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文莉 岳雪慧
淺談桑樹栽培管理技術
首文莉岳雪慧
(南鄭區蠶茶果技術推廣中心陜西漢中723100)
文章從栽培和管理兩個方面就桑樹栽培管理技術進行了分析,希望能夠為我國桑樹種植產業提供參考及借鑒,提升桑園產量及種植農戶的經濟效益。
桑樹;栽培;管理;技術
桑樹是一種桑科桑屬的落葉喬木,在我國有著悠久的種植歷史,因其易于種植,對環境要求不高,在各個地區被大面積種植。桑樹不僅具備良好的經濟效益,同時也具備較高生態效益,已成為我國較為重要的經濟和生態防護林樹種,其種植前景非常廣闊。基于此,探討桑樹栽培管理技術具有一定的實際意義。
(1)選地條件。桑園種植區域需結合桑樹生長及發育特征進行科學選擇,確保所選擇種植地點具備充足的光照、厚度適中的活土層,土壤pH值在6.0~7.0間最為理想。
(2)集中栽植。需確保桑園集中連片種植,便于平整土壤、配備相關設施、落實各項生產管理及操作,同時避免因農藥的大量使用而影響蠶作安全。
(3)避免污染。在建設桑園時,盡量遠離“三廢”污染源,桑園與工礦區的距離需超過1 km。
(4)選定行向。需結合桑園地形、地勢、風向、管理及水土保持等多個因素確定桑園行向,并對地塊方位進行考量,桑園主要采取梯田式,因而其栽植方向一般是沿著梯田走向。若種植地塊條件允許,栽植方向盡量采用南北走向。
桑園栽植密度以12 000株/hm2~15 000株/hm2較為適宜。通常情況下,將行距設置為133.33 cm~166.67 cm,而將株距設置為40 cm~50 cm。在水田及溝壩地栽植密度一般為15 000株/hm2,而在旱地,種植密度為12 000株/hm2。
對種植土地進行深翻,同時施入基肥,一般為30 000 kg/hm2~45 000 kg/hm2的農家肥,以優化土壤肥力狀況,從而為桑樹生長及發育提供充足的養分。
在挑選苗木時,盡量選擇品質優良、根系完整、植株健壯、無病蟲害問題的苗木。
(1)苗木質量佳。應結合當地實際條件選擇適宜栽培的苗木品種,確保苗木純正、根系完整、無病蟲害。在刨、運及栽植過程中需保證苗木新鮮。運回苗木后需及時對其假植以提升苗木成活率。
(2)苗木修整。為便于苗木栽植并促進其生長,需將苗木上存在的過長根、卷曲根及損傷根及時剪去[1]。在根系分叉口剪根,在此過程中需注意確保剪口平滑,以促進后期傷口愈合及生根。
(3)科學分類。在定植前,需結合桑苗大小對其進行科學分類,在同一種植地塊內種植相同大小的桑苗,以確保所種植桑苗的整齊度,提升后期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
(4)缺水桑苗處理。在栽植前,需將缺水苗木置于水中浸泡10 h~24 h,便于苗木吸收水分。若種植時間較緊,也可為桑苗蘸取泥漿使桑樹吸收更多水分,以保證其成活率。若桑苗來自疫區,還需及時對其進行檢疫殺菌。
栽植時期。通常采取冬栽方式,于11月初期栽植。劃行定株。結合地形劃行定株。栽植方法。開挖直徑50 cm、深度50 cm的溝穴,栽植深度一般控制為埋住根頸3 cm~5 cm,嚴禁超過10 cm。若種植田塊為干性沙土,需采取深栽方式,而在黏土地內應當淺栽,若田塊水分不足需補充水分。
填土時,需將土壤踏實,便于根系緊密接觸土壤吸收養分,促進苗木提早發芽,提升桑苗成活率。栽植結束后,在距離地面10 cm的位置(只留3個芽)平茬埋土。翌年清明前后桑樹開始生長時,將土壟扒開,剪留1個健壯芽以促進其生長。
樹形需結合環境條件、桑樹品種特性及栽植密度等多個因素,采取科學的技術措施進行培養,確保樹形良好、長勢健旺,可充分利用空間,以提升桑葉質量,確保桑葉品質。
(1)新栽桑樹發芽前管理。在清明前后,挖開前述土壟或土堆,以促進桑樹發芽及生長。若氣候過于干旱,需開挖穴位以用于澆水,確保苗木獲取充足水分,提升其成活率。
(2)低干樹形養成法。第1年培養主干。將樹干高出地面5 cm的剪去促進主干發芽,待新梢生長至10 cm~15 cm后做好疏芽處理工作,優選健壯新梢并做好其培養工作使其發展為主干。在秋季禁止對主干采葉,到了晚秋可在主干基部科學選擇部分葉片喂蠶[2]。第2年定干。在春季發芽前,將剪定位置確定在高于地面20 cm~25 cm的位置,將主干剪定,待主干發芽后在2個~3個位置各優選一個較為健壯的芽,將其余芽疏除,通過培養以獲取2根~3根健壯枝條。在秋季采集適量葉片喂蠶,在梢端需留下8片~9片葉片。第3年培養支干。在春季發芽前,將剪定位置確定為高于地面35 cm~40 cm的位置,需注意嚴格把控各枝條的剪伐高度,確保其處于同一平面,這樣便于獲取第一支干。在支干發芽后,各支干分別優選位置適宜的2個~3個新梢,待其生長后即可獲取6根~9根健壯枝條。到了秋季可對上述健壯枝條適量采葉。第4年管理。到了栽植后第4年的春天,需對桑樹落實出扦管理,在各個樹體上分別挑選4根~5根枝條并將其剪伐掉。剩余枝條可在春季采葉養蠶,接著根據出扦法做好相關管理工作。如果所栽植苗木為壯苗或者大苗,在當年即可對其定干并養成樹形,這樣可以縮短樹形的養成時間。
(1)剪梢。剪梢可有效降低病蟲害發生概率,減少養分消耗,促進發芽,提升苗木生長勢,提高桑葉的質量及產量。若桑園不存在細菌病,在冬季可在修剪桑樹的同時對其剪梢[3];若桑園內存在較嚴重的細菌性病害,通常選擇春季剪枝。在病斑下方5 cm~10 cm的位置剪梢,采取上述措施僅需剪梢一次。通常情況下,在修剪桑樹枝條后,其長度不得超過1.5 m,若枝條較短,一般剪去其總長的33%,這樣可幫助桑樹集中養分,提高葉質及產量。
(2)整枝。剪去桑樹存在的干枯枝、下垂枝、弱小枝及病蟲枝,確保鋸口或者剪口平滑。
(3)出扦。出扦可確保生長發育過程中的桑樹常年不間斷開展光合作用。出扦的具體措施和注意事項為:充分考慮枝條實際生長狀況,在各個支干上適宜位置選擇出一個粗壯的枝條,在距離基部10 cm的位置剪伐;出扦枝條的數量應達到整個桑樹枝條數量的33%~50%;應選擇晴天出扦,以促進傷口愈合,減少樹液流失;在每年桑樹發芽前對其出扦,若過晚出扦其效果將受到較大影響。
(4)清潔桑園。在對桑樹冬季管理時,需將修剪下來的枝條、桑園內雜草及落葉及時清理并集中燒毀,以免轉變為新型病蟲害傳染源[4]。
(5)施肥、深耕。冬季管理。在桑樹落葉直至其土壤封凍前,需在田塊內施入60 000 kg/hm2~75 000 kg/hm2農家肥、土雜肥或者廄肥。冬耕深度一般控制在20 cm~25 cm,這樣有利于土壤理化性狀的優化,將土壤內可能存在的越冬害蟲徹底殺滅。可同時開展冬耕以及施肥各項工作。春季管理。在土壤解凍后直至其發芽前,可施入30 000 kg/hm2~45 000 kg/hm2的人糞尿。可結合施肥進行春耕,深度以10 cm~15 cm較為適宜。
(6)束枝、解枝。束枝可集中誘殺潛伏于束草內的害蟲。需注意的是不得束枝過緊,以避免冬芽受到損傷。一般在桑樹發芽前對其解束,在解下束草后需立即將其燒毀,將其中隱藏的害蟲徹底殺滅。
(1)中耕除草。夏耕。在每年的6月下旬夏耕,夏耕深度一般為10 cm~15 cm,在耕作結束后需及時將雜草拾凈。除草。除草應堅持“除早、除小、除了”這一基本原則。若桑園內雜草生長旺盛,可采取化學除草方式。若桑園內存在較多的多年生雜草,可采取“農達”等各種內吸型除草劑達到除草目的。
(2)澆水施肥。施肥。除冬季以及春季施肥外,在桑樹生長期還需施入一次夏肥。夏肥又被稱為產葉肥、催條肥,一般是在春蠶結束后施入,需注意其施入時間最遲不得超過7月中旬,可結合夏耕施入夏肥,一般是施入600 kg/hm2~750 kg/hm2尿素或者磷酸二銨。澆水。每年的6月—8月是桑樹的生長旺期,此時需要大肥大水。若條件允許,可結合土壤墑情及時為其澆水,以防旱情發生,與此同時,還需及時為旱地除草,以達到保墑保肥的目的[5]。
(3)合理采葉。在桑葉收獲時,需預留適當數量的葉面積開展光合作用,為桑樹的正常生長提供養分,以確保其生長量最大化。春葉收獲。在小蠶期需采摘適量的熟葉片,一般3齡蠶采摘3眼葉,在其4齡起蠶后即開始伐條,在伐條過程中落實枯枝整修以及干樁工作。秋葉收獲。在秋季,需堅持“采葉留柄”原則。在小蠶期自上而下采葉,采集適量熟葉片,待其4齡起蠶后由枝條基部向上采集。中秋蠶采集葉片時需在上方保留6片~8片葉片,而對于晚秋蠶需保留3片~5片,以避免冬芽秋發,導致來年枝條發芽受到影響。在采葉過程中注意動作不得過于粗暴,也不可采取捋葉方式采葉,以避免越冬芽受到損傷,增加細菌病傳播概率。
(4)疏芽摘芯。在桑園管理中,疏芽是一項重要措施,通常于每年夏伐或者春伐后,待新梢長度達到15 cm時。疏芽必須堅持“去弱留強”原則,確保各桑樹枝條均勻分布、數量適宜、生長抑制。在春蠶3齡期進行摘芯,以提升桑葉產量和質量。
(5)合理間作。在桑園內合理間作,可有效提升桑園經濟效益。需注意,不得間作玉米、小麥以及瓜類等高桿植物或者攀爬植物,以防止桑樹生長受到影響,造成其產葉量的降低[6]。在桑樹定植前3年,可將適量薯類作物或者豆類作物種植于行間,但是需注意其與桑樹栽植行距離需超過40 cm。
(1)桑癭蚊。桑癭蚊又被稱為桑癭蠅,一般于每年的5月中旬開始對其防治,具體防治措施為:對桑園全面摘蕊,可有效減少越冬代成蟲產卵數量;采取翻土削草方式對蟲蛹曬殺;在夏垡結束后需及時消毒土壤,將土壤消毒劑混于有機肥料內或細土內施入桑樹行間并蓋土(將37.5 kg 5%喹硫磷顆粒劑混入375 kg~450 kg細土內),這樣可充分發揮土壤內藥劑的作用,毒死土壤內越冬桑癭蚊蟲蛹。施入充足的基肥,以疏松土壤,提升土壤內腐殖質含量,提高土壤肥力,促進春芽早生早發,確保翌年春季桑樹生長良好,提升桑樹抗蟲型,降低桑癭蚊發生概率。在幼蟲孵化盛期,在桑樹頂梢噴施80%敵敵畏乳油1 000倍液或者40%氧化樂果乳油1 000倍液。
(2)桑尺蠖。桑尺蠖是桑樹一種重要的芽葉害蟲,又被稱為造橋蟲或者桑搭。其防治重點為:在晚秋蠶結束后將越冬幼蟲消滅(噴施40%辛硫磷乳油1 500倍液或者80%敵敵畏乳油1 000倍液),做好絨繭蜂等天敵的保護工作,提升其田間自然寄生率。
(3)桑毛蟲。桑毛蟲主要以悅動幼蟲的形式剝食桑枝條冬芽,可能會吃光整個植株,導致春蠶飼料受到影響。桑毛蟲幼蟲體表存在毒毛,人體接觸后常引發紅腫疼痛現象,蟲害較為嚴重時常引發桑毛蟲皮炎的流行,其與蠶體接觸后可能會導致家蠶中毒,患上黑斑病[7]。對其防治措施為:在中秋蠶、晚秋蠶結束后,及時噴施20%氰戊菊酯6 000倍液~8 000倍液,這樣可同時防治燈蛾、桑螟等各種害蟲。
(4)桑花葉型萎縮病。桑花葉型萎縮病又被稱為桑萎縮病或者賴頭皮桑,是一種常見的病毒型疫病,主要通過病苗、病穗及患病砧木傳播,高發于春末夏初及盛夏至初秋這一階段,隨著氣溫的上升其臨川癥狀暫時消失,導致桑葉出現間歇發病現象[8]。其防治措施為:第一,強化苗木檢疫,嚴禁引入患病桑苗、接穗以及砧木;第二,科學施肥,配合使用氮肥、磷肥以及鉀肥[9]。在桑園內及時開溝排水,避免其地下水位過高而導致濕氣滯留。發現花葉型萎縮病株,可將1 g硫脲嘧啶白色粉末溶入至40 mL氨水內,接著用清水稀釋至10 kg并噴施病株。
(5)桑里白粉病。桑里白粉病是一種真菌性病害,多發生于秋季,濕度較高時蔓延較快,其枝條中部及下部葉片發病較為嚴重,一旦發生會導致桑葉營養價值的降低,影響其養蠶成績。其防治措施為:第一,強化施肥管理,施入充足的夏肥,早施秋肥,配合施入適量鉀肥,做好抗旱工作[10-11];第二,科學采摘秋葉,以避免桑葉老化,對桑園通風透光條件有效改善,降低其發病概率;第三,在發病初期可噴施70%甲基托布津1 000倍液防治。
桑樹栽培管理技術是桑園產量的重要影響因素。基于此,需對桑樹栽培技術深入研究,采取科學合理的桑樹管理方式,不斷提升桑樹產量,從而助力種植戶提高經濟效益。
[1]梁永琨.新時期融水縣桑樹標準化栽培技術探討[J].農業與技術,2019,39(5):95-96.
[2]韋俊貞.桑樹高產栽培管理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9(3):203,210.
[3]祁廣軍,田智得,黃紅燕,等.廣西桑樹栽培技術體系創新發展思路[J].廣西蠶業,2015,52(3):73-77.
[4]殷霈瑤,金虎,曲躍軍,等.高寒地區栽培桑樹品種抗寒性?豐產性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5,(2):67-68,71.
[5]薛忠民,蘇超,陳旗,等.桑樹春伐栽培模式下的條桑收獲法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5,(33):71-74.
[6]莫榮利,李勇,于翠,等.桑樹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研究進展[J].湖北農業科學,2016,55(23):6023-6028.
[7]孔瓊菊,傅瓊華,余雷,等.飼料桑樹在水庫消落帶開發利用與生態修復中的種植試驗[J].江西林業科技,2013(5):27-29.
[8]邱長玉,劉丹,韋偉,等.種植密度與行距配制對桑樹農藝性狀及產量的影響[J].蠶學通訊,2021,41(4):9-17.
[9]王萌,劉蕓,鄔精淳,等.三峽庫區消落帶土地生態友好型利用——以種植桑樹為例[J].蠶業科學,2017,43(5):861-865.
[10]陳慧,時正倫,吳永波,等.不同生物炭配制施基肥處理對桑樹幼苗葉片品質的影響及綜合評價[J].植物資源與環境學報,2021,30(3):71-77.
[11]張志林,秦和生,何夢秀,等.蚯蚓糞配施化肥對桑樹根際土壤生物學特征及桑葉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西南農業學報,2020,33(2):157-362.
10.3969/j.issn.2095-1205.2022.03.02
S888.4
A
2095-1205(2022)03-05-03
首文莉(1968- ),女,漢族,陜西漢中人,大專,高級農藝師,研究方向為茶葉技術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