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恩廣 陸永宏 趙凱新
學校的發展要靠教師的發展來支撐,江蘇省高郵市城北中學(以下簡稱“我校”)始終將教師的發展放在重要的戰略地位。目前,我校區級以上骨干教師占任課教師的三分之一以上,涌現了一批師德高尚、專業素養高、有學科影響力的市級名師。同時,我們也看到了這樣的現象:中年教師產生職業倦怠,青年教師有許多成長困惑,新入職教師的發展目標不清晰。為使我校教師不忘初心,堅定信念,永葆教育情懷,在團隊文化與職業生涯美好愿景的感召下,向著教育事業的“詩與遠方”堅毅前行,我校探索了“融和博雅”好教師隊伍建設路徑。
我校“融和博雅”好教師隊伍建設圍繞“個人研修、團隊合作、超越自我”的發展思路,培養“身正樂業”“博學善研”的儒雅教師隊伍。
我校以《新時代中小學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為行動指南,定期開展教師專業主題沙龍,開展“專業成長之星”“儒雅教師”等評選活動,大力弘揚愛崗敬業、追求卓越的師德風尚;定期舉行“融和博雅”好教師隊伍建設階段交流會,學習與交流優秀教師的感人事跡和敬業精神,讓教師堅定立德為師的信念。
我校打造志愿服務品牌,引領教師成長。我校開展“1+1+1”導師制,即團隊的每位教師幫扶一位臨界生和一位學困生,平時從學習、生活上關心、幫助他們;組織教師開展寒暑假愛心幫扶“送教上門”行動,搭建學校與家庭之間的連心橋;以高郵市“育心培根”黨員志愿者服務隊和“愛心媽媽”志愿服務組織為依托,培養師德高尚的好教師。
我校引導教師以身邊師德高尚的教師為榜樣,樹立學習典型,引領更多教師確立專業發展目標,堅定職業信念,深刻認識教育事業的意義和價值,培養團隊成員的教育情懷、榮譽感和責任感,力爭在隊伍建設中能夠涌現一批身正博學的師德模范。我校依據制定的“四有”好教師相關考核制度和細則,每學年對團隊成員的師德師風和教科研成果開展捆綁式考核,評選出優秀成員和團隊并予以獎勵,優秀成員在骨干評選、職稱評聘和崗位晉升時享受量化加分。
制度是活動的保障,我校出臺《“四有”好教師團隊建設工作方案》《“四有”好教師個人年度自主發展規劃》《“四有”好教師教科研成果考核辦法》等制度,以制度建設和過程考核激發教師潛學樂教的激情,規劃教師成長路線圖。如通過“青藍工程”,以老帶新;舉辦“和雅杯”青年教師優秀課評選,讓有能力的教師嶄露頭角;創立教師書友會,開展讀書沙龍,教師進行理念分享和思維碰撞;開展校內外各類賽課互評、講座互動和研討互助等形式的活動,提高教師業務能力。
我校引導教師積極參加校外教育教學培訓與研究活動,旨在提高教師學科素養、教科研能力和課堂教學水平,并進一步放大校際和區域內的示范輻射效應。
教師的成長需要團隊成員間互學互助,讓教師走得更遠、走得更好。我校組建學科骨干團隊,選派團隊教師參加培訓,學習最新的課程改革與教學理念。我校采取“團隊引領、年輕教師參與和校際合作助力”的運行機制,通過切實有效的措施,探討“融和博雅”教師團隊建設的有效途徑,建設一支符合教育高質量發展要求的教師隊伍。
我校立足校情,開展以團隊教師為主體的校本教研交流活動,各學科在課程標準、核心素養、目標達成和實施路徑上有差異,也有相通之處,這就為團隊成員以“全視野”的角度來審視自身的課堂教學提供了可能。我校以省級課題“以校為本的教師專業成長實踐研究”為理論支撐,促進教師的跨界融合,打開教學學科知識的視角,為培養“博學善研”的教師開辟了更多的路徑。
我校教科室作為負責此項團隊建設的職能科室,統籌安排團隊教師參加學習和研究活動。教務處、辦公室協助做好“讀書、實踐、思考”和“教學、教研、師訓”的各項活動計劃安排及評價工作。我校圍繞“和雅”理念,設計多元的校本教研活動,選擇合適的教師發展活動,創建良好的教師合作文化,激發全校教師自我發展的愿望和動力,實現教師職業綜合素養的發展。
通過“融和博雅”好教師隊伍的建設,我校積極探索新時代立德樹人新理念、教書育人新途徑、教育改革新舉措、教研教學新突破,建設高品質的教師隊伍,全面提高我校教師教育教學能力,使我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始終保持在全市教育方陣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