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瑤
加強農作物栽培技術的基本要求及管理措施
朱瑤
(武漢市黃陂區農業檢驗檢測所湖北武漢432200)
要充分提升農產品產量和質量,需要高度重視農作物栽培技術,在栽培農作物的過程中,選種、播種、田間管理等各個環節都需選擇最為有效的栽培技術。文章探討了加強農作物栽培技術的基本要求及管理措施,希望對農業種植管理起到一定的參考價值。
農作物;栽培技術;基本要求;管理措施
農作物栽培技術的運用廣泛,能夠有效增加我國農作物的產量,大幅提升農業經濟收益。因此,需要對農業栽培技術的應用予以高度的重視。在農作物栽培的過程中,需根據不同的農作物品種,結合實際地區采用最適合的栽培技術,種植人員需要對栽培過程中選種、播種、田間管理進行充分把握,促進農作物的良好生長。有效提升農作物的產量與農產品的品質,采取良好的管理措施,最終促進我國農業的持續發展。
溫度、肥料、光照、水、土壤等外界因素均對農作物各個生長環節有著較大影響。想要提升農作物的產量,需給予農作物充足的光照與肥料,改良土壤環境,使農作物能夠在良好的生長環境中健康成長[1]。從種地到農作物的收成階段,都需要注重栽培技術。良好的栽培技術對于農作物種子的選擇、播種時間的確定、植株間距的安排、病蟲害防治、土壤肥力檢測、田間除草等工作都有著重要影響。在挑選農作物種子時,由于品種影響農作物的產量,故需選擇高產種子。還應結合當地條件選擇適當的時間予以播種,避免種子出現發芽損壞的情況,避免對農作物的收割時間帶來影響。在運用農作物栽培技術的過程中,農作物的密度會影響農作物的產量,因此需要合理安排間距。在農作物栽培技術當中,病蟲害的防治工作十分關鍵,會對農作物的產量帶來較大影響,故需采用合理的防控措施對病蟲害進行防治。同時,要結合農作物的實際生長情況,選擇合適的施肥量進行科學施肥。例如,小麥在拔節期要對土壤肥力進行檢測,挑選合適的肥料,為農作物提供良好的肥力。另外,針對不同類型的農作物,運用科學合理的除草方式,進行田間雜草的處理,從而保證農作物生長所需的營養物質,為農作物的良好成長創造有利條件。
在應用農作物種植技術的過程中,需對多種因素進行考量,首先,根據所選用農產品的品種,綜合農作物生長過程中的生理特征、水分、光合作用等問題,選用合適的栽培技術[2]。農作物的品種不同,對生長環境要求也有所不同。例如,紅薯能在惡劣的環境中生長,無須人為過多干預就能達到2 000 kg/畝高產量,而水稻需要生長在有水的環境中,一旦土壤中儲水量不足,將會嚴重影響水稻的產量。在應用農作物栽培技術的過程中,不僅要提升農作物的產量,還要改善農作物的產品質量。并且要保證農作物籽粒庫增長速度不能高于籽粒源,若農作物的種植密度太大,則作物產量就會減少。因此,需要合理設置農作物的栽培密度。農作物在實際生長的過程中,籽粒源與籽粒庫生長速度失去調節,籽粒源大、質量低都是造成農產品質量不高、產量低下的原因。所以,在栽培農作物的過程中,需控制籽粒源與籽粒庫的生長速度,從而有效改善農作物的質量與產量。
傳統的農作物種植栽培模式,已無法滿足新時代農業生產的要求,故需要重視農作物栽培管理,本著綠色無公害要求,保證農產品的質量,使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能夠吃到有利于身體健康的綠色農產品。農產品的質量與農產品的價格緊密關聯,綠色無公害的農作物,不僅有利于人們的身體健康,也可推動改良農作物的產品品質。因此,需要對農作物栽培過程進行充分管理,在農村各地區推廣綠色無公害的種植技術,以促進我國農業技術的發展。在開展農作物栽培的過程中,需要對農作物各個生長階段進行深入探索和創新,并結合市場需求改良農作物栽培、種植、養護、收獲等各階段的工作,從而有效提升廣大種植戶的農業種植水平,改善農作物質量,為社會大眾提供高品質農產品。
傳統粗放的農業生產模式,無法提高農產品的品質與產量,因此需要運用現代化的農業發展模式,重視農業集約型管理,進而推動我國農業產業化的持續發展[3]。現階段,我國農業朝著產業化的趨勢發展,規模較大,基地化與規模化的農業發展,是實現農業產業化的關鍵要素。在農業發展過程中,需要有效改良傳統農產品的種植模式,使其朝著標準化、規范化的方向發展。需要對農產品栽培土地進行統一化的技術要求,栽培之前進行考察規劃,運用現代化農業栽培技術,為農業生產帶來現代化的生產模式,有效推廣最前沿的農業科技,為我國農業的持續性發展奠定技術基礎。
3.1.1 降水量
我國土地遼闊,南北方地區都有大面積的農作物種植田地。由于降水量不同,北方與南方在農作物的品種選擇上差異較大。南方地區降水量較多,且會出現持續降水的情況。而北方土地較干旱,降水量較少。因此,南方地區會選擇需水量大的水稻、甘蔗等產品。而北方會挑選小麥、玉米等適合干旱土地的農作物。可以看出,降水量對農作物的品種選擇有著關鍵影響。
3.1.2 光照條件
農作物在生長過程中,不僅需要適宜的水分,還需有充足的光照。因此,在選擇農作物種植品種時,需考慮光照條件。我國疆域遼闊,維度跨越較大,地勢比較復雜,導致每個地區都有不同的光照條件。不同的農作物品種對光照有著不同需求,若光照條件與農作物生長所需要的光照不相符,會影響農作物的健康成長,從而影響農作物的產量。
3.1.3 播種時間
不同的農作物品種生產周期也不相同。農業種植戶在選擇農作物品種時,需考慮農作物的生產周期,選擇合適的播種時間來進行播種。一年當中每個季節的降水量、光照、溫度都有較大差異,因此,只有選擇合適的時間進行播種,才會有效地提升農作物的存活率與萌芽率,對于提升農作物的產量與品質有著較大作用。
在傳統的農業栽培過程中,合理地輪作種植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過采用先進的農業栽培技術,能有效降低農作物的種植成本,增加農作物的產量,修復農作物的土壤環境。輪作是農業生產環節中的關鍵部分,科學合理地輪作能夠有效提升農產品的產量,減少病蟲害出現的概率,最終有效提升農戶的經濟效益。
不同品種的農作物,生產周期也有所差異,水稻能實現一年三熟或兩熟。利用先進的農業技術,科學、合理地安排輪作農作物品種,使土地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3.3.1 種子的選擇與處理
農作物的種子需結合當地的自然條件來選擇,選能適應當地自然環境的農作物品種。在進行種子播種的前期階段,要對種子進行有效前處理,從而減少或避免病蟲害的發生,降低種子死亡率。在開展農作物種植的過程中,選擇種子的類型,是保證農產品品質的關鍵因素,需要得到農業種植戶的重視。
3.3.2 種植密度
種植密度也會影響農作物的生長與發育。若植株密度過高,會使農產品在生長過程中相互爭奪光照與養分,造成農產品營養不良,嚴重影響農作物的產量。若種植的密度太低,盡管能為植株提供大量養分,使植株粗壯生長,但由于單位面積中農作物數量過少,也會降低農作物的產量。故在實際栽培的過程中,應科學設置農產品的種植密度,使農產品獲得充足的養分和水分,能夠在良好的環境中生長,且合理利用土地。不同的農作物有著不同的生長習性,農作物栽培工作者需要結合農作物的生長習性,科學規劃其種植密度,使農作物在適宜自身成長的環境中健康生長,有效提升農作物的產量與品質。
3.3.3 品種改良
隨著高新科技快速發展,最前沿的農業科學技術在農業生產過程中也得到了廣泛應用,如轉基因技術、嫁接技術等,這些技術都能夠有效提升農產品的產量。先進的農業栽培技術能夠對農作物的生長特性進行改良,使農作物能夠在各類環境中生長,從而有效提升農作物的品質。
3.4.1 中耕
中耕主要通過淺翻的形式來疏松土壤,有效降低表層土壤的密度,有利于農作物的良好生長。其一,通過中耕,可將土壤中的雜草清除,從而確保土壤中的營養物質不會被雜草奪走。其二,通過中耕,能夠有效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質,提升土壤的透氣性,改善土壤的濕度與溫度。這些都能夠促進農作物的健康成長,土壤在中耕之后,能夠提升微生物的含量。這些微生物通過分解作用能夠改善土壤營養,為農作物的生長提供養分。因此,中耕技術在農作物栽培技術中有著較大作用,需要得到農業栽培人員的高度重視。
3.4.2 水肥管理
水肥管理在農作物栽培技術中也有著關鍵作用。科學合理的水肥管理,能夠有效改善農產品的品質與產量。針對目前我國的農業生產狀況,多數農作物栽培工作者都不夠重視水肥管理工作,部分栽培人員雖然重視水肥管理工作,但缺乏科學的水肥管理方法,導致水肥管理工作問題較大。水肥管理工作主要集中在灌溉與施肥這兩個方面。在對農作物進行施肥的過程中,科學有效地施肥,能夠改善土壤肥力,使農作物在生長過程中汲取充足的養分,保障植株能夠更加茁壯、健康地生長。盲目施肥會嚴重影響植株的健康生長,有可能會使土壤結構惡化,土壤出現板結。植物在生長過程中,若水分過多,不利于植株生長。若水分過少,會導致農作物干枯、營養不良,甚至枯死。因此,農業栽培工作者在對農場農作物灌溉的過程中,需要根據農作物的生長狀況和生長習性進行充分考量。根據農作物對水分的實際需求,為土壤提供合適的水分,有效促進農作物的良好生長。可以看出水肥管理工作對提升農作物的品質與產量帶來了較為關鍵的作用,其重要性不容忽視。
3.4.3 病蟲害防治
由于氣候與環境所帶來的影響,農產品在生產過程中會遭遇病蟲害,農作物栽培工作者需對病蟲害問題高度重視,應用科學、合理的防治方法來減輕病蟲害問題。在栽培環節進行后,需要運用科學的手段來養護土壤環境,做好病蟲害防護工作。比如,在水稻栽培的過程中,需對蝗蟲群落進行防控,在預防鳥類破壞的過程中在田間放置稻草人。農作物在生長、成熟的每個階段都會有相應的病蟲害發生。農作物種植工作者需密切關注植株生長的各個階段,探究病蟲害問題產生的原因,采取合理科學的方式進行防治。此外,在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過程中,切勿盲目使用農藥。過使用量的農藥不僅不利于病蟲害防治,還會導致藥害的發生。
3.4.4 收獲
農作物在成熟階段,栽培工作者需選擇科學的時間來收獲農作物。如果收獲時間過早,農作物可能沒有熟透,這不利于提高農產品的品質。如果收獲時間太晚,使農作物長時間滯留在田間,很容易受到潮濕空氣、降水的影響,出現腐爛、發芽的情況。農產品的品種不同,其生長周期也有所不同,收獲時間也有極大差異。比如,小麥最佳的收獲時間為五月末至六月初,但是各地區的地理位置、生長環境、光照條件都有所不同,因此在實際收獲的過程中,應結合農作物的成熟情況來進行。
以往很多農戶在收獲農產品后,會采取焚燒的方式來處理秸稈。這樣不僅會污染空氣,也不利于土壤環境。因此,在現代化農業的發展過程中,需運用秸稈還田的方式來處理秸稈,利用科學合理的方式處理田間的殘留農作物,該方式能夠有效減少農作物受到病菌的污染。田間殘留的秸稈可以將其作為有機肥料,以提升田間土壤的肥力。隨著現代化農業的發展,對于田間殘留的管理不僅包括秸稈的處理,也包括對農藥的殘留物的處理。在進行后續的農作物種植之前,需要對田間的農藥殘留進行有效的清除,從而避免新的農作物在成長過程中受到農藥的污染,進而影響農作物的品質。
農作物栽培工作是一項周期性長且較復雜的工作。如果不對農作物栽培技術予以重視,則很難提升農作物的產量與質量。因此,需要對農作物栽培技術的基本需求進行深度把握,結合實際情況采用合理的管理措施,有效提升農作物栽培技術的應用水平,最終促進我國農業的健康發展。
[1]劉娜.無公害栽培管理技術在農作物種植中的應用實踐[J].農業與技術,2021,41(22):71-73.
[2]張軍瑗.加強農作物栽培技術的基本要求及管理措施分析[J].河北農機,2020(7):13.
[3]張華.加強農作物栽培技術的基本要求及管理措施分析[J].種子科技,2019,37(8):55.
The Basic Requirements and Management Measures for Strengthening Crop Cultivation Technology
Zhu Yao
(Agricultural Inspection and Testing Institute in Huangpi District in Wuhan City, Wuhan, Hubei, 432200)
In order to fully improve the yield and quali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t is necessary to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crop cultivation technology. In the cultivating process, the most effective technology must be selected in various links such as seed selection, sowing, and field managemen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basic requirements and management measures for strengthening crop cultivation technology, hoping to provide a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for agricultural planting management.
Crops; Cultivation Technology; Basic Requirements; Management Measures
10.3969/j.issn.2095-1205.2022.03.32
S31
A
2095-1205(2022)03-97-03
朱瑤(1986- ),女,漢族,湖北武漢人,碩士,農藝師,研究方向為農業作物栽培及農作物檢驗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