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楓 (中外建工程設計與顧問有限公司,福建 福州 350108)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城市人口數量不斷增加,城市公園的數量也在不斷增加。同時隨著全民健身運動的開展和社會的進步,城市公園在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也傳播著精神文明與科學知識,提升了人們的身體及文化素質[1],在依托當地傳統文脈的基礎上,結合場地森林特征,融入“森康養、文化、娛樂”為輔的特色林場景觀,打造全域型、多功能的綜合城市公園體系,始終是設計師們永不止步所探求的目標。
龍湖山公園項目建設是安溪城市良性和諧發展的必要條件,是城市參與生態環境維護的重要體現。一方面,在城市中,公園是人們日常散步、鍛煉的主要場合,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公園的建設不僅可以美化市容市貌,更重要的是給人們創造出一個更適合人類居住的生存環境,有助于增加周邊社區活力,提高地區居民參與戶外活動的積極性,間接提高了居民的幸福感。因此,建設與城市發展和人群需求實時適應的主題公園迫在眉睫。
安溪有上千年的產茶歷史,是“中國烏龍茶(名茶)之鄉”、安溪鐵觀音的發源地,位居中國重點產茶縣第一位,以茶業聞名全中國,號稱“中國茶都”。安溪還是“中國藤鐵工藝之鄉”和“世界藤鐵工藝之都”,工藝品暢銷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占中國同類產品交易額40%。
本項目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城廂區,地處二環路與中山街交匯處,處于兩條城市干道交錯。地塊距離安溪縣政府1.5 km,距離城鄉鎮政府2.0 km,區位優勢明顯。距離安溪汽車總站3.0 km,距離安溪火車站3.0 km,驅車500 m即可到達福詔高速公路入口,交通十分便利。
安溪縣龍湖山公園規劃總面積16.49萬m2,本次一期主題園區規劃面積5.38萬m2(80.7畝)。項目區內土地以邊坡地、草地、荒坡地為主。基地內大部分建筑被水塘淹沒,存在坍塌危險,需及時拆除。
1.2.1 地形地勢
由于基地南側新建房地產、幼兒園項目,部分不合理利用導致基地內黃土大面積裸露,積水嚴重形成水塘,最大高差約8 m,生態受到較大程度破壞。水塘與邊坡黃土裸露嚴重。
1.2.2 綠化植物
基地內土質較差,植物綠化量稀少,少許灌叢矮草和雜木,景觀性較差,觀賞性弱。場地東側龍湖山土壤較肥沃,植被相對完善,多為中小型喬木、高大灌木生長,地被覆蓋情況相對較好。
1.2.3 道路交通
場地內現狀道路主要由龍湖路、308省道及建筑、工廠的生活、生產路組成。308省道、龍湖路與場地相銜接,其中308省道從場地西南側以高架橋梁的形式跨過。
本項目的設計核心要求是維護“人與自然的關系”,在設計方案上通過植物生態設計、透水材料的運用、地形地貌的整合、公共設施完善、植物的合理選用及種植、地形景觀的營造及土方利用、本地材料和節約型材料運用、文化特色融入等,最大限度采用近自然方法和生態化技術,減少對環境的二次破壞、間接破壞。
通過路網連通、植被提升、生態修復和文化融合多位一體同步建設,充分利用場地資源,因地制宜,打造生態安全、開放共享、尊崇自然、以綠為核、彈性的綜合性公園。設計手法上以“林業+文體”為切入點,“文化+娛樂+體育+森林康養”為組合形式,打造“森林康養+體育”為主、“森林康養+文化/娛樂”為輔的特色林場景觀,讓森林走近城市,讓市民走進森林,實現從“生態加”走向“生態+”。
以期保護城市生態基底,延續綠地系統的格局,塑造安溪縣生態綠廊;構建綠地游憩系統,匯集安溪城市人氣,提升周邊用地價值,激活山地空間;營造區域核心景觀,形成安溪活力地標;發掘區域文化資源,塑造地域特色景觀,延續安溪文脈。
龍湖山公園分為兩大塊:休閑公園及山地主題公園。

圖1 龍湖山公園總平面圖
休閑公園重點打造休閑游憩景觀、地域文化的利用與展示、水生態系統的恢復。空間布局分為六個功能區域,分別為入口印象區、配套服務區、多功能兒童活動區、運動健身區、湖面觀賞區、濱水休閑區,重點打造悅目怡情、溢彩童年、荷塘秀色、水岸聽風、龍湖攬勝、高瞰平湖六個景觀區域。其中,悅目怡情:結合現代人的審美情趣和使用功能要求,運用環境藝術設計手法,創造開朗明麗、恬靜自然的入口景觀。
3.1.1 分區設計
溢彩童年:設置多功能兒童活動區,鍛煉兒童的社交能力、培養創造力、鍛煉身體。
荷塘秀色:設置觀荷廊亭、棧道,提供多層次、多角度的賞荷視線。
水岸聽風:設計親水大平臺、疏林草地、親水汀步等多種形式景觀節點,達到水岸聽風的效果。
龍湖攬勝:通過觀景看臺,觀賞龍湖景致。
高瞰平湖:俯瞰龍湖,園區的溢彩童年、荷塘秀色、龍湖美景盡收眼底。
3.1.2 設計重點

圖2 休閑公園景觀設置鳥瞰圖
休閑游憩景觀的營造:500m環湖濱水步道、健身綠道的建設;高程多變,變化豐富的濱水休閑空間的營造;草坡入水的疏林草地生態親水空間;親水平臺、景觀橋、觀景亭等豐富親水體驗[2]。
地域文化的利用與展示:將安溪滕鐵文化融入到廊架、建筑、景墻、座椅、地面鋪裝等細節設計中。
水生態系統的恢復:利用原有場地挖填形成的深潭,通過湖面岸線的梳理與調整,營造緩坡入水的自然空間,適當增加河心洲及泛洪漫灘,為動植物提供多樣的生存空間,營造多樣性生態群落。
湖心洲的營造:松木樁及河卵石固土。
泛洪漫灘融合城市海綿功能,預留彈性空間,保障行洪安全的同時,營造鄉野生態景觀。
群落植物主要選擇:榕樹、香樟、黃花風鈴木、美人樹、三角梅、紫薇、花葉蘆竹、旱傘草、美人蕉、鳶尾。
山地公園以山地運動、山地休閑、山地娛樂為主要功能定位。山地運動可開展山地自行車、小輪車賽道、兒童滑步車賽道、速降等運動項目;依托森林景觀建設懸空棧道、觀景平臺以及森林星空露營等山地休閑活動;山地娛樂則可以策劃森林探索、森林滑索、森林樂園等項目[3]。
有效對接周邊路網,增強公園與周邊環境的連通性;根據功能需求,分級設置道路等級(設置公園主干道、公園次干道、休閑慢道、濱水步道、應急消防通道),結合湖體高程與周邊地塊屬性,合理布局,完善園區道路體系。
龍湖山公園植物設計以開花植物為主題,點綴園區景觀,豐富景觀層次色彩,打造“雋秀婀娜,靜逸雅致”的城市公園綠地。冬春以黃花風鈴木、碧桃、福建山櫻花為主打,夏秋以楓香、羊蹄甲、紫薇為主。層次方面:上層喬木以羊蹄甲、無患子、香樟為主;中層開花喬木有黃花風鈴木、楓香、福建山櫻花、紫薇、梨樹;下層地被以粉黛亂子草、格桑花、百日草、木芙蓉、金森女貞為主。
通過公園生態濕地構建、植物緩沖帶構建、沿道路植草溝建設、洼地構建雨水花園等多項措施,實現區域內雨洪、徑流調節、控制污染、徑流凈化等[4]。
①生態濕地構建:龍湖山公園構建過渡型生態濕地,水生、陸生生態系統相互延伸擴展,在抵御洪水、調節徑流,改善氣候、控制污染,維護區域生態平衡等方面起作用。
②植物緩沖帶構建:通過多層次植物過渡帶建設,形成沉水、、浮水、挺水、水生植物、草、灌木、喬木多層次的植物過渡帶。
③沿道路植草溝建設:種有植被的地表淺溝,可收集、輸送、排放并凈化徑流雨水。
④洼地構建雨水花園:延緩雨水峰值出現時間,源頭減少徑流、凈化初雨污染,調蓄雨水,降低峰值流量,為雨水利用創造條件。
通過鄉土材料的應用、太陽能照明的運用以及垂直綠化的形式達到生態節能。
建議將規劃用地中的鄉土材料加以重新利用,作為墻體、鋪裝、坐凳、小品設施,并用植被避免或阻擋夏季陽光對建筑的直射以節約能源等。
公園休閑城市具備創新性、理論性、實踐性三大特點,能有效加快公園城市建設進程,改善人居環境。利用全域統籌的設計理念有利于公園進行綜合設計,使公園適應時代的變化和對公園功能需求的變化,以提高居民生活質量。
經過對龍湖山綜合公園整體規劃設計,得出以下結論:打造以“開放通透、疏林草地、整潔簡約、景觀生態”為理念的綜合性示范公園。重點突出如何使公園集休閑、文化、康養于一體。運用現代造園技術使得公園重新煥發生機,又可以保留住原來的熟悉的“味道”。城市綜合公園的規劃設計,仍然任重而道遠[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