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蘇省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 褚明 岳鵬
青少年猝死的新聞經常見諸于報端——去年,河南某縣,一名高三學生早上跑操時突然暈倒,經醫院搶救無效后死亡;今年春天,山西某大學一名學生在體育課上,慢跑了約200米時突然倒地,在緊急救治后無效死亡;我國臺灣一名23 歲的男模夜跑時突感心臟不適,送上救護車時已無生命體征,到達醫院后救治無效……
根據國外學者統計,青少年運動猝死的年發生率約為1/100000。運動猝死發生率雖然數值很低,但因為我們屬于人口大國,粗略估計每年猝死人數達數千人。所以,運動后猝死年輕化的問題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重視。
運動性猝死,簡單說就是與運動有關的猝死。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等相關資料,我們將運動性猝死定義為:有或無癥狀的運動員或體育鍛煉者在運動中或運動后24 小時內的意外死亡。

我國青少年運動猝死的案例中,男性明顯高于女性,約為女性的8.4 倍。一份高校猝死案例報告提示,以大學生為例,大一新生猝死案例占比明顯高于其他三個年級,約為53%。所以,我們要特別關注男生,尤其是新生入學后,有可能伴隨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改變,需要家庭和學校積極監測并引導。
從運動項目分類看,誘發猝死的運動八成以上集中在長跑、籃球和足球3 項運動項目上;從發生季節和時間規律來看,春天和秋天是青少年運動猝死事件的高發季節,吳衛兵教授發表的《2007—2016年間的110 例學生運動猝死事件》顯示,發生在秋季的猝死案例占40.5%,春季占31.1%;從發生時間來看,下午是猝死發生率最高的時間段,為47.37%。
以上運動性猝死的數據非常有趣,比如猝死運動最多的是長跑,季節是秋天,時間是下午。這是不是提示大家盡可能避免這些呢?還不能貿然下結論。但預防猝死,對這些特征不要忽視。
從我國近年的青少年體質監測報告看,青少年的身體素質明顯下降,超重和肥胖明顯增加,大關節和肌肉活動量越來越少。
運動誘發猝死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最常見的是心源性猝死,近七成猝死患者屬于這種情況。心源性猝死原因主要包括先天性心臟病、心肌炎和心力衰竭等。患有心血管基礎疾病的體育參與者從事劇烈運動時,交感神經高度興奮,體內兒茶酚胺分泌明顯增多,心肌需氧量增加,心臟負荷突然加重,在心血管功能原本有障礙的情況下,易造成供氧失衡,心肌壞死,最終導致心源性猝死。
其次,腦源性猝死也是一種類型。腦源性猝死原因主要包括腦血管畸形、腦動脈瘤、腦動脈硬化。劇烈運動可使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強,血壓升高,造成原本硬化的動脈、腦血管瘤、腦血管畸形破裂出血,導致腦出血、腦水腫而死亡。
最后,中暑等其它原因也會誘發猝死。體溫調節紊亂可導致健康人發生猝死。劇烈運動尤其是在高熱環境下進行,可發生中暑,甚至死亡。濫用藥物也是導致運動性猝死的原因之一,比如濫用可卡因引起冠狀動脈痙攣,導致心肌缺血,從而誘發猝死。
必須指出,運動性猝死的根本原因不是運動,運動僅僅是誘因,多數情況下是因為存在基礎疾病。但這不能成為我們拒絕運動的理由。已有研究表明,正常情況下跑步運動中的猝死概率是很小的。
從我國近年的青少年體質監測報告看,青少年的身體素質明顯下降,超重和肥胖者明顯增加,大關節和肌肉活動量越來越少。伴隨年輕人體質下降的同時,他們的不良生活方式明顯增多,比如熬夜、吸煙、酗酒。這些也會成為心腦血管病發生的重要誘因,客觀上疊加運動,有可能導致運動性猝死的案例增多。顯然這些運動性猝死的發生不能歸咎于運動,也不能通過不運動來預防。
第一,全社會都應加強青少年的健康教育,普及科學運動觀念。科學合理地開展體育活動,構建安全防衛機制。每個人在進行健身運動前,要認識到自身的健康狀況,不要參加與自身不相適宜的運動,運動時要循序漸進,量力而行。避免運動后立即洗熱水澡;避免暴飲暴食;避免飯后立即運動;感冒、過度勞累后,應減少運動量或停止運動;不可通過加大運動量等發泄不良情緒。

第二,相關機構應建立健全青少年的健康檔案,完善健康反饋機制,加強對其身體的隱性疾病診斷和篩查力度,主要是家族和個人病史的采集。雖然定期體檢和賽前體檢在我國已經普及,但這些常規體檢多針對基本健康項目,缺乏針對心腦血管疾病的系統醫學篩查。
第三,每個人都要重視自我評估,加強自我監督。往往心腦血管病急性事件總是伴隨一些預警信號,比如心慌、胸悶、頭昏、乏力等,這些信號切不可大意,尤其發生持續性不適,應減少或停止運動,觀察身體反應,必要時及時就醫。
從兒童青少年時期,家校就應聯手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不吸煙、不酗酒、不熬夜;患有感冒、腹瀉等疾病時要及時進行治療、休息,痊愈后再進行適度運動。
第四,全社會都應普及心肺復蘇急救知識。猝死后4分鐘是搶救的黃金時間。如果發現有人在運動中突然昏倒在地,應該立即按照標準流程實施心肺復蘇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