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貴國
淺談防護林的退化與修復
李貴國
(甘肅省白龍江林業生態監測和調查規劃院甘肅蘭州730046)
文章分析了防護林退化的原因,闡述了林業生態建設中退化林修復工程的作用,提出了退化林修復工作的具體技術管理措施。
生態建設;防護林;退化林;修復工程;原因;作用;措施
隨著我國工業水平快速發展,工業污染、生態破壞日益加劇,同時,西北地區出現了土地荒漠化、干旱、水土流失等生態問題,在這種背景下,林業生態建設工程就顯得尤為重要。對于現存的生態問題,基層林業單位已經采取補救措施,包括天然林保護、封山育林、防護林退化修復等,其中,防護林退化修復是重要的一環。防護林是一道自然屏障,有防風固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調節氣候等作用,但由于自然生長規律、自然災害、人類行為等因素的影響,防護林退化現象也十分嚴重。防護林培育成林來之不易,需要護林人員十年如一日地辛苦付出,對于防護林退化林,要做到及時干預和治理,積極完成修復工程任務[1]。
樹木是一個生命體,要遵循生長、繁育、衰老、死亡的自然過程。通過對白龍江林業局下屬茶崗林場的云杉樹伐根計數年輪,我們可發現很多樹已經達到成、過熟階段,生理機能明顯下降,防護能力減弱,如不及時補植,待老一批防護林自然死亡后,防護林退化在所難免。
防護林立地條件選擇不當,選種單一,一般是人工培育的云杉、油松、樺山松、落葉松等樹種。單一樹種所形成的森林生態系統是不完整的,生態屏障脆弱,防護病蟲害能力孱弱。以云杉為例,云杉屬喬木,成活率高,育苗簡單,生長速度快,對于水分需求量大,是防護林的優選樹種,然而,若立地條件選擇不佳且單一種植云杉,則會造成防護林抵抗病蟲害能力較差。
統計資料表明,病蟲害已經成為防護林退化林產生的最主要因素,影響占比高達34.9%,遠高于自然過熟的27.2%。防護林進入自然成熟期后,生理機能衰弱,防護效能降低,應該及時采伐更新。但受到采伐限制政策的影響,采伐往往要延后。林木到了過熟期后,生長衰退,心材腐朽風折,害蟲由此有了藏身和繁衍之地[2]。害蟲會在防護林里大量吸取養分,如果不在病蟲害初期及時預警和采取人為手段干預,必然導致病蟲害加劇,防護林退化。此外,很多地區的病蟲害還是季節性暴發,往往更難處理,最終導致防護林大量受災和死亡。
自然降雨是林木主要的水分補給途徑,長期干旱或降雨不足會導致林木缺乏足夠的生長所需,長勢受到影響。西北地區土質疏松,黃土占比大,保肥能力差,夏季雨季較為集中,冬季干燥少雨,年降水量不足200 mm。防護林在幼林階段長勢還不錯,但進入中齡階段后,樹木對于肥力和水分的需求會大量增加,由于缺肥、缺水,樹木會表現出生長衰弱的跡象,形成干頭樹林分[3]。林木生長環境不斷惡化,沙塵和干旱加劇,土壤干層面積擴大,水土流失嚴重,整體呈現生態退化現象。
人類干預失當是造成防護林退化的一大因素。人類的過度放牧、亂砍濫伐、林地開荒等行為會致使防護林退化。有些靠近鄉村的林地,在修建道路或擴充地埂時會遭到破壞和砍伐;有的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相對落后,農民依舊沿用傳統的“燎荒”,極易引燃周邊林木,引發森林火災。
退化林修復工程具有重要意義,對于國家生態建設有著直接影響,作為基層林業部門,應高度重視實踐落實,明確其在改善生態、優化產業結構等多個方面的作用,主要包含如下幾點。
當今世界,生態環境污染成為各國面臨的嚴峻考驗,尤其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環境污染是其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退化林修復工程有益于緩解我國的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問題,自從開展退化林修復工程以來,我國已取得良好的生態成果,森林面積不斷攀升,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工業污染等問題有了明顯改善。由此可見,退化林修復工程是生態修復的關鍵舉措。
退化林修復工程并非人們所認為的“單純地把耕地或者荒地變成林地”,而是利用科學技術把一部分不適用于農業生產的土地有效轉換為林地,從而優化農業的產業結構。在退化林修復工程開展以前,我國多個地區時常出現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問題,其中以西北、東北地區最為嚴重,影響糧食產量,出現糧食低產、農業災害嚴重、農業產業結構失衡等一系列問題,阻礙了農村經濟發展和新農村建設工作的開展。隨著我國退化林修復工程的逐步開展,林地和耕地的結構得到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得到優化,特色農業經濟重新煥發生機,農民經濟收入逐年攀升。
隨著退化林修復工程的開展,對林地和耕地有序規劃,原本難以利用的耕地集中化,使以前的粗放型農業生產方式轉變為集約型生產,農業灌溉、施肥和管理更加方便,提升了糧食產量。與此同時,退化林修復工程能協調農業、林業、畜牧業等多個產業,推動農林畜牧的和諧發展。
3.1.1 更替修復技術
更替修復技術主要針對重度退化的防護林,在具體修復中要根據不同的情況采取有針對性的修復技術,如小面積塊狀皆伐更新技術、帶狀采伐更新技術、林下造林更新技術、全面補植更新技術等。
(1)小面積塊狀、帶狀采伐修復時,需結合其林分狀況以及坡度的具體情況,合理確定采伐連續作業面積。采伐之后要及時更新,并且需要按照防護林的具體類型進行標注,選擇合適的樹種栽植,要確保樹種外形與周邊景觀保持協調。應盡量避免選擇單一的樹種,而是營造多樹種的混交林,從而有效提高林業防護能力,預防林業病蟲害。還可以利用塊狀混交、帶狀混交的形式進行更新栽種。更新幼苗成長期間,需結合具體情況,科學確定保留林地修復間隔期,一般間隔期為3年以上。
(2)林下更新造林修復時,可根據需要選擇耐庇蔭的幼苗種類(如冷杉、云杉等),種植前需要對防護林中的病蟲害、枯死枝條、雜草等進行全面清除、砍伐,防止以上不利因素對幼苗生長產生影響,待幼苗處于生長穩定期后,可以對上層林木實施選擇性伐除,確保留下優良木材。
(3)采用全面補植更新的方法。該方法主要是針對那些退化情況較為嚴重的防護林。在使用中,需要對防護林中的枯死、病蟲害等林木進行清除,然后選擇適宜的品種實施補植更新。
3.1.2 擇伐修復技術
擇伐修復技術主要針對過熟的退化防護林進行修復。具體可以分為群狀擇伐、單株擇伐兩種,在實踐中,需結合林分實際狀態選擇性應用,適當開展補植補造。例如,林木群分布較為明顯,可以選用群狀擇伐。一般情況下,擇伐株數要控制在40%以下,擇伐后的郁閉度如低于0.5,林木分布不均勻,需要補植補造。補植補造主要采取穴狀整地,整地規格默認為0.5 cm×0.5 cm×0.6 cm,再根據苗木的大小及時調整栽植穴,整地時要打碎土塊,揀除石塊、殘根、垃圾等,選擇不同的樹種進行補植,選擇的樹種要能與原樹種和諧共生,補植時應遵循“三埋兩踩一提苗”的技術要求[4]。
3.1.3 撫育修復技術
撫育修復技術主要針對處于幼齡時期的退化防護林,一般采用疏伐、生長伐、衛生伐等方式,也要結合林分情況,適當采取補植補造。在具體實施中需要嚴格遵循“間密留勻、去弱留強”的原則,提升防護林的整體成活率。
(1)撫育采伐。針對整體密度較大的退化防護林,需要利用疏伐、生長伐等方式對林分結構進行調整,降低密度,伐除不良林木;針對遭受病蟲害較為嚴重的防護林,需要使用衛生伐方式伐除病蟲源木。
(2)補植補造。嚴格按照國家相關文件要求實施補植補造作業,并選擇差異性樹種,形成混交林,減少病蟲害。
3.1.4 林帶漸進修復技術
林帶漸進修復技術的適用范圍較廣,包含農田、牧場等防護林,還可以在護岸林、護路林修復中使用,主要使用隔帶、隔株、半帶等方式進行修復,同時要制訂可行性的修復計劃,分階段進行修復更新,對病蟲害、枯死的林木進行伐除,同時適當補植補造,一般更新間隔期要超過3年。其具體實施方式有如下幾種。
(1)隔株更新。每隔二三株伐除二三株,在空地補植,當幼苗生長穩定后,再伐除其他林木,適當補植。
(2)半帶更新。先伐除偏陰/陽的林帶,更新造林,等其生長穩定后,再對另半帶伐除更新。
(3)代外更新。在偏陰/陽的林帶外側平整土地,營造新林,成長穩定后伐除原來的林帶。
(4)隔帶更新。在護路林、護岸林兩側、周邊,鑲嵌喬木、灌木等,形成混交復層林,增加其觀賞價值,提高價值效益。
3.1.5 綜合修復技術
綜合修復技術主要是對撫育、補植補造、林下更新、封育等方式進行綜合使用的修復技術,主要應用于林分結構混亂,病蟲害、枯死木較多的中度退化林。借助此項技術,我們可以對退化林的結構、層次、密度等進行優化調整,強化其生態防護功能。在具體實施中,需要調整樹種,可以抽針(闊)補闊(針)、間針(闊)育闊(針)等方式進行修復,形成混交林。在實施中,需要把一次性間伐強度控制在25%以內[5]。在封山育林過程中,要結合具體情況適當使用,合理設置封育期,科學利用全封、半封等封育形式,提升退化防護林的修復效果。
3.2.1 樹立生態保護意識,加深對退化林修復工程的認識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基層林業工作者應當樹立正確的生態保護意識,加深對退化林修復工程的認識,堅持林業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退化林修復工程是一項生態工程,能改善我國的環境破壞問題,調整農村產業結構,促進林業經濟發展,增加農民的收入。國家為了推動退化林修復工程的開展,也出臺了一系列退化林修復保護政策,為工程的開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對此,有關部門應該積極宣傳環境保護意識,在農田、村莊、林業封育區等設立宣傳牌,介紹退化林修復的重要性,為退化林修復掃清道路。
3.2.2 強化修復工程管理,提高退化林修復工程的水平
強化退化林修復工程管理工作,能夠保證退化林修復工程的高效性,提高退化林修復工程的整體水平。強化退化林修復工程管理工作具體包含以下三個方面。
(1)參與退化林修復工程的工作人員根據對當地的實地考察,確認土質、氣候、防護林條件,充分了解修復目的,設計修復方案,進一步實施退化林修復工程。
(2)嚴格把控種苗選擇和肥料的選用,在確定修復方案后,通過合法招標采購和栽培種苗,在栽培種苗的過程中,充分利用現代儀器和栽培技術,確保種苗能夠生存并茁壯成長。
(3)將監督和驗收落實到位,退化防護林修復工程的每一個環節都應該確定好監督人和管理人,嚴格落實責任到人制度,做到獎懲分明,保障退化林修復工程順利開展。
3.2.3 做好生態移民,提高產業的可持續性
退化林修復工程實質上是對不宜發展種植業的土地資源進行調整利用,這一過程中可能涉及一部分人群農耕生產土地的改變,在土地調整的過程中,做好生態移民工作就是重點問題。如果不能良好協調,會出現很多問題。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應結合實際情況努力解決農村居民的生存、生產和居住問題等[6]。此外,在退化林修復工程結束后,應該及時促進農業復工,保證農村居民的經濟收入不會因為退化林修復工程而受到影響,在發展農村經濟的同時,努力促進農村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3.2.4 備足工程資金,做到退化林修復的優選優育
生態建設中,退化林修復工程的意義重大,各地政府和林業主管部門對此也十分支持。但修復工程離不開資金的支持,樹苗、肥料、種植設施、撫育工具、人力以及多種現代化監測儀器等,都要耗費大量的資金。為了確保退化林修復工程順利進行,村、鄉政府和基層林業單位要加大宣傳力度,鼓勵企業積極幫扶退化林修復工程的建設。
防護林在自然生長過程中經歷生長、繁殖、衰退、死亡的過程是必然的,對于防護退化林,要積極采用修復技術及時進行補植補造、封山育林,使防護林始終發揮生態和經濟效益。林業工作者要樹立正確的生態保護意識,認識到退化林修復工程的重要性,在工作過程中勇于探索,加強學習,從而提高工作質量,掌握育林技藝,努力推動我國退化林修復工程的建設,促進地區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
[1]裴斌.試析退化林的成因與修復改造[J].廣東蠶業,2022,56(1):133-135.
[2]代杰,周偉.退化林的形成原因與修復對策[J].種子科技,2021,39(8):74-75.
[3]古亞明.干熱河谷地區退化林的形成原因及修復方法[J].綠色科技,2020(1):54-55.
[4]張昕欣.河北省三北防護林退化林分修復淺析[J].防護林科技,2020(9):77-78.
[5]侯波,徐樂.淺談加強三北防護林退化林分的修復[J].防護林科技,2017(10):91-93.
[6]王莉萍.我國生態脆弱地區林分退化成因分析及修復措施[J].農業科學研究,2010(2):63-67.
10.3969/j.issn.2095-1205.2022.03.16
S718.59
A
2095-1205(2022)03-49-03
李貴國(1985- ),男,漢族,甘肅西和人,本科,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森林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