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佛山市順德區倫教中學(528333)陳 釗
學校是意識形態教育的主陣地,課堂是意識形態教育的主戰場。高中思想政治是“以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目的,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關鍵課程,因此高中思想政治教師必須把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作為教學的關鍵任務。
高中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塑造期,因此高中生特別需要思想觀念、意識形態方面的引領教育。高中思想政治課是實現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加強意識形態教育是黨和國家賦予高中思想政治課的任務和使命。政治認同位于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之首,關乎學生成長方向和理想信念的確立。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要把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作為最首要、最關鍵的任務,將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貫穿全過程、各方面,引導學生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確立正確的政治方向。
培養學生政治認同,就是要使學生確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根本保障,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理解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自覺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當前的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實踐中,存在一些不利于意識形態教育的現象,需要教師予以關注。
受長期以來應試理念的影響,一些思想政治教師在教學中過于強調學科知識的傳授,停留在背默概念原理、培養應試能力的層面,忽視了對知識所承載的政治認同的闡發。這導致學生無法形成政治鑒別能力、分析能力和評價能力,無法形成政治認同,進而影響意識形態教育的開展。因此,思想政治教師要引導學生從背默概念原理轉變為透徹地分析學理,促使學生形成政治認同。
高中思想政治課具有綜合實踐性。通過實踐活動,學生可以切身體驗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給中國社會帶來的變化,給中國人民現實生活帶來的實惠;體驗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給中國人民的思想和靈魂帶來的沖擊。現實中,一些教師偏重政治理論知識的傳授,忽略了實踐活動的開展,這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教師應重視思想政治課的實踐性,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扎實開展學科實踐活動,建構培養學生政治認同的“教育場”。
有些教師喜歡開展灌輸式教學,不講根據、不問理由,不允許學生質疑,也不引導學生正確地認識社會現象。思想政治教師在教學中要因勢利導,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要注重啟發學生。“天邊不如身邊,道理不如故事”,思想政治教師要重視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情感需求,既要向學生講好中國故事,又要組織和引導學生講好中國故事,更要組織和引導學生講好家鄉和身邊的故事,讓學生在真實故事的啟發下提高政治認同。
教師內心有真“道”,才能對學生“傳道”。要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首先必須要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思想政治教師若沒有形成政治認同,就很難讓學生真正形成政治認同。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要求教師真學、真懂、真信、真用馬克思主義,不斷學習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了解黨領導中國人民在各個歷史時期取得的重大歷史性成果,領悟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具備家國情懷,心里裝著國家和民族,眼睛關注社會,自覺從時代大勢與社會實踐中汲取養分,豐盈精神世界,努力讓馬克思主義在心里扎根,從內心深處產生強烈的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的認同。
《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明確提出:“必須抓好后繼有人這個根本大計。要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教育人,用黨的理想信念凝聚人,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人,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使命激勵人,培養造就大批堪當時代重任的接班人。”思想政治教師要不斷加強對思想政治課教學的研究,轉變教學觀念,豐富課堂教學模式,圍繞培養學生政治認同這個教學目標制訂教學方案。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黨史學習教育是培養學生政治認同的良好途徑。黨的百年奮斗史中有豐富優質的經典故事,有一代又一代的英雄模范,有具有豐富內涵并不斷發展的精神譜系,是進行政治認同教育的寶貴資源。《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回顧了我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以及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以來取得的重大成就;闡述了黨百年奮斗的偉大意義,即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的前途命運、開辟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道路、展示了馬克思主義的強大生命力、深刻影響了世界歷史進程、鍛造了走在時代前列的中國共產黨;總結了黨百年奮斗的十條歷史經驗。這個決議既是我們學習黨史的經典材料,又是進行政治認同教育的重要資源。將黨史學習教育和紅色資源融入思想政治課教學,可以照亮前行之路、洗滌心靈之塵、激發奮進之力。
在講述黨領導人民取得的歷史性成就,說明黨領導下中國社會發生的歷史性變革的基礎上,讓學生懂得:馬克思主義之所以在中國“行”,是因為它本身是真理,更是因為黨領導中國人民不斷將它中國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之所以好,是因為它適合中國國情,符合人民意愿,更因為它是一條民族復興之路、國家富強之路、人民幸福之路;信仰的味道之所以甜,是因為它構筑了堅不可摧的精神支柱;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興,人民是黨永遠打不斷的“補給線”、摧不垮的“根據地”,是黨的最強靠山和最大底氣。
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發布的《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實施方案》強調,以了解學習、理解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課程主線,在政治認同、家國情懷、道德修養、法治意識、文化修養等方面提出明確要求,引導學生堅定“四個自信”,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明確指出,要堅持正確的思想政治方向。這是思想政治課創設教學情境和擬定教學議題的基本遵循。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圍繞政治認同梳理學科問題,基于學科問題設置教學目標,以學科問題驅動教學進程;要有效結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結合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進程和成就,結合標志性事件和先鋒模范人物的事跡,特別是學生身邊的榜樣創設教學情境;要堅持用歷史的、國情的、辯證的、文化的、國際的眼光分析教學議題,組織學生在真實典型的情境中觀察、辨析和思考,增強政治認同。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年修訂)》明確指出,要構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主導的活動型學科課程。教師要通過一系列結構化的活動設計,實現“課程內容活動化”和“活動內容課程化”,著眼于學生的真實生活與長遠發展,引導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活動中,教師要綜合評價學生的理論思維能力、政治認同程度、價值判斷力、法治素養和社會參與能力。
在對情境和知識進行結構化梳理的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通過前后對比、中外對比,感受我國取得的豐碩成果,理解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要以具體的任務單引領學生“帶著真問題”進入實踐,“帶著真思考”回到課堂;要在教學評價特別是試題命制中,堅持正確的立場導向,主動培育學生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以使他們在將來能站穩腳跟、堅定立場。
高中學生獲取時政信息的渠道多樣,對重大時政新聞普遍比較關注,對關乎國家民族根本利益的重大問題尤為關注,但對我國政治制度的運作流程了解得并不充分,甚至會被一些負面現象、錯誤觀點影響。基于政治認同開展時政述評活動,能夠營造良好的政治氛圍,有效回應學生的時政熱情,引導學生增強政治認同。
開展時政述評活動時可引導學生通過以下途徑及時準確領會黨和國家的權威聲音:一方面關注中國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新華社、《求是》、《半月談》、《中國青年報》的微博號、微信公眾號,及時了解熱點事件的權威報道及解讀;另一方面堅持學習,廣泛閱讀,精挑細選權威的、典型的時政新聞及其權威評論。
時政述評活動的具體形式有課前“時事演講”、撰寫“時事評論”、錄制“時事脫口秀”和評選“時事達人”等。為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可以讓他們自主選擇話題和述評視角。為了使時政述評活動順利開展,教師可以為學生推薦素材或收集素材的渠道,同時關注學生的政治立場、思維方法和知識運用情況,主導時政評述活動的實施過程與結果評價。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1年修訂)》明確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課具有學科內容的綜合性、學校德育工作的引領性和課程實施的實踐性等特征。教師可以將思想政治課教學和學校德育工作相結合,舉辦系列的主題實踐活動。思想政治教師本身的力量有限,但可以借助學校德育系統的組織優勢來推進主題實踐活動的開展。比如學校在清明節通常要組織開展緬懷革命先烈的主題實踐活動,思想政治教師可借此機會和學校團委聯手設計活動的主題和任務,一方面賦予主題活動靈魂,另一方面拓寬培養學生政治認同的實踐路徑。
培養學生政治認同的主題實踐活動要想獲得實實在在的效果,應該要成體系、常態化地開展。學校德育工作一般都是成體系、常態化開展的,而且是有成熟的運轉和評價機制支撐的。教師可以根據學校德育工作規劃來設計思想政治學科的活動體系。如果思想政治教師能夠主動為學校德育活動出謀劃策,一方面能夠大大提升自身在學校的地位,另一方面能夠借助學校德育工作的組織優勢,大大提高學科活動的檔次和實效性。
培養學生政治認同、加強意識形態教育是高中思想政治學科的重要使命,思想政治教師任重道遠。為此,思想政治教師必須堅定正確的政治信仰,遵循意識形態教育和學生思想道德發展的規律,強化責任擔當,不斷增強學生的政治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