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耀培
農作物高產栽培技術及農業技術推廣應用
朱耀培
(雞鳴鄉農服中心重慶405905)
現階段,隨著我國農業的快速發展,傳統的種植技術已經無法滿足農業生產的實際需要,應當加強對農作物高產栽培技術的研究與推廣,以助力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文章介紹了影響作物產量的主要因素,分析了農作物高產栽培技術要點及注意事項,最后結合農技推廣問題,提出了有效的改進對策。
農作物;高產栽培技術;技術推廣
農業生產的首要目標就是增加產量,要想實現產量的提升,首先就需要根據品種的特性,在作物生長發育時期采取合理的田間管理手段,做到缺水補水、缺肥補肥,實現水肥資源合理利用,保障農作物健康成長,從而實現增產增收的目標。本文通過研究農業生產過程中田間栽培手段的具體措施和方法,旨在探索作物高品質高產栽培技術,助力地區農業經濟的發展。
由于農作物種子的萌發對外界溫度、光照強度有一定的要求,不同品種作物在生長過程中對環境積溫也有需求上的差異。因此,要想獲得更高的產量和品質,首先要確保作物的播種時間適宜。在實際生產過程中,一個地區某種作物的適宜播種期一般為5 d~15 d,適期播種不僅能夠最大限度地保障種子的萌發率,促進壯苗的形成,減少后期補苗工作,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病蟲害暴發,并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壤肥力。由于地理因素和外界環境的差異,不同地區不同年份播種時間也有所差異。以萊蕪為例,氣溫較低時,應該推遲播種,讓土地在經過霜凍期后能夠得到充分恢復。而對于同一種作物,南方的播種期一般要晚于北方。
不同作物品種由于株型和需肥特性存在差異,對田間栽培密度也有不同的要求。栽培過密可能引起作物爭光爭肥,導致其生長不良;栽培過稀,會直接降低最終產量。作物的種植密度與品種和外界環境有著直接關系,因此,在播種前要根據作物品種的特點、土壤肥力、外界積溫等計算合理的畝苗數,進行合理密植[1]。
農田管理手段主要包括土壤管理、肥料施加、雜草與病蟲害防治、灌溉四個方面。土壤管理包括耕作和鹽堿地修復,耕作是以深耕、旋耕等方式改變土壤耕層,進而提高土壤的通氣性能;鹽堿地修復是通過化學或者生物手段減輕田地的鹽堿化,讓土壤更適合作物生長。肥料施加是為了保障作物生長的各個時期都能夠獲得足夠的養分。雜草與病蟲害防治能夠有效避免作物產量大幅下降,還能夠保障糧食品質。灌溉則是為作物生長提供充足的水分。
玉米是世界三大糧食作物之一,在世界各地種植面積都十分廣泛,因此本文以玉米為例,探討高產栽培技術在實際生產過程中的應用。
要想獲得較高的產量,首先要挑選合適的玉米品種。在選擇品種的過程中,很多農戶往往片面地選擇高產品種,不考慮實際種植土壤的肥力特征。高產品種需肥量大,對土壤肥力要求較高,在較為貧瘠的土壤中栽種,不僅不能發揮高產優勢,最終產量還可能低于許多需肥量較低的品種。除此之外,在選種的過程中要根據當地病蟲害發生情況盡可能地選擇抗性較強的品種。由于大部分玉米品種屬于雜交種,二代玉米產量十分低下,因此應該杜絕自留種。在播種前,應該使用自動選種機將霉變、殘缺的種子挑出,并對種子進行包衣處理,減少玉米苗期的病蟲害暴發,提高出苗率[2]。
我國主要種植的玉米有春玉米和夏玉米,在播種時應該參考當地農業部門發布的當年度播種指南合理選擇播期。近年來,我國大部分地區環境變化較快,僅憑借經驗可能難以選擇出科學合理的播種時期。對待春玉米,在外界條件支持的情況下,應適當早播搶抓積溫,可在一定程度上延長玉米的生育期,充分利用太陽的光熱資源,增強玉米的物質積累過程,達到高產目標。在播種時要盡可能避免手播,采用機械播種的方式,不僅能夠統一播種深度,還可以根據需求設置行間距,避免養分爭搶。
確定科學的播種密度需要結合作物品種、環境溫度、土壤的水肥條件、機械化設施等因素進行綜合考慮。我國玉米種植密度一般為每畝4 500株~5 500株,植株之間的距離以25 cm~30 cm為最佳。
有研究顯示,施加氮肥可以使玉米的產量提升80%以上,玉米是C4植物,在生長發育過程中需氮量較大,每生產100 kg玉米,需要投入氮肥2.5 kg~4.0 kg、磷肥0.5 kg~1.5 kg、鉀肥1.5 kg~3.5 kg。只有足額施肥才能保障玉米植株健康成長。同時,在施肥時應該注意把握施肥時機。現階段,我國大部分地區玉米種植采取一次性施足底肥的方式,導致很多肥料分解,沒有被植株吸收。這不僅會造成肥料浪費,長此以往,還可能導致土壤板結。最佳的施肥方式是按6∶4的比例分兩次施肥,追肥時間一般為玉米4~5葉期。在玉米生長的返青拔節期,還可以根據需求增施鉀肥,并噴施葉面肥,以促進玉米的生長發育。
玉米是禾本科植物,由于植株間距較大,雜草生長較為嚴重。雜草會與玉米爭搶養分和水資源,影響玉米生長,因此應該及時進行除草。玉米的全生育期一般需要進行2次~3次除草。第一次在播種前,可通過深翻等方式將地表雜草清除。此外,在玉米返青期進行中耕除草,不僅能夠有效杜絕雜草與玉米爭奪養分,還能夠疏松土壤,促進植株根系生長。除了物理手段外,還可以采用噴施化學藥劑的方式進行除草。在玉米種植過程中,一般播種后在田間噴施草甘膦或草通乳油等除草劑進行除草,可使用便攜式噴藥機或者無人機進行藥劑噴施[3]。
危害玉米生長發育的病害多達80多種,我國常見的玉米病害有30多種,其中危害較大、危害面積較廣的有大斑病、小斑病、銹病、紋枯病、彎孢霉葉斑病、莖基腐病、絲黑穗病等。玉米大小斑病又稱條紋病,主要危害玉米葉片,受侵染的葉片上會形成大型核狀病斑,在田間初為水漬狀青灰色或灰綠色小斑點,擴展后邊緣呈暗褐色。玉米銹病暴發時,葉片正面會散生或聚生不明顯的淡黃色小點。防治銹病的首要措施是選用抗病品種;其次是要盡早防治,一般在返青拔節期噴施50%多菌靈1 000倍液,或噴施代森錳鋅1 000倍液,及時消滅越冬菌源。
危害玉米生長發育的蟲害主要有黏蟲、玉米螟、玉米薊馬和紅蜘蛛,主要危害時期為玉米苗期,害蟲會啃食植株葉片和莖干,阻礙干物質的積累和轉運,導致植株早衰,不利于后期生殖生長過程中產量的形成,甚至在苗期直接造成幼苗死亡。在田間生產過程中,一般采用的蟲害防治手段有噴施農藥、拌種、種子包衣、黑光燈誘捕等。拌種劑多選用吡蟲啉,農藥一般選用蟲螨腈或氯氰菊酯,按照每畝20 mL~30 mL稀釋后噴施。
在農作物生產實踐中進行人為干預,目的是滿足作物生長發育的需求,提高作物產量和品質。農作物高產栽培技術的關鍵在于調整作物生長過程中源、庫、流的關系。源就是葉片莖干等營養器官,庫就是作物果實,而流則指的是由源向庫的轉移過程。農作物高產栽培技術的關鍵在于協調好三者之間的關系,通過制定科學有效的田間管理措施,最終達到增庫的效果,提高產量。除此之外,在引進先進栽培管理手段時,還需要充分考慮地區的發展現狀,勞動力是否充足,機械化水平是否能夠滿足田間生產的需求等。地力較好的地區增產潛力相對較小,因此應該著重推廣機械化生產,進行科學統一化管理,推廣農作物高產栽培技術的重點應該放在提高糧食品質上,還需要時刻關注土壤性質的變化,盡可能地減少土壤肥力流失。地力一般的地區應該采取選良種、精細管理的方式,以提升地力、增產增收為目標。而地力較差的地區則應該以穩產為主,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首先做到不減產,再通過合理的作物搭配、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等方式培肥地力,最終實現產量突破。
要想最大限度地發揮農作物高產栽培技術的價值與優勢,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工作至關重要。但是,在推廣農作物高產栽培技術的過程中,還有一些問題亟待解決。如果不能妥善解決這些問題,不僅會降低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整體質量和效率,而且會對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造成不利影響。具體來說,農作物高產栽培技術在推廣過程中主要面臨以下困境。
要想拓展農作物高產栽培技術的應用范圍,就必須將農技推廣工作落到實處,而實現這一目標的前提就是建立健全農技推廣體系。然而,就目前我國基層農技推廣體系的構建情況來看,整體效果并不理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部分地區的政府部門及職能部門并未認識到農技推廣工作的重要性,在缺乏正確理念的情況下,農技推廣體系構建的內動力嚴重不足,導致農技推廣工作的專業性、有效性普遍偏低;其次,一些地區雖然認識到了農技推廣工作的重要性,但是推廣形式單一、滯后,導致農技推廣效果并不理想;最后,部分地區在農技推廣的過程中存在流程混亂、權責不清的問題,缺乏統一的推廣標準,在這種情況下,農技推廣工作很難落到實處。
栽培技術的研發和推廣都需要資金的支持。我國雖然是農業大國,但農業經濟占比較高的地區經濟發展形勢相對較差,這直接導致農業技術的推廣缺少足夠的資金支持,造成了技術推廣的障礙。近些年來,雖然有許多優秀的作物品種被選育出來,但由于沒有配套的栽培技術支持,大量優良品種不能充分發揮生產潛力。而栽培技術的研發又依賴于大范圍的先進技術的推廣實踐。資金不足不僅導致先進技術的利用率低下,還影響了未來新技術的研發。
除了缺少充足的資金支持以外,缺少高素質的技術推廣人員也是導致科學的栽培耕作技術推廣緩慢的原因之一。現代化農業的發展與傳統小農耕作模式相比對科學技術的需求更多。機械化設施的大范圍推廣使用解放了勞動生產力,從播種到收割,幾乎所有的農耕操作都可以用機器代替人工。但這些技術和設施的使用和推廣都需要足夠的人才支撐。作物栽培耕作技術的更新迭代較快,需要農技推廣人員具有較高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有調查顯示,我國大部分地區的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學歷不高,且沒有系統的農業技術知識學習經歷,在學習新的作物栽培耕作技術時不能準確地理解各個操作的意義,直接影響了技術推廣的效率。
不難看出,目前我國農作物高產栽培技術推廣過程中仍困難重重,這就要求相關部門及工作人員必須提高對農作物高產栽培技術推廣工作的重視,結合實際情況,采取有效的推廣措施,爭取在拓展農作物高產栽培技術應用范圍的同時,促進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完善與優化,從而為推動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的保障。
任何工作的有效開展都需要完善的工作體系來支撐,基層農技推廣工作也不例外。因此,要想將基層農技推廣工作落到實處,政府部門及相關職能部門必須加強對農技推廣體系的構建與完善,以便為實際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可靠的保障。首先,相關部門應結合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明確農技推廣內容、流程和方式,以便工作人員能夠獲得全面的指導依據,從而確保實際工作的有效開展。其次,相關部門還應落實責任制和精細化管理要求,針對推廣內容進行細化,并將每項工作的職責落實到個人,這樣才能促進推廣質量和效率的顯著提升。
農業技術的推廣需要充足的資金支持,要想獲得更好的推廣效果,讓優秀的栽培管理技術被更多的人了解和使用,必須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和農業高度機械化國家相比,我國的農業技術推廣投入相對較少,配套的設施不足,相關部門缺失。以美國為例,美國每個地區都配有植物種質資源站,每年會根據實際情況和外界環境等為農戶選擇合適的品種。中國雖然每個地區都有農技站,但是大部分地區的農技站由于沒有足夠的資金支持,能發揮的作用十分有限。因此,地方政府應該制定補貼政策,為農業技術順利推廣助力。
除了加大資金投入以外,相關部門還應該合理利用新的技術完成技術推廣任務。在信息時代,只有實現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技推廣工作的深度融合,才能達到理想的推廣效果,從而順應時代的發展趨勢。具體而言,技術推廣人員可以合理利用網絡技術,通過撰寫文章、拍攝短視頻等方式加快技術的傳播速度;相關部門和科研部門可以通過建立微信公眾號、拍攝抖音短視頻等方式,鼓勵農民關注、應用新的栽培耕作技術;還可以構建數據庫,通過大數據對不同地區的土壤環境進行配比分析,篩選出最科學合理的種植模式[4]。
除此之外,地方農業部門還需要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從農民的具體需求出發,不斷豐富推廣方式。例如,可以將現場指導和遠程指導相結合,為農民提供“上門服務”,促使農民能夠更加直觀地感受到農作物高產栽培技術的應用優勢,從而調動其積極性。同時,在技術推廣的過程中,相關人員要注意不同地區種植模式和種植環境的差異,深刻理解高產栽培技術的增產原因,根據自身需求對不同的生產栽培技術進行改進和優化,讓農民能夠更好地實現技術應用。
加強高效栽培技術推廣的最根本需求還是構建一支高素質的推廣隊伍,只有不斷提升工作人員的素質,才能夠滿足技術推廣的需要,提高技術推廣的效率。地方農技站可以和高等農業院校或地方農科院進行合作,鼓勵農學專業大學生下鄉實踐,幫助推廣栽培耕作技術,也可以邀請相關專家對推廣人員開展技術培訓,完善人才梯隊建設[5]。
新時代要想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必須不斷優化作物種植模式,研究出更為科學的耕作模式和田間管理措施,從播種開始,注意品種選擇和種子包衣處理,做好田間管理,防治草害和病蟲害,才能最終實現作物產量和品質的提升。相關部門也要承擔起自身的責任,做好宣傳工作,加大資金投入,引導農民科學種植,提高農民整體收入。
[1]魏超.農作物高產栽培技術及農業技術推廣應用研究[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1,4(1):89-90.
[2]金華蘭.農作物高產栽培技術及農業技術推廣應用[J].農家科技(下旬刊),2020(2):34.
[3]馬果真.探究農作物高產栽培技術及農業技術推廣應用[J].新農業,2021(15):22.
[4]陳艷慧.農作物高產栽培技術的推廣和應用[J].農家參謀,2018,12(34):64-65.
[5]陳永孝.農作物高產栽培技術及農業技術推廣應用研究[J].種子科技,2021(17):59-60.
10.3969/j.issn.2095-1205.2022.03.31
S31
A
2095-1205(2022)03-9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