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 裴麗娜
小高剛過30 歲,從來沒有想過自己竟然和糖尿病沾上邊。半年前,她到醫院看婦產科門診,醫生讓查查血糖,沒想到空腹血糖竟然達到19mmol/L。小高很納悶:糖尿病不是老年人才會得嗎,怎么自己這么年輕也被它“盯上”?
年輕人被確診為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除了與遺傳因素有關,還有不良的生活方式作祟。
超重或肥胖是糖尿病的重要危險因素。過多的糖、游離脂肪酸在引起能量過剩、誘發肥胖的同時,會刺激胰島β 細胞分泌更多的胰島素,加重肥胖;而肥胖加重胰島素抵抗,又要求胰島β 細胞分泌更多的胰島素。如此惡性循環,就一步步掉入糖尿病的“甜蜜陷阱”。
研究表明,在遺傳風險評分較低的人群中,肥胖者的糖尿病患病風險比體重正常者增加了6 倍;肥胖同時生活方式也不健康的人,與體重正常且生活方式健康的人相比,糖尿病患病風險增加了近10 倍。
看到這組數據,小高回想自己工作近10年,由于工作壓力大、生活不規律,加上公司食堂的福利實在是太好了,“體重竟悄悄增加了20 多斤”——這或許就是導致自己血糖升高的元兇吧。
高油、高糖和過于精細的飲食,都是引發能量過剩、加重胰島負擔、誘發糖尿病的危險食品。
極少有人能夠抵擋“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的誘惑,有了第一杯,就有第N 杯。據調查,每杯奶茶的含糖量平均達到34 克,最高的甚至達到62 克,更別提還有奶蓋里含有的脂肪,這些都是我們不知不覺中攝入的能量。高壓力、快節奏的生活,使得年輕人更傾向于點外賣或者吃快餐。這類食物為了達到更好的味道和口感,油脂和鹽的含量較多,這就使得我們每日攝入遠高于自身需求的熱量,日積月累,導致能量蓄積,引發超重甚至肥胖。


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純體力勞動越來越少,大部分人學習、工作時的活動范圍都局限在了三尺書桌前,工作忙、學業重,壓縮了現代年輕人有限的業余時間,分給運動的時間少之又少;并且,在勞累了一天之后,大部分人會選擇坐著或者躺著休息;上下樓有電梯,出行有便捷發達的網約車、公共交通工具,就連自行車也可以選擇電動的。這種久坐少動、低體力活動的生活方式,使得我們的肌肉量下降,能量消耗減少、剩余過多,導致超重或肥胖。
越來越多的證據證明,晝夜顛倒的生活是健康“殺手”。“996”和“007”成了很多年輕人的生活密碼。除了工作因素,很多人睡前喜歡抱著手機放松一會兒。殊不知,這少許的光亮足以趕走睡意,讓我們把夜熬得“更徹底”。壓力大、睡眠少也是年輕人糖尿病發病率升高的一大原因。“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規律是由深植于我們體內的機制所控制的,這種機制也就是我們常常提到的“生物鐘”。違反這種規律就很容易出現健康問題。
再深究一下,壓力和熬夜是如何致病的呢?舉個例子,皮質醇是身體中最典型的有晝夜節律的激素。清晨當我們醒來時,皮質醇升到全天的最高水平,以應對一天忙碌的生活,下午逐漸下降,凌晨兩三點時降到最低水平。皮質醇是一種壓力激素,當我們感到壓力增加或者午夜仍處于覺醒狀態時,大腦就會認為我們“處于危機中”,需要救援,于是指揮皮質醇相應增加,保護我們度過“危機”。這種有用的激素,可以拮抗胰島素的作用,會引起血糖升高,加重胰島素抵抗,導致脂肪堆積。像皮質醇這樣存在晝夜節律的激素,我們體內還有很多。
身體出現哪些信號要警惕被糖尿病“盯上”呢?滿足以下任何一條就可以認為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了,需要密切注意血糖的變化。
一、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尤其是父母、同胞、子女中有糖尿病患者。
二、超重或肥胖的人:身體質量指數(BMI)≥24 和(或)中心性肥胖(男性腰圍≥90 厘米,女性腰圍≥85 厘米)。
三、缺乏體力活動者。
四、有巨大兒分娩史或有妊娠期糖尿病病史的女性,有多囊卵巢綜合征病史的女性。
五、黑棘皮病患者。
六、高血壓、冠心病、血脂異常的患者。
七、有類固醇類藥物使用史或長期接受抗精神病藥物、抗抑郁癥藥物治療的患者。
小高一只腳已經踏進糖尿病的大門,屬于糖尿病前期。她問醫生:“怎樣才能不用服藥就讓自己的血糖恢復正常呢?”醫生給她開出健康生活方式處方。

“管住嘴”并不是什么都不能吃,而是吃得巧。首先要控制總熱量的攝入,根據自己的體重、活動量估算每日需要的能量,再將這些能量按比例分配到一日三餐。對于小高這樣的超重肥胖人士,減重期間應維持能量負平衡——也就是攝入小于消耗,建議采用低碳水、低脂肪飲食,但不建議無碳水的生酮飲食。
其次,食物的選擇應注意多樣化,營養均衡,葷素搭配,控制總量。在同等攝食量的情況下,選擇能量低、升糖指數低的食物。
最后,無論有沒有糖尿病,都要戒煙限酒。
生命在于運動。研究發現,只要從久坐中站起來就可以獲益。運動還可以促進多巴胺的分泌,使人感到快樂、減小壓力感。選擇運動的方式、強度、時間,要因人而異、量力而行、循序漸進、持之以恒。建議每周至少參加150 分鐘中到高強度的有氧運動,或者每周至少75 分鐘的高強度有氧運動;每周進行2~3 組抗阻力運動,在減少脂肪的同時,增加肌肉量。更多的肌肉意味著更強的氧化能力和線粒體含量、更高的毛細血管密度,可使胰島素敏感性更高。

吃動平衡,控制體重,把BMI 降到正常范圍內(18.5 <BMI<24)。研究表明,肥胖癥患者減輕5%的體重就能夠獲得健康益處,減少5 千克體重所帶來的降糖益處可以和口服任何一種降糖藥相媲美,并能降低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改善生命質量。
早發現、早診斷、早干預,很多疾病在早期都可以逆轉。有糖尿病高危因素的人,應該盡早開始進行糖尿病篩查。結果正常者,3年內至少復查一次。篩查項目可以是空腹血糖或任意點血糖篩查,如果空腹血糖≥6.1mmol/L 或隨機血糖≥7.8mmol/L,建議進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同時監測空腹血糖和糖負荷后2小時血糖。如果有異常,要及時到內分泌門診就診,獲取專業的指導意見。
小高按照醫生的建議積極減重。她每天堅持有氧和抗阻運動,嚴格控制飲食,沒有依靠任何藥物,慢慢地血糖就恢復了正常。如今的小高看上去既健美,又朝氣蓬勃,重新找回了年輕人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