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統剛
地質災害——在自然或人為因素的影響下,對人們的生命、財產和環境造成破壞的地質影響或地質現象,突出了災害的動態條件和自然災害的后果。特別是近年來全球氣候變暖,嘉里縣地質災害不斷增多,地質災害程度不斷加重,地質環境日益惡化。研究本領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為時不晚,為地方地質災害防治提供科學依據,為地方地質災害防治、管理、土地等提供科學依據整合、經濟發展規劃和可持續的社會經濟發展。
嘉黎縣地處西藏自治區那曲市東部的雅魯藏布江東部流域,地理坐標:北緯31° 07 '~32° 01 ',東經:91°09'~94°01',國土面積13411km2。嘉黎縣位于古湖盆的東部邊緣,屬青藏高原北部與西藏東部高山峽谷交匯的山地高原地區,是山地高原的典型形態。地勢由西向東南有一個由高到低的坡度,海拔3000m ~6800m,約80%的區域海拔在5000m 以上,山地多、地形起伏大,超過75%的區域坡度大于15°,地貌以高山地貌為主。西北部屬高原中高山—低高山地貌,相對起伏較小;向東南部、西南部逐漸過渡到高山地貌和極高山地貌,縣東南部山體高聳,河谷深切,為極大起伏的地勢。嘉黎—易貢藏布斷裂和嘉黎區-向陽日斷裂橫亙嘉黎縣東西,嘉黎縣中部新構造活動較為強烈,阿扎鎮雀隆村—興卡一帶,中晚侏羅統—上白堊統地層呈斷片沿嘉黎-易貢藏布斷裂帶分布,對該區域影響較大,此處活躍的地表運動使得縣域內Ⅱ、Ⅲ、Ⅳ級結構面發育形成了不同尺度、不同層次、不同時期及不同的構造彼此存在的復雜格局,斜坡之上的松散堆積物厚薄不均,在降雨或地震的作用下,常處于不穩定狀態。
嘉黎縣發育地質災害類型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河岸坍塌、不穩定斜坡,其中崩塌128 處,占災害總數的46.2%;滑坡42 處,占災害總數的15.1%;泥石流100 處,占災害總數的36.1%;潰決型泥石流3 處,占災害總數的1.08%;河岸坍塌2 處,占災害總數的0.72%;不穩定斜坡2 處,占災害總數的0.72%。可見嘉黎縣地質災害類型以崩塌、泥石流為主,滑坡次之,河岸坍塌、不穩定斜坡最少。
根據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基本要求,將嘉黎縣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劃分為:高易發區、中易發區、低易發區三級,其中高易發區包括雀隆村-阿扎鎮-尼屋鄉349 國道沿線(面積:370.53km2,比例2.76%)、葉朵村-阿扎鎮-嘉黎鎮-鴿群鄉公路沿線(面積:331.77km2,比例2.47%)、措多鄉-絨多鄉349 國道沿線(面積:172.43km2,比例1.29%);中易發區包括麥地卡鄉-藏比鄉-夏瑪鄉-勒央恰村公路沿線(面積:535.34km2,比例3.99%)、尼屋鄉-崩達村-朵里村一帶(面積:173.56km2,比例1.3%),低易發區為高易發與中易發外圍區域(面積:11827.37km2,比例88.19%)。
嘉黎縣地勢總體從西邊到東南由高到低傾斜,海拔3000m ~6800m。據統計,全縣地質災害277 處分布高程范圍為3000m ~5500m,其中分布于3500m 以下的11處,3500m ~4000m 的17 處,4000m ~4500m 的124 處,4500m ~5000m 的123 處,大于5000m 的2 處。
嘉黎縣地質災害高程分布有相對集中的特點,即在高程4000m ~5000m 分布最為集中,而在高程低于4000m 和海拔高于5000m 時,地質災害的分布較為稀少。這種分布主要與嘉黎縣人居分布和人類工程活動的高程分布有著密切的關系。由于嘉黎縣人口主要集中于縣城附近以及色絨藏布、尼屋藏布、桑欽曲、麥曲等沿岸地帶,這一帶也是地質災害分布和危害嚴重的地區,其余地區由于地勢高差較大,半高山為無人區或人煙稀少地區,不具備成災條件。
據縣氣象局提供的近10 年氣象資料顯示,嘉黎縣多年平均降雨量769.46mm,最大年降雨量947.6mm,最大月降雨量208.8mm,最大日降雨量37.8mm,最大小時降雨量19.8mm,最大10min 降雨量3.3mm。降雨主要集中在5 月~9 月,5 個月平均降雨量達637.42mm,占全年降雨量的82.6%;其中月最大降雨量主要集中在6 月~9 月,日最大降雨量主要集中在5 月~8 月,從2010 年~2018 年,降雨量增加約200mm,呈逐年增多的態勢,近3 年降雨量增加尤為顯著。
這一時期也是山體滑坡、滑坡、泥石流等突發地質災害頻繁發生的時期。降水是泥流發生的必要條件,大氣降水入滲到土壤或巖石斜坡的巖石粉砂層會改變其稠度、軟化、降低剪切阻力,同時容易形成水動力壓力,導致坍塌和山體滑坡;根據災點災害史統計,嘉黎縣地質災害大多發生于雨季,降雨對地質災害的發生起著重要的控制作用,在6 月份雨季來臨前很少有地質災害發生,而降雨主要集中于6 月~8 月,9 月以后逐步開始有降雪發生,據調查訪問,區內尚未發現因凍融而誘發的地質災害發生,9 月以后基本上沒有地質災害發生,可見該區地質災害的發生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分布特點。
3.1.1 地形地貌
嘉黎縣位于古湖盆的東部邊緣,屬青藏高原北部與青藏高原東部高山峽谷東部結合的高原高地,是典型的高原山地地形,地勢自西向東南由高向低傾斜,海拔3000m ~6800m,約80%的區域海拔在5000m 以上,山地多、地形起伏大,超過75%的區域坡度大于15°,地貌以高山地貌為主。西北部屬高原中高山—低高山地貌,相對起伏較小;向東南部、西南部逐漸過渡到高山地貌和極高山地貌,縣東南部山體高聳,河谷深切,為極大起伏的地勢。縣域總體西高東低,按照地貌成因類型劃分,區內地貌可劃分為山地、山間河谷地區、高原湖泊草原地區和冰川地區。山地主要分布于嘉黎縣中東部阿扎鎮、尼屋鄉境內,其次在縣西部絨多鄉、北部麥地卡鄉有零星分布,該區域災害分布141 處,約占總點數50.91%;山間河谷地區主要分布在尼屋藏布、尼都藏布、色榮藏布、麥地藏布及其雄曲、桑欽曲、麥曲等支流沿線的峽(河)谷內,該區域災害分布87 處,約占總點數31.41%;高原湖泊草原地貌主要分布于嘉黎縣西北部的麥地卡鄉—林堤鄉一帶的麥地藏布上游地區,該區域災害分布29 處,約占總點數10.46%;冰川主要分布于尼屋藏布和尼都藏布中上游,涉及尼屋鄉、阿扎鎮等主要鄉鎮,分布面積625.93km2,災害分布20 處,約占總點數7.22%。
3.1.2 巖性組合
嘉黎縣巖土體分為土類和巖類兩大類,其中土類為一般土,即松散巖類(Ⅰ);巖類分為三個亞類,分別為碎屑巖巖類(Ⅱ)、碳酸鹽巖巖類(Ⅲ)、變質巖巖類(IV)、巖漿巖巖類工程地質巖組(Ⅴ)。巖土體是地質災害的主要體質,地質災害的形成、發生和發生體現在巖土體的各種活動形式上。不同地塊的巖土具有不同的物理、力學和水力性質,與不同地質災害的關系也不同。
(1)土類與地質災害。縣域內地質災害的發生均與含碎塊石粉質粘土、砂卵石、碎塊石松散巖類(Ⅰ)密切相關。泥石流地質災害物源均松散固體物質提供。在斜坡地質災害中,滑坡和不穩定斜坡均與Ⅰ類巖土體關系密切,境內發育的42 處滑坡、河岸坍塌2 處及2 處不穩定斜坡均為發育在松散巖類土體中。
(2)巖類與地質災害。境內發生在巖類中的地質災害主要為巖質崩塌,經統計區內共有巖質崩塌107 處。巖質崩塌發育在各種堅硬、半堅硬巖類中,從崩塌發育的個數來看,碎屑巖類工程地質區(Ⅱ)最多,發育崩塌62 處。其次是碳酸鹽巖類工程地質區(Ⅲ),發育崩塌28 處。變質巖類工程地質區(Ⅳ)較少,發育崩塌27 處。從崩塌在各巖類中發育數量來看,各巖組的發育比例和數量反映了各巖土體物理力學性質的不同,其易崩程度各異。
3.1.3 地質構造
(1)地質構造與滑坡、崩塌、不穩定斜坡。嘉黎縣境內構造較復雜,地質災害分布明顯與斷層等構造展布相一致。就崩塌、滑坡而言,主要分布在東西向構造帶,同一構造體系或構造帶內在不同構造運動序次中產生的構造成分相互重迭。其中崩塌在F2 發育9 處、F8 發育8 處、F9 發育13 處、F10 發育28 處、F22 發育9 處、M12 發育4 處、M18 發育3 處,F1 為嘉黎-易貢藏布斷裂一帶巖石破碎,目前處于活動狀態,導致該處極易引發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其他斷層均有分布;滑坡在F1 發育1 處、F2 發育7 處、F8 發育2 處、F9 發育3 處、F10 發育14 處、F12 發育2 處、F13 發育1 處、F21 發育1 處、F29 發育1 處、F31 發育1 處、M9 發育1 處、M12 發育2 處、M18 發育1 處。總之,嘉里縣構造復雜,背斜、向斜、斷層相互作用導致山脈破碎,裂隙發育,河溝兩岸坡面坡度大。比較陡峭,臨空面好、殘坡堆積和滑坡坡度較好。
(2)地質構造與泥石流。地質構造不直接調節泥流的發展,是影響該地區泥流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易受風化破壞,也為泥流的形成和發生提供了起源。倒塌和滑坡等不利地質事件的結果;我們這個時代每次強烈的地震活動都會造成大量散狀物質,破壞現有松散沉積物的結構,降低巖土體的物理和機械強度,降低泥流的初始條件。
3.2.1 氣候
嘉黎縣地處藏東地區,氣候特征為高原亞寒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屬于高原大陸性氣候,從西北向東南變化差異較大。其特點是氣溫低、空氣稀薄、大氣干潔、太陽輻射強、日溫差大、日照充足,年日照2344.9h。據縣氣象局提供的近10 年氣象資料顯示,該縣年平均氣溫為0.56℃。一月份平均氣溫-9.87℃,七月份平均氣溫為9.49℃,歷年來最高氣溫為21.3℃,最低氣溫為-32.5℃,晝夜溫差平均為12.8℃,年相對無霜期為78 天,出現在6 月份至7 月份,無絕對無霜期,每年十月至次年五月為風雪期和土壤凍結期,六月到八月為生長期。
(1)溫差。青藏高原晝夜溫差大已是不爭的事實,白天,大氣對太陽輻射削弱,氣溫高;夜晚,大氣保溫作用弱,氣溫低,晝夜溫差平均為12.8℃。
(2)凍融。嘉黎縣位于古湖盆的東部邊緣,屬青藏高原北部與西藏東部高山峽谷交匯的山地高原地區,是山地高原的典型形態。地勢由西向東南有一個由高到低的坡度,海拔3000m ~6800m,約80%的區域海拔在5000m以上。受氣流影響,即使是在溫度相對較高的夏季,也能見到山頂白雪覆蓋,日照暴曬后很快又融化。無論是溫差還是凍融對巖體的損傷是不可避免的。
3.2.2 降雨
嘉黎縣降雨時間分布不均勻,近年來極端天氣頻繁發生,大暴雨以及長歷時的降雨氣候成為誘發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重要因素。縣域內地質災害時間分布規律,無論從多年統計的長周期看,還是從年內月統計的短周期看,明顯地受降雨作用控制,地質災害形成與降雨強度、歷時和過程等密切相關。
3.2.3 植被
根據嘉黎縣地質災害的復雜特征分析,地質災害的發展程度與植被覆蓋度之間存在一定的相關性,地質災害多發生在植被貧瘠的地區,而高發地區往往遭受嚴重的水土流失,進一步惡化了生態狀況。植被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泥流的發生,植被越好,降雨轉化為地表徑流的時間越長,轉化量越小,發生泥流的可能性就越小。時間越大,轉化量越大,越容易發生泥流。但是,當降水量超過一定閾值時,高覆蓋的植被不僅不能減少災害規模,反而會增加災害規模。
3.2.4 人類工程活動
造成地質災害的一個重要因素是不合理的工程活動,主要是聚落和聚落的建設、道路建設、水利管理和水電建設等,直接或間接影響邊坡的穩定性,從而引發地質災害。土木工程經常開挖坡腳,擴建基礎設施,在坡下建房,破壞了坡面原有的受力狀態和結構形態,在不利的作業條件下也容易發生滑坡或坍塌;運河施工往往伴隨邊坡開挖,不合理的土方工程或邊坡防護不當導致空氣面增大,降低了邊坡的穩定性,從而引發新的滑坡。道路施工過程中大量的邊坡切割改變了邊坡的形狀和結構,人工開挖空地面導致高速公路邊坡發生多處塌方和滑坡。
通過對嘉黎縣境內地質災害形成條件的研究表明,嘉黎縣地質災害發育控制因素主要有:地形條件、地質結構、巖土類型、斜坡地質結構和斜坡形狀等,而地下水和植被是地質災害的影響因素,人類工程、降水、河流和地震是地質災害的誘發因素,各因素對不同地質災害形成的影響是不同的。
(1)嘉黎縣發育地質災害類型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河岸坍塌、不穩定斜坡,以泥石流、崩塌為主,不穩定斜坡、滑坡等災害點次之。
(2)雀隆村-阿扎鎮-尼屋鄉349 國道沿線、措多鄉-絨多鄉349 國道沿線、葉朵村-阿扎鎮-嘉黎鎮-鴿群鄉公路沿線為地質災害高易發區;麥地卡鄉-藏比鄉-夏瑪鄉-勒央恰村公路沿線、尼屋鄉-崩達村-朵里村一帶為地質災害中易發區;高易發與中易發以外的廣大地區為地質災害低易發區。
(3)嘉黎縣境內82.6%的地質災害主要發生在降雨集中的6 月份~9 月份,泥石流、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頻繁發生。
(4)嘉里縣地質災害的發展受到地形地貌、地質構造、巖性組合等環境地質條件的嚴格控制。主要觸發因素是氣候、降雨、植被和人類工程活動。
通過對嘉黎縣地質災害分布特征進行分析研究, 借鑒國內外先進的防災減災經驗, 對嘉黎縣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提出如下防治措施:
(1)地質災害防治應當按照管防結合的原則進行。對威脅人類生命財產安全的重大災害隱患,要加強預防、監測和預警措施,如斯定卡村泥石流、阿瓊曲溝泥石流、宗多溝泥石流等急需進行工程治理。
(2)進一步完善群測群防網絡,對潛在災害點進行有效監測,確保一旦發生地質災害,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特別是生命安全不遭受重大損失。同時,提高防災減災意識,暢通問責、核查和風險轉移渠道。
(3)上級政府和地方政府要想辦法籌集資金,為地質災害的防、減、救提供可靠的后勤保障。地質災害研究和區劃工作不是一次性事件,不是趨勢運動,而是各級部門和人民始終高度重視的一件大事,基層地質災害防治決策。
西藏自治區嘉黎縣位于古湖盆的東部邊緣,屬藏北高原與藏東高山峽谷結合地帶的高原山區,為典型的高原山地地貌,由于研究區獨特的地質條件和自然地理環境,地質災害極為發達,其發展程度與該地區的地勢地貌、地質構造、巖土類型、氣候、降水等密切相關。植被和人類活動。工程活動與其他影響因素密切相關。近年來,青藏高原生態形勢的不斷變化、極端天氣事件的頻繁發生和人類工程活動的加劇是嘉里縣地質災害形成的主要原因,而且發生頻率、地質災害的規模、強度和危害有所增加。本文以嘉里縣地質災害為研究對象,分析其發展分布特征、控制影響因素,提出地質災害防治措施,對地質災害防治具有積極的指導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