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紅藝,黃成 (安徽建筑大學藝術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
21世紀,“城市文化保護”成為熱門課題。起因是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過度注重經濟發展使城市陷入了“同質化”危機。為了抑制“同質化”現象的擴張,人們從根源出發,注重城市主題文化的培育,保護城市文化遺產[1],以文化保護和利用來激發城市發展的活力。工業遺產是工業文化的標識,展現了城市工業文明時期的發展概況。對于工業遺產的利用,將其開發成創意產業園區,為城市帶來經濟效益成為首要選擇,但是僅僅關注工業遺產的經濟價值,難以完整發揮其作為文化遺產的效用。以合柴1972文創園為例,探討城市工業遺產從文化保護角度進行改造與利用的方式,以及如何更好的利用工業遺產的文化價值,服務城市。
文化,從廣義角度理解,是指人類文明創造出來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從狹義角度理解,是指某一時期的人文精神體系。城市,是人類生存發展的重要場所,記錄了歷史長河中人類生產生活的軌跡。城市文化可以理解為“城市”和“文化”,也可以理解為“城市的文化”。城市和文化,是把城市當作文化的載體,兩者相互并列;城市的文化,則是城市自身所具有的,帶有獨特性精神內涵的文化。它反映了城市居民的價值觀念、生存方式、民俗習慣等,對于城市的穩定和繁榮有促進作用。
隨著城市人口基數的增加,城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在城市不斷發展的當下,每個城市的特色開始消解,城市的地域性和本土性特征變得淡漠。城市文化就像城市的“名片”,是每個城市不可替代的精神內核。對于社會而言,良好的城市文化有利于保持社會的穩定,加強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融合[2];對于城市居民而言,鮮活的城市文化可以豐富人們的日常生活,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3];對于城市本身,城市文化越豐富,城市肌理越完善,城市自身的魅力和特點便越發凸顯。單霽翔先生說:“任何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生命歷程,文化遺產體現著城市獨特的思維方式和文化價值,是城市生命歷程的根基”[4]。文化遺產是城市文明的時代縮影,凝聚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彰顯著獨特的城市魅力。
城市文化遺產是不同時代發展的遺留物,既有靜態性,也具有動態性[5],作為城市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工業文化遺產具有特殊的時代價值和鮮明的工業特征。在后工業時代,工業遺產成為了熱門改造項目,文化創意產業園、民宿等設計改造層出不窮。如何更好的利用工業遺產,提升城市文化系統的完善度,形成獨具特色的城市文化成了新的研究方向。結合其他學者的觀點,和當今時代重視城市文化發展的語境,要將工業遺產保護融入城市文化保護系統中,從城市文化保護角度尋找工業遺產利用的新突破口。
合肥是安徽的省會城市,伴隨第三產業的發展,傳統工業區逐漸搬離城市中心,城市遺留了大批的工業廠房。如何利用這些帶有時代特征的工業文化載體就成為了當地政府和人民需要規劃和關心的問題,合柴1972文創園(以下簡稱合柴)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誕生的。合柴是由合肥市政府和安徽省監獄局聯合規劃的一座創意文化產業園區,歷經五次身份變化,由肥西新生窯廠、合肥磚瓦廠到柴油機廠、安徽省合肥監獄再至合柴1972文創園[6]。多重身份賦予了合柴獨特的文化內涵,吸引了大批游客和藝術家駐足參觀。
用戶作為文化創意產業的消費者與主體引導者,對于創意產業的發展有重要意義。數據通過網絡和實地發放問卷的形式獲得,調查對象為合柴的參觀者。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170份,回收問卷158份,有效率為92%。在用戶滿意度和重要性評價板塊,從園區服務水平、園區環境、園區文化氛圍角度入手,采用5點計分法進行評價(表1),經過研究分析,合柴的用戶體驗感目前處于適中水平,受訪者在園區服務水平和文化氛圍感方面期望較高,但滿意度不足。

各評價指標滿意度和重要性 表1
合柴的建筑風格為工業風,筆者通過觀察比較,對建筑的保護與利用方式進行分類,將合柴的建筑物分為整體保留、局部保留、新舊結合三種方式(表2)。從工業價值方面參考,合柴的工業建筑形態保護的較為完整,工業特征明顯;從社會價值方面參考,合柴歷經幾次變遷,歷史文化信息豐富;從城市肌理修復方面參考,工業時代是城市發展過程中重要的時間節點,是城市肌理景觀的一部分。對合柴進行保護對于合肥市城市文化和城市景觀肌理完善有重要促進作用。

合柴1972之創園建筑保護方式示意圖 表2
合柴是合肥市政府基于其他舊建筑改造方案之上,所形成的具有綜合性價值的工業遺產保護項目,對于工業遺產利用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但是從城市文化保護方面探討,合柴的工業文化并未得到較好的保護與利用。合柴的工業遺產僅僅利用了其建筑特征,對于工業設施,生產工藝與流程等具有文化內涵的非物質載體沒有相關的保護措施。
通過分析合柴工業遺產的保護利用方式可以知悉,目前工業遺產改造項目對于城市工業文化的保護程度有所欠缺。工業建筑空間的再設計自由度較高,但是隨著改造更新的程度越高,工業時代的非物質文化內容的保留度就會相應的降低。基于此現象,提出以下方法,進行思考。
公眾作為文化的生產者和傳播者,在文化保護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起主導性作用。如果將文化空間類比為文本,那么公眾就是文本的創作者。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可以利用數字技術,提升主體參與度,借助信息技術,創建服務評價系統和文化空間APP,增加公眾對于文化空間的回訪率。可以定期舉辦打卡活動,如發布相關工業老舊物品,鼓勵用戶對原有工業物件進行再設計,增加用戶對工業文化的興趣。同時遵循服務設計的原則,增加生活信息版塊,如提供天氣查詢,停車情況等相關服務,提高用戶滿意度。政府可以通過創建數字化平臺,對城市中的建筑遺址改造項目進行采訪登記,形成系統化管理。策劃方可以利用互動系統來提升參觀者的文化參與度,通過VR和AR技術,實現文化信息化處理。在文化場景理論的指導下,建設相關工業文化場景,以此刺激公眾進行文化消費。以合柴文創園為例,首先應完善合柴的歷史發展信息,將歷史信息,文化展覽活動等內容發布在數字平臺上,方便用戶進行查詢。數字平臺還需要增加其他文化園區所發布的活動,形成區域聯動效果。其次在園區內部單獨開辟空間,用以保護工業生產技術、生產流程等非物質文化內容,采用實物還原、場景模擬等不同的方式進行展示宣傳,應盡可能的還原當時建筑原居民所進行的生活和生產活動。
費爾頓說過:“維持文物建筑的一個最好的方法是恰當地使用它們”[7]。文化是工業遺產保護與利用的重要內驅力,在進行空間改造時要兼顧文化的延續與發展,加強文化在空間中的流通性。在進行空間功能更新時,不能一味的從設計師角度思考,而應以用戶需求為出發點,通過對園區建筑功能的更新改造,進行工業遺產保護活動[8]。在空間功能規劃中,可以借鑒杭州市工業遺產建筑用地分類[9],通過增加公益性娛樂用地和科研設計用地來體現文化性,如建設文化活動中心、教研培訓基地等。經過實地調研,合柴仍然有大量未開放空間,可以在保留一部分原有空間功能的基礎上,對周邊建筑布局進行拓展延伸。合柴的主要文化空間是家電博物館和當代美術館,以此為輻射中心,對周邊建筑功能進行適當調整。將未進行更新的空間功能設計為教研培訓中心,定期舉辦合肥城市文化講座以及藝術展覽等活動。通過對空間功能的更新,吸引不同年齡段的人群,刺激城市文化和工業文化的傳播。
“Post industrial landscape”譯為后工業景觀,即工業遺留設施與現代藝術作品相結合所形成的具有獨特文化意義的城市景觀。城市景觀是城市文化的具象表現,展現了城市的時代特征。合柴的后工業景觀大致分為兩種類型:自然景觀和文化景觀。文化景觀的保護方式在第一條有所贅述,即利用數字技術保護工業文化遺產。對于自然景觀的更新,需要以“體驗感”為中心,遵循形式美法則,打造以游客感受為主和具有豐富視覺效果的景觀場景。在建筑及雕塑的設計中,除了保留建筑的工業特征,適當增加建筑的可娛樂性。以合柴為例,在進行景觀設計時,注重綠植的高低錯落感,增加景觀的變化。在建筑改造時,增加墻面肌理感,加強游客的視覺感受,提升游客的體驗感。
簡要而言,對于工業遺產的保護,需要順應時代的發展,立足于公眾的需求。在原有的工業遺址中,注入新的時代元素,借助科技手段,還原工業時代城市文化的特殊景象。對于建筑遺址表層景觀,通過有選擇的保留和創新,來增加人民對于城市文化的體驗感。利用城市物質景觀的還原與更新,促進城市文化的發展,激發城市文化的活力。
工業遺產是歷史文化的瑰寶,是工業文明的紀念碑。通過對合柴工業遺產保護現狀的調查與分析,提出要將工業遺產融入城市文化保護系統的觀點。城市文化保護與工業遺產利用需要定位三個問題,即“保護什么?為什么要保護?如何保護?”,城市文化保護的能動對象為城市公眾,關注公眾的精神需求是文化保護的落腳點。同時工業遺產具有多重價值性,保護和利用工業遺產對于激發工業遺產的文化活力,完善城市時代景觀肌理和城市文化系統有促進作用。研究顯示,城市人民對城市文化呈現“高需求,低滿足”的現狀。在信息科技時代,可以從用戶的精神文化需求出發,利用現代技術進行空間及景觀的改造,對工業時期的文化進行還原與更新,繼以保護工業時代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內容。通過對工業遺產的保護,提高人民的文化滿足感。以工業文化為引導,喚醒城市公眾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促進新時代美麗城市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