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元繼
(中國水利水電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00)
超大型水電站地下引水發電系統工程一般工程規模浩大,工期緊張,施工強度高,且持續時間長;地下洞室群布置緊湊,結構形式多變,體形復雜;合同標段之間的界面關系復雜,干擾因素多,施工合同條款不可能將所有不利因素都提前考慮全面,因而在實施過程中會引起合同變更索賠,各方應以智慧的方式化解合同管理中的痛點、難點。本文對國內超大型水電站的典型變更索賠案例進行總結,為水電工程行業在變更索賠管理方面提供借鑒。
項目在履約過程中,合同外圍變化較為復雜,如何化解履約壓力是各方關注的焦點,其施工方案的調整優化又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在工程工期、安全施工、經營成本等方面施工單位應主動想辦法化解施工難點,達到優質履約的目的[1]。
案例:某水電站地下引水發電系統投標施工組織設計尾水管至尾水主洞岔洞段開挖采用由尾水主洞進入岔洞段,施工岔洞段、尾水管上部開挖,后由下部施工支洞進入尾水管下部開挖,最終達到開挖關鍵線路主廠房下部的目的。但因尾水主洞前期甲方提供的施工支洞未能按期完成交面,影響了整體施工通道。為解決施工通道問題,充分利用地下電站“兩尾支合一尾主”、洞室斷面大等特點,優先滿足關鍵線路主廠房施工,乙方提出開挖“自身”繞路來解決尾水管各層開挖的方案,即:在尾水管設計開挖線以內,以下部施工支洞為出發點,用“自身繞路”形成折線形“樓梯”,產生足夠的水平距離來化解巨大的高差,通過“立體多層次”提供了尾水管頂部施工通道。同時以下部施工支洞為界,往下游方向解決尾水管下游開挖問題,往上游方向解決主廠房底部開挖通道問題,在平面上將兩個問題獨立開來,同時進行,互不干擾。該方案在尾水管開挖設計線內增加了TD1~TD12 共12 條施工通道(見表1),可同時施工達5 個工作面(見圖1),在不增加設計內開挖總量的前提下,提前進入尾水管施工,提前2 個月對關鍵線路主廠房下部施工,化解了工期風險,同時甲方也認可變更成立。

表1 TD1~TD12施工通道特性表

圖1 尾水管施工通道洞內繞洞平面布置圖
常規方案自上而下、逐層開挖方法,安全可靠、施工難度小、投資最省,但在工程實際所處邊界條件下,尾水管“自身繞路”的開挖方案,體現了地下工程施工組織“平面多工序、立體多層次”這一重要思路,在安全性、可操作性和經濟性方面無疑是最優方案[2]。方案的調整也引起一些專項配套措施的增加,造成施工難度和費用的增加。增加的主要變更項目如下。
(1)通道開挖支護量正常變更。
(2)方案雖通過導洞繞路到達尾水管頂部,再逐層往下開挖,但某些部位仍存在較大高差,需進行墊渣,或搭設排架、鋪設馬道板作為平臺進行開挖支護,而且必須每個爆破循環安拆一次,新增臨時工程量。
(3)因開挖高差大,只能依靠多臂鉆才能清危排險,補償多臂鉆特殊臺時費。
(4)施工通道最大坡度達到14%,行車困難,為避免車輛打滑,部分路面澆筑了C25混凝土,后期再開挖清除。
(5)方案較為特殊,通道坡度大、空間小,通風散煙和抽排水困難,不利于機械化施工,增加了人工搭排架開挖,增加了爆破、裝渣、出渣的難度,降低了施工效率,而且“洞中開洞”形成上下兩層洞室,增加了安全風險,需考慮一定的難度系數或降效系數。
該案例是較為典型的因前期標段原因引起本標段的工期不滿足要求,因優化調整而變更施工方案。此方案由乙方提出并主導,既幫助甲方消除了因前期標段不滿足要求造成的較大影響,也同時兼顧了乙方的施工成本,較好地實現了項目管理目標。
工程的變更索賠立項成立后,費用計算方法尤為重要。采用何方法、何手段對價格起決定性的作用,各方以智慧的方法解決變更中遇到的難題。
案例:某水電站合同提供的主要渣土運輸道路按二級公路設計標準(路面寬12m,長度1.6km,混凝土路面),運輸使用時間為5.5a,運輸明挖土石方約470 萬m3,洞挖石方約160 萬m3。實際提供的道路為2 個標準:標準1(道路使用時間為前3.5a,路面寬6.4m,長度1.6km,混凝土路面);標準2(道路使用時間為后2 年,與圍堰相結合部分段發生改道,道路增長為2.1km,增加段路面為泥結石)。因合同邊界條件發生變化,造成土石方開挖期間車輛通行出現堵車、裝載效率和通行效率降低、磨損增大,導致乙方投入成本增加。各方對道路標準的變化認可,對增加的道路長度認為已包含在合同內,但對路面寬度由12m 變為6.4m 引起的車輛通行能力降效分歧較大。
因道路寬度減少一倍關系,道路增加費用參照二、三級公路車流量標準,考慮按最低影響的車流量一倍折算成延長出渣線路一倍計算運距補償[3]。增加費用按照實際出渣距離×2×每公里增運單價÷70%,單價采用《水利建筑工程預算定額》(2004)計算。根據《水利建筑工程預算定額》(2004)中的汽車運輸定額適用于一般水電工程施工路況,泥結碎石路面雙車道。定額編制的公路路況與場內三級公路接近,場內三級公路設計行車密度為25輛/h,根據《水利水電工程施工組織設計與施工新技術規范》對場內公路等級進行劃分及指標設定,見表2。本工程開挖高峰期間行車密度計算為40.45 輛/h 超過場內三級公路設計行車密度,超過三級公路設計行車密度部分核定為因公路通行條件不足影響范圍,核定超過三級公路設計標準(40.45-25)/25=61.81%,考慮車輛配置、公路運行期間受其他運行車輛影響以及超載運距實際情況,按取值70%作為公路標準變化最低影響范圍。

表2 新規范對場內公路等級的劃分及指標設定
該案例是施工道路級別的變化引起通行效率降低,造成成本增加。變更的難點之一是施工道路變化后采用什么標準計算費用,難點之二是通行效率降低具體數值如何確定。本案例標準采用施工道路前后寬度的比值作為延長線路長度,解決了運輸距離難題;通行效率采用實際行車密度超過理論行車密度的比分值作為降效值,巧妙地化解了具體效率降低的量化難點。
項目合同條件及環境往往存在未明確的情況,在實施過程中條件發生改變引起方案的調整,增加的成本應以實事求是的原則進行處理,以工程良好履約為本。
案例:某水電站地下引水發電系統合同通風排煙為總價一般項目,招投標階段地下洞室中存在可燃燒的甲烷及潛存瓦斯,未明確是否屬于瓦斯隧洞及級別,地下洞室群通風排煙投標施作按照初、中、后三期方案布置,初期投入11 臺設備,總功率1960kW;中期投入10 臺設備,總功率1211kW;后期投入2 臺設備,總功率74kW,未按瓦斯隧洞進行施工布置及配置。實際實施階段,第三方專題報告中將地下廠房洞室鑒定為低瓦斯隧道,屬于含量最低的瓦斯隧道,要求地下廠房洞室增加通風設備投入,進行24h不間斷通風。此外,受輔助工程交面滯后影響,地下廠房工程自然(循環)通風減少、強制通風增加。在工期調整期內,地下廠房各洞室高強度施工,機械設備尾氣排放集中,必須增加通風散煙設備數量和延長通風設備運行時間。實施階段初期投入設備21 臺,總功率2788kW;中期投入設備15臺,總功率1603kW;后期投入設備4 臺,總功率498kW,滿足瓦斯隧洞安全施工。其通風排煙設備及功率、通風排煙時長和成本成倍增加,見表3。地下洞室群通風排煙與單一洞室相比,洞室線路經多次轉彎,通風效率低下;多個洞室污風有嚴重串風問題,要求同時同步進行排風;同時進風口較為單一,難以形成較為寬闊的良好進風口,經綜合分析,洞室群通風排煙較單一洞室降效0.6~0.7左右。

表3 通風排煙設備、功率、時間對比表
因合同提供條件模糊,未明確是否為瓦斯隧道,也未要求采取措施,投標方案中也考慮瓦斯隧道處置措施及費用,實際施工成本增加,甲方同意地下電站通風散煙運行費用按實事求是、風險共擔原則補償運行電費,因水利水電無瓦斯隧洞定額,補償費用計算方法中定額的采用分歧較大。
補償費用計算方法:通風散煙電費補償=合同通風散煙電費×瓦斯隧道通風設備運行電費系數(以下簡稱瓦斯系數)×功率增加系數-合同內電費。
乙方認為:因水利水電無瓦斯隧道定額,類似隧道可采用公路定額,同時《貴州省瓦斯隧道預算定額(2014 年)》[4]定額是對公路工程施工定額(2007 年)的補充,屬于同一體系,其水平相當,具有可比性和參照性。通風電費=定額臺班×度數×電費單價×隧道長度,平均功率=平均功效×加權平均運行天數。經計算,瓦斯系數為3.82,功率增加系數1.49,見表4、表5。

表4 瓦斯系數計算表

表5 功率增加系數計算表
甲方認為:瓦斯系數因《貴州省瓦斯隧道預算定額(2014 年)》為地方定額,不是本工程所在地,不完全具有代表性,采用18 公路定額“瓦斯隧道正洞通風(定額編號3-4-8-2)”與07公路定額“正洞通風(定額編號3-1-15-2)”中軸流風機所耗電量之比,計算結果為2.65。功率增加系數按實際投入設備功率·時間÷投標設備功率·時間,考慮到地下廠房系統工程為地下洞室群,長度較長,通風設備增加,按照風險共擔原則,經雙方協商,系數按1.0計取。
該案例實施階段為2014 年之前,甲方定額選取18公路定額與已廢止的07 公路定額風機所耗電量之比,二者定額屬于不同的定額體系,定額水平也不一致,可比性較差,造價計算較為牽強。如采用同一標準的08公路定額水平,瓦斯系數采用18 公路定額“瓦斯隧道正洞通風(定額編號3-4-8-2)”與2018 公路定額“正洞通風(定額編號:3-1-15-2)”中風機所耗電量之比,計算結果應為5.66。在實際索賠過程中,甲乙雙方均有所取舍,才能達成最終目標。
綜上所述,工程的變更索賠是較大機率發生的事項,各方均應常態化對待,面對工程合同管理中的難點,應集各方智慧共同化解。一是要做好提前策劃,二是要收集好過程資料,三是要及時簽證,固定好基礎依據,四是要加強溝通,達成共識,為各方較好地解決經濟問題提供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