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輝,周群仙,付貴人
涼山礦業股份有限公司冶煉廠于2010年8月點火投料,主要生產工藝為艾薩富氧浸沒頂吹熔煉、電爐沉降分離工藝、轉爐吹煉技術、陽極爐精煉及圓盤自動澆鑄工藝、余熱鍋爐回收余熱及富余蒸汽余熱發電綜合利用技術、電收塵回收金屬煙塵工藝;涉及的危險作業較多,風險點多面廣,為了企業的高質量發展,并響應國家《實施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構建雙重預防機制的意見》相關要求,實現“一切風險皆可控制,一切事故皆可預防”,在這一背景下勢必要實施雙重預防機制。冶煉廠在生產過程中風險管控工作未有效落實使造成安全隱患變為生產事故的主要原因。
(1)構建雙重預防機制是行政要求。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雙重預防機制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出臺了相關制度和文件。
(2)構建雙重預防機制本身可行。國際風險管控理念已深入人心,國內外一些企業生產風險管控成功案例為企業構建雙重預防機制奠定了基礎。
(3)構建雙重預防機制也是當前面臨壓力挑戰的唯一做法。城市化快速發展帶來新挑戰,大工業化生產帶來風險集聚,新產業新業態提出新要求等等因素都要求我們不得不推陳出新,自我革新。
(4)構建雙重預防機制更是實體企業發展的需要。目前高標準、嚴要求的態勢,但企業生產安全問題發生概率依然存在,探究主要原因為企業對構建雙重預防機制認識不清,從企業管理層到工作人員還未形成對作業風險識別的意識;風險管控落實不到位,在作業現場未采取有效措施,事故總是發生在不經意間,不起眼的地方。
構建雙重預防機制就是針對安全生產領域“認不清、想不到”的突出問題,強調安全生產的關口前移,從隱患排查治理前移到安全風險管控。形成有效管控風險、排查治理隱患、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的思想共識,推動建立企業安全風險自辨自控、隱患自查自治,政府領導有力、部門監管有效、企業責任落實、社會參與有序的工作格局,促使企業形成常態化運行的工作機制,政府及相關部門進一步明確工作職責,切實提升安全生產整體預控能力,夯實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堅實基礎。
風險辨識和分級管控為基礎,以隱患排查和治理為手段,把風險控制在隱患前面,從源頭系統識別風險、控制風險,并通過隱患排查,及時尋找出風險控制過程可能出現的缺失、漏洞及風險控制失效環節,把隱患消滅在事故發生之前。
將查找安全風險和生產隱患落實到企業、各行業、各區域,運用最有效的方法對風險、隱患進行分級與評估,構建企業生產安全風險與生產事故信息管理系統,將工作重點放在高風險排查上,應用管理、工程、技術措施排查隱患問題。
構建形成點、線、面有機結合持續改進的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性工作機制,推進事故預防工作科學化、智能化,切實提高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的能力和水平。
構建雙重預防機制并不是關起門來自創,而是要以冶煉廠生產風險為基礎,了解風險點的排查情況,生產安全隱患源頭和風險源頭都可歸納為風險點,雙重預防機制就是要排查治理隱患點,風險管控體系是對隱患排查治理體系和安全生產標準化體系、職業健康安全體系(OHASA)的完善與補充,應與安全標準化體系建設、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建設相結合。
(1)全面、科學進行風險分級管控工作,要求逐步做到人人知風險、會防范,基于風險進行各層級的安全管理。
(2)建立各層級的風險清單、危險作業清單、上鎖掛牌作業清單和風險四色圖,對不可接受的風險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實施風險分級管控。
(3)建立信息化的風險分級管控系統。風險分級管控主要分為兩個方面即全面系統識別、風險分級與管控。
全面系統識別具體細化為排查伴隨風險的部位、場所、設備、設施或區域。變質風險點排查清單。按照人、物、環境和管理四個層面進行危險源辨識。編制危險源辨識清單。
風險分級與管控可細化為對危險源進行風險評價,確定重大風險。編制風險評價與分級管控信息表。按照技術、管理、防護和應急處置邏輯順序制定實施完善的風險控制措施。編制本單位的風險庫。
危害辨識針對的是作業任務,也就是各崗位具體的工作任務。辨識作業時一定要區分作業與作業類別,作業任務通常是一般的使用動名詞的描述方式,如巡查3#通風系統,更換裝載機液壓元件作業,但日常所說的八大危險作業,有限空間作業、高處作業、動火作業、臨時用電作業、爆破作業、吊裝作業等均是作業類別,而不是作業任務。任務可以通過諸如:堆放、移動、裝載或清掃了什么?以及在哪里發生等進一步的提問來識別。
關鍵任務是如果沒有正確執行的話,有可能對人員、環境、財產或過程造成重大傷害或損失的任務。
將每個因素的得分相加,得出危險任務的等級:≥15分的任務將作為關鍵任務,需要立即關注并處理,設計作業指導書/慣例;6分~14分關注任務使用JSA,即“工作安全分析單”;<6分一般任務口頭告知即可。當作業任務本身就是危險作業或者臨時性作業直接列為關鍵任務。
“傷害”表示過去和將來的安全和健康,0分表示無,1分表示擦傷/撞傷,2分表示輕傷,3分表示重傷,4分表示死亡。
“損失”表示過去和將來的財產損失,0分表示質量或其它損失低于1千,1分表示損失1千-1萬/電網&設備二類障礙,2分表示損失1萬~10萬/電網&設備一類障礙,3分表示損失10萬~100萬/電網&設備一般事故,4分表示損失高于100萬/電網&設備重大以上事故。
“污染”表示過去和將來的環境,0分表示無污染,1分表示少于5升的泄露,然后自己清除干凈,2分表示多于5升的泄露,找別人幫助清除,3分表示大量泄露,清除要花大量成本,4分表示災難,影響了經營,上電視新聞,可能出現法律問題。
“未遂”表示過去的財產損失和其它次數,多少次幾乎發生或可能發生,1分表示次數總和少于10,2分表示次數總和介于10~30,3分表示次數總和大于30。
“重復率”表示過去的再次發生率,1分表示類似事故發生次數總和低于5次,2分表示類似事故發生次數總和介于5~10次,3分表示類似事故發生次數總和大于10次。
作業步驟是把作業任務的完成過程按照執行功能分成若干個功能階段。把作業任務完成過程按照執行功能分成若干個功能階段,不需劃分過于詳細,但至少有三個階段,一般不超過七個階段:準備、執行及結束階段。如上表。步驟應按照作業流程和節點結合實際情況劃分,不必劃分過于詳細,劃分步驟過程中不要將重要步驟省略。至少包含準備、執行及結束三個階段,可將沒有明顯危害的步驟合并。
危害是可能導致傷害或疾病、財產損失、工作環境破壞或這些情況組合的條件或行為。隱患是生產經營單位違反安全生產法律、法規、規章、標準、規程和安全生產管理制度的規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產經營活動中存在可能導致事故發生的物的危險狀態,人的不安全行為和管理上的缺陷。
危害從本質上說是客觀存在于生產生活過程中的,而隱患本色不存在,是當人員出現不安全行為,設備出現不安全狀態,環境和管理上存在缺陷是同步出現的。
危害種類:
(1)人機工效危害:工作空間、笨拙姿勢、發力不當等。
(2)機械危害:機器、轉動部分、地面移動設施等。
(3)生物危害:細菌、昆蟲、野獸、病毒、醫療廢料等。
(4)化學危害:酸、堿、金屬煙、危險廢料、氧化物等。
(5)物理危害:輻射、振動、噪音、冷熱表面等。
(6)能源危害:電核射、放油源、化學、反應電等。
(7)環境危害:過度的雨水、夜間工作、限制的空間等。
(8)行為危害:忽視安全規定,喜怒無常的行為等。
(9)社會心理危害:輪崗制、脅迫、監視的壓力等。
危害辨識:
(1)確定危害存在。
(2)確定危害的特性:確定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其存在的地點與部位、數量,也可參照國內國外研究進行定性。
危害辨識的關鍵點:
(1)全面性,識別危害時應考慮企業營運的外部與內部兩個方面的因素。如機動廠相比冶煉廠是外部區域,但基于公司是內部區域。
(2)準確性,辨識危害的準確性以及危害名稱的表述的準確性。要以完成事故序列圖為基礎,區分意外事件和危害。
(3)充分和客觀性,辯識的危害應充分并客觀的描述其信息,盡量使其量化。
SEP法也稱為基準風險評估法,是針對作業任務風險的評估。風險值R=后果S*暴露E*可能性P,風險范疇,根據風險種類進行風險范疇分類。
(1)安全人身傷害風險種類:碰撞、墜落、撞擊、跌倒、坍塌、觸電、火災、輻射、接觸、交通意外、中毒、掩埋、傾覆、窒息、咬傷、淹溺、爆炸、灼燙等。
(2)安全設備風險種類:設備損壞、設備停運、設備性能下降。
(3)健康類風險種類:聽力受損、視力受損、職業中毒、肺功能障礙、接觸性皮膚傷害、職業性慢性病、健康影響事件。
(4)環境類風險種類: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生態失衡、工作環境污染。
風險等級根據R值的得分進行劃分:
重大風險:400≤風險值,考慮放棄、停止;(一級)。
較大風險:200≤風險值<400,需要立即采取糾正措施;(二級)。
一般風險:70≤風險值<200,需要采取措施進行糾正;(三級)。
低風險:20≤風險值<70,需要進行關注;(四級)。
可接受的風險:風險值<20,可以容忍和接受。(四級)。
按照《SEP技術標準》,對現有控制措施、建議采取的措施按照以下原則進行控制。
停止高風險活動,終止暴露。不進行該類風險的作業或不使用具有該類風險的設備、設施,屬于首先選擇的風險控制方法。
采用風險較低等級的作業方法或使用風險等級較低的設備、設施,以替代原有的高風險等級的作業方法或設備、設施。
購買保險或進行發包,轉移風險。
采取工程技術措施改造、隔離,減少暴露。通過修理、改造、采用科技手段等方法控制現有風險。
建立或修訂管理/作業程序,開展檢查、維修保養、培訓,降低可能性和暴露頻率。制定管理程序、檢查、保養及培訓等行政管理手段控制風險。
最后選用的方法,即為員工配置防護用品即PPE。
根據公司判斷J=風險值/成本因素C*糾正程度D,估計提議的糾正措施的費用。設定成本因素為C。
(1)C≥100萬。
(2)50萬≤C<100萬。
(3)10萬≤C<50萬。
(4)5萬≤C<10萬。
(5)2萬≤C<5萬。
(6)1萬≤C<2萬。
(7)C<1萬。
糾正程度:
估計提議的糾正措施消除或減輕危害的程度
(1)可定消除危害,100%。
(2)風險至少降低75%,但不完全。
(3)風險降低50%~75%。
(4)風險降低25%~50%。
(5)對風險的影響?。ǖ陀?5%)。
判斷:
判斷(J)≥10,預期的糾正措施的費用支出是恰當的。
判斷(J)<10,預期的糾正措施的費用支出是不恰當的。
對所辨識的危害開展風險分析、風險辨識、風險評估,并將風險量化匯總風險清單,2021年冶煉廠共辨識風險1365項,風險值99961.5,并根據風險清單中風險種類進行統計分析,反映當前冶煉廠風險特點,廠、工段、班組對照此表分層分級對現場風險進行控制。
形成以作業任務為危險作業清單的基礎,結合公司的精準管理體系要求,判定危險作業任務危險等級,冶煉廠梳理出危險作業任務200項,結合辨識的風險種類及管控措施,匯總危險作業清單,建立起危險作業審批程序進行管控。嚴格執行公司下發的危險作業管理制度,危險作業前,先審批安全作業證,確認作業現場安全措施落實到位后方可作業。
上鎖掛牌是基于作業活動中存在能量需要進行中斷而采取的措施,冶煉廠基于風險評估數據庫,梳理出上鎖掛牌作業清單429項,清單明確作業內容、可能導致的事故后果、上鎖部位、上鎖方式等信息,嚴格按照上鎖掛牌作業管理制度進行現場檢維修過程中的上鎖和掛牌。形成風險四色圖,指導現場進行風險分級并管控。
風險分級管控是隱患排查治理的基礎,隱患排查治理是風險分級管控落實的效果驗證,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1)組織機構和制度保障。冶煉廠根據實際建立由廠長牽頭的組織領導機構,建立能夠保障隱患排查治理體系全過程有效運行的管理制度。
(2)系統規范和融合深化。冶煉廠在安全標準化等管理體系的基礎上,改進隱患排查治理制度,形成一體化管理體系,使隱患排查治理貫徹于生產經營活動全過程,成為廠層級、工段層級、崗位層級的日常工作。
(3)全員參與和重在治理。冶煉廠從基層操作人員到廠長,都參與隱患排查治理,根據隱患類別,確定相應的治理責任單位和人員。
(4)激勵約束和重在落實。冶煉廠與現場管理、安全積分等績效獎勵充分融合,形成激勵先進、約束落后,同時利用網格化管理明確每一個崗位的排查隱患治理措施責任。
(5)排查治理程序。
(6)實施隱患排查,對照各類檢查表、風險控制措施,深入現場,查找安全隱患、環保隱患、現場管理等問題,并拍攝圖片。
(7)下發隱患整改通知,對上一個程序檢查出的問題,按照“五定原則”下達隱患整改通知,按照屬地管控下發至隱患所在責任部門進行整改。
(8)實施隱患治理,隱患存在單位對照整改通知單,以第一時間落實各類整改,本單位不能整改的,及時與下發單位溝通交流,共同治理并反饋。
(9)治理驗收,按照“誰排查誰驗收”的原則,隱患排查組織部門應當對隱患整改效果組織驗收并出具驗收意見。
(10)形成檢查清單,檢查人員對照檢查,保證檢查的高效性、及時性、準確性。
(11)對排查出來的隱患進行統計分析,并提出建議性治理措施,各工段、班組針對性進行糾正整改,逐步形成常態化的隱患排查治理機制,班組員工能整改的決不遺留到工段層級,工段層級能整改的決不遺留到分廠層級,最大限度的控制現場風險,減少安全隱患。
冶煉廠工藝復雜,作業繁雜,人員分布廣泛,管理層級多,標準不一等因素造成了現場風險難管控,隱患難控制,故廣泛推廣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勢在必行,合理運用這兩項安全管理工具充分管控好現場迫在眉睫。讓冶煉企業的安全管理關口前移、重心下移,從基層抓起,從基礎抓起,以風險管理為核心,風險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體系同時運行,由事后處理向事前預防轉變,由臨時對策向長效機制轉變,定能更大限度的保證本質安全。