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文
(濟南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廣州分公司, 廣東 廣州 510000)
隨著城市道路建設的大力發展,道路交叉情況越來越多。為了跨越現狀道路,通常需要增大蓋梁跨度來滿足通行需求,所以鋼蓋梁門架墩與預應力門架墩成為了一種常用結構形式。預應力混凝土蓋梁搭設支架現澆,對交通影響較大,鋼蓋梁可在工廠預制,現場吊裝,對交通的影響較小[1-3]。門架墩按照鋼蓋梁與立柱橋墩的連接方式,常規思路采用直接剛接,受力明確,施工簡便。對于一些特殊工程,需轉化思路,調整墩、梁連接形式,如:先鉸接,后剛接;一端剛接,一端放支座[4-6]。本文將結合實際工程案例,對于鋼蓋梁的門架墩結構的受力情況進行分析。
新建東二環-廣深跨線橋1~10 孔平行于現狀姬火路,為保證姬火路通行,橋墩蓋梁采用門架形式上跨姬火路,姬火路斷面組成:17m 車行道+4.5m 人行道??紤]混凝土現澆支架對姬火路影響,蓋梁結構采用鋼結構。本文以9#墩為研究對象,9#墩為過渡墩,蓋梁跨徑23.8m,墩高5.8m,上部結構情況:小樁號側接8 片30m小箱梁,大樁號側接8片35m小箱梁。
鋼蓋梁設計采用單箱雙室結構,最小截面高度為2.27m,頂底板厚22mm,腹板厚25mm,最高截面高度為2.6m,頂底板厚30mm,邊腹板厚22mm,中腹板厚20mm,鋼材采用Q420qD。針對鋼蓋梁與橋墩連接方式提出3個方案進行分析。
方案一:剛接。
方案二:先鉸接后剛接。施工流程為:施工下部樁基、承臺、橋墩(包括墩頂鋼套安裝并灌注混凝土)→安裝蓋梁,蓋梁通過鋼套筒加勁板實現定位、限位,實現蓋梁與橋墩間的鉸接→吊裝上部主梁(澆筑濕接縫及調平層混凝土)→焊接橋墩鋼套筒與蓋梁間的連接件及對應焊縫,實現橋墩與蓋梁的剛接→施工瀝青混凝土鋪裝及防撞護欄等附屬結構。
方案三:一側剛接,另一側放支座。
適用于方案一、二的門架墩立面圖如圖1 所示,鋼蓋梁的平面圖及斷面圖如圖2所示。

圖1 門架墩立面圖(適用于方案一、二) (單位:m)

圖2 鋼蓋梁平面圖及斷面圖
采用空間有限元軟件MIDAS CIVIL 進行計算分析,縱梁計算根據施工階段受力情況進行分析。
方案一分4個施工階段:第一階段為施工下部樁基、承臺、橋墩、安裝蓋梁(邊界:墩與蓋梁鉸接);第二階段為吊梁、鋪裝及防撞護欄等附屬結構;第三階段為實現橋墩與蓋梁的剛接;第四階段為成橋十年使用階段。
方案二分為3 個施工階段:第一階段為施工下部樁基、承臺、橋墩、安裝蓋梁(邊界:墩梁剛接);第二階段為吊梁及二期恒載;第三階段為成橋十年使用階段。
方案三分3 個施工階段:第一階段為施工下部樁基、承臺、橋墩、安裝蓋梁(邊界:一個橋墩剛接,另一個橋墩放支座);第二階段為吊梁及二期恒載;第三階段為成橋十年使用階段[7-10]。
各方案的有限元分析模型見圖3,各方案的應力分析圖見圖4~圖6。承載能力極限狀態下蓋梁最大應力、柱頂內力見表1,不同荷載作用下的柱頂內力見表2。

圖3 三個方案的有限元分析模型

圖4 方案一梁單元應力圖(承載能力極限狀態)

圖5 方案二梁單元應力圖(承載能力極限狀態)

圖6 方案三梁單元應力圖(承載能力極限狀態)

表1 承載能力極限狀態下蓋梁最大應力、柱頂內力

表2 不同荷載作用下的柱頂內力
鋼材應力容許值為320/1.1=290.9MPa,蓋梁撓度容許值為23800/500=47.6mm。
表1 表明3 個方案蓋梁應力及撓度均在規范容許值內,其中方案一蓋梁在構造上還有一定優化空間。方案二與方案三蓋梁應力相對較大,在應力容許值范圍內,充分利用了鋼材的性能,比較經濟合理。3 個方案墩柱頂部彎矩差值較大,說明改變門架墩立柱與蓋梁的連接方式可大大改善立柱的受力狀況,經計算方案一橋墩結構需采用3m(橫向)×1.5m(縱向),橋墩縱向配置 2 排 Φ28 鋼筋,橋墩橫向配置 1 排 Φ28 鋼筋,滿足設計規范要求。方案二橋墩結構采用1.5m(橫橋向)×1.5m(橋向),橋墩橫向配置1 排Φ28 鋼筋,橋墩縱向配置1 排Φ32 鋼筋,滿足設計規范要求。方案三橋墩結構采用2m(橫橋向)×1.5m(橋向),橋墩橫向配置 1 排 Φ28 鋼筋,橋墩縱向配置 1 排 Φ32 鋼筋,滿足設計規范要求。方案一橋墩在構造與配筋上均要付出較大代價,不經濟不美觀,大跨徑門架墩采用墩、梁剛接應慎重考慮。
表2 表明在汽車荷載和溫度作用下,方案一、方案二立柱柱頂軸力、彎矩相同,溫度對墩柱結構產生較大的橫向彎矩,而方案3 由于一側柱設置了單向(橫橋向)活動支座,剛接柱柱頂、柱底節點由溫度產生的軸力、橫向彎矩很小。3個方案優劣對比見表3。

表3 方案對比表
通過對東二環-廣深跨線橋9#墩進行計算分析,得到以下結論:
(1)墩、梁的連接方式,對墩柱頂部控制彎矩影響很大,對蓋梁控制彎矩影響較小。溫度荷載對全剛接的門架墩彎矩影響顯著,在設計中要合理選擇結構形式。
(2)對于蓋梁跨越現狀道路,墩、梁先鉸接后剛接,優化了橋墩構造尺寸,減少了對現狀道路凈寬影響,降低了造價,提升了結構的輕盈美觀。
(3)當現狀條件受限只能采用鋼蓋梁時,要充分利用鋼結構強大的抗彎能力。
(4)對于墩柱較矮、凈寬不受限時采用大跨徑門架墩,建議橋墩與一側蓋梁固結,另一側橋墩放置支座,受力更為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