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 濤

【書籍簡介】長期以來,教育哲學被看作一個抽象的概念,認為其離我們的日常生活比較遙遠。《教育的生活意蘊》一書,嘗試從我們身邊的教育問題出發,避開了規范化的哲學說教方式,圍繞教育生活的關鍵要素,漸次展開討論。作者先從人、生活與教育的關系入手,再從生活的價值、意義、知識、語言、交往、德行、生命情感等方面展開對教育生活的剖析。作者意在強調:從日常的教育生活出發,從日常生活中那些基礎性教育問題與要義出發,去對我們的日常教育生活做一種審慎的追思,并且讓我們在日常教育生活狀態之中,求得一種審慎明辨的教育生活方式。我們的教育實踐既需要切實回歸生活,立足生活實踐,同時又不局限于生活,而是以超越生活、引導生活、創造可能的生活為最終旨歸。
人、生活與教育之間該是什么樣的關系?劉鐵芳教授的《教育的生活意蘊》一書,旨在探尋一種審慎明辨的教育生活方式。作者強調教育對人的引導性,鼓勵學生選擇自己想要的教育生活,并引導他們走向美好生活。此書可以助力我們深刻理解教育的生活化傾向。一是教育目的向生活回歸。追求人生的品質和美好生活是教育第一性目的。此書可以幫助我們擺脫現代社會對“好生活”理解的局限性,從完善品質和政治經濟的視角來理解“好生活”。二是教育內容向生活回歸。教育為學生提供了科學和人文等多種課程,課程體系既注重培養學生外在行為,也注重培育其內在精神,都是為學生將來過上“好生活”打基礎。三是教育過程向生活回歸。理想的教育把教育過程還原到人的生活之中,教育過程是一個教會人如何面對生活境遇的過程。教育要始終關注人的真實生活,《教育的生活意蘊》一書理性地分析了教育如何把人引向美好的生活。
教學的最核心的目的是育人,教育生活不僅要讓學生獲得知識、提升能力,還要錘煉意志、滋養人格。劉鐵芳教授認為,好教師最根本的標志是他要有社會改造家的精神。筆者一直夢想成為劉教授筆下的“好教師”。劉教授說道:“教育首先應該關注其對象,關注人,關注每一個人。離開具體的人,原則、方法還有什么意義呢?”在日常的教育生活里,看見一個一個鮮活的人,讓每個人如其所是,如此,教育才具有賦能的作用。在這樣的前提和共識之下,我們才有了省思日常教育生活的可能,進而找到破解之道。
受其影響,我一直秉承“教人求真,學做真人”的精神,堅持把育人放在首位,讓學生站在教育生活的“C 位”,對劉教授在《教育的生活意蘊》一書中提出的某些觀點進行了深刻研讀,努力在教育生活中激發學生的自主能力,重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訓練他們的思維,力爭為未來中國培養優秀的公民。
其一,創造條件,為學生留足成長空間。校園空間的布置,無論是教育者還是設計者都應重視。我們有必要重構時空關系,以便為學生營造美好的學習氛圍。
“教育應當不斷地充盈他們當下的生活世界,開拓他們當下的生活世界,并讓他們感受當下生活的充盈與拓展,在對這種充盈與拓展的體驗中,感受到生活世界的美好。”為了突出教育性,讓校園每處空間都富有教育內涵,學校應該圍繞學生的需要,提供多元、便捷、高品質的學習環境,把校園打造成集約化、高效化的教育建筑綜合體。為了滿足學生的自我存在和自由身心的空間感,就要留足空間,優化通暢的布局,讓學生擁有自由的空間。
其二,鼓勵探索,打開學生的心智之門。“教育的智慧就在于打開兒童的心智之門、生活之門,讓他們即時地積極地獲取智慧之思想與生機勃勃的精神,有效地充盈他們現時的生活。”當我們在適切的教育情境中打開了兒童的心智之門時,我們必然會收獲許多驚喜。作為一線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要讓學生理解教育與生存息息相關。這是一種必須經歷的生活方式,教師要在生活情境中激發學生的開拓意識,打開他們的心智之門。
其三,立足課堂,引導學生體悟美的內涵。課堂是正式學習的常規形態,但不是唯一形態。“好的教學活動,師生互相敞亮,彼此關照,使教學中透出人情之美、人性之美、人格之美,這是教學美之內層。”美來自我們的生活,它具有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價值。作為教師,我們要有發現美和欣賞美的眼睛,要有提升自我美學鑒賞水平的意識,不斷從教育生活中搜尋美的元素,引導學生體悟美的內涵,感受學習之美。
卡爾·雅斯貝爾斯認為:“教育的本質不是灌輸,而是激勵。”優質的教育要引導學生去感受屬于自己的生活,去發現世界的美好。作為英語教師,我會與學科組教師一起開發名著經典引讀、經典影視賞析、經典作品創演、趣味活動英語等校本課程,帶領學生感受語言之美。此外,我還帶領學生學唱英文歌曲、練習英文書寫、編排英語課本劇,感受韻律之美,享受視覺之美,探究人物與色彩之美,體驗創作之美,用美的語言為學科賦能。作為班主任,我會與其他任課教師通過語言、邏輯、繪畫、哲學、符號和圖形來引導學生發現教育生活中的審美元素,讓學生感受數學中的“簡潔美”、物理學中的“對稱美”、化學學科中的“現象美”等,真正走向以美求真、以美激情、以美育人。
其四,培育自信,釋放學生的創造力。培育學生的自信,教師要給他們提供平臺與機會來展示自己。我把教室的文化展示欄留給學生,讓學生的精彩作品上墻。“創造是人的天性之一。兒童生活著,就意味著他們需要創造,屬于兒童方式的創造。”受此啟發,我在教育中點燃學生的創新引擎,鼓勵他們在生活中大膽創造,并享受創造所帶來的喜悅。我校在夏秋之際蚊蟲很多,七年級的教室在一樓,學生常被蚊蟲叮咬,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學生通過集體討論,查閱資料,決定通過種植艾草并提煉艾草中的純露來驅趕和減少蚊蟲。于是,學生在學校的勞動基地種下大量的艾草,并收集廚余垃圾制作成“酵素”,當作土壤肥料。等待它們成熟后,學生在生物實驗室提取艾草純露來驅蚊防蟲。在這個過程中,教育真正融入生活,生活與教育緊密相連,學生動手種植作物,觀察其生長過程,并把其制作成生活用品,實現了課程的綜合性構建和跨學科發展。
其五,拓寬視野,喚醒學生自省意識。“在兒童生活中,不可避免地會有各種各樣的遭遇,諸如愉快、成功、失敗、希望、孤獨、冷落、疾病等等。在真實的生活遭遇中,會萌生他們對于生活的多種理解。教育不應對之采取漠然的態度,應該增進這種理解,并引導他們進一步自我省察。”2020 年疫情防控期間,我校的民樂團與合唱團的學生聯合錄制了《我愛你,中國》,表達了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同時向馳援武漢的淮安市醫護人員和他們的家人致敬。學生拍攝了一些視頻,繪制了大量的愛心卡,給處于隔離階段的同學送上“愛的鼓勵”。這段經歷讓學生相信,無論外面的世界發生多么巨大的變化,自強不息的力量總會引領我們積極向上。
其六,適應未來,鼓勵學生自我管理。“教育可以通過引導學生積極地去感受、理解、省察、創造自己的生活,從而為未來生活提供一種兒童自我確認的積極介入自己生活的方式。”教育生活中蘊含的勃勃生機會帶給學生向上成長的力量,也會對學生的未來生活產生影響。因此,為了適應未來生活,學生需要學會自我管理。
學生自我管理的主旨是培養學生在自主行動與思考的前提下進行管理,實現從被動地接受約束變成主動地設計規劃。學生自我管理的內容包括目標管理、學習管理、時間管理、壓力管理、情緒管理、健康管理等,其中時間管理是核心和基礎。我會引導學生設定合理的生活學習目標,將目標分解成小目標和小任務,讓學生掌握時間管理的方向。學生在暑假期間自主進行時間管理,用最高的效率或者最合適的時間段來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并且合理規劃各種活動的時間。
“人是未完成的非終極的存在。”“未完成”表明教育一直在路上,充滿希望,飽含對受教育者的期待;“未完成”還意味著我們在日常教育生活中要對受教育者不斷鼓勵,引導他們在充滿溫度的教育環境中認識自我和提升自我,促進其自由、健康、積極地發展。
讓學生站在教育生活的“C 位”,以教育的方式真正守候生活的美好,是《教育的生活意蘊》帶給我的啟示。面向教育,我會繼續在守正創新的路上篤定前行,在且歌且行中不斷探索超越,以生命之力點亮教育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