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宣 (上海市城市建設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上海 200125)
近40年,中國開始大規模的城市化,優先發展大城市還是重點發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的爭論伴隨著城市化的進程。直到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2019年國家發改委下發《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提出都市圈是城市群內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輻射帶動功能強的大城市為中心、以一小時通勤圈為基本范圍的城鎮化空間形態[1]。其中,都市圈城際交通主要方式為城際鐵路、城際快速路。
城際鐵路與城市軌道交通結合,主要起到通勤、公交化運營的作用,相對于高速鐵路距離短、時速慢、發車快、站點多,未來城際鐵路將會成為城市群的血脈[2]。
城際快速路即為都市圈內骨干路網,相對于高速公路具有無收費、沿線服務功能強、無縫銜接城市快速路網的特點,城際快速路的建設有助于合理推進城市格局戰略轉移,支撐城市空間布局拓展,促進沿線土地開發,帶動產業發展[3]。
長株潭城市群位于京廣經濟帶、泛珠三角經濟區、長江經濟帶的結合部。該城市群長沙、株洲、湘潭三市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兩兩相距不足40公里[4]。在2007年長株潭城市群獲批為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這是國家實施中部崛起戰略的重大舉措。
長株潭三市交通設施的互聯互通、推進“三干”等城市干線快速化改造、推進軌道交通發展是對長株潭都市圈的有利支撐[5]。洞株路是湖南省第一個獲批復的連接兩個城市的城際快速交通走廊,屬于長株潭都市圈交通一體化戰略“三干”通道之一,是城市群三市交通設施互聯互通的先行示范項目,是落實創新、協調、綠色等新發展理念的重要載體和實現都市圈高質量、協同發展的重要工程。
城際快速路兼具公路的快速連續性及城市道路的通達服務性,如何實現公路標準與城市道路標準的兼顧兼容,因地制宜采用合理的技術標準是目前城際快速通道設計面臨的難題。
相對于高速公路,城際快速路兼顧對沿線組團的服務功能,無縫銜接城市快速路網,無收費,搭配城際公交等滿足中運量通勤交通需求。
設計方案中應考慮根據實際需要設置輔路服務沿線地塊,城際快速路兩端分別銜接市區干線路網,以洞株路為例,株洲界銜接云龍大道北環路節點,長沙界銜接萬家麗路環保東路節點,實現城市間路網的聯接。
相對于城市快速路,城際快速路更強調通道屬性,注重通行效率及快速通行下的行車安全性。城市快速路更強調形成城市干線路網,注重干線路網對城市的服務功能。
設計方案中,應按高標準設計速度進行線型設計,兼顧考慮城際快速路上貨車比例遠高于城市快速路形成混合交通流的情況,通過提高交通安全設施等級等措施保障混合交通流在高速行駛下的安全性。
此外,一般情況下城市群之間應有貫通性、服務性相對較好的一級公路,通過解決工程中的重點、難點,將原有道路進行快速化改造,滿足城市群間快速交通走廊的功能需要,可有效避免資源的過度消耗,是城際快速路項目設計方案中的重中之重。
隨著長株潭一體化進程的不斷深入,長沙與株洲的交通聯系將愈發緊密。作為兩城主要的快速聯接通道,洞株路將越來越多地承擔兩地間的中長距離過境交通需求,滿足城市群間的交通轉換目的。而株洲城市化向北拓展,云龍示范區與中心城,以及云龍示范區內部各組團之間的交通聯系也不斷加強,因此洞株路需要承擔一部分組團間的中短距離的交通需求,完善區域的整體路網功能。主路兩側設置輔路供沿線相交主、次干路、支路駛入或駛離洞株路主路時加減速使用,同時用于集散沿線地塊出入口的進出交通,主路、輔路功能定位分析詳見表1、表2。

主路功能定位分析 表1

輔路功能定位分析 表2
洞株路快速化改造工程是一項綜合性和復雜性突出的工程項目。在深入調查現狀及規劃條件的基礎上,從交通需求和功能定位出發,結合工程建設和各種制約因素,對洞株路快速化改造工程的交通總體方案進行深入研究,做到工程建設方案符合城際快速路設計理念,功能適用、技術先進、安全可靠、環保、經濟合理。
①敷設方式。以地面快速路為主,與交通性干道采用高架或地道分離式立交的方式敷設,既保證中長距離城際交通的連續便捷,又增強與相交道路的溝通轉換,如圖1所示。

圖1 洞株路交叉口敷設方式
②斷面布置。斷面形式秉承因地制宜的原則,主路雙向4車道以上規模,服務中長距離過境交通。輔路根據實際需要連續或間斷布置,服務中短距離的交通。
③人行及非機動車通道。對人行和非機動車采用因地制宜,分段處理的方式,以滿足兩廂的慢行交通需求為主要目的,不強調全線慢行交通的連續。
④附屬專業。排水、照明、綠化等專業均按照城市快速路標準設計,保證服務功能。
總體方案布置圖如圖2所示。

圖2 洞株路總體方案布置圖
根據現狀調研,洞株路現狀斷面形式多,建設條件不統一,存在環島、雙向分離路堤等多重情況,如圖3所示。設計結合交通需求和現狀情況,針對性地選擇相應的敷設形式和斷面布置。

圖3 洞株路與華強路環島節點設計圖
洞株路沿線高壓線密集,管線設施數量繁多,設計人行道較窄,可供管線布置的空間狹小。設計結合現狀管位探測,提出可實施的管線保護及遷改方案。
洞株路沿線尚屬城市快速發展區域,有大量相交道路處在規劃或設計階段。本項目在設計中,充分考慮后期相關工程的建設,通過多輪方案比選論證,提出切實可行的銜接方案。
在掌握建設條件的情況下,針對初步設計方案展開全面的精細化設計,從交通功能、施工難度、工程投資三個方面進行了優化。
線形標準優化。對初步設計未明確或標準過低的路段,項目根據現狀調研、控制因素分析、設計參數調整等方式,綜合優化,統一全線的設計標準。
交通組織優化。在路口跨線橋節點(玉龍路、云海大道)充分利用橋下空間,增加掉頭車道,優化交通組織設計。
人行天橋功能優化。梯道采用一側梯道坡度為1:2,一側梯道坡度為1:3,其中坡度1:3的梯道設置自行車推坡道,滿足手推自行車和童車推行的需求,從而提升使用功能,如圖4所示。

圖4 人行天橋坡道設置示意圖
通過將下穿云霞大道地道基坑局部超挖,解決了頂管穿越地道圍護樁的問題,有效降低了施工難度。
在跨線橋路口(玉龍路、云海大道)將疊合梁橋面板施工方案由預制吊裝改為現場澆筑方案,降低施工難度。
茶馬路(老長株公路)節點對現狀管涵采用混凝土包封結構,保證頂板間距大于20cm,降低施工難度。
優化跨線橋(玉龍路、云海大道)縱坡,有效降低跨線橋橋墩和樁基長度、道路擋墻高度,節約造價。
茶馬路(老長株公路)節點對地道縱斷面進行優化,縮短地道暗埋段長度,合理地縮短了施工工期、降低工程造價。
在地道敞開段設計過程中,將地道U型槽段與道路擋墻段分界點定在結構底板頂位于設計地面下2.5m處,從而減小地道敞開段長度,大幅降低地道的工程造價。
洞株路是長株潭都市圈“三干兩軌”中的戰略通道之一,通過對城際快速路的特征研究,項目的功能定位分析,結合現狀建設條件,提出工程設計方案。在項目設計及實施過程中全面協調解決工程中的重點難點,精細化設計,在全國具有示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