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翔
(寧德師范學院附屬寧德市醫院,福建 寧德 352100)
層流潔凈手術室主要是采用空氣凈化技術,多級空氣過濾設備裝置于空調系統中,保證調節手術室空氣的濕與熱,有效去除空氣中的細菌,濾除塵埃粒上的吸力,對0.3 μm塵粒的過濾率高達99.97%,消除細菌的傳播載體,降低外科患者手術部位的感染率。層流潔凈手術室的改建可最大程度降低手術切口的感染率,保證患者的權益[1]。探討層流潔凈手術室空氣質量監測結果,現總結如下。
寧德市醫院手術室共有16個萬級手術空間,3個百級手術空間,每月15日早7:30對所有手術室進行采樣,采樣時保證房間處于靜態。采樣前,將層流潔凈手術室開啟30 min。2018年1月前對手術室環境進行監測,有1個百級手術空間與1個萬級手術空間監測不合格,尋找原因與解決對策后,2018年2月—2019年2月采取相關措施后,再次對手術室空氣進行監測,記錄空氣質量合格率。
采用平板暴露法進行采樣。使用直徑為9 cm的普通營養瓊脂平板,采樣后立即送檢,不超過30 min。萬級手術空間放置培養皿時與墻面保持100 cm的距離,保證采樣高度在80~150 cm。百級培養皿放在手術區下面,與地面保持80 cm的高度。手術床上放置培養皿時與臺面保持25 cm的距離,保證房間溫度在22℃~24℃,濕度在50%~60%[2]。
分析比較改進前后手術室靜態空氣質量的合格率、電機送風風量、換氣次數、過濾網過濾等級。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t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選用寧德市醫院11個手術間進行采樣,2018年1月改進措施之前共監測2次,2018年2月措施后共監測4次,改進前百級與萬級手術間各有1個不合格,改進后全部合格(P<0.05)。經過院感監測發現,Ⅰ類手術切口感染率在0.2%以下,低于相關規范中感染率低于0.5%的要求,見表1。

表1 改進前后手術室靜態空氣質量合格率 例
改進后電機送風風量、換氣次數、過濾網過濾等級與改進前差異顯著(P<0.05),電機最低送風量在3 000 m3/h,最大循環量為1 000 m3/h。百級手術室的換氣次數按截面風速確定,萬級手術室為20~24次/h,潔凈走廊與輔助房間為10~13次/h。過濾網過濾等級分為100級、1 000級、10 000級及100 000級,數字越高表示凈化級別越低,見表2。

表2 改進前后電機送風風量、換氣次數、過濾網過濾等級
層流潔凈手術室主要通過控制手術室內的換氣次數、空氣過濾、靜壓差、氣流方向、截面風速、回風與排風來控制術區內懸浮菌的濃度,凈化室內空氣。空氣凈化可控制室內的菌濃度,但不具備消毒作用。層流潔凈手術室可提高空氣潔凈度,保證手術室內適宜的溫度與濕度,為患者創造舒適潔凈的手術環境,最大程度上降低手術切口感染率[3]。
空氣質量監測不合格,要制定有效措施。
維護手術室潔凈度的硬件設備。要實時動態監控手術室,并記錄手術室的溫度、濕度、新風量、噪音、換氣次數、風速與自凈時間。每周采用500 mg/L含氯消毒劑擦拭回風口過濾網,每年更換1次過濾網,凈化天花板的回風口,保證百葉窗處于開啟狀態。每隔2 d清潔一次新風機組初效濾網,1~2個月更換過濾器,每周檢查中效過濾器,每隔3個月更換中效過濾器,每年更換一次亞高效過濾器,每年檢查一次末端高效過濾器。與設計初阻力相比,阻力超過160 Pa或使用時間3年以上要及時更換。過濾器、回風口或新風機組若出現堵塞與污染現象,要及時更換[4]。
加強手術室質量管理。要加強對層流手術室各個環節的管理,保證手術順序的合理性。手術要堅持先陰性再陽性及先無菌再有菌的原則。手術完成后,加強對整個手術間的消毒。
保證室內物體表面菌落數在合理范圍內。潔凈手術室內物體表面的細菌總數要在5 CFU/m3及以下。
加強對采樣人員的培訓。為避免由于業務生疏對檢測結果造成影響,采樣時要將以往定采樣時間、人員機動的狀況改為定采樣人員與時間的方式。采樣前,對相關人員進行培訓,保證采樣人員熟練掌握空氣監測方法與層流潔凈手術室的使用方法。
合理存放與使用培養皿。培養皿在常溫下存放時間不要超過6 h,采樣后盡快檢測樣品的相應指標,保證送檢時間在4 h內。領取與送檢過程中將培養皿放置于潔凈盒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