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明祥
尾葉桉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探究
盧明祥
(柳州市魚峰區三伯嶺林場廣西柳州545006)
尾葉桉是我國華南地區栽培桉樹的主要樹種之一。目前,廣西壯族自治區已經成為尾葉桉的主要栽培基地,形成了較完整的尾葉桉產業鏈條。尾葉桉作為多種產業的原料,在增加林業資源、促進勞動力就業、提高林業經營水平、提升區域經濟發展能力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文章針對尾葉桉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技術進行研究,以期為廣大林業工作者提供參考。
尾葉桉;栽培技術;病蟲害防治
尾葉桉是桃金娘科桉屬常綠大喬木,具有較強的環境適應性。尾葉桉具有樹干通直、生長速度快、木材堅硬、材質結構好、木漿優越等特點,是廣西地區營造桉樹人工林的主要樹種之一。三伯嶺林場現有森林面積中,速生桉栽植面積較大,是林場林分和用材林資源的優勢樹種。因此,做好尾葉桉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技術的推廣應用,對促進林場經營和尾葉桉產業發展具有現實意義。
尾葉桉育苗主要包括播種育苗、扦插育苗和組培苗等方式。目前,以播種育苗和扦插育苗為主(尤其是營造工業用材林主要使用扦插育苗),部分有條件的地區培育組培苗。雖然組培苗在林木生長量、產出量等指標上均較播種育苗有明顯優勢,但培育組培苗對技術和投入方面要求較高,大面積造林仍然采用播種育苗和扦插育苗。因此,文章主要針對播種育苗和扦插育苗技術進行分析。
1.1.1 種子選擇
應使用適合當地栽培的經省級部門確認優良推廣的尾葉桉種子。
1.1.2 苗床處理
苗圃地應選擇地勢平坦或緩坡地,要求水源充足、排灌方便、交通便利。整地后做高15 cm~20 cm、寬1 m的苗床,做到土壤細碎平整,無石塊、坷垃。苗床間留操作步道,并挖好排水溝。床面需鋪一層營養土,用過篩的火燒土、黃心土和細河沙按體積比例3∶4∶3均勻混合,平整鋪于床面,厚度為5 cm[1]。播種前7 d用5%高錳酸鉀溶液噴霧進行消毒。
1.1.3 播種
尾葉桉播種一般在11月至翌年3月,播種方式為撒播。播前先向苗床噴水,待水分全部滲入土壤后,將種子與細沙均勻混合后撒播在床面上,覆蓋過篩的火燒土,厚度以看不見種子為宜,每平方米苗床播種量為10 g。為保持苗床土壤墑情,可在床面上再覆蓋一層松針或稻草。
1.1.4 苗期管理
播種7 d后用噴霧器或細孔噴壺向苗床覆蓋物上噴水一次,噴水宜輕緩以免沖出種子。播種后10 d左右可見幼苗出土,此時小心地撤去苗床上的覆蓋物。幼苗出土2周后,可每7 d噴1~2次0.1%高錳酸鉀溶液,預防苗期病害。待幼苗長出3~4對真葉、苗高3 cm以上時,可移入營養袋培育大苗。
營養袋可使用塑料育苗袋或無紡布育苗袋,營養土用火燒土、黃心土和過磷酸鈣(體積比例為40%、55%和5%)堆漚制成。擺放好的營養袋要在移苗前2 d用0.3%高錳酸鉀溶液噴霧消毒。移苗時,選擇Ⅰ、Ⅱ級實生苗,用竹簽小心起苗保持根系完整。移植時要做到根系舒展,栽植深度為原土痕。栽后噴淋一次定根水。
移苗后15 d可施一次0.1%復合肥液,此后每隔15 d施肥一次,濃度逐漸提高至0.3%。尾葉桉苗期易發生根腐病、猝倒病,可每15 d噴灑一次0.5%波爾多液進行預防。如發生病害,應及時對癥噴藥,必要時拔除病苗,以防病害傳播。
當苗木長至高20 cm以上、地徑0.3 cm以上時,可以出圃造林。造林要對苗木進行分級,主要使用頂芽完好、根系發達、主干健壯、無機械損傷、無病蟲害的Ⅰ級、Ⅱ級苗木,Ⅲ級、Ⅳ級苗即使通過延長培育期達到上述標準,也不予采用。
1.2.1 扦插蔭棚建設
扦插育苗需要提前準備好插床,使用金屬材料搭建2 m~3 m高的拱圓形扦插蔭棚,上蓋遮光率70%的遮陽網,并在四周留好通風口。棚內地面要平整,并鋪一層河沙與碎石的混合物,避免地面積水。有條件的可設置噴霧設施。
建好蔭棚后,將裝滿扦插基質的容器整齊擺放到棚內待扦插。基質可使用75%黃心土與25%泥炭土充分混合,或用70%火燒土與30%細河沙混合制成。也可以使用黃心土做基質,基質經粉碎、過篩后裝入容器,并用0.1%高錳酸鉀溶液或托布津1 000倍液淋透,進行滅菌處理[2]。
1.2.2 插穗采集
采穗母樹應優先選擇通過組培苗培育的尾葉桉,要求生長健壯、無病蟲害、無機械損傷。應做到隨采隨插,避免插穗失水。在早上天氣陰涼時采集半木質化的嫩枝,每條插穗長10 cm,帶3~4個節,保留嫩尾。采穗時需使用鋒利的刀具,以保持剪口平滑。剪下的插穗要先修剪掉基部的葉片,整齊扎好后基部放入0.1%多菌靈溶液中浸泡15 min殺菌消毒,再用100 ppm吲哚丁酸溶液處理插穗促進發根[3]。
1.2.3 扦插方法
在晴天早晨或傍晚時扦插。用木棍在容器中央插孔,每袋插一根插穗,扦插深度為2 cm。插好一排后要及時噴水保濕。
1.2.4 扦插后管理
扦插后搭小拱棚保溫保濕。根據基質含水情況不定時噴水。扦插至生根期間,每3 d噴水1次,堅持勤噴少量的原則。待插穗生根后要減少噴水次數,同時加大每次噴水量,以促進苗木根系發育。結合噴水施殺菌劑1次,預防病害。
待插穗根系穿透容器外壁后,可對苗木進行分級,移床、煉苗,并加強水肥管理。一般移床35 d~45 d后即可出圃造林。
尾葉桉喜光、喜濕、耐瘠薄,對低溫抵抗力弱,適宜在廣西大部分海拔300 m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區栽植。造林地以土層深厚、土質疏松、排水性好、土壤肥沃、有機質含量高的地塊為宜,土壤以酸性或微酸性的紅壤、赤紅壤為宜,以低山、丘陵的陽坡和半陽坡為宜。
三伯嶺林場地貌以丘陵為主,多土嶺,海拔在200 m~400 m,坡度低于30°。土壤以紅壤為主。年平均氣溫20.3 ℃,年均降雨量1 280 mm~1 420 mm,雨熱同季,為典型的南亞熱帶季風性氣候,比較適合尾葉桉的生長。
造林前一年冬季整地。對雜灌木較多的荒地、跡地,整地前要全面砍除林地上的雜草雜灌。坡度低于15°的造林地可機耕全墾或帶墾,墾深30 cm以上。坡度大于15°的造林地進行穴墾,穴規格為60 cm×50 cm×40 cm。穴墾要沿山體等高線進行作業,按“品”字形排列栽植穴。
尾葉桉造林以寬行窄株為原則。按照輪伐期為7年來規劃,使用實生苗造林,株行距為2 m×3 m或1.5~2.0 m×4.0 m;使用扦插苗或組培苗造林,株行距以2.5 m×3.0 m為宜[4]。
尾葉桉造林可在任一季節進行,但以春季成活率最好。一般在2~4月幼樹快速生長期造林。栽植前,先在栽植穴底部施復合肥0.25 kg或施鈣鎂磷肥0.5 kg,有條件的地區可采用有機肥作基肥,每穴施海肥1 kg加土雜肥2 kg[5]。施基肥后回填部分表土,以使肥料與苗木根系隔離,避免燒根。
栽植時,去掉容器苗的容器,避免損傷苗木根系。把苗木直立于穴中央,舒展根系,兩埋分層填土、分層壓實。回填至穴面后,踩實土壤再蓋一層細浮土。栽植后10 d進行查苗,遇死苗、被害苗要及時用同期苗木補植,以確保造林成活率。
造林當年應在雜草茂盛時除草一次。坡度較大的林地可進行人工除草,地勢平坦的林地可進行機械除草。割除的雜草雜灌可鋪放在林地表面任其腐爛,但要注意堆放不可過高以免影響其他撫育工作。造林第2~3年每年除草2次,分別在3月—4月、7月—8月進行。雜草過于茂盛時可使用化學除草劑除草。
結合除草進行松土。一般每年2次,連續松土3年。地勢平坦的林地可采用全面松土或帶狀松土,坡度較大的林地采用穴狀松土。松土深度隨幼樹生長而逐漸增加。結合松土逐步擴穴,在苗木周圍培成5 cm高的土坎,以充分利用降雨。松土除草作業時,要避免損傷苗木。
在尾葉桉人工林經營過程中,一度存在對施肥工作認識不足的現象,導致有機肥施用不足、施肥隨意性較大、肥料營養構成不全面、重施單一肥料等問題長期存在,不僅影響了尾葉桉的健康生長,也對林地土壤造成了一定的破壞,影響了林場的可持續發展。這是影響尾葉桉栽培產業健康發展的主要因素,需要有關人員高度重視。近年來,在尾葉桉撫育管理中,實施了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應用腐殖酸型尾葉桉專用肥,并采用DRIS法對尾葉桉林地施肥工作及營養供應情況進行科學分析,推動了尾葉桉施肥工作水平和肥料利用率的提升[6]。
尾葉桉對“全量施肥”反應顯著,因此,采用腐殖酸型專用肥或氮、磷、鉀復混肥追肥效果顯著[7]。造林當年可不施肥,造林第二年,結合除草每株施用專用肥0.2 kg。造林第三年每株施用專用肥0.25 kg,造林第4年每株施用專用肥0.25 kg。施肥采用穴施,在幼樹基部上坡30 cm處挖30 cm深的施肥坑,施肥后覆土。
尾葉桉病害主要發生于幼林期,影響幼樹的正常生長,甚至造成幼樹成片死亡,嚴重威脅著尾葉桉造林。因此,要切實做好病害防治工作。
4.1.1 桉樹青枯病
桉樹青枯病是由青枯假單胞菌引發的細菌性病害,主要危害尾葉桉幼樹。病原菌常通過植株機械損傷、地表徑流、株間連根侵入樹體,7月—9月高溫多雨期為該病害的高發期。感病幼樹按地上部發病癥狀可分為急性型和慢性型兩種類型。
急性型受害幼樹葉片快速萎蔫失水,干枯的葉片懸掛于樹枝上,呈典型的“青枯”癥狀。枝條表皮出現黑褐色條紋或斑塊,嚴重時導致枝條脫落。發病后期枝干木質部壞死,根部皮層脫落壞死。急性型桉樹青枯病可導致幼樹快速死亡,從發病到整株枯死僅需2周~3周。
慢性型受害幼樹表現出植株矮小、樹勢衰弱,下部葉片褪綠并逐漸變成紫紅色,然后向上部葉片蔓延,直到葉片干枯脫落,枝條最終變成褐色并壞死,發病嚴重時整株死亡。慢性型桉樹青枯病病程較長,從發病到整株枯死一般為3~6周[8]。
防治桉樹青枯病,要以預防為主要原則。首先,要加強檢疫,禁止帶菌苗木、木制品、造林材料等進入造林地;其次,要選擇抗青枯病的尾葉桉品種,增強林木抗病能力。同時,避免在種植過花生、煙草、木棉等易帶菌作物的林地育苗和造林;再次,在高溫多雨季節要做好排水工作,以免林地出現積水。加強撫育管理,適度間伐,增強林間通風透光性能;最后,一旦發現感染桉樹青枯病的植株,要及時連根拔除并帶離林地進行燒毀,并用生石灰或含1%有效氯漂白粉溶液對病株栽植穴進行消毒,殺滅土壤中的病原菌。
4.1.2 桉樹焦枯病
桉樹焦枯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對尾葉桉苗木和幼樹均有危害。該病害是病原菌利用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從植株葉片、嫩枝的傷口侵入,或者直接穿透枝葉的表皮細胞進行侵染。受害植株發病后會在3 d左右掉落大部分葉片,8 d左右出現枝條干枯,嚴重時會導致整株死亡。該病害常發生在高溫高濕的環境下,尤其在夏秋多雨時節,林間空氣濕度大時發病嚴重,林地排水不良、造林密度大的區域易發病。
防治桉樹焦枯病,首先要選好造林地,以低山、丘陵的陽坡、半陽坡為佳。如果要在低洼谷地造林,需提前挖好排水溝,避免林地積水;其次,育苗時,要選擇未發生過病害的地塊作苗圃,并對苗床土壤進行有效消毒;再次,造林時要根據立地條件、品種特性等科學設置栽植密度,保持林間通透性;最后,當植株發病時,要及時清理病枝、病葉并帶出林地燒毀,對林分用速克靈600倍液、瑞毒霧錳鋅800倍液噴霧,交替用藥[9]。
4.2.1 白蟻
白蟻是尾葉桉主要的害蟲之一,對新造林3年以內的幼林危害尤其嚴重,因此,做好白蟻的防治工作對保護尾葉桉資源具有重要意義。白蟻通常以尾葉桉根部、莖部、枝干等為食,被害植株生理功能受到影響,導致樹木長勢較弱,生長不良,嚴重的會造成植株死亡。
防治白蟻,要采取綜合防治措施。一是人工防治。可以在造林前探明林地內的白蟻巢,進行人工挖掘,殺滅白蟻。在造林及松土除草工作中,要清除雜草雜灌的根部,減少白蟻的食物來源;二是生物防治。在造林時,用綠僵菌藥液浸泡苗木根系,可有效防治白蟻;三是藥劑防治。可在林地土壤中埋入用蔗渣、食糧和農藥拌成的毒餌,或在林地上投放白蟻誘殺包,毒殺白蟻。可在尾葉桉根部地表施3%呋喃丹顆粒劑5 g,從而有效殺滅白蟻。
4.2.2 枝癭姬小蜂
枝癭姬小蜂是桉樹林高危入侵生物,主要危害尾葉桉苗木和幼樹,造成苗木倒伏、葉片脫落、枝梢枯死等現象,嚴重時會導致整株枯死。枝癭姬小蜂對一年齡幼樹危害最重,植株受害率可達100%,嚴重則會導致無法成林,這是影響尾葉桉造林成活率及后期生長緩慢、林木產量下降的主要蟲害。
防治枝癭姬小蜂,最重要的措施是栽培抗蟲害品種。目前,國內抗枝癭姬小蜂的尾葉桉高抗優良品系主要是通過獨立淘汰法篩選出來的高抗、優質、速生無性系,用這些優良品系逐步替換易感尾葉桉品種,可以實現大面積尾葉桉林分的抗蟲效應,減少該害蟲對林分的侵害程度[10]。在育苗過程中,苗期使用蟲線清、吡蟲啉等內吸殺蟲劑復配,對苗木進行包扎或低濃度噴霧,可有效預防該害蟲的侵入。此外,當尾葉桉林分發生嚴重蟲害時,可對重發區域進行主伐改造,集中燒毀林地上的剩余物,栽植其他品種,以提高林地利用率。
尾葉桉是優良的用材林樹種,也是林區林分改造、提高經濟效益的主要樹種之一。廣西擁有豐富的尾葉桉資源,但現階段尾葉桉栽培中仍存在管理粗放、科技含量低等問題。文章主要針對苗木培育、造林及病蟲害防治的部分技術進行分析,有利于促進相關產業的健康發展,提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
[1]陳海清.速生桉樹的栽培技術措施探討[J].農家科技,2018(12):86.
[2]龔旭萍.尾葉桉栽培技術與病蟲害治理研究[J].綠色科技,2018(7):84-85.
[3]李強.尾葉桉的不同扦插育苗基質試驗[J].熱帶林業,2018,46(1):10-11.
[4]張加實.良種桉速生豐產栽培技術[J].吉林農業,2014(5):72-73.
[5]韋英克.尾葉桉的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探討[J].吉林農業,2011(7):207,211.
[6]莫才賢,羅穎,盧文智.桉樹人工林施肥現狀問題及對策分析[J].南方農業,2018(14):88-89.
[7]任忠秀,包雪梅,于家伊,等.我國桉樹人工施肥現狀?存在問題及對策[J].桉樹科技,2013(4):52-59.
[8]馬春梅.關于尾葉桉病蟲害的防治[J].農家參謀,2017(6):31.
[9]韋明源.林場尾葉桉病蟲害發生現狀及防治策略探討[J].林業科學,2018(22):195.
[10]王偉.桉樹對枝癭姬小蜂抗性及其機制研究[D].北京: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2012.
10.3969/j.issn.2095-1205.2022.03.39
S763.7;S792.39
A
2095-1205(2022)03-120-03
盧明祥(1979- ),男,漢族,廣西柳江縣人,大專,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林業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