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云南大理州第二人民醫院 陳福新
在臨床工作中,我常常聽到患者家屬說,患者回家后幾乎什么事也不愿意做,一直在家休養。也有不少家屬認為,精神疾病患者需要長期休養,休養得好,才能恢復得快……其實,這是陷入了一個認識誤區,不利于患者康復。
精神疾病表現為思維、情感、行為的異常,不僅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家庭生活,甚至其親友的工作和生活,還嚴重影響患者的社交能力和工作能力。
精神疾病是一個致殘率很高的疾病群,我國目前已將精神殘疾和精神康復納入殘疾事業的管理范疇。精神疾病患者是職業競爭中的弱勢群體,一個人一旦患上精神疾病,往往要承受被歧視的心理負擔,而且一些單位往往會讓這樣的員工一“休”了事,甚至長“休”不止。如此,患者常常陷入這樣的困境:患有精神疾病→住院→病休→生活工作能力減退、社交能力受損→脫離社會→環境適應障礙→社會支持不良→遭遇負性生活事件→精神病反復發作。這會導致患者進入一個惡性循環,無法回歸正常生活。
對于軀體疾病患者來說,適當休息、補充營養、恢復精力及體力是完全必要的,但精神疾病患者大多沒有軀體器質性損害,主要是精神活動異常和社會功能受損,尤其是慢性精神病患者、恢復后期的患者,多表現為社會功能退化。長期住院和在家長期休養對患者來說有害無益,主要有以下影響:
·喪失與社會環境接觸的機會,勞動技能和工作能力逐漸減退。
·無法從社會環境中接收新的信息,脫離社會。
·無所事事,感到生活沒有寄托和希望,沉溺于病態的體驗中。
·患者及家庭經濟收入減少,日趨貧困。
·社會及家庭支持作用減弱,失去與朋友、同事、親人的情感聯系,孤獨感增加。
·精神負擔加重,覺得自己是社會和家庭的包袱,感到自卑、自責,不少患者因此自暴自棄,甚至自殺。
·失去家庭和社會最起碼的尊重,影響婚姻和家庭職能。
·不利于精神和社會功能康復。
·導致更高的疾病復發率。
·增加應激性生活事件的發生率。
當然,精神疾病患者在發病期不能正常上班,也不宜堅持上班,癥狀控制后短期休養是必要的。近年來,新型抗精神疾病藥物層出不窮,很多患者在醫生的指導和家庭的看護下,完全能夠勝任簡單的工作,有的患者基本可以正常地工作、學習和生活。工作和學習是精神疾病患者康復治療的一種方法和手段,患者堅持工作和學習的意義遠遠超過了工作和學習本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