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吟,陳歡歡,高志玉 (石河子大學理學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3)
1998年,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以下簡稱“資環”)作為新專業走向各個高校[1]。1999年,為了經濟復蘇和就業問題,高校開始擴招,開設資環專業的高校越來越多,截至2013年,已有200多所高校開設此專業,涉及地理類、農林類、建筑規劃類、經濟管理類、地質礦業類[2~3]。資環專業與其他專業不同,該專業涉及地理、規劃、社會、經濟、環境等方面的知識,具有學科融合性強的特點[4]。2013年,為了培養學科交叉復合型人才和創新性人才,資環專業被拆分為兩個專業: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和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以下簡稱:人文城規)。在這15年的發展過程中,一些院校依托于相關背景學科的優勢形成了特色學科,也有部分院校趁著專業調整取消了人文城規專業。截至2019年,人文城規專業開設院校92所[5]。新時期,對于人文城規專業的目標定位、人才培養、師資隊伍建設等既是一個挑戰,也是一個機遇。
通過文獻、網絡、會議材料等途徑收集我國12所院校人文城規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經過整理和綜合比較,按照學科培養目標定位將其分為地理類、城鄉規劃類和綜合類三類(表1)。

不同類型代表院校 表1
人文地理學是以研究人地關系為主,并為城鄉規劃提供宏觀指導的學科。在學科融合背景下,人文地理學的思想和研究方法對城鄉規劃、建設和管理等方面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專業學生就業的方向主要為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局、建筑規劃設計研究院、房地產開發等部門。為了使該專業畢業生具有更好的就業競爭力,多所高校在人才培養方案中明晰了培養目標。比較分析表明,地理類院校側重于地理學理論、技能的知識和應用的培養;城鄉規劃類更側重于城鄉規劃和國土空間規劃、建設與管理人才的培養;綜合類院校更側重于地理學-城鄉規劃學復合型人才的培養。
例如中山大學在培養方案中強調“德”“才”“領袖”“情懷”的培養目標,以地理學綜合教育為核心,培養具備人文城規的理論、技能、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按照“厚基礎,寬口徑,強實踐”的培養模式進行培養;地理類院校,如北京師范大學希望培養出能夠在科研、高校、企事業單位工作以及繼續深造的高層次人才。不同高校制定不同的培養目標是為了更加明確專業定位,也是對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如何培養人才做出積極的回應。
目前,人文城規專業培養方案中專業基礎課一般包括人文地理學、自然地理學、遙感概論、地理信息系統等,課程設置知識面廣、泛、雜。專業核心課也稱為主干課程,是最能體現該專業特色的課程[3]。通過比較發現不同學科目標定位的院校在專業核心課設置中差異較大,未形成統一的課程體系。如以地理類為主的院校,在專業核心課設置中地理相關的課程理論課和實踐課權重明顯高于其他專業的課程權重;以城鄉規劃類的為主的院校在課程設置過程中,更側重于城市規劃的課程,如城市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村鎮規劃等;綜合類院校則在課程設置過程中開設了較多的地理與規劃相結合的專業核心課程,表2列出了比較具有代表性院校的專業基礎課和核心課。

不同類型院校專業基礎課和專業核心課程 表2
專業特色的凸顯也需要專業選修課的支持。各個高校在專業選修課設置中也都呈現出不同的課程,涉及范圍廣,雖然沒有形成較為統一的課程體系,但有些院校初步形成了“選修模塊”的體系,如西北大學在專業選修課程中設置了五大模塊:區域規劃模塊、土地房地產模塊、人文地理拓展模塊、區域經濟模塊和技術方法模塊,每個模塊設置各自領域的課程,有助于明確人才培養的定位。東北師范大學將選修課程分為四個方向,目的是能夠讓學生能夠根據個人興趣和未來發展方向選擇本專業領域課程,培養學科交叉復合型人才等。
專業實踐課程是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能力、培養實踐動手能力和提高綜合素養的重要環節,作為一門與社會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專業,本專業的實踐課程在各個高校都進行了設置,見表3所示,通過表3可以看到,不同類型院校的實踐課程具有較大差異,并且學時分配也不盡相同,地理類具有明顯的優勢,城鄉規劃類的實踐更偏向于城鄉規劃、建設、管理,綜合類院校則融合了地理學與規劃學實踐課程。

不同類別院校實踐課程 表3
目前,從收集的材料中發現高校人文城規專業人才培養的設置中,仍然存在一定問題。
雖然高校現在已經意識到在學科融合背景、鄉村振興背景和國土空間規劃改革等大背景下,地理信息技術是人文城規非常重要的課程。但是,在培養目標的定位上仍然沒有凸顯專業特色,如在培養目標設置上未完全考慮社會經濟發展,定位不夠清晰。主要原因為人文地理學的綜合學科特征、專業設置調整較為頻繁等[6]。
大多數高校在本專業人才培養方面,按照傳統的廣、泛、雜培養模式設置課程,實踐環節較為獨立,沒有形成清晰完整的課程體系,學科專業融合性特色不夠鮮明。
教師梯隊基本合理,研究方向明確,但是能夠將地理學與城鄉規劃等專業相融合的復合型和雙師型教師比較缺乏。
對于人文城規專業定位,有部分學者進行了探討,劉宏燕等[7]學者認為該專業目標定位應重點考慮兩個方面:一是該專業設置的目標和要求;二是社會對專業人才的需求。趙榮欽等人[8]認為該專業發展應依托于地理信息技術、重點培養區域城鄉建設技能,培養城鄉規劃應用型專業人才。周曉艷等[9]學者認為地理學具有綜合性和區域性特征,應堅持該特點,以服務地方人-地關系協調發展的空間規劃為目標。侯光輝[10]認為該專業建設想要步入一條良性發展的“自動化”途徑,必須要立足和服務于小區域的發展和建設,這也是多數高校培養人才的務實之舉。
2018年,自然資源部正式成立,機構改革標志著中國城鎮化向“人的城鎮化”快速邁進,新一輪的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已經來臨。這次的編制不同于傳統的規劃編制,“國土空間規劃+行業專項規劃+新類型規劃”的新規劃體系將逐步形成[11],此次規劃必定會引起對人文城規的巨大需求,而人文城規專業也正可以挑起此次重任。另外,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促使人們對人居環境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人們居住、工作、交通、游憩等空間環境會朝向更加多元化的方向發展,這種發展必然也會促進規劃人才的需求。為了更加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人文城規專業需更加明確培養目標和定位,提出了能夠在企事業單位從事資源開發與利用、區域經濟發展規劃、城鄉規劃等與地理學相關的科學研究、應用及管理的高素質應用復合型的專業人才。
不同類型、不同學科背景的院校在辦學定位以及專業建設的基礎不同,課程體系的構建應遵循“因校制宜”的原則。人文城規專業背景專業為地理學,那么課程建設應依托于地理學的優勢,構建一套屬于本專業特色的課程體系。
3.3.1 學科基礎課程設置要貫穿全過程
學生在高考選擇專業時受“第一印象”“家人指導”影響較大[12]。為了能夠幫助剛進入大學的學生對本專業認識,在專業基礎課程的設置上,就要體現學科融合的思想,闡明本專業是以人文地理學-城鄉規劃學-地理信息科學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目標,讓學生知道在未來不僅可以認識人文地理學的核心思想,還可以學習“以人為核心”的城鄉規劃學,更能夠學習現代遙感和GIS技術,為城鄉規劃提供支撐。另外,還需強調與相關專業的關系,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這種學科融合的思想,需要在學生接觸該專業至畢業全程的灌輸,有助于學科融合的復合型人才的培養。
3.3.2 專業核心課設置要提高理論和創新
核心課的設置要增強學生的理論知識、實踐應用和開拓創新,加強學科的融合性。在核心課的大綱編寫過程中融入更多學科內容,比如在現有規劃類的課程中融入遙感、GIS的應用和案例;在地理類的課程中增加一些前沿的關于城鄉規劃學的案例與實踐;如在“城市規劃原理”課程中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章節中,增加空間句法在歷史街區的應用等內容;在“地理信息系統”課程中增加城鄉規劃學在地理信息系統的案例應用;在“人文地理學”課程中增加城鄉規劃學的思想;在“專題地圖設計”課程中增加GIS在城鄉規劃中的應用案例等,對現有學科融合性差的課程復合化,進一步凸顯專業的特色。
3.3.3 實踐課程設置要提高專業技能
人文城規專業應用型非常強,計算機繪圖技能也必須要掌握,如Photo?shop、AutoCAD、SketchUp等規劃制圖軟件,也要掌握 GIS、ENVI、DepthMap等3S軟件的應用,既要求學生掌握傳統的制圖技能,又要求學生掌握利用遙感、GIS等技能采取數據、空間分析數據、模擬數據、支持和決策等實現國土空間規劃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另外,要加強學科競賽的培養和選拔,參加自治區級-國家級學科專業競賽以帶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例如由城市規劃學會每年舉辦的“西部之光”,專門面向西部地區規劃類高校參加競賽,以實地項目為案例,邀請西部高校師生參加調研、研討并提交作品,成功入選的作品還可以免費參加當年的城市規劃年會,這樣的競賽不僅能開闊眼界、增長知識,還能與各個院校的名師生進行學術交流,提高專業素養。
3.3.4 專業選修課設置方向更明確
專業選修的課程并非設置得越多、越廣就越好,而是要與該課程緊密結合。根據現有教師學科專業背景以及地理學一級碩士點的基礎,人為專業選修課應按照人文地理學-城鄉規劃學-地理信息科學的方向模塊進行設置。一方面,有利于學生按照自己的興趣選修課程;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學生以后繼續深造,同時也與學科融合的背景相契合。
根據以上課程建設,提出“課程+模塊”的課程建設框架,見表4所示。

人文城規專業“課程+模塊”課程建設框架 表4
人文城規專業系教師隊伍總體年輕并且有活力,學科背景涉及人文地理學、自然地理學、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生態學、土地資源管理、城鄉規劃學、學緣結構分布合理,但缺乏隊伍建設合力,需要加強教師隊伍人文地理學-城鄉規劃學-地理信息科學相融合的復合型的能力。因此,采取教師隊伍橫向與縱向的能力培養。橫向方向:與當地自然資源與規劃局、規劃設計院、測繪院等部門建立合作關系,鼓勵教師參與實際橫向項目,以項目為導向,建立本科生實習基地、教師研究基地,加強教師和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同時也為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以及教學資源提供基礎;縱向方面:申報校級-自治區級-國家級課題,利用縱向課題帶動教師和學生學術水平的提升。
①按照培養目標定位的不同,梳理了全國12所高校人文城規專業培養并進行分析比較,不同院校的培養目標定位主要為三類:地理類、城鄉規劃類、綜合類,各個高校能夠根據社會經濟發展制定培養目標,但是在學科融合背景下,綜合類院校在培養方案中更具有特色。
②通過梳理人文城規專業現狀分析,發現存在定位模糊、課程建設體系弱,缺乏學科融合背景的復合型專業教師等問題,圍繞新時代學科融合以及新時代鄉村振興、國土空間規劃大背景,探討了該專業在人才培養的思考,認為應根據社會經濟發展和學科背景加強學科定位,注重人文地理學-城鄉規劃學-地理信息科學的融合。在課程設置形成“課程+模塊”的課程體系,并同時注重學科融合型教師隊伍的建設,進一步凸顯學科融合專業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