放、對流的社會結構密切相關。縱觀上古歷史演變,兩周宗法制社會的封閉、固化自不待言,諸侯混戰的列國時代,注重后天文化修養的新貴族逐漸淘汰講究先天血統的舊貴族,新陳代謝空前加速,階層對流異常活躍。降至秦漢,“將相本無種”的呼聲響徹大地,布衣卿相之局逐漸奠定。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科取士為庶民崛起掃清道路,六郡良家子、高貲富人、二千石子弟、碩學鴻儒等特權階層固然存在,他們以長吏層位三百石的郎官入仕,有別于少吏斗食小史起家的庶民百姓,但二者日后晉升的機遇幾乎對等,既無歧視性待遇,亦無限制性封頂,全憑事功業績進取。日本學者宮崎市定援引南宋考史名家章如愚的《山堂考索后集》來反映這種現象: “漢之用人,不分流品。視其才能勛績,等而上之,無有限格。周勃以引強,申屠以蹶張,薛宣以書佐,魏相以卒史,皆致位為丞相。然其入仕之始,等級次第,亦自有品節,存乎其間。……雖其有所分別,而積功累勤,無不可任者,此漢官未免乎雜也。終漢之世,清濁混淆,上下無別。”(8)宮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研究:科舉前史》,王丹譯,大象出版社2020 年版,第61 頁。仕途既對國民完全開放,官職與階層沒有嚴格的對應關系,“以宦者典領中書,以醫術校書秘閣,尚書郎掌代王言,而以令史久次補之,宜乎丁邯恥以孝廉為郎也”。(9)宮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研究:科舉前史》,王丹譯,第57 頁。既然“出身”彰顯奮斗和功績,職務履歷則無關大礙,自然不會引起重視。

這種不重“出身”重“表現”的社會氛圍,給了時人揮灑個性、實現自我的廣闊舞臺。僅以最能折射時代精神的學術心境而論,漢代獨樹一幟,與此前、此后皆大相徑庭。余敦康先生對此的闡釋十分精辟: “知識分子的心態是時代的感受,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感受,因而漢代經師的心態不同于先秦諸子,也不同于魏晉名士。莊學在歷史長河中的升降浮沉,也許能在知識分子心態的變化中找到一個合理的解釋。一般來說,漢代經師的心態是平衡的,不像先秦諸子那樣感受到理想與現實的沖突,更不像莊子那樣感受到悖論的困惑。在他們所生活的時代,封建大一統的帝國業已建立,儒學獨尊的局面業已確定,沒有現實世界的分裂,也沒有價值理想的失落,一切似乎都已安排就緒,如同常識那樣透明。……關于個人的安身立命之道也用不著多加考慮,因為在這個時代,由內圣通向外王的道路似乎已經打通,幅員遼闊氣魄雄偉的統一帝國有如旭日初升,正在大力地召喚經師們去經世致用,建功立業。”(10)余敦康:《魏晉玄學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年版,第419—420 頁。正因為當時主宰思想觀念的“出身論”主張務實進取、建功立業,不苛求身份等級的限制,才使得漢代能夠以實踐契合理想、以理想推進現實,社會機體生機勃勃、活力四射,消極隱遁、超脫世外的莊子哲學自然缺少市場。另外,與后代正史中人物形象僵化、刻板不同,《史記》《漢書》中人物性格細膩鮮活、極富個性張力,這不僅僅是因為馬班二人卓越的史才與文筆造詣,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那個時代寬松、活躍的社會氛圍使然。總之,“出身”詞義的取舍、偏向乃民眾心態與社會發展態勢的風向標,是透視社會構造機理的絕佳窗口。

二、魏晉南北朝時期“出身”涵義的指向

魏晉南北朝時期,士族門閥的帷幕漸漸拉起,一切唯門第是從,階層間對流的大門徹底關閉,非但良賤有別、士庶隔絕,即便士族內部亦區分高下,社會長久處于固化、停滯的狀態,仿佛死水一潭。人們對“出身”的認知隨之轉向,主觀內在的道義情感與奮斗精神被棄之腦后,取而代之的是外部與家世背景緊密關聯的體制性仕進因素。于是,“出身”一詞由艱苦卓絕之象征演變為身份等級的符號。

約略在魏晉時期,“出身”一詞除了為國捐軀的基本語義外,指代仕宦的傾向便開始日趨濃重。 《晉書》卷三四《羊祜傳》: “臣自出身以來,適十數年,受任外內,每極顯重之任。”同書卷五六《江統傳》: “士人殷富,至使有受寵皇朝,出身宰牧。”卷六三《邵續傳》: “我出身為國,豈得顧子而為叛臣哉!”卷八八《孝友·何琦傳》: “所以出身仕者,非謂有尺寸之能以效智力,實利微祿,私展供養。”卷九一《儒林·杜夷傳》: “吾少不出身,頃雖見羈錄,冠舄之飾,未嘗加體。”(11)房玄齡:《晉書》卷三四《羊祜傳》、卷五六《江統傳》、卷六三《邵續傳》、卷八八《孝友· 何琦傳》、卷九一《儒林·杜夷傳》,中華書局1974 年版,第1015、1535、1703、2293、2354 頁。這里,“出身”的詞性和用法比較靈活,既可作不及物動詞,單純表示出仕、當官;又可作及物動詞,以說明具體擔任何職,但并不局限于仕途的某個特定節點。

降至南朝,“出身”在仕宦的基本范圍內延伸出登仕起家的意思。《南齊書》卷二二《豫章文獻王傳》: “ (蕭)子操,泉陵侯。王侯出身官無定,準素姓三公長子一人為員外郎。建武中,子操解褐為給事中,自此齊末皆以為例。”同書卷三三《王僧虔傳》載,高平大族檀珪與吏部尚書王僧虔爭衡門第世資: “尚書從兄出身為后軍參軍,檀珪父釋褐亦為中軍參軍。”(12)蕭子顯:《南齊書》卷二二《豫章文獻王傳》、卷三三《王僧虔傳》,中華書局1972 年版,第419、593 頁。文中“出身”與“解褐”“釋褐”互訓并舉,都是起家的同義詞,專指士子步入仕途接受朝廷委任的首項正式在編的官職,它是庶民躋身體制的身份蛻變,是家族改換門庭的起始,是脫離各自“私家”而在公共“國家”場域與皇帝直接建立的人際結合,乃古代家國秩序之重要根基。(13)參見尾形勇:《中國古代的“家”與國家》,張鶴泉譯,中華書局2010 年版,第164—169 頁。“出身”的主流詞義由此變更,并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

“出身”代表起家的用例不勝枚舉。例如《宋書》卷八三《宗越傳》: “為役門,出身補郡吏。”同書同卷《武念傳》: “本三五門,出身郡將。”同卷《佼長生傳》: “本三五門,出身郡將。”同卷《吳喜傳》: “初出身為領軍府白衣吏。”同卷《黃回傳》: “出身充郡府雜役。”卷八四《劉胡傳》: “出身郡將。”卷九一《孝義·郭世道傳》: “會稽貴重望計及望孝,盛族出身,不減秘、著。”卷九四《恩幸·阮佃夫傳》: “出身為臺小史。”(14)沈約:《宋書》卷八三《宗越傳》、同卷《武念傳》、同卷《佼長生傳》、同卷《吳喜傳》、同卷《黃回傳》、卷八四《劉胡傳》、卷九一《孝義· 郭世道傳》、卷九四《恩幸· 阮佃夫傳》,中華書局1974 年版,第2109、2112、2113、2114、2122、2147、2246、2312 頁。又《南齊書》卷二五《張敬兒傳》: “ (姚)道和出身為孝武安北行佐。”同書卷二八《蘇侃傳》: “出身正員將軍。”卷四二《江祏附江暄傳》: “出身南陽國常侍。”卷五六《幸臣·茹法亮傳》: “出身為小史。”(15)蕭子顯:《南齊書》卷二五《張敬兒傳》、卷二八《蘇侃傳》、卷四二《江祏附江暄傳》、卷五六《幸臣· 茹法亮傳》,第473、527、752、976 頁。“出身”全然變成以登仕首職為賓語的及物動詞。

北朝雖為少數民族政權,然其華夏認同空前強烈,恪守中土典章之忠誠度甚至勝過南朝。其“出身”首指釋褐起家,《通典》卷十六《選舉四》: “參軍事專非出身之職,今必釋褐而居。”(16)杜佑撰,王文錦、王永興、劉俊文等點校:《通典》卷十六《選舉四》,中華書局1988 年版,第391 頁。“出身”同樣可與“釋褐”并稱。具體用例更趨規范、嚴謹,出土墓志對此記錄翔實。《元保洛墓志》: “父故太拔侯,出身城陽王府法曹參軍……出身高陽王行參軍。” 《元遙墓志》: “出身為下大夫。”《陸紹墓志》: “出身勃海公郎中令。” 《元略墓志》: “(岳父盧尚之)出身中書議郎。” 《唐耀墓志》 : “出身中山王國中尉。” 《元欽墓志》: “太和中出身元士。” 《元子永墓志》: “出身為給事中。” 《元液墓志》: “出身司徒外兵參軍……(岳父馮次興)出身內小內行。” 《元顯墓志》: “出身散騎常侍,在通直。” 《盧貴蘭墓志》: “ (元景哲)出身司徒祭酒……(元叔哲)出身員外散騎侍郎……(元季哲)出身秘書郎中。” 《元賢墓志》: “出身司徒府行參軍。” 《獨孤渾貞墓志》: “出身楊烈將軍。” 《王遜墓志》: “出身丹陽王府記室參軍。” 《田行達墓志》: “出身都督。”(17)趙超:《漢魏南北朝墓志匯編》,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 年版,第59、93、235、238、248、249、252、271、359、372、386 頁;羅新、葉煒:《新出魏晉南北朝墓志疏證》,中華書局2005 年版,第241、568、625 頁。正史中亦隨處可見。 《魏書》卷六八《甄琛附張元賓傳》: “出身奉朝請。”(18)魏收:《魏書》卷六八《甄琛附張元賓傳》,中華書局1974 年版,第1520 頁。又《北齊書》卷二二《盧文偉附盧懷道傳》: “出身員外散騎侍郎。”同書卷四四《儒林·刁柔傳》: “初為世宗挽郎,出身司空行參軍。”(19)李百藥:《北齊書》卷二二《盧文偉附盧懷道傳》、卷四四《儒林· 刁柔傳》,中華書局1972 年版,第322、585 頁。北朝“出身”的涵義一如南朝,專指初仕起家,且普遍取消主謂之間的“為”字,句式簡潔明了,使起家環節更具辨識度。

值得一提的是,宮崎市定通過梳理史料,推導出“出身”在北魏衍生的新詞義。他認為: “流外官想要晉升為流內官雖然困難,但并非不可能。《通典》卷三十三‘縣令’條記載:‘太和中,次職令,其祿甚厚。其后令長用人益雜,但選勤舊令史為之,而縉紳之流,恥居其位。’令史即流外勛品,而縣的令長不必說,自然為流內官。像這樣從流外升入流內,又稱為出身。……擔任一定期限的流外,則可獲得出身資格。還有以勛功和入粟出身的情況。”(20)宮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研究:科舉前史》,王丹譯,第329 頁。“流內”與“流外”實則天懸地隔,北魏孝文帝設計新品令,在流內末梢為階層對流預留了些許空間,寒門升進至此猶如脫胎換骨,可視為政治新生再起家,此乃北朝“出身”為匹配可貴的對流理念而產生的獨特新義,只是后來用例漸少,自然就被遺忘了。

南北朝時期,“出身”概念的外延由寬泛的仕宦收縮至狹隘的仕途初始之起家節點,并據此生成影響人一生前景的等級資格。那么,作為政治出身的起家緣何受到高度重視,以至在繁瑣的履歷中被充分凸顯。宮崎市定給出了明確的答案: “將九品官制與中正鄉品連接起來的是起家制度,規定了貴族在現實中門第高下的也正是這個起家制度。……僅是出生在名門這一事實,就決定了他的貴公子身份。而起家也是一種‘誕生’。起家官決定了貴族官僚社會中貴族性的程度高低,肉體的誕生在此時方能獲得社會性的認可。……只有通過起家,貴族才能在官界中被認可為貴族。此外成為何等級別的貴族,也要根據起家官來決定,因此尤為重要。”(21)宮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研究:科舉前史》,王丹譯,第3、264、449 頁。簡言之,起家既是標榜門第的資本,還是對未來前程的期許和承諾。在世卿世祿的門閥體制下,它要比昔日的情感投入和奮斗努力更具現實意義,也更符合貴族主義通過世襲實現身份等第自我再生產的旨趣,因而濃縮了“出身”的時代主題,徹底扭轉了這一概念的指向。“出身”就這樣以仕宦為媒介,完成了由主觀因素向客觀標準的涵義轉換。

需要補充的是,大概在北朝后期,“出身”逐漸與初仕官的涵義脫鉤,另指入仕選拔的途徑或科目,這是又一意義深遠的重大變化。如《元洪敬墓志》: “出身宣武帝挽郎,除冀州長史。”(22)葉煒、劉秀峰:《墨香閣藏北朝墓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年版,第134 頁。“挽郎”是貴胄子弟通過助祭皇家喪禮,拖曳帝后靈車而獲贈的入仕通道。隋唐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出身”連帶“起家”共同表示入仕為官的資格,而與初次任官的“釋褐”分道揚鑣。黃正建先生明確指出: “‘起家’所涉身份都是入仕(特指職事官)的資格,用唐人的話說就是‘出身’。原來在唐代,如果沒有出身的話,按照制度和程序,一般就不具備入官資格,也就是說,是不能獲得職事官的官職的。當時,法律規定的出身有許多種。……《舊唐書》和《通典》提到的這些各類人等、各種身份,都是‘出身’,即都是入官的資格,其中就包括我們在墓志中看到的齋郎、挽郎、國子學生、兩館生、醫學生、三衛等。……可以看到將‘起家’和‘出身’直接聯系起來的明確記載:姚遷‘起家宿衛出身’、裴聞一‘起家左衛翊一府翊衛出身’。正因為有了這些‘出身’,他們才有資格‘釋褐’為官。這樣看來,‘起家’與‘釋褐’同時使用于同一人,并不存在什么矛盾,相反則更清楚更嚴謹:‘起家’只是獲得出身,有了出身才有入官的資格;他們在經過考試,或番上考滿之后,參加吏部、兵部等的銓選,然后才能‘釋褐’獲得職事官。而只有獲得職事官,才能稱作‘入官’(《通典》)或‘入仕’(《舊唐書》)。簡言之,‘起家’和‘釋褐’的關系,可以說就是獲得‘出身’與入仕‘為官’的關系。”(23)黃正建:《唐代的“起家”與“釋褐”》,《中國史研究》2015 年第1 期。這種分化確證始于北朝后期。從此以后,“科甲出身”“蔭敘出身”“胥吏出身”等稱謂流行開來,表明閥閱門第的枷鎖被掙脫,體制大門徹底敞開,可供選擇的入仕途徑多樣化,昭示著對流時代奮斗精神的再次蘇醒。

具體而言,唐代官場對入仕途徑的重視遠超對起家官職的執著,隨之而來的是“公平”理念的改變。遙想六朝,資源分配只要恪守“訪第”的原則就是公平,當權者就會榮獲“水鏡”的盛譽。而唐代貴族子弟往往不再心安理得地坐享其成,而是獨立自主地參與職場競爭,自覺自愿地遵守全社會共通的游戲規則,坦然自信地迎接其他階層的沖擊和挑戰,甘愿通過具有說服力的實力表現展示厚重的家學底蘊。這突出體現在熱衷科舉方面,無論家世背景,士人都想在科場上一展身手,作為入仕途徑的“科甲出身”要比門閥社會遺留下來的“門蔭出身”更受尊重。宮崎市定揭示了該事實: “貴族群體和進士群體之間就產生了傾軋,但形勢逐漸向有利于進士派的方向發展。即使是貴族的子弟,單純因為父輩的緣故得到官位的人是既不會被政府也不會被社會所尊敬的,貴族如果想要出人頭地的話,也必須走科舉之門。這明顯是貴族派的敗北。……有些超然者對科舉不屑一顧,他們始終保持著貴族的自尊,認為科舉是平民之流做的事情,但不久后令這些人不得不后悔的時代到來了。貴族出身的名士薛元超就在晚年痛切地述說自己有三個無法挽回的失敗,都非常痛心疾首。據他所述,第一個是未參加科舉,所以沒有成為進士;第二個是迎娶身份低微家族的人做妻子;第三個是沒能夠成為朝廷文化事業的總裁。不過,如果將后兩個失敗與第一個相比的話,恐怕都是微不足道的挫折。”(24)宮崎市定:《科舉》,宋宇航譯,浙江大學出版社2018 年版,第129—130 頁。實際上,即便參加科舉,貴族子弟憑借家學淵源往往也會對寒素形成碾壓性優勢。日后牛李黨爭也并非通常理解的那般是貴族與庶民的較量,實質還是貴族內部的爭斗。相關研究發現,中唐后由科舉入仕特別是帶進士的宰相中,士族出身的占居多數,畢竟科考的主體內容詩賦文學乃士族的看家本領。(25)唐長孺:《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中華書局2011 年版,第387 頁。當然,因推崇個人奮斗而苛求絕對的公平是不現實的,但這畢竟優于六朝九品官人法訪第取士,堪稱時代的進步。總之,唐代“出身”與“釋褐”脫鉤,前者比后者更具身份標識意義,反映出當時公平觀與成功論的轉變,從更深層次看,則是士族門閥體制和貴族主義的徹底崩盤,昭示著中國中世社會的漸趨終結和近世社會正緩緩拉開序幕。

三、“出身”與中古“流品”社會

誠如前述,“出身”一詞在不同歷史語境和制度背景下有著不同的涵義和指向,彰顯著所處時代的氣質風貌和態勢趨向。古往今來,“出身”是社會群體、階層之間劃分界限的基準,左右著身份的認同歸屬,更在分配資源的過程中起到調節制約作用,進而形成所謂“流品”格局。“流品”的本義是事物的類別或等級,亦可指官爵的高低,此處引申為根據血緣關系、功勞業績、家世門第、教育背景、選拔途徑、職業類型等出身因素,決定所居等級層位、享受權益資源、發揮職能作用、坐擁前景機遇的非對稱的體系架構和秩序原理,它借助種種“限格”和“止法”發揮強勢欺凌弱勢、主干歧視旁支的壁壘隔離功能,造成彝倫攸敘、安分自得、各當其分、各任其性,以達到清濁分流、相互封閉的理想局面。社會每當遭遇激烈競爭和強力壟斷,就會不自覺地被“流品”漩渦裹挾,加劇成員間的分層現象,不斷演繹各居其位、各司其職、各安其命、各得其所的精妙理論,竭力維護并鞏固既定的利益關系網,絕不容許異己染指。“流品”逞威離不開“出身”的幫助,在不同的訴求下,“出身”要素會被人們蓄意地選擇、制造和利用。

中國中世社會適逢由事功對流社會向門第固化社會過渡的轉型期,生存與發展境遇的改變可謂翻天覆地,“出身”概念的深刻置換便是此歷史變局的縮影。魏晉南北朝時期,“出身”必依姓第,姓第取決于仕宦,仕宦的重頭戲乃釋褐起家,邏輯上首尾銜接,“出身”自然成為釋褐起家的代名詞,以迎合閥閱“流品”體制的需要。恰如時人所論: “出身之人,本以門品高下有恒,若準資蔭,自公卿令仆之子,甲乙丙丁之族,上則散騎秘著,下逮御史長兼,皆條例昭然,文無虧沒。”(26)杜佑撰,王文錦、王永興、劉俊文等點校:《通典》卷十六《選舉四》,第390 頁。具體而言,構成“出身”的起家層次以鄉品為媒介,同門第等級按固定比例協調搭配。宮崎市定發現: “鄉品得二、三品者,可從六、七品的上士身份起家;其次鄉品得四、五品者,從八、九品的下士身份起家。……原則大致是,起家之官比鄉品低四個等級,也就是說,從起家官開始升遷四等之后,官品與鄉品等級變得一致。但實際實施時,應該會允許在上下一品的范圍內浮動。”(27)宮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研究:科舉前史》,王丹譯,第87 頁。這樣一來,鄉品二品的士族、三至五品的寒士和六至九品的庶民在入仕伊始的待遇便判若云泥,這不單是“量”的差距,更是“質”的區別。在宮崎市定構想的九品官僚金字塔內部,存在兩條劃分階層的“士庶線”,橫向的六品貴族線隔開士族與寒庶(寒士和庶民),六至九品的縱線剝離寒士與庶民,三者涇渭分明、互不干擾。北魏孝文帝和南朝梁武帝不約而同地改革官品令,大致沿六品線切割,流內重劃正、從九品或十八班,流外布置七班(或九品)與勛品蘊位。于是,“從流內起家還是從流外起家,就成為一個重大問題。區分流內和流外的界線,作用就是在起家之際給人打上是否為門第二品的烙印”。(28)宮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研究:科舉前史》,王丹譯,第222、264 頁。彼此之間的鴻溝進一步加深。

起家意義的“出身”不只劃分仕途競賽的起跑線,亦限定終點線及連接二者的跑道。一般來說,士族頻歷清顯、破格超遷、平流進取、坐至公卿,即便存在偶然因素的擾動,獲準跨越本階層資格底限的五品官僚線不成問題,即遵循“二品系資”的規則周而復始,其中一流高門大概率地進身三品以上官職,一般高門通常屈居四、五品層位;寒士注定坎坷,分配的職務瑣碎勞擾,晉升艱辛遲滯且機遇渺茫,一生推遷不過六品貴族線的邊緣(優秀分子可至五品郡太守);庶民則始終被役務性的崗位牢牢束縛,靠積累勛勞拾級而上,施展空間局限于六品以下一隅,只有極個別的幸運者才能勉強進身流內最末端。(29)參見宮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研究:科舉前史》,王丹譯,第202、208、213 頁。“出身”就是這樣塑造著不同階層的人生圖景。

學界熱議的文武分途問題也與“出身”相關,在此一并闡明。中國古人在長期政治實踐過程中,充分意識到軍事本位主義的危害,故采取重文輕武的策略防范武人干政。中古時期,兵將地位已卑微至極,文武之別儼然清濁或士庶之分野。如何甄別武人,往往不看實際執掌而看履歷“出身”,凡以軍隊職號階銜起家者一律視為行伍。典型事例南北各一。 《南史》卷三六《江夷附江敩傳》: “中書舍人紀僧真幸于武帝,稍歷軍校,容表有士風。謂帝曰: ‘臣小人,出自本縣武吏,邀逢圣時,階榮至此。為兒昏,得荀昭光女,即時無復所須,唯就陛下乞作士大夫。’帝曰:‘由江敩、謝瀹,我不得措此意,可自詣之。’僧真承旨詣敩,登榻坐定,敩便命左右曰:‘移吾床讓客。’僧真喪氣而退,告武帝曰:‘士大夫故非天子所命。’”(30)李延壽:《南史》卷三六《江夷附江敩傳》,中華書局1975 年版,第943 頁。正是卑賤的武吏“出身”,使紀僧真無法獲得士族社交圈的認可和吸納。日后梁武帝調整官制,令軍號自成序列,專供武官升進,使之徹底脫離文官體系,貫徹的也是這一邏輯。又《魏書》卷六四《張彝傳》: “第二子仲瑀上封事,求銓別選格,排抑武人,不使預在清品。由是眾口喧喧,謗讟盈路,立榜大巷,克期會集,屠害其家。彝殊無畏避之意,父子安然。神龜二年二月,羽林虎賁幾將千人,相率至尚書省詬罵,求其長子尚書郎始均,不獲,以瓦石擊打公門。上下畏懼,莫敢討抑。遂便持火,虜掠道中薪蒿,以杖石為兵器,直造其第,曳彝堂下,捶辱極意,唱呼嗷嗷,焚其屋宇。”(31)魏收:《魏書》卷六四《張彝傳》,第1432 頁。嘩變的羽林、虎賁雖是軍官,卻因行伍“出身”而遭士流排擠;惟有血統高貴的皇族宗士例外,可憑“本秩付尚書計其資集,敘從七已下、從八已上官”,(32)魏收:《魏書》卷一一三《官氏志》,第3004 頁。實現另類涵義的流內“出身”。足見,門閥社會士庶、清濁、文武的分流全賴蘊含門第的“出身”。

綜上所述,中古時代難以擺脫“流品”的夢魘,各式人群借此加強凝聚和認同,頑固地排斥異己,實現資源的封閉壟斷。“流品”的基礎無疑是優選強勢資格組合成的所謂“出身”,兩周的血緣宗法、戰國秦漢的業績功勛、魏晉南北朝的釋褐起家、隋唐以降的科舉功名,都可以“出身”的名義充作傲視群倫的底氣。該詞涵義的取舍帶有鮮明的時代特征,乃歷史風貌的生動呈現,亦可視為社會格局變遷的晴雨表。鑒于此,以《辭源》為代表的權威辭書對“出身”一詞的經典釋義有擴展、修正的必要。除早期獻身、做官和晚期科舉資格、早年經歷之基本解釋外,還應補充植根中古門閥貴族制度環境的釋褐起家、進身流內、選拔途徑等新義,惟此方能展示“出身”語匯完整的發展鏈條,中古社會對流—固化—對流螺旋式上升的演進勢頭也才能得以清晰顯現。聚焦中古時代的思想界,玄學家利用抽象思辨的形而上學論證門閥制度存在的本體依據,秉承“道法自然”之宗旨,力圖引導社會由紛擾混亂恢復和諧暢達,萬物各安其分、順遂本性。由哲學回歸現實,貴族門閥之合理存在,“流品”即為本體,“出身”則是依據。

猜你喜歡
墓志
五代墓志所見遼代史料考
遼耶律公迪墓志考
遼代《韓德讓墓志》疏解
南陽出土兩方唐代墓志
遼《楊從顯墓志》補考
遼代《耶律弘禮墓志》考釋
從《賈養材墓志》觀明末之二三事
金《張岐墓志》考釋
遼《馮從順墓志》考釋
遼代《馬審章墓志》考釋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文纯内无码H| 日本亚洲成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成人免费| 亚洲永久色| 欧美日韩高清| 国产女主播一区| 夜夜操天天摸| 国产精品三级av及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三级| 国产激情第一页| 欧美成a人片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精品娇妻素人| 成人福利在线看| h网站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视频免费网站| 伊人激情综合网| 中国国产A一级毛片| 亚洲无码一区在线观看| 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专区久久| 亚洲av无码专区久久蜜芽| 无码丝袜人妻| 久久国语对白| 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婷婷色综合老司机| 亚洲一区免费看| 欧美亚洲国产精品久久蜜芽|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一区| 在线精品自拍| 日韩精品成人在线| 亚洲天堂免费| 免费在线成人网| 日韩欧美高清视频| 国产精品va免费视频| 中文精品久久久久国产网址| 日韩在线1| 欧美成人日韩| 国产精品性| 久久一色本道亚洲|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综合试看| 丰满的少妇人妻无码区| 中文一级毛片| 久久香蕉国产线| 色综合网址| 色天天综合久久久久综合片| 91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 精品国产aⅴ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一品道久久精品| 97影院午夜在线观看视频| 久久99久久无码毛片一区二区| 免费无码AV片在线观看中文| 91青青视频| 国产精品原创不卡在线| 亚洲成人在线网| 精品国产三级在线观看| 操国产美女| 五月婷婷丁香色| 国产精品女主播| 国产流白浆视频| a级免费视频| 国产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免费一级无码在线网站 | 凹凸精品免费精品视频| 免费啪啪网址| 无码区日韩专区免费系列 | 国产在线精品美女观看| 91www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在线不卡视频|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在线网址| 久久国产毛片| 91av国产在线| 午夜综合网| AⅤ色综合久久天堂AV色综合| 好吊色妇女免费视频免费| 色偷偷男人的天堂亚洲av| 国产在线精彩视频二区|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爆乳| 经典三级久久|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视频色| 国产精品浪潮Av| 一本大道无码日韩精品影视| 亚洲精品图区| 国产精品久久国产精麻豆99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