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凡 鐘柏昌
“五育融合”是在“五育并舉”基礎上提出的觀點,也是對“五育并舉”的進一步深化和發展。相比“五育并舉”,“五育融合”不僅強調“五育”之間的協調發展,而且更加注重“五育”之間的深度融合;在鼓勵個體全面發展的基礎上,更加強調“完整的人”的培育。[1]鑒于當前教育領域存在明顯的“五育”失衡現象,“五育融合”教育的提出既是對應試教育的反思,又是對回歸教育初心的呼喚。近年來,5G、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新型智能技術正在推動著傳統教育向技術賦能的智慧教育范式轉換與發展。[2]作為智能技術發展的產物,智慧教育是教育現代化發展過程中的新型教育形態,承擔著整體育人的重要使命,而“五育融合”的教育變革必然也離不開智能技術的深度參與。本文引入“五育融合”這一新型教育理念,借助“五育融合”思想提出智慧教育的若干實現路徑,以推動智慧教育對“全人發展”的意義探尋。
作為教育工作的起點和歸宿,教育目標既能為學校教育和學生發展指明方向,又能為教育效果的衡量提供標準。在智能時代,人工智能在知識記憶、檢索、處理等多個方面都已超越人類,這呼吁教育工作者對智能時代的人才培養目標進行重新思考。在人工智能的挑戰下,智慧教育絕不能反復訓練學生去做機器做的事情,而應著重培養人的創造力、價值觀、意志力、思維能力等,幫助學生形成完善的人格,促使學生具備善良的品質,成為富有學識、感情與智慧的人。[3]21“五育融合”教育的本質是一種全人教育,其教育目標定位于“培養完整的人”。因此,“五育融合”理念指導下的智慧教育也應貫徹“全人發展”這一育人目標。
從教育實踐角度看,不同層級、不同主體需要清晰地認知、理解、踐行并努力去達成這一目標,從而保證總體育人目標的實現。比如,在學校層面,校長需要明確“全人發展”對學生的素質要求,并確保負責智慧教學的教師能夠理解“全人發展”在知識技能、個性價值等方面的培養要求;在教師層面,教師要在智慧教學的過程中樹立“五育融合”的教學生態觀,充分發掘各育要素;[4]4在學生層面,每個學生在智慧學習的過程中都應理解“全人發展”的內涵,自主制定學習目標以達到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的辯證統一。
智慧教育的課程形態、課程結構與傳統教育迥然不同。一方面,智慧教育強調線上與線下、虛擬與現實相結合的課程形態。多種課程形態的融合為學生提供了更加豐富、個性化的課程資源:在線課程的融入將會突顯內容的立體化特征;線上、線下銜接的學習活動將會形成閉環,促進學生的無縫學習。另一方面,智慧教育中的課程結構將更多體現跨學科的融合性特點。在智慧教學過程中,學生需要融合多學科知識,在真實情境下通過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的方式解決復雜的實際問題。[3]20課程是“五育融合”的基礎,開足開好課程是走向“五育融合”的關鍵。智慧教育課程結構的跨學科性與五育融合課程的跨領域性在本質上是相契合的,“五育融合”理念指導下的智慧教育需要融合多種課程形態,因地因校因人開發特色的課程資源。
具體而言,教師可根據學校培養目標、課程資源、技術條件等選擇合適的融合形式(育內融合或者跨育融合)與課程形態(線上與線下、虛擬與現實)。同時,在課程體系的構建過程中,學校應秉承辦學理念,體現辦學目標,以學校文化邏輯起點為基點,開發“五育融合”基礎類特色課程和提升類特色課程,全方位地滿足學生的多元化發展需求。[5]比如,江蘇省揚州中學結合教育信息化建設發展實際與拓展性課程建設需要,建立了集課程申報、學生選課、課程評價、線上課程開發于一體的課程平臺,為推進“五育融合”的辦學理念提供了重要的支撐。
在智能時代,智慧教育需要創立虛實融合的新型教育生態,學校的辦學空間將不局限于實體空間,還包括智能技術支持下的虛擬空間乃至虛實結合的混合空間。學校將通過互聯網,形成虛實融合的開放教育生態。在“五育融合”理念的指導下,打造智慧教育資源協同生態的關鍵在于打通各種軟硬件的資源壁壘,促進體制內外及學校內外各類資源的深度融合,并建立多方參與的服務平臺和協同機制。[4]4
需要注意的是,打通不同邊界的關鍵在于尋找多元主體及不同教育力量之間的契合點。比如,為構建家校合作、社會協同的育人機制,需要打通校內外、系統內外邊界,把原先分離、割裂的三大教育力,通過某個共同的契合點連接在一起,實現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區教育的“三教合力”。[6]為此,江蘇省揚州中學充分利用揚州市教育城域網提供的各類教學資源,積極參與網上同步課程的制作,承接了揚州市“應對新高考、突破重難點”微視頻的研制與拍攝工作;接入了揚州市圖書館線上資源,開設了揚州中學網上分館,實現資源的線上共享;等等。
進入智能時代,面對多樣化的知識來源和泛在化的學習方式,學習需要達成高層次的思維發展,從淺層認知向深層認知邁進,實現智慧教育環境下的深度學習。[3]20在社會知識建構等理念的指導下,智能化的認知工具可以支持學習者在基于真實問題情境的整合性課程中通過群體協作創生具有意義的知識,拓展群體的知識邊界。“五育融合”理念指導下的智慧教育更是一種知識創生的教育范式。
從知識傳遞范式到知識創生范式的轉變,縮小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鴻溝”,關鍵在于構建以“學”為中心的創新性教學方法或模式。比如,江蘇省揚州中學依托“自治自動網絡教學平臺”,普及新技術條件下的混合式、合作式、體驗式、探究式教學,鼓勵教師探索新型教學方式,探討“自治自動、共研共學”教學模式,促進了以“教學者”為中心向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轉變。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強調,“創新評價工具,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探索開展學生各年級學習情況全過程縱向評價、德智體美勞全要素橫向評價”。這一重要文件從政策層面確立了智慧教育與“五育融合”教育的關系,前者是工具,后者是評價的對象與目標。具體而言,在智能時代,教育的評價依據將從主觀經驗判斷走向客觀數據支持,教育的評價方式將從總結性評價走向過程性評價,教育的評價手段將從人工評價走向智能評價,教育的評價內容將從單一評價走向綜合評價,[3]20教育的目標也需要從學科中心走向“五育融合”。在智慧教育環境中,多模態的教育數據與多樣化的評價形式將突破傳統教育評價的局限,彌補傳統測評量化標準的形式化、工具化缺陷,成為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助推器。
基于此,“五育融合”理念指導下的智慧教育則更加強調利用多種評價依據、方式、手段與內容,實現對“五育融合”效果的全面考查。首先,在教師評價方面,“五育融合”理念指導下的智慧教育評價注重從融合課程的設計能力與智慧教學的實施效果方面評價教師的教學能力;在學生評價方面,強調以“五育融合度”為評價單位,對德智體美勞各因素進行整體評價。比如,在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的支持下,江蘇省揚州中學不斷建設高質量基礎設施,完善綜合性平臺,聚合各類教育應用,提升數據獲取的時效性和準確性,實現過程性與結果性數據的自動收集與診斷,為師生的雙向綜合互評提供了平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