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翔宇
我國由于地域遼闊,各地區的地質情況有著較大差異性,地質災害較為頻發,嚴重威脅人們生命以及財產安全。隨著人們對環境問題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也促進了地質災害相關的防治技術對手段不斷優化。應對地質災害的誘因進行深入分析,并結合實際情況,探究出行之有效的防治對策,為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現階段,國家越來越注重環境綜合治理,并不斷運用相應的措施與戰略加以優化,并提高了關于生態文明方面的宣傳力度,使得環保理念逐漸深入人心。基于此,也為水工環地質工作提供了一定支持。對于實際水工環地質工作來講,依然需要不斷完善,進而滿足社會建設與時代發展的實際需求。加強對水工環地質環境的研究力度,有利于人和自然和諧發展。在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影響下,水工環地質工作也有著逐漸擴大的工作范疇,不但含有保護以及利用水土資源,還應對水工環地質勘查工作帶來的影響進行全面分析。應提高對勘查工作的重視程度,加強研究水工環地質,豐富其理論,將先進科技的價值充分發揮出來,注重水工環地質災害的研究與防治,將該類型災害帶來的損害有效減少,為各個行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水工環地質災害含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以及地裂縫,應對各種災害進行充分認識,進而才能確保防治對策的可行性以及針對性。
崩塌、滑坡以及泥石流與地形地貌息息相關,在陡峭斜坡位置此類災害較為頻發。在特定的地形條件下,大量的水體浸透流水山坡或溝床中的固體堆積物質,使山體穩定性降低,飽含水分的固體堆積物質在自身重力作用下發生運動,就形成了泥石流。泥石流是一種災害性的地質現象。通常泥石流爆發突然、來勢兇猛,可攜帶巨大的石塊。因其高速前進,具有強大的能量,因而破壞性極大。因山體結構變化,特別是松動土壤,并且經過雨水沖刷,就會增加發生泥石流的可能性。如果地下水系統較為活躍,就會降低土壤粘合力,將土壤空隙增加,導致土質疏松,由于受到巖石重力影響,嚴重損壞山體結構的穩定性,導致存在移動情況,進而發生水土流失。崩塌是巖塊、土體在重力作用下,發生突然的急劇的傾落運動。多發生在大于60°~70°的斜坡上。崩塌的物質,稱為崩塌體。崩塌體為土質者,稱為土崩;崩塌體為巖質者,稱為巖崩;大規模的巖崩,稱為山崩。崩塌可以發生在任何地帶。工程建設也會引發這類地質災害,并在工農業迅速發展的影響下,會存在肆意破壞巖石以及森林資源,進一步對地質環境造成損害。除此之外,因我國諸多區域為丘陵地面,也會導致該類地質災害頻發。
工程建設以及地表土質變化導致地表局部出現坍塌情況,都會導致這類災害發生,特別是巖溶地帶該類災害更多頻發。在工程建設過程中,需要采集大量砂石,進而對山體結構造成破壞,尤其過度開采,會嚴重損壞山體,導致山體塌陷。在存在地下水流失的情況,會嚴重降低其保有量,導致土層下降,因而增加了山體坍塌的可能性。
因地面采空區發生塌陷以及地下水位降低、在采礦放炮作業等都會導致存在地裂縫,并且經過雨水持續沖刷,使得裂縫規模越來越大。諸多地區存在地裂縫都與采礦工作密切相關,因應力影響會導致采空區失衡,增加了出現地裂縫問題的可能性。倘若巖層的抗拉極限低于頂板巖層內部存在拉力應力,就能引發上覆巖層位移,進而產生地裂縫。在開采的時候,會將地下水大量抽出,降低了采礦區水位,使得覆地層與松散土層壓力存在差異,因土層拉張,使得地裂縫問題更加嚴重。因土壤比較疏松,空隙較大,再加上雨水的沖刷以及浸泡,使得地裂縫進一步擴大。
勘察工作對于防治水工環地質災害有著重要的影響以及價值,然而在實際勘察過程中,仍存在一定問題,如勘察結果轉化率有待提高、支持力度需提高以及監督力度有待加強等。
根據相關研究能夠發現,我國勘察成果的轉化率仍有待提高。向社會公布勘察結果,也有利于促進社會經濟進步。轉化要求高以及轉化難度大,都會對實際轉化率產生一定影響,嚴重影響勘察效益,無法提升勘察效果。因而地質勘察部門應確勘察結果的公開性與轉化率,進而將勘察工作的價值充分發揮出來。
勘察工作離不開人力與物力等各方面的支持,因而國家應注重規劃投入資金。在勘察過程中,因勘察人員未能正確認識勘察工作的必要性與重要性,進而嚴重影響勘察力度。在實際勘察工作中,會存在其缺少充足資金的情況,無法采用先進技術與設備,難以維護與檢修設備,缺少專業人才,進而對勘察質量與效率產生嚴重影響,對防治方案的制定與實施也帶來嚴重阻礙。
水工環地質的勘察工作和社會發展息息相關,我國對其重視程度也在不斷加強,積極培養相關從業人員。然而一些勘察人員缺少扎實的理論知識,環保意識淡薄,進而影響勘察工作質量。然而因監管力度有待加強,難以改善勘察隊伍綜合素質有待提高情況,難以有效落實勘察工作,對勘察質量產生嚴重影響,不利于勘察工作發展。
地質災害具備諸多成因,因而在防治水工環地質災害的過程中應秉持預防為主以及綜合防治原則,探究出行之有效的對策加強水工環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這類災害會對交通產生嚴重影響,導致救援效率下降,將災害造成的死亡率提高,因而應重視對該類災害的防治,應注重以下幾方面內容。其一,應確保自然資源開采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在完成開采之后,應進行復綠以及復墾等操作,并將警示安全標志恰當地安置在潛在會發生地質災害的區域。對于開采地下資源,應同時展開開采以及勘察,還應生態恢復相關工作。
其二,應將預警監測的力度以及范疇加強。還應對這類地質災害預警檢測系統,展開全時段檢測。還應合理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如遙感技術等,對重點區域進行檢測。除此之外,還應加強對檢測結果的分析與利用,確保防治系統性。還應加強外圍監督,應提前預防、事中處理以及事后解決,確保相關措施的及時性與針對性。
其三,還應加強治理資金的投入,政府以及相關部門應將自身環境治理的職責承擔起來。應嚴禁過度的工程建設,引導各企業能夠正確認識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為環保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地方的財政部門,應構建治理環境資金制度,通過招投標等方法,優化環境治理項目有償體系。其四,在建設防治該類災害工程的時候,應秉持以實際為基礎原則,將工程價值充分發揮出來。在建設工程中,應積極運用先進的防護技術,例如V 型槽技術,進而有效提升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促使泥石流的排導縱坡更穩定。
諸多因素都會導致地面塌陷,根據成因能夠分成人為塌陷與自然塌陷,根據地質條件能夠分為巖溶塌陷以及非巖溶塌陷。以時空動態的規律進行分析可知,地面塌陷具備鮮明的重復性、持續性以及階段性等特點。如果發生了地面塌陷,會嚴重影響公路工程與建筑物。地面塌陷具備地面形變以及建筑物裂縫等前兆,因而在發現其前兆的過程中,應及時尋找與使用科學合理的防治措施。
在出現地面塌陷之前,應確保企業建設布局具備可行性與合理性,應對地下水突涌進行嚴格把控,構建地面塌陷的監測網。在發生了地面塌陷之后,應進行河流改道、塌洞回填等措施。工程加固方法主要可以運用注漿法、強夯法、填堵法等。對于非工程防治,主要含有加強防災意識,建立防災體系等。
對于采空區存在地面塌陷,應加強勘察還沒有出現塌陷區域,根據具體結果探究預防措施;應優先治理輕度危險區。對于環境不斷惡化的區域,應加強勘察力度,對其環境展開全面且系統的評估,為環境治理奠定良好基礎。
防治地裂縫應秉持避讓為主的原則,在防治過程中,應合理運用監測方法,將地裂縫以及建筑之間安全距離確定下來。倘若建筑物在地裂縫帶,并遭受了一定破壞,可以運用部分拆除法以及加固法等進行處理。若地裂縫災害為破裂開啟型,應對居民點加強規劃,對巡查地裂縫存在區域,確保陷落痕跡處理的及時性,防止存在陷穴。對于已有的地裂縫應進行回填以及夯實等相關工作,還應完善防水處理,防止地裂縫存在復活現象。
通常情況下,對于裂縫直徑小的位置,應運用干砂灌實。若裂縫不寬并且縫壁與洞壁起伏較大的,應通過泥漿多次灌注方法進行處理。對于串珠洞穴,其會對建筑產生嚴重影響,應結合實際情況,進而開挖回填,也可以使用坯磚回填。若地裂縫會對工農業生產造成影響,應構建觀測站,完善檢測工作。而防治膨脹土地裂縫,應通過防水保濕以及工程結構等方法。防治礦山開采地裂縫,應進行消除隱患以及回填采礦等,特別對于部分老礦區,應注重治理工作,注重其特點與成因的分析工作。
應以預防為主,有機結合防治、抵抗以及救災,還應統一起來常態減災以及非常態救災。應構建完善的地質災害防治體系,將社會防治災害能力提升上去。還應將災害危險地區進行規劃,將預警信號、臨時安置點以及防災責任人明確下來。還應注重專業團隊的構建,進而促使水工環地質災害的防治更加針對與專業,可以將防治效果有效提高。應注重人才的培養與引進,加強現有人員培訓力度,將其綜合素質全面提升上去。此外,還應加強資金的投入力度,完善水工環地質災害治理保障金制度,并將市場機制合理運用起來,通過招投標等方法,促使社會各界資源加入到環境治理之中。
由于水工環地質勘察工作具備鮮明的多變性以及復雜性,因而應構建健全體系。水工環地質勘察體系構建要堅持政府主導地位,堅持新體制新管理,以地質勘察單位為主體,堅持統籌計劃,執行并做好推廣工作,打破區域與部門之間的限制?,F階段水工環地質勘察工作已經逐漸與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能夠滿足經濟發展需要。政府職能部門應加強對勘察工作的重視程度以及監督力度,應確保勘察工作具備明確、可行的規劃再加以展開,對勘察危險的隊伍加以調控,減少勘察危險,確??辈烊藛T安全。還應加強專項資金投入,并積極培養專業的技術人員。
地質勘測相關主體:第一是一些研發部門,地質勘察管理部門及相關基金組織;第二是有關創新的主體,企業和事業單位及多重市場經濟成分主體。有關支撐主體,主要是包括一些行業的協會及各種形式的中介單位。對于水文地質災害,應正確認識勘察工作的重要性,并加強資金投入,給人才、設備、技術引入提供經濟支持,確保能夠運用先進的現代化設備,將勘察質量有效提高。對于技術應用,還可以運用物探技術以及地理信息系統等,確??辈旖Y果的準確性。在地質勘察工作中較為常用的技術有遙感技術、電法技術、RTK 技術以及GPS 技術,各技術都有一定的適用范圍與優勢,例如遙感技術適用范圍為自然災害防治,應用優勢為應用范圍廣;GPS 技術適用范圍為環境污染、地質災害,應用優勢為勘察數據準確。
除此之外,還應提高勘察結果實際轉換力度。在勘察過程中應確保數據信息收集的全面性與及時性,并構建數據庫,給數據使用、存儲提供有利條件,進而將工作質量與效率提高。將勘察得到的數據信息合理應用于各勘探領域之中,確保數據的實用性與共享性,進而充分運用勘察結果。
應結合地質災害實際情況,合理建設防治工程,加強防治效果,本文以某地不穩定斜坡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為例,分析防治工程實際應用中的注意事項。
勘察工作是防治工程的基礎也是關鍵,因而應完善勘察工作,確??辈旖Y果的可靠性、準確性以及真實性。應先將勘察任務與目的明確下來,再根據相應的技術標準與要求展開勘察工作。然后將勘察時間、范圍等內容明確下來,再深入了解勘察區域的地理環境以及地質條件。
將具體的地質災害類型確定下來,本工程為不穩定斜坡,經調查可知,幼兒園兒童游樂場位置的地面存在開裂變形,還發生了沉降位移,教學樓西側的斜坡也出現了風化掉塊情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地質災害影響因素等,在對地質災害穩定性加以評價。除此之外,還應注重預測災害的發展趨勢與危害性。幼兒園游樂場的東側斜坡上方地面已經存在嚴重開裂,并在雨水灌入的影響下會有持續沉降可能性;西側不穩定斜坡存在失穩破壞的可能性,對園內師生財產與生命安全帶來嚴重影響,因而治理該不穩定斜坡具備鮮明的緊迫性與必要性。
在防治方案制定過程中,應秉持防治目標原則,提出多種方案展開分析與選擇。應根據實際情況以及經驗等因素,選擇適宜的方案,本工程擬定了兩種方案,方案一為擋墻、主動防護網、裂縫回填、排水溝坡面綠化的防治策略,方案二為擋墻、被動防護網、排水溝以及裂縫回填的防治策略,兩種方案各具優勢與不足,方案一的優點為造價較低、美化環境,缺點為施工難度高,后期工程維護較多;方案二的優勢為施工難度低,不足為造價較高、占用空間較多、不利于植被復綠。應結合諸多影響因素加以分析考慮,本工程選擇了方案一。
在選擇完成防治方案之后,應完善設計工作,確保防治工程具備可行性與實用性。應根據治理目標與原則,合理設計防治工程,還應注重分部分項設計,將工作環節細化。另外,還應以實際情況為基礎,滿足施工技術的具體要求,運用恰當的施工技術。在設計環境,環境保護也至關重要,加強環保意識,并及時清理好生活與生產垃圾,還應合理堆放石渣與棄土等相應措施,減少工程給環境帶來的污染。
應根據相應的質量控制與驗收標準,完善質量檢查與工程驗收工作,確保工程具備良好的效果與質量。
還應多注重工程這幾方面內容,其一,對于未進行有效治理之前,應完善與優化監測工作。其二,因不穩定斜坡具備不可預見性以及突發性,需要盡早進行防治工程。其三,在施工過程中,政府職能部門應完善群眾工作,減少不必要的麻煩產生。其四,在施工之中,應注重保護環境工作。其五,應嚴格遵守相關規范進行設計與施工。
總而言之,我國水工環地質災害較為多發,因而應積極對其進行防治,進而更好地保障群眾的財產與生命安全。應結合實際情況,運用科學合理的防治措施,加強防治工程的建設與完善,提高環境保護意識,合理運用自然資源。進而減少水工環地質災害帶來的破壞,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我國社會發展奠定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