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德華,郝立群,董 梅,趙 旭,陳怡岑
(遼寧省糧食科學研究所,遼寧 沈陽 110032)
糧食是人們不可或缺的基本生活資料,是關乎國家穩定與安全的重要戰略物資。糧食的儲備數量和質量保障是我國一項長期的重要國策。糧食數量和質量安全是全世界關注的焦點之一,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大事,是保持社會穩定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而糧食烘干是糧食數量和質量安全的重要環節,我國每年機械化干燥的糧食約3 700萬t[1],因糧食烘干作業而出現的安全事故時有發生,安全生產是關系到國家和人們生命財產安全和切身利益的大事,越來越受到國家重視,因此,糧食烘干作業過程中風險識別的有效開展,將對糧食烘干作業的安全進行和保障糧食的安全具有深遠的意義。通過糧食烘干作業風險識別,可以實現對風險的控制,消除存在的事故隱患或者防止出現事故隱患。
風險識別法(WBS-RBS)最早由美國PMI專家提出并進行應用,能夠系統地整理項目的風險規律,涵蓋項目中可能發生的風險,通過按照RBS對每個WBS節點進行風險識別,可有效避免風險遺漏;風險分類和風險因子經過歸類和層次劃分后更加清晰、系統,避免了風險劃分的混亂,具有便于風險規劃應對、數據處理、評價分析及經驗積累等優點[2-4]。
WBS是作業分解結構,每個獨立的作業工序即是一個作業包,RBS是風險分解結構,由不同類別風險包組成,合起來WBS-RBS是基于作業分解結構的風險分解結構。對作業系統進行WBS-RBS分析,兩者耦合交叉構成矩陣,通過判斷矩陣元素的風險性,可實現系統的、全面的辨識風險。評價有以下3個步驟。①構建WBS。②構建RBS。③以WBS最底層的作業包集合作為矩陣的列,以RBS最底層的風險因子集合作為矩陣的行,建立WBS-RBS矩陣,構建起WBS和RBS的關聯。其中,行與列的交點為作業過程中可能存在的風險,用0/1表示風險的無/有,也可用具體數值表示風險度。
糧食烘干作業是糧食倉儲企業經常開展的主要生產性作業,其目的是使進入儲糧倉的糧食水分達到安全儲糧要求。工藝流程主要由烘前倉、烘后倉、烘干機、供熱系統、送風系統、輸送設備、提升設備、清理設備、在線監測系統、除塵系統、提升塔所組成[5],糧食烘干主要作業流程如圖1所示。
烘前部分是通過輸送、清理、提升等設備將潮濕的糧食送入烘前倉,做烘干作業前的糧食暫存,以使烘干作業流程穩定;烘干機是烘干作業主要設備;烘后部分是通過輸送、清理、提升等設備將烘干的糧食送入烘后倉,做烘干作業后的糧食暫存,確保烘干作業流程穩定。
依據烘干流程,以及“兩類危險源理論”“三類危險源理論”“4M”理論等,結合生產作業實際情況進行作業分解、風險分解,構建WBS樹(圖2)與RBS樹(圖3)。作業分解結構WBS為一個樹形結構,是對作業任務的綜合分解,最后得到作業實施活動的一種分解方法。作業分解結構以可交付成果為導向,對作業要素進行分解,歸納和定義作業的工作范圍,每下降一層代表對作業的更詳細定義。風險分解結構RBS為一個樹形結構,是按照區分潛在風險存在的各種類別與子類別,形象有條理地說明風險層次結構的一種方法。用WBS識別風險是將作業過程按作業級別逐級進行作業分解,最后得到基本的工作單元。用RBS識別風險是對風險因素按風險類別進行風險分解,最后得到基本風險因素。由圖2、圖3可知,通過WBS分解得到16個基本工作單元,通過RBS分解得到16個風險因素,作為構建WBS-RBS交叉耦合矩陣的基礎。
在構建的WBS-RBS交叉耦合矩陣行與列的交叉點上,通過專家判斷的方式,進行風險識別,分析作業過程中可能存在的風險,用0/1表示風險的無/有。WBS-RBS交叉耦合矩陣如圖4所示。
依據WBS-RBS交叉耦合矩陣分析結果,糧食烘干作業風險識別如表1所示。

表1 糧食烘干作業風險識別表
綜上分析,可得出以下結論。①烘前部分主要風險為濕糧在溫度與濕度的作用下,在烘前倉內產生掛壁現象,在清理作業時,因違規操作發生糧堆坍塌埋人事故;有時為了提高生產效率,工作人員在烘干部分作業時違規提升烘干溫度,加之糧食中含雜質較多,未及時清理塔體,造成糧食在烘干塔內淤堵,導致烘干不均、糧食烘糊,甚至發生火災事故。②供熱系統由于連續的高溫作業,換熱裝置易發生堵塞或脫碳等問題,進一步導致換熱管破損,明火直接進入烘干機內,造成火災事故;烘后部分主要風險為烘干后的糧食有時溫度沒有降至操作規程的要求,在外界低溫的作用下,糧食表面返潮、發熱,入烘后倉產生掛壁現象,在清理作業時,因違規操作發生糧堆坍塌埋人事故。③烘干系統操作中,由于北方的烘干作業通常在寒冷的冬季,作業過程中,有大量的潮濕氣體從烘干塔體內噴出,在烘干塔四周產生冰溜子高高懸掛,待條件適合時脫落,砸傷下方作業人員,造成高空墜物傷人事故。
因此,通過糧食烘干作業風險分析,有助于采取有效防范措施,減少或者避免糧食烘干作業過程中安全事故的發生,保證糧食烘干作業順利進行。與此同時,應加強安全培訓,做好個人安全防護,適時開展應急演練,提高人員安全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