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二十大將“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下一階段中心任務。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受訪學者認為,中共以此表明將走出不同于西方的發展道路,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拓展了現代化新路徑,為人類實現現代化提供了新選擇。
120 年前,清朝最后一次改革的領袖人物梁啟超發表了小說《新中國未來記》。他剛品嘗了“戊戌變法”的失敗,痛心中國沉疴難起,躲入小說里幻想:60年后,中國成了世界強國,甚至上海舉辦了“大博覽會”。“你看現在的強國,哪一個不是靠著民族自立的精神,才能夠建設起來?”他借助虛構的人物真實發問。
2022 年10 月16 日,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給出了一個更新、更完備的答案——“中國式現代化”。

10 月16 日,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習近平代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報告
現代化是世界性潮流,也是幾代中國人的夙愿。現代化為何物?習近平回憶:“記得當年我到農村去,當地‘秀才’跑我那兒來宣講,說‘咱們今后現代了,那都不一樣了,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包子餃子肉絲肉片’。現在,我們的目標越來越清晰了。”
習近平指出:“我們的現代化既是最難的,也是最偉大的。”資料顯示,迄今為止,世界上實現現代化的國家和地區不超過30 個,總人口不超過10億人。而中國人口(14 億)約占世界總人口18%,大致相當于10 個俄羅斯(1.45 億),3 個歐盟(4.468 億),4 個美國(3.32億)。如此一個大國要整體邁進現代化,其規模超過現有發達國家的總和,將徹底改寫現代化的世界版圖。
理論界普遍認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歷經幾十年奮斗形成的。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起始于1949 年新中國成立。“四個現代化”、現代化“三步走”戰略、“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兩步走”戰略安排……中國式現代化的圖景越來越清晰,現代化建設的進度條越來越快,也向世界表明中國式現代化“走得對、走得通”,也能“走得穩、走得好”。
中國式現代化與西方現代化在發展路徑上區別明顯。習近平曾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說:“西方發達國家是一個‘串聯式’的發展過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順序發展,發展到目前水平用了兩百多年時間。我們要后來居上,把‘失去的兩百年’找回來,決定了我國發展必然是一個‘并聯式’的過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是疊加發展的。”
為實現這一目標,二十大發出新的動員令。習近平代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報告時說,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同時,二十大報告對中國式現代化的論述,也成為外媒解碼中國的關鍵詞。
英國廣播公司稱,中國式現代化是全新的“政治語碼”。報道援引二十大報告內容稱,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這被學界概括為“中國式現代化具有的五個重要特征”。這段重要記述深刻闡述了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質,揭示了中國式現代化與西方現代化的根本區別。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王虎學指出,中國式現代化強調“兩個堅持”,即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是一個基本特質的規定。從價值導向看,也是人民至上、人民為中心的現代化。
“現代化”曾被視為“西方的發明”,話語基本為西方所壟斷。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副院長王義桅認為,中國正在給人類現代化留下自己的定義,也重構了世界現代化理論新譜系。
在明確中國式現代化是什么、本質為何的基礎上,二十大報告對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進行了12 個方面系統設計:高質量發展是首要任務,教育、科技、人才是基礎性和戰略性支撐,全過程人民民主是應有之義,全面依法治國是運行軌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是重要內容,內在要求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戰略要求是國防和軍隊現代化,新時代解決臺灣問題的總體方略是反“獨”促統實現國家統一,根基是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重點工作是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推進,國際內涵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關鍵在于黨的領導與黨的建設偉大工程。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首要任務,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性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表示,高質量發展是中國經濟邁向下一個歷史性躍升的必然要求。如今,中國經濟總量已增長到114 萬億元人民幣,穩居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仍然相對落后。只有通過高質量發展,中國才能將經濟增長的潛力轉化為具體可感的紅利,將量的積累轉化為質的提升。高質量發展也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沒有高質量發展,中國式現代化就沒有基礎和支撐,中國也很難在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大國博弈升溫之際占據主動。
10 月17 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趙辰昕在記者會上說:“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而吸引外資也面臨新的形勢。國內外有一些聲音認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就意味著中國要搞自給自足的經濟,這種理解是錯誤的。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構建新發展格局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不是封閉的國內單循環。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潮流不可逆轉,任何國家都無法關起門來搞建設。”
分析人士認為,高質量發展成為最重要“指揮棒”,將對中國經濟大棋局產生深遠影響,一系列新變化也將接踵而至。
當前,中國已經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總的戰略安排是分兩步走:從2020 年到2035 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2035 年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其中,未來五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
如何把握開局起步的關鍵期?報告中有諸多具體表述,比如,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強憲法實施和監督,加強重點領域、新興領域、涉外領域立法;促進機會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深入推進能源革命;堅定不移推進祖國統一大業;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推進國際關系民主化等。
在部署今后任務時,習近平特別談道,“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學者認為,共同富裕仍將是中共未來五年施政重心。值得注意的是,2035 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之一,是“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事業,前途光明,任重道遠。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準備經受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
針對中國式現代化,兩岸專家學者也進行了解讀。臺灣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趙春山指出,臺灣方面應注意到,中國共產黨是將對臺政策放在國家發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來看待。
臺灣《中時電子報》主筆室發表評論文章提到,臺灣地區之所以能成就“芯片奇跡”,正是憑借中國人傳統的智慧、好學、勤勞,以及在西方社會開放交融過程中學到的創新精神、科學知識與運營思維,這正是“中國式現代化”的范例。文章還認為,臺灣地區深度參與大陸現代化,早已有之。過去幾十年來,赴大陸投資的臺商,從傳統制造業到高科技產業都能與時俱進,融合發展。文章最后對和平穩定的兩岸關系表達期許,期待臺灣能主動以“臺灣經驗”參與到“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期待中華民族共同創造富而好禮、強而有信的人類新文明。
中央社會主義學院統戰理論教研部主任、教授王小鴻認為,二十大報告更加明確統一戰線要在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上發揮更大作用。中國式現代化需要發揮統一戰線優勢,謀求最大公約數、畫出最大同心圓,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動員全體中華兒女圍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一起來想、一起來干,形成共同致力民族復興的強大力量。
眼下,中國式現代化面臨的是更加動蕩、加速變革的國際大環境。從全球疫情到烏克蘭危機,從氣候變化到糧食危機,大變局早已超越一時一事、一國一域,不確定性不穩定性與發展合作機遇交織并行。
中國式現代化對于當前西方現代化困境具有觀照意義。西方現代化被認為是“以資本為中心的現代化、兩極分化的現代化、物質主義膨脹的現代化、對外擴張掠奪的現代化”。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副院長鄢一龍表示,美國是世界上最發達的資本主義現代國家,但在2021年,3 名頂級富豪擁有相當于其一半人口的財富。與此同時,至少40%的美國人無法拿出400美元應急,有50 多萬人流落街頭。中國式現代化不是要成為兩極分化的精英世界,而是要建設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大同世界,這更為人類現代化提供了新藍圖。從世界范圍來看,中國現代化道路打破了三大迷思:一是打破了發展中國家現代化的“玻璃天花板”;二是打破了只有資本主義制度才能現代化的迷思;三是打破了西方列強現代化過程中的“國強必霸”悖論。
對比一些西方國家,新中國成立70 多年來,中國從沒有主動挑起過任何一場戰爭和沖突。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田飛龍指出,中國式現代化以和平發展為核心價值觀,以真正的多邊主義、文化多樣性、文明的平等和交流互見為基礎,以共同性來取代原來舊有文明里面的等級性、差別性以及敵對性質,表征出了一種文明的新形態。中國跟其他國家地區之間的關系可以得到一個重新的構造,可以遠離冷戰、遠離征服、遠離霸權、遠離強權政治。
中國過去多年來的現代化探索已向國際社會表明,一個后發國家即使不具備先發國家那樣的發展條件,只要錨定目標,立足本國國情獨立自主探索,不靠殖民掠奪也能實現跨越式發展,這為其他想靠自身努力謀發展的國家提供了新的選擇和參照。
王義桅認為,中國式現代化是一種“自己主場的現代化”,啟迪發展中國家走符合自身國情的現代化道路,增強“你能夠成為你自己,實現萬類霜天競自由”的信心。
烏干達《新視野》雜志記者納爾遜說:“中國式現代化走的是一條因地制宜的道路,它賦予人民主人翁意識,讓所有人都感受到有責任參與到國家的發展建設中去。我們非洲很多國家有被殖民的歷史,民族獨立后的政治制度大多效仿西方的民主制度,但其中的不足已經顯現出來。中國的民主不僅使發展更公平,而且能夠為國家和人民帶來負責任的領導力。”
行進中的中國正邁上新的征程。隨著中國式現代化新畫卷漸次鋪展,人們期待這個走過百年仍青春的執政黨、這個人口規模超十億級的國家,其執政之道和發展之鑰將以更“成人達己”的方式鋪就未來。這一人類文明史上的未來新圖景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