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雄 劉大海
適時整地技術在營林生產建設中的運用
郭雄劉大海
(定西市安定區車道嶺林場甘肅定西743000)
文章分析了適時整地技術的概念及應用意義,探討了適時整地技術的實施方式方法,提出了其在營林生產建設中的運用措施,希望為相關人士提供參考。
適時整地技術;營林生產建設;生態環境改善
近年來,我國在追求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加強了對生態平衡的維護,以緩解以往由于過度追求經濟發展而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的問題,實現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我們需要大力發展營林生產建設,通過適時整地技術提高土壤土質,促進病蟲害防治工作,改善樹木生長環境,提高林業建設水平,推動社會和諧發展。
近年來,我國對生態工程建設不斷提高重視程度,各部門都逐漸認清營林生產工作對于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意義,而整地則是營林生產建設中的基礎工作,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項工作。工作人員應在整地環節進行植物的播種,或是移栽植物的翻耕,這種針對土壤耕植改造的技術還可以有效調節土壤中的養分、水分、肥料等多種因素的含量,并加強土壤土質條件,為即將進行耕種的植物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
整地不應過于頻繁或過于松懈,只有通過適當的整地才可以為植物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并通過適當整地加強土壤肥力,同時還可以起到減少病蟲害對植物生長的影響,促進整個植樹造林、營林生產工作的有序進行。工作人員為此也應充分了解植物作物的情況,并針對不同植物的耕種,靈活調整整地的力度與頻率,根據自然環境選用適當的整地方法,以便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營林生產建設過程中,如果土壤缺乏有效管理,就會產生大量的雜草,既占用了植物所需吸收的養分,同時也會降低植物的光合作用量,難以維持植物穩定的生長環境。而通過適當的整地技術,則可以起到調整土壤物理性質的作用,保證土壤內部的顆粒結構。工作人員為植物澆水時,水分會進入土壤從而滲透植物根莖,如果土壤質量不佳,就會由于內部土壤顆粒凝結,阻礙水分滲透性能,而通過適當整地后,疏松的土壤就可以保證水分的滲透性能,為植物提供充足的養分。
另外,在春耕季節,工作人員也需要合理控制整地頻率,應考慮到南北方的氣候差異,各地都應針對植物與季節特性進行靈活調整。通常在南方,人們會在春季初期進行整地;而在北方,大多是在秋季進行整地,特別是在某些干旱地區,則應在夏季就開始進行整地工作,保證土壤內部的活力以及水的滲透性,減少土壤內部的水分流失,為植物提供更為有利的生長環境[1]。
當前很多地區在進行營林生產時,普遍存在濫用大型機械進行土體翻整、過量釋放農藥化肥等導致土體土質的惡化的現象。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工作人員本身專業知識不足、管理手段欠缺等方面。這些現象的發生會大幅降低土壤的質量,進而不利于植物的生長。
適時整地技術在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質的同時,還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的化學性質。適當的整地技術可以改善被農藥或其他化合物破壞的土壤環境,促進土壤內的有益微生物的繁殖,如氨化細菌、有機磷細菌、纖維素等,而多種有益微生物也可以起到改善土壤水分、溫度的作用,進而促進土壤中氮、磷與鉀元素的產生,為植物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緩解土壤被破壞的程度,提升土壤質量。
雜草與病蟲害往往是影響林木生長的主要因素。雜草草根的盤結程度較高,很容易影響林木植物的根莖生長,且由于雜草也同樣吸收生長養分,還會引發幼苗與幼苗之間的養分爭奪,對各類植物的生長造成威脅。且在雜草的處理過程中,若采用大面積噴灌消殺的方式,同樣會對植物的生長產生負面影響,一定程度上也會破壞土壤的化學結構,而適當整地技術則可以從源頭上減少雜草的生長,提高幼苗的成活率與土壤環境,起到降低園林維護成本,提高園林收益的作用。
另外,病蟲害同樣是困擾眾多林業工作者的一大問題,病蟲害種類繁多,且危害性較強,同樣也擁有著較強的傳染性,且一年四季各個時段中,都有暴發不同種類病蟲害的可能性,一旦暴發,就會對林業工作帶來較大的打擊。同樣對于病蟲害的消殺方式,也應通過科學措施,避免由于藥劑的大面積噴灌而產生對其他植物的威脅,通過適當整地技術也可以避免害蟲與病菌孢子的生長,從土壤中破壞有害物質的生長條件,減少土壤中發霉、潮濕或病變的土體,加強土壤內健康微生物的成長,全方位構建良好的植物生長環境,進而也為林業提供更有效的保障措施,推進林業的長久可持續發展[2]。
在當前林業生長過程中,很多區域還會面臨水土流失的問題。水土流失多由不合理行為或各項自然因素所致,例如缺乏植被保護,土體自身質量不佳,缺乏穩固性,再加上很多地區還會面臨暴雨季節,在雨水的沖刷下,本就難以承載的土體進一步失衡,造成大面積損傷,或是其他地區的泥沙被裹挾在河流中,日積月累地對周邊河岸進行沖刷,邊坡耕地就很容易暴露在水土流失的影響下,進而降低了田間的持水能力,促使土地貧瘠的加劇,對林業生長帶來惡劣影響。
適時整地技術則可以利用很多坡面工程(如梯田等),加強在山區或丘陵地帶的土壤穩定性,同時也可以在土壤中種植耐旱植物,改善當地環境。另外也可以通過適時整地技術為土體內部積蓄水分與生長資源,可以自發性地在當前區域構建出一個循環供養體系,不僅對水土流失起到良好的防范效果,還可以有效促進林業生長,提高當前區域的經濟收益,改善當地自然環境,促進營林生產的長久發展。
林業是我國的重要資源,我國各地的營林產業面積多、分布廣,因此在各地都應積極運用適時整地技術,促進當地林業建設的發展。但在當前工作過程中,依舊還存在著一些問題,阻礙著適時整地技術的效用發揮。
當前很多林業工作者并沒有意識到適時整地技術的重要意義,再加上當前國家也并沒有對于整地工作制定出明確的法律法規,各個林業建設園區對于工作人員也沒有出具明確的管理制度,因此很多工作人員都缺乏對其的認識,甚至還有很多園區的工作人員完全不了解適時整地技術的內涵,普遍認為種植前的翻土、施肥工作就是整地,這也導致各園區難以有效運用適時整地技術。另外,年輕人普遍認為林業工作沒有發展前景,不愿從事林業工作,因此,現有林業工作者的年齡普遍偏大,甚至有相當部分工作者的文化程度不高,且對新思想、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有限。因此,工作人員的素質問題已經成為林業發展中的一項阻礙,對適時整地技術的發揮產生了阻礙[3]。
當前林業建設中,很多區域的林園基地建設還跟不上時代發展的要求,例如對母樹林的管理較為不力,各項設施與硬件較為落后,這也導致林業園區的種植樹種跟不上當前市場的需求。此外,選種人員也由于缺乏認識,沒有大力發展市場上較為優良的品種,因此在培育的過程中也難以取得理想的經濟效益,而適時整地技術在面對相關樹種時也難以保證高產,從而使得林業園區的經濟效益較低,工作人員更加輕視適時整地技術的運用,不利于林業的整體發展。
因此,在營林建設工作中,為了充分發揮適時整地技術的效用,應加強對于工作人員的培養,以及對于技術和設施的管理。相關部門應積極開展培訓工作,以持續提升工作人員的素質。應分季節、分環境、分植物種類,靈活性采用不同的方式進行整地處理,例如,面對坡度不大的平原地區或緩坡地帶,應采用全面整地的方式,或進行大面積造林植樹,直接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并對其中涉及的各項技術,如深度與長度的測量、場地勘測、斷面勘測以及設施機械的使用等進行深入學習。積極采購各項新技術設備,更新管理理念,并應嚴格遵循科學依據,充分運用各項便利條件,為整地工作提供有效保障。同時還應最大限度地減少不良因素的產生,例如為了提高成活率節省整地的用工,并注意農藥與化肥的使用等,根據環境選用相應的整地措施,做好技術培訓。
我國營林種植自然條件復雜多樣,且樹木生長周期較長,因此對于適時整地技術有著較高的質量要求。在實際工作中運用適時整地技術時,首先應做好林地的清理工作,進行整地前,應對造林區域進行清理,例如對灌木、雜草、藤條以及脫落的樹枝等進行清理,可通過人工或機械處理的方式,將雜物進行平鋪或堆疊,而為了避免害蟲與細菌的滋生,則應盡快對其進行處理,通??稍诹值刂車O置20 m左右的防火線后,對內部清理的雜物利用燃燒的方式徹底清除,且保證在燃燒清理后可以看到實體土層,且盡可能規避其他可燃物,相關人員應切實遵守《森林防火條例》,并在有關部門的監督下,做好防火措施,將各項雜木、灌木、雜草等進行深度清理,確保先前堆疊的雜物被完全燒毀。
整地的方式多種多樣,在面對地勢平坦的區域時可采用全面整地的方式,直接對當地的土壤條件進行改善,這種方式的效果較為直觀,但也有著較大的局限性,例如,很多坡度較大、水土流失情況較為頻繁的林場,就難以采用全面整地的方式,因此,應結合具體環境,可利用機械設施進行整地。
通過挖掘機的機耕全墾整地方式較為常用,特別是針對坡度較高,地勢相對不平坦的區域進行開墾,既可以通過機械的加入提高整地效率,也可以進一步達成施工要求,確保施工質量。通常來說,機耕全墾整地的方式一般需要挖掘50 cm以上的深度,并敲碎土層內覆蓋的泥土,確保敲碎形成的土塊的直徑小于10 cm,另外也應將土層下的樹根翻出來,振散根莖上面附著的泥土,再進行復栽,需注意泥土的表面應保持平整,并應避免機械的加入而破壞植物根莖,必要時可采用人機結合的方式對植物根莖進行養護[4]。
整地工作中除了機耕方式外,還應準確結合種植樹木的種類,對造林的密度進行挖坎,以達到整地的效果,挖坎整地分為明坎整地與暗坎整地。在進行營林種植時,工作人員應沿著等高線的方向對坎進行配置,并要保證挖坎的底部的水平度,且還應在坎內進行測量,對于坎底面的對角線交叉點進行標記,并計算交叉點對坎面的垂直距離,此時測量人員可僅通過對周邊的土體進行測量統計數據,不需要測量周圍的浮土。通??驳拈L度與寬度為50 cm左右,深度在35 cm左右,且工作人員應按照樹種的大小與需要生長的間距情況來靈活調整坎的大小。
明坎整地與暗坎整地工作中,要求挖掘過程中應將土壤表層與內層土進行區分,并將表層的土壤放置在挖坎的上部,當作軟土,而內層土壤則需要埋在坎的下段,此時若進行明坎整地處理,工作人員就需要將明坎堆疊的表層土與內層圖進行回填處理,并通過下面的內層土進行重新覆蓋。而暗坎整地雖然不需要進行回填,但需要將明坎整地中挖坎內的土塊搗碎,并保證其直徑應從原本的10 cm左右縮減到不超過3cm,將內部的土壤作為軟土層,并將坎內部的雜物(如草根、樹根、石塊等)進行去除,保證坎位內部以及坎底面的平整度。
帶狀整地同樣作為非全面整地技術中的一種,可以在坡度較平緩的地帶進行應用,讓種植的樹種呈現帶狀,并清理兩側的制備,并在保留帶堆積成條狀。在工作中,工作人員應嚴格按照等高線的方向,并考量周圍地形,在面對植物較為茂盛且水肥條件較為良好的地段,可運用水平帶整地,一般帶寬為1.5 m左右,且可隨著坡度的變化而進行調整,在坡度較小時,可稍微調寬,一般整地深度為40cm左右,同時也應保證與地面的持平。而對于地形不平緩,且土質較為破碎的地域,可采用水平階整地方式,此時應保證水平階向內部有一定的傾斜角度,且在保留帶外側應留有土埂[5]。
此外,在各項整地方式中,還可運用較為靈活的塊狀整地。這項措施的適應范圍較廣,很多環境的地帶都可運用這項措施,可以起到節約時間、促進工作效率的效果,讓種植點呈現人為劃分的塊狀區域,并在該區域中進行化學藥劑處理。每一小塊土地應保持在0.5 m的半徑內,平原地區大多數采用圓塊狀,而在山林地區則可以采用魚鱗塊狀的區域進行整地。雖然塊狀整地具備成本小、時間短、適應性較強的特點,但在效果上卻并不明顯,因此在實際工作中,應將塊狀整地與其他方式相結合,從而提高樹木的存活率,進一步為林木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
在營林生產建設中運用適時整地技術,可為林木提供較為良好的生長環境,并起到改善土體質量、提升雜草清除與病蟲害防治工作的效果。但也應持續開展教育培訓工作,加強工作人員對全面整地、土體清理、機耕全墾整地、明坎整地與暗坎整地,以及塊狀整地與帶狀整地的應用效果,全方位強化整地工作的效果,以促進我國營林生產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1]劉曉芬.林業調查規劃設計與林業生產建設的關系探討[J].新農業,2021(22):96.
[2]衛凡.云南省林業調查規劃設計與林業生產建設關系及改進對策[J].現代園藝,2021,44(3):189-190.
[3]彭新榮,彭新成.博白林場營林生產建設中的適時整地技術應用分析[J].南方農業,2020,14(24):68-69.
[4]李占勇.探究適時整地技術在營林生產建設中的運用[J].現代園藝,2020(6):217-218.
[5]周國元,胡俊明,邢志軍,等.淺談適時整地技術在營林生產建設中的運用[J].農家參謀,2020(4):128.
10.3969/j.issn.2095-1205.2022.03.41
S750
A
2095-1205(2022)03-126-03
劉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