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寅
近年來,人類活動逐漸加劇,尤其是在礦山開采中的范圍和深度逐步拓展,有助于提高資源開采率,為社會各行業提供更多的礦產資源。但是,礦山環境會受到人為因素、地質狀況、水文條件等影響,進而誘發不同程度的地質災害,會對礦山生產作業安全形成巨大威脅。為了保障礦產資源開采工作的順利推進,必須做好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在了解其基本特點和產生機理的前提下,采取更加切實可行的防治措施,達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由于地質災害具有突發性的特點,因此在防治工作中面臨的挑戰也在增多,應該做好過往工作的全面總結和反思,結合企業的生產需求實施科學保障,實現環境保護和生產作業的密切協同。
(1)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問題是當前礦山生產中常見的一種地質災害類型,地表的土體和巖體等出現大范圍的塌陷狀況,進而在礦區造成塌陷坑。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是引發地面塌陷的關鍵原因,尤其是在礦山生產活動增多的趨勢下,人為導致的地面塌陷事故也在增多,包括了采空塌陷和巖溶塌陷等等。比如在生產作業中過度抽取地下水或者造成排水突水的情況,都有可能誘發地面塌陷災害,而且塌坑的大小也會呈現出一定的差異性。如果在礦山區域內發生嚴重的地震和洪水等自然災害,也會造成巖溶塌陷的情況。尤其是在行業競爭逐漸加劇的趨勢下,部分企業往往為了追求眼前經濟利益而忽視了長遠發展,在工作中出現過度開采的情況,同時在外界因素的干擾下引發嚴重的地面塌陷,這不僅會對正常的生產作業效率與開采質量造成影響,而且會威脅人員生命安全。隨著采礦量的增加,采空塌陷出現的幾率也會上升。
(2)滑坡
滑坡問題主要出現在斜坡當中,在外界作用力的影響下引發的土體和巖體滑動現象,包括了雨水沖刷和地震、人類活動等。隨著穩定性和抗滑力的下降,坡體逐漸發生移動,進而對正常的生產作業和交通運輸形成阻礙。滑坡災害的誘發因素較多,其中礦區本身的地質構造狀況是引發該類災害的主要因素,隨著破碎和風化作用的加劇,使得滑坡出現的幾率增大。在降水量較為豐富的季節當中,也會對巖土體造成嚴重的沖刷,引發洪水時會使得整體支撐力受到影響,進而造成滑坡。在礦山開采生產作業中會涉及較多的工藝,包括了爆破、開挖等等,隨著作用力的增大,坡體的穩定性則會受到影響,一旦超過閾值則會造成滑坡。
(3)泥石流
泥石流在礦山中也十分常見,其中含有大量的石塊和泥沙等,隨著流速的加快,會對周圍的建筑物、構筑物等造成嚴重損毀,因此破壞力較強。礦山中的地質狀況、水文條件和地形地貌等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引發泥石流的幾率也有所不同。過渡性泥石流、溝谷型泥石流和坡面型泥石流等,是當前泥石流的主要類型,而且由于堆積時間存在差異性,因此植被發育狀況和緊密性也會不同。在強降雨天氣下,也會受到洪水的影響而加大泥石流出現的幾率,礦區中的生產設備都會遭到破壞,嚴重時會引發人員傷亡。
(4)崩塌
崩塌問題也會對礦山安全造成威脅,主要出現在堅硬巖石當中,呈現出突發性的特點。如果巖土體的坡度超過45°,而且高度在30m 以上,則引發崩塌災害的幾率則會大大提高。在外界環境因素和人為因素的影響下,對巖土體的穩定性產生干擾時,也有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崩塌,巖石抗剪強度較高,因此崩塌災害往往出現在巖石較多的區域。巖土體的內部穩定性在外界因素的影響下會發生變化,尤其是聯結性是決定其整體性和穩定性的關鍵,如果受到外部荷載的作用則會對其穩定狀態形成破壞,這也是造成崩塌災害的關鍵因素之一。此外,隨著降水量的提升,內部結構會遭到不同程度的侵蝕,當穩定性下降到臨界值以下后便會出現崩塌。
(1)經濟效益
地質災害是威脅礦山生產作業的主要因素,通過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可以降低對正常生產的影響,以提高資源開采效率與質量,為企業創造更高的經濟效益。在當前綠化化發展背景下,做好礦山環境的逐步治理和恢復,能夠降低后期開采作業中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投入,同時預防重大安全事故造成的經濟損失,有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企業應該具備長遠眼光,不能局限于眼前經濟利益中,逐步改善周圍環境狀況,預防泥石流、滑坡、地面塌陷和崩塌等災害,達到風險防控的目的。
(2)生態效益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通常與環境保護工作結合在一起,在構建良好生產環境的同時,可以落實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在環境承載力范圍內實施資源開采,以避免對礦山的巖土體、植被、水文等造成嚴重的破壞,符合當前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隨著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增強,植被對于水源的涵養作用也會更加顯著,起到良好的水土保持效果,避免在礦山中發生嚴重的水土流失問題,同時有助于凈化空氣。以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為基本目標,及時調整生產模式,消除地質災害隱患,構建更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
(3)社會效益
礦區生態環境會由于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全面開展而得到有效改善,避免各類隱患問題對人們的正常生產生活造成影響,創造了良好的社會效益,有利于和諧社會的快速發展。同時,能夠增進政府部門、企業和居民之間的密切協調,在相互溝通和交流中共同維護良好的礦山環境,真正維護周圍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達到互惠互利的目的。
(1)地面塌陷防治
對于地面塌陷的有效防治,是保障生產作業順利實施的關鍵,在實踐工作中可以采用充填法對其實施處理。通過高結晶充填體的設置,能夠解決礦山中的塌陷問題,其強度相對更高,一般在5MPa 以上,對于排水和脫水的要求不高,施工便捷且高效。應該注重選擇合適的充填材料,以保障最終的良好充填效果,具有良好的經濟性特點。在生產作業中還應該選擇合適的開采方式,這也是預防塌陷問題的有效措施。比如在煤礦的開采過程中,采用由上而下的方式實施開采,會導致地面塌陷災害出現的幾率增大,隨著降水量的增大,會對生產安全形成威脅,容易引發淹井事故。為此,可以運用自下而上的開采方式,先進行深部開采再進行淺部開采,以避免塌陷災害。
(2)滑坡防治
當前滑坡防治技術已經逐漸成熟,可以運用錨桿擋墻、減重、疊框式擋墻、巖土錨固技術、深井式抗滑擋墻和抗滑樁、錨索框架、豎向預應力錨桿擋墻等實施有效防護,可以有效增強巖土體的穩定性和承載力,提高對外界干擾因素的抵抗能力,防止在雨水侵蝕和外界應力的作用下引發嚴重的滑坡問題。截排水工程的建設,可以有效排出周圍的積水,借助于截、排和引導的方式創造良好的生產作業環境,消除其中的安全隱患。除了可以采用上述工程措施實施預防外,還可以引入生物措施控制滑坡災害,比如封山育林、植樹造林和植被保護等等,具有良好的生態性特征。如果滑坡的范圍不大,則可以運用人工削坡和排水工程等實施處理,以降低整體成本投入。在選擇治理方案時,應該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結合礦山的實際情況加以選擇。
(3)泥石流防治
攔擋工程、防護工程和排導工程等,可以應用于泥石流的防治工作當中,是幾種常見的工程治理措施。其中,調洪蓄水工程和穩溝固坡工程等屬于常用的防護工程,能夠提高結構穩定性,對水動力條件的調節作用較好。運用泥石流溝道可以對石頭和泥漿等進行攔擋,避免對建筑物、生產設備等造成嚴重損壞。如果上述措施無法實現有效防治,還可以結合排導工程進行處理,降低泥石流的危害。生物措施也可以有效預防泥石流災害,包括了植樹造林和撫育管理等等,能夠使被破壞的自然環境得到恢復,以降低泥石流災害出現的幾率。
(4)崩塌防治
在防治崩塌災害時,應該做好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有效控制,環形截水溝在處理地表水中的應用效果較好,嚴格控制截水溝的尺寸大小,寬度和深度在0.6m 左右。此外,明溝的應用也能夠提高排水效率,避免對周圍巖土體造成威脅,以降低崩塌災害出現的幾率。可以運用截水盲溝和支撐盲溝、仰斜孔群和垂直孔群等排出地下水,防止造成穩定性下降的情況。錨固措施、清除措施、護墻措施和封填措施等,也可以應用于崩塌災害的防治工作當中。SNS 柔性主動防護網對于崩塌災害的治理效果也較好。
(1)實施災害預測
做好礦山地質災害的預測工作,可以提前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避免對生產安全形成威脅,解決了傳統模式下事后控制的弊端,滿足事前控制的要求。其中,TPS 方法在實踐中得到廣泛應用,借助于先進的地質預報設備,可以針對礦山區域內的相關地質信息進行評估和分析,以獲得更加可靠的預測結果。回聲測量是該技術的基本原理,TPS 設備的適用性較強,可以在多種礦山環境下實施預測,同時能夠提高預測的距離,防止對正常的生產工作產生影響,預測結果精確性更強,無論是在硬巖層還是在軟巖層當中,都可以運用TPS 方法實施預測,可以對掌子面前100-150m 范圍的地質狀況實施預測,為生產管理人員提供更多的信息參考。此外,直流電法也可以滿足礦山地質災害預測的要求,在掌握巖石不同電性狀況的基礎上實施測量,分析電場變化情況,以便分析水文條件和地質狀況對電場的影響特點,以確定容易發生地質災害的區域,在生產實踐中加以避讓,同時在獲取陷落柱、斷層和巖溶裂隙等信息時更具精確性。
(2)加強分級管控
為了提高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實效性,應該采用分級管控措施,將礦區分為重點防治區域、次重點防治區域和一般防治區域,結合具體的生產要求采用不同的防控方法。在重點防治區域內,應該做好邊坡設計工作,針對其穩定性狀況實施動態化監測,引入可靠的工程防治措施,比如擋墻防護工程等,能夠預防重大崩塌和滑坡等狀況。結合地質勘查的相關數據,對施工過程加以控制,避免出現嚴重的開裂狀況。管理人員應該獲取相關歷史數據,了解災害發生的特點,以便做好針對性的預防,避免在生產作業中誘發同樣的災害。在坑道開采的過程中應該實施全面支護,可以預防冒頂事故等。應該確定監測點的最佳位置和數量,保障監測數據更具代表性和時效性,及時評估周圍巖土體的變化情況。在完成開采工作后,還應該積極組織專業人員實施復墾,以修復周圍環境狀況,避免出現竭澤而漁的情況。在次重點防治區域當中,應該以排水溝為重點對積水實施處理,同時借助于加固措施和支護措施增強邊坡的穩定性。在生產作業中集中處理棄渣,避免出現隨意堆積的情況。而在一般防治區域當中,則應該編制切實可行的水土保持方案,同時加強對植被的保護效果。
(3)引入先進技術
在信息化背景下,傳統防治措施呈現出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應該以先進技術為依托,逐步提高地質災害的防治水平,避免在未來工作中造成嚴重的阻礙,增強整體保障力度。尤其是要對當前地質災害應急管理系統的功能實施全面改進和優化,在勘查和管理過程中始終保持規范性和專業性,與其他系統實現密切融合,包括了衛星應急通訊系統、地理信息系統和遙感系統等等,更加快速和全面的獲取礦山中的地質信息,在地質災害預測和評估、應急管理中獲得可靠支持,降低對礦山生產作業的影響。尤其是在災害出現頻率較高的區域當中,應該保障防災設備的充足性,以獲得實時化信息,滿足礦山的動態化管理需求。簡易雨量監測儀的應用,能夠針對礦山中的降雨情況實施科學監測,幫助管理人員在確定具體降雨量的基礎上采取針對性防治措施,在決策過程中更加科學合理。不斷提高自動化監測水平,提高信息采集的全面性和真實性、精確性,同時要滿足遠程傳輸和資源共享的要求,引入裂縫伸縮儀和滑坡報警器等設備,針對礦山中的重點區域實施科學防護,避免引發嚴重的災害問題。近年來,大數據技術、物聯網技術和云計算技術等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的應用越來越多,達到自動化及智能化管理的要求。
(4)完善保障機制
為了確保防治工作的順利實施,還應該構建完善的保障機制,以遵循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實施對地質災害實施有效控制。建立完善的崗位責任制,明確災害防治工作中各個部門及人員的職責,防止在工作中出現形式化的狀況,在相互協同和相互監督中共同提高防治工作實效性。建立完善的經費投入及監督機制,在災害治理中獲得可靠的經費支持,同時要做到專款專用,提高資金利用率,防止出現嚴重的浪費問題。為了獲取空間信息狀況,可以運用GIS 技術加以輔助,在三維立體模型下實施可視化管控。增進政府部門和企業之間的交流溝通,共同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為企業提供更多的優惠政策和扶持政策,以提高企業在工作中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5)開展宣傳教育
礦山地質災害的防治不僅是政府和相關企業的責任,更應該鼓勵周圍居民主動參與進來,共同構建完善的聯防聯控機制,以提高工作實施成效。為此,應該建立完善的宣傳教育機制,提高居民在防治工作中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認識到良好的礦山環境對于自身生產生活的影響,提高對該項工作的重視程度。在宣傳工作中應該以災害類型及引發因素、具體危害、防治知識和應急措施等為重點,提高周圍居民的應急處理能力和自救能力,同時增強居民的環保意識,規范自身的生產生活行為,避免對礦山環境造成嚴重破壞而引發地質災害。通過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結合,可以提高宣傳效率,拓展信息傳播范圍。
地質災害會對礦山的生產安全及效率、質量造成嚴重的威脅,因此在實踐中應該做好全面的防治工作,降低作業風險。當前礦山地質災害主要包括了地面塌陷、滑坡、泥石流和崩塌等,應該從客觀和主觀兩個角度出發明確其誘發因素,以采取更具針對性的預防及控制措施,創造良好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此外,還應該通過實施災害預測、加強分級管控、引入先進技術、完善保障機制和開展宣傳教育等途徑,逐步提高保障水平,降低地質災害的風險,滿足企業的長遠發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