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娜
油松病蟲害防治問題及對策探究
吳娜
(慶城縣林業技術工作站甘肅慶陽745100)
油松屬常綠喬木,其廣泛分布于我國北方地區,是常用的園林綠化樹種,該樹種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與藥用價值。文章分析了油松病蟲害的影響因素,闡述了常見的油松病蟲害及特征,總結了油松病蟲害防治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油松病蟲害的綜合防治對策建議,旨在為油松病蟲害的綜合防治工作提供參考。
油松;病蟲害;防治技術;解決措施
油松是我國北方地區常見的造林樹種,主要生長于海拔800 m~1 500 m的山地陽坡和半陽坡,屬常綠喬木,在我國遼寧、吉林、內蒙古、河南、河北、山西、山東、甘肅、寧夏、青海、四川等地均有分布。油松因其適應性強、根系發達、樹形雄偉、枝繁葉茂、壽命較長,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功能和環境美化功能,是常用的園林綠化樹種,既可以孤植,又可以叢植或聚植,還可以與其他樹木混種群植,改善生態環境,豐富景觀層次。同時,油松的結節、松葉、松球、花粉、樹脂等還具有藥用功能,經濟價值及藥用價值較高。因此,需重視對油松病蟲害防治工作,保證油松健康,進而促進當地經濟穩定發展。
油松木表皮粗糙,表皮結構呈扁圓鱗片狀或節狀,木質堅硬且伴有獨特的芳香味。樹冠呈掃帚形,主干向上生長,大枝斜向上延伸。樹高約30 m,樹冠枝葉生長相對緊湊,一般在土壤肥沃、氣候適宜、光照適宜的情況下生長狀態良好,枝葉繁茂;相反,在不利的生長條件下,油松長勢受到限制,對病蟲害的抵抗能力降低,易遭遇病蟲害侵襲[1]。
我國多數地區的油松栽培存在栽植樹種單一的問題,林業結構不合理。受樹種單一的影響,林間生物多樣性功能較差,使得林木對病蟲害的防御能力較低。一旦發生油松病蟲害,病害發生面積會迅速擴大,蟲害數量迅速。
隨著全球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全球氣候變暖態勢明顯,已影響到氣溫的變化。全球氣溫向暖的趨勢,為病蟲害的發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延長了部分病蟲害侵害的時間,使得我國油松病蟲害更加嚴重。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逐步深入,一些外來物種入侵我園林區,新入侵的物種缺乏天敵或能夠抑制其生長的環境,加之我國林區工作人員不了解外來入侵的病蟲害的發展規律,缺乏有效的防治技術手段,導致這些物種傳播擴散速度極快,加重了我國油松病蟲害的發展。
油松毛蟲多發生于每年3月中下旬。春季,隨著氣溫的升高幼蟲從樹下向上攀爬,溫度越高,蟲口數量越多,對油松的危害就越大。進入秋季,幼蟲從樹上向下攀爬,3月—4月齡的幼蟲潛入草叢或淺土層越冬。
松梢螟主要危害木材,一年可發生兩代,以幼蟲鉆蛀主梢,從而危害油松生長。每年4月幼蟲開始活動并蛀食樹干,成熟后化蛹,化蛹周期約為16 d,成蟲壽命為3 d~5 d。一般松梢螟防治在4月幼蟲開始活動初期進行。
松材線蟲為外來入侵物種,當溫度30 ℃時,平均每3 d可完成一個世代,對林業危害極大。松材線蟲的病害發展分為樹脂減少、樹脂停止分泌、油松樹針葉轉為黃褐色并顯示萎蔫狀態、病樹整株枯死4個階段。松材線蟲主要通過松褐天牛造成的傷口侵入疏松木質部,并寄生于樹脂道中,其在大量繁殖后會造成輸液導管阻塞,最終導致松樹整株枯死。
立枯病多發于油松幼苗期,該病害具有感染性強、危害程度大的特點,主要危害苗木根部,導致幼苗枯死。一旦油松苗感染立枯病,會在短時間內在樹木間快速傳播擴散。立枯病發生的主要原因為土壤透氣性差、排水不良,油松根系長期處于濕度較大的環境下,導致根系感染腐霉菌、鐮孢菌等,最終誘發立枯病。
林業病蟲害檢疫、預報預測是防治病蟲害的基礎。一方面,油松在我國的種植范圍較廣,而我國油松病蟲害檢疫檢查和預報預測技術投入不足,尚未形成完善的油松病蟲害綜合防御體系。另一方面,種植人員缺乏相關法律知識,未對林業檢疫檢查進行了解病蟲害檢疫檢查、預測預報的意識,沒有意識到危險源、病蟲害傳播及其危害,導致病蟲害入侵油松苗木時未被及時發現,還忽視了對病蟲害早期的檢測和對病蟲害發生發展規律的研究與分析。在油松病蟲害防治中缺乏對相應信息的了解,無法在第一時間掌握病蟲害危險源和傳播渠道,不利于系統性的防治油松病蟲害[2-3]。
長期以來,我國大部分地區在油松栽培與林業管理中缺乏對病蟲害發生發展規律的了解,在病蟲害防治上“因病而治”,導致出現病蟲害根治難的問題。在病蟲害防治過程中,主要依靠區域性調查進行防治,缺乏對各區域油松林病蟲害系統性的監測,未形成全面完整的油松病蟲害信息數據,導致病蟲害防治效果不佳,工作效率較低,防治成本高的問題。
由于油松孤植的藝術欣賞功能較好,不少地區選擇油松作為園林綠化樹種,然而,單一的栽植樹種導致油松對病蟲害抵抗能力較弱,病蟲害發生頻繁,不利于油松病蟲害的防治。
傳統的油松病蟲害防治常采用化學農藥防治。在栽培管理中,還運用化肥以促進油松生長。由于長期過度依賴化肥及化學農藥,以及不合理使用化肥和化學農藥,增加了病蟲害的抗藥性,不利于油松病蟲害的長期防治。
目前,我國大部分地區均采用1種~2種防治手段進行病蟲害防治,隨著我國油松病蟲害發生結構日漸復雜,單一的防治手段效果不佳。大部分地區缺乏對油松病蟲害的綜合防治意識,而油松病蟲害在不同地區的發展規律不同,導致油松病蟲害實際防治手段與實際發展情況不相適應,故難以有效防治病蟲害[4]。
針對油松病蟲害問題,各地區需因地制宜地制定檢疫檢查和預報預測監管機制,完善油松林木檢疫制度與監測制度。引進智能監測技術,構建油松林病蟲害信息化監測預報體系,建立林業病蟲害信息化監測平臺,對油松病蟲害實施區域化動態化監測。
基于油松病蟲害發展的復雜性與差異性,各地區需根據病蟲害發生原因、發生類型、發展規律,選擇針對性的油松病蟲害防治手段。如對松毛蟲選擇松毛蟲桿菌防治;對蝸牛采用人工拆除蟲繭防治;對松干蚧殼蟲在蟲害早期發育蛹期使用40%的氧化樂果涂干防治;對松材線蟲采取向根部注入治線磷或乙伴磷等內吸性殺蟲劑的方式方法防治;對干腐病在病變部位形成小黑點或小黑點破皮采取刮除病變部位并涂抹石硫合劑等殺菌藥劑的方式防治。這樣可以有效提高油松病蟲害防治效果,降低病蟲害防治的成本。
4.3.1 創建有利于油松健康生長的環境
在油松栽培過程中,種植人員需根據油松喜光、喜微酸及肥沃土壤的特點,創建有利于油松生長的環境,促進油松苗根系健康生長。栽植后的油松要根據油松不同年齡段對營養的需求適時追肥,追肥時添加礦物質及其他營養元素,創建微酸性土壤環境,促進油松根系深扎,且向四周延伸,提高油松苗自身的抗病蟲害能力。北方地區要根據氣候環境和管理條件采取合適方法做好防寒措施,常用的方法有覆土防寒、覆草防寒、冬灌防寒、涂白防寒、塑料薄膜保溫防寒[5]。
4.3.2 營林樹種采取混交林栽培
我國在油松幼苗栽植及營林中可以采取混交林栽培方式,各地區可以根據氣候條件,選擇多樣化的樹種營造針闊葉混交林、常綠喬木和落葉喬木混交林,增強苗林對病蟲害的抵抗能力,減少病蟲害的繁殖,降低病蟲害帶來的危害。
4.3.3 合理施肥,提高抗病蟲害能力
培育油松林的過程中,盡量施有機肥或農肥,減少化肥的施用。在施肥追肥時,需根據油松苗的生長特點進行科學配比,控制施肥量,促進油松苗健康生長。
在油松苗培育及綠化造林中,病蟲害防治以農業防治手段為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學防治等多樣化的技術手段為輔,創建以油松病蟲害動態監測為基礎的油松病蟲害綜合防治體系,確保油松病蟲害防治的有效性及長期防治的健康性。
4.4.1 農業防治技術
農業防治的手段可貫穿于油松培育及栽培管理的整個周期。具體防治手段包括:(1)選擇優質的種子,播種前對種子進行篩選、消毒、拌藥處理,預防病蟲害侵害油松苗根系;(2)選擇有利于油松生長的立地環境育苗或栽植油松;(3)人為改善或創建適宜油松生長的環境;(4)多樹種營造混交林,避免栽植樹種單一;(5)加強對油松苗的修剪管理,保持良好的冠形,剪除病枝蟲枝,集中銷毀病害、蟲害枝,增強苗木或林間抗病蟲害能力;(6)人工摘除蟲繭或蟲卵。
4.4.2 生物防治技術
在油松林內根據病蟲害的數量或油松種植面積放置天敵,從而控制病蟲害的數量,如利用赤眼蜂控制松毛蟲。根據病蟲害的類型選擇生物制劑藥物,結合病蟲害發展規律在適宜的時間噴灑生物農藥防治病蟲害,提高病蟲害防治的效果。
4.4.3 物理防治技術
物理防治技術具有安全、方便、經濟性好、選擇性多等優勢。常用的物理防治技術如下:(1)根據油松病蟲害發生類型和發生數量,在油松林放置殺蟲燈、捕蟲板;(2)設置阻隔網或在油松林間營造不同樹種的阻隔林,阻隔油松病蟲害的傳播擴散;(3)加強油松林管理,及時清理林間落葉及雜草,預防病蟲害的發生及擴散;(4)在樹干設置紙繩,防止幼蟲上樹或下樹,以達到收集和消滅幼蟲的目的[6]。
4.4.4 化學防治技術
對于真菌感染類病害,在病害發生早期采用可濕性抗菌劑進行噴霧防治,抑制病害發展擴散,控制病害對樹木的侵害及樹木損失。在采用化學藥物防治時,優先選擇低毒、安全、高效的化學農藥。化學農藥要以有機農藥為主,遵循針對性、適量性、合理性用藥原則,精準控制化學農藥的用量和使用頻次,采取正確的用藥方式。此外,使用化學農藥防治時,要盡可能避開雨季進行噴藥治療,同時配合修剪枝葉的防治手段,防止病害傳播擴散。常用的化學農藥有多菌靈、苯萊特、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甲霜靈可濕性粉劑等。
油松病蟲害防治要建立在了解病蟲害發生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根據不同類型病蟲害發展特點,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在防治技術的選擇上,應遵循針對性、多樣性的原則,采取綜合防治的策略。油松病蟲害綜合防治要堅持以農業手段為主,輔以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學防治等技術。根據不同地區氣候、土壤等條件,改善松木生長條件,創建有利于油松健康生長的環境。在提高油松對病蟲害的抵抗能力的基礎上,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經濟性好、綜合防治效果好的病蟲害防治方案,有效確保油松栽培實現環保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1]張塞,程濤.油松病蟲害防治技術研究[J].綠色科技,2018(11):142-143.
[2]李俊毅.油松常見病蟲害防治措施[J].鄉村科技,2019(33):86-87.
[3]楊連保.油松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措施探析[J].種子科技,2020(7):73-74.
[4]劉曉玲,高芳玲.油松常見病蟲害發生特點及防治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20(17):103,108.
[5]王超,趙相瑞,任磊.油松常見病蟲害防治對策探討[J].南方農業,2020(27):70-71.
[6]魯忠梅.油松栽培技術和病蟲害防治措施[J].農家參謀,2021(3):151-152.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Insect Pest Control of Pinus Tabulaeformis
Wu Na
(Forestry Technology Workstation in Qingcheng County, Qingyang, Gansu, 745100)
Pinus tabulaeformis is an evergreen tree, which is widely distributed in northern China. It is one of the common landscaping tree species and has high economic value and medicinal valu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inus tabulaeformis insect pests, expounds the common diseases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summarizes the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Pinus tabulaeformis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Pinus Tabulaeformis; Insect Pest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 Countermeasures
10.3969/j.issn.2095-1205.2022.03.14
S763.7
A
2095-1205(2022)03-43-03
吳娜(1972- ),女,漢族,甘肅慶城縣人,大專,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油松病蟲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