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宏 廖尊泰
營林技術在林業病蟲害防治中的應用分析
蔣宏1廖尊泰2
(1.廣西壯族自治區國有六萬林場廣西玉林537600;2.廣西八桂林木花卉種苗股份有限公司廣西南寧530000)
在林業建設中,需要加大病蟲害防治力度。在防治過程中,需要了解病蟲的習性,采取相應的措施防治病蟲害,有效控制病蟲害的擴散。目前,林業病蟲種類繁多,在防治過程中,也應根據病蟲的特性,設置相應的防治措施,科學防治病蟲害。
病蟲害防治;營林技術;應用
病蟲害擴散會嚴重影響林業木質產量,繼而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由于林業病蟲害種類繁多且易繁殖,病蟲害的防治難度較高。防治病蟲害,首先需要了解病蟲害的發生特點,然后制定有針對性的防范措施。本文將探討如何應用營林技術來防治林業病蟲害。
林業病蟲害對森林資源造成的破壞性極強,對林業產品質量也有很大的影響。林業病蟲害發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人工造林是一項具有科學性和系統性的大工程,其目的是提高林地覆蓋率,增強生態環境的抵抗力,維護生態平衡。然而,在人工造林過程中還存在許多不合理之處,例如,在造林過程中沒有科學挑選樹種,出現大面積純林,導致林區整體對病蟲害的抵御能力較差;再加上后期沒有對造林進行科學管理,導致樹木整體存活率較低,很多樹木表現出發育不良的現象,進而更容易發生病蟲害。
人類的社會活動也會影響到林業的生態平衡。社會活動所涉及的內容較廣,包括人們的日常生活活動,以及生產過程中的工業活動。在人為活動中,不良的生活習慣或生產活動會對樹木造成嚴重的影響。例如,不可降解的垃圾進入林區,工業廢水不經處理排入林地,都會對林木生長造成直接影響[1]。此外, 在林業經營過程中,非法人員惡意砍伐苗木的現象時有發生,導致生態系統的承載力受到嚴重破壞,容易為病蟲害的發生提供條件,導致病蟲害的突然蔓延,防治難度也相應加大。
減少病蟲害發生,關鍵在于營林管理,而高效的營林管理也是促使林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前提。就林業發展的實際情況而言,林區營林管理的整體質量較差,管理體系也相對滯后,即使發生了病蟲害,也很難在短時間內發現。
在自然生態環境中,如果林木生存能力差,汲取的養分不足,難免會出現病蟲害。病蟲的適量出現能夠幫助樹木去除枝條過剩,有效清除病態的枝條,從這一點來看這對樹木的生存是有利的。但一旦病蟲得不到有效抑制,過量繁殖,進而大量蠶食樹木,妨礙樹木的正常生長,不利于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害蟲的大量繁殖與蟲類的變異進化加劇了蟲害的發生率。為了林業的健康發展,需要對病蟲害采取有效措施,進行預防和治理。
借助營林技術,使用科學的管控措施,可實現對林木的監控管理,有效防控病蟲害。應用營林技術為林木營造更加優質的生長環境,在林中投入病蟲害的天敵,提高林木對病蟲害的抵御能力的同時,降低病蟲害的發生率,從而實現對林木的有效保護,降低病蟲害對林木的危害程度。
所謂營林技術,就是在林業管理中采用科學合理的監督管理手段,實現對林木的有效監控,及時發現樹木潛在的病蟲害風險或是對已出現病蟲害的樹木進行有效監控,實現對于林木的實時監控管理。從而為管理人員提供有效及時的數據,并根據林業病蟲害的發生情況制訂科學合理的防治計劃。
為了對林區病蟲害進行有效預防,需要在造林前做好規劃,給樹木創造良好的生長環境,助力林區植物茁壯成長,有效防止病蟲害發生。為了達到營林標準,必須做好日常管理工作,在病蟲害防治過程中充分運用營林技術,可以更好地指導管理人員開展林區管理工作,明確病蟲害的種類、特征、范圍等。通過投放害蟲天敵代替傳統的人工干預,能夠減少人類活動對樹木發育造成的負面影響。另外,在病蟲害防治期間,采取營林技術也可以更好地找出病蟲害發生的原因,避免病蟲害大范圍傳播[2]。
當林業出現病蟲害以后,新造林與樹種幼苗會最先受到影響。因為苗木缺乏較強抵抗能力,整個區域生態系統較為脆弱,所以容易引起各種病蟲害,對森林帶來嚴重的危害。應用營林技術,有利于及時查明林業病蟲害,便于盡快采取相應的處理方法。利用撫育技術與疏伐技術,能夠將存在病蟲害的區域查明,同時對被清除、吞噬的苗木和枝葉進行清除,以改善林區環境和運用噴霧治理的方法,進而有效提升病蟲害防治效果。
在原本的生存環境中,依靠強大的生態體系,樹木具有頑強的生存能力,但是一些害蟲能夠準確把握樹木的劣勢,進而趁機入侵,造成大面積的病蟲害發生。為了有效防止病蟲害發生,林業部門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和技術。然而,由于管理上存在缺陷,防治效果并不理想。對林區采取人工干預的方式進行管理,如管理不到位,不僅不能有效防治病蟲害,反而會對林區造成嚴重損傷,甚至破壞林區的生態平衡。雖然目前將營林技術用于病蟲害防控方面已經獲得了一定的發展,但是在實施過程中還是面臨著不少技術障礙與問題。要想獲得理想的病蟲害防治效果,需要不斷加強與改善當前的營林技術水平。
目前,營林技術應用所面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三點。
第一,雖然國家已制定《GB/T 15782—2009 營造林總體設計規程》,提出了有關森林病蟲害情況治理的具體內容,但是這些標準仍停留于理論上,在實踐中還不能做到營林管理與森林保護之間緊密聯系。
第二,因為涉及長時間的營林措施以及其他諸多原因,所以在實施營林技術時相當麻煩,無法采取如培植一些抗性樹木、混合大型樹木和進行長期照顧等保護措施。因此,在大部分地區占據林木主導地位的仍是單一的樹木,且經營范圍廣闊,林木品質較差。
第三,管理人員對林木害蟲的認識還有所欠缺,無法科學規范地采取防治措施。
修枝撫育技術是人們普遍使用的病蟲害預防技術。雖然修枝撫育技術只能使用于不同樹種,成效也因種類而不同,但是該技術能夠有效地促進樹種生長,為樹種營造良好的生長環境,從而大大提高森林產出效益。因為樹種的生長過程除了向陽性生長以外,并不具規律性,容易出現留茬過密、歪斜的狀況,影響樹種的健康生長,導致樹種的抗病蟲害能力降低。而修枝撫育技術就能在這方面起關鍵性作用。林區管理人員應當依據樹種的生長狀況,在合理的時期內修剪樹枝。合理地修剪樹枝,能讓保留下來的枝干獲得更多的養分,茁壯成長,有助于提高樹木的抗病蟲害能力,進而提高林區病蟲害的防治效果。
為了保證樹木茁壯生長,需要對一些發育不良的樹木采取人工干預,保證樹木獲得正常的營養供應。避免出現植物密度過大、分布不均、營養供應不足等容易導致病蟲害加劇的情況。因此,林區管理人員需要對樹木進行科學管理,合理采伐,保證樹木正常生長,從而有效抵御病蟲害發生。
森林生產中要不斷引入新樹種,隨著樹種的豐富,森林中也就容易產生新的病害蟲。為了解決這種問題,科研人員應采用先進的營林技術設備,在引進樹種時要進行嚴格的病害檢測,只有檢測結果符合標準方可栽植。這樣不但保證了引進樹種的質量,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病蟲害的發生率。在病蟲害防治過程中,使用隔離帶也有助于抑制病蟲害的傳播。設置隔離帶還可以斷絕一些害蟲的食物,防止蟲卵轉移,從而從根源上抑制病蟲害的傳播。
為遏制病蟲害的傳播,當地林業部門應積極宣傳病蟲害預防知識,督促林區開展病蟲害預防工作,特別是對于新建純林,應清林、鋤草、松土,以確保林木根部能夠吸取足夠的養分,從而使林木健壯生長,增強對病蟲害的抵抗力。
此外,在營林過程中,要根據林木的生長特點施肥,使用無公害或純天然化肥,以保證林木能夠正常生長。對于感染病蟲害的林木,應及時清理病枝,燒毀或深埋。對整株病害較嚴重的,要連根拔除,并拉出林區燒毀或深埋,并對種植孔做好滅菌殺蟲處理。
混合林具備純林沒有的生長優勢,對自然環境有很好的抗性,還能讓森林生態呈現多樣性,從而建立較完善的生態種群,有效控制病害蟲的繁衍與生長。在植樹造林過程中,要合理布局混交林。營造混交林時要科學引種,盡可能地選用本地樹種,如要引進國外樹種,一定要嚴格檢測,確保能夠建立互相協作、制約平衡的生態種群體系。多樹種混栽時,需要科學合理地規劃栽植密度,以確保各種樹木均有充足的光照和生長空間。另外,積極建設混交林也有助于改善森林土壤品質,以保證樹木能夠吸收更多的營養,并降低病蟲害的發生率。在這種處理過程中,科研人員還必須關注各種樹木的配比,只有確保配比協調,才能有效預防病蟲害。
有關部門必須關注森林的生物多樣性和地域性,以有效增強防控病蟲害的防治力度。通過運用封山育林措施能夠更有效地進行森林的合理控制,從而使林木健康生長,進而在合理控制區域內有效防治病蟲害。事實證明,封山育林措施已經表現出明顯的成效,推動病蟲害防治綜合監控體系的建設。當前,有關人員已經可以準確地了解病蟲害發生的主要因素、時段、危害面積以及嚴重程度,還能監控森林的生長環境和植被狀況,而且節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全面掌握病蟲害防治的相關數據后,就能更好地應對多種病蟲害,靈活地進行綜合防控,從而確保林區的生物多樣性,優化森林的生態系統,促進森林產業健康發展。此外,封山育林帶來的生物多樣性,還能發揮生物防治病蟲害的功能,利用天敵消滅害蟲,從而促進林區樹木健康生長。
通常情況下,林間會存在一些灌木和雜草,如果沒有及時清除林間過量的灌木和雜草過量,就可能會危害到林木對于營養的正常吸取。為了有效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借助營林技術,相關管理人員可以采用人工的方式去除雜草,幫助樹木松土。通過科學的管控,不僅能有效提高林木的存活率和抵御病蟲害的能力,也能優化林木的生長環境。除此之外,借助營林技術,還可以有效清除林間的各種垃圾(如塑料袋、口香糖等有害垃圾)。借助營林技術,增強林木的抵抗力,提高其對于環境的適應能力,通過更加科學有效的方式,實現林區樹木的健康生長。另外,林區管理人員對樹木的修剪、日常維護,也可有效降低害蟲出現的概率。
隨著科學技術在營林管理中不斷發展,其應用技術也不斷成熟,能夠對大多數病蟲害問題進行有效的預防和管理。在日常營林管理中,可以引入先進的技術,根據病蟲害的特征以及林業發展狀況,對林區樹木的生長狀況進行監測,收集并分析相關數據,充分了解樹木的生長情況以及病蟲害發生的原因,從而針對相關問題制定抵抗性的遺傳因子,并植入植物的遺傳序列當中,利用克隆技術對細胞進行培養,培育出抗病性更強的植株。在我國,這種抗性育種技術已經十分成熟。通過遺傳植入,能夠有效解決樹苗的抗性弱等問題,對我國林業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所謂生態控制,是指利用自然環境中樹木的生長規律和生存條件進行科學的管控與調節,了解樹木的生長狀況以及病蟲害的特征,從而有效預防病蟲害。生態控制是我國林業發展中有效預防森林疾病的重要研究方向,通過生態控制,能夠有效提升林區對于病蟲害的抵抗能力,有效維持生態平衡,促進林區管理工作的順利進行。由此可見,在生態控制中,營林技術的地位至關重要,目前已有相關研究人員在爛皮病和楊樹潰瘍病的防治過程中進行了嘗試,目前,雖然生態控制技術在理論和實踐方面處于初級階段,但是生態控制技術在未來林業病蟲害防治中的應用前景較為廣闊。
采用營林技術,能夠系統地對病蟲害進行有效預防。為了達到良好的防治效果,需要采用多種管理手段對病蟲害進行有效治理。應用先進的技術,能夠有效提高樹苗的抗病性,從而保證人造森林健康茁壯地生長,保證林業經濟穩定發展。針對我國目前林區發展中遇到的問題,樹苗抗蟲性是營林技術發展的關鍵,相關人員要充分利用先進管理技術,廣泛收集林區相關數據,進行探索分析,以提高防治病蟲害的技術水平,從而病蟲害的發生率,實現對林區病蟲害的科學管理和有效防治。
未來林業市場的需求是不斷變化的,營林技術應隨著時代發展也有所變化,而未來的營林技術體系也必然要日益完善。例如,某省南部地區的林業資源管理工作也有所調整和改善,但在許多工作環節中仍存在一些漏洞,單一的營林技術模式需要被逐漸改變。林業管理人員應引入多樣化的混交樹種與抗性優異的樹種,已逐漸提高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的成效。
借助營林技術對林區樹木進行科學監測,可保證樹木健康生長。科學運用營林技術,可提升樹木的抗性。做好日常監管維護,可有效降低病蟲害的發生率,提升林區對于病蟲害的防御能力。
[1]劉慧.林業病蟲害防治中營林技術的應用分析及發展趨勢[J].南方農業,2019,13(21):57,59.
[2]王海云.林業病蟲害防治中營林技術的應用及發展趨勢分析[J].種子科技,2021,39(6):63-64.
10.3969/j.issn.2095-1205.2022.03.38
S763
A
2095-1205(2022)03-117-03
蔣宏(1992- ),男,漢族,廣西博白人,大專,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林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